199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生活在香海之中
于大波
去年杨尚昆主席对阿曼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时,主人在机场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中,有一项传统的闻香仪式。只见数位身着传统服装,腰佩短刀的阿曼青年,双手捧着青烟缭绕的香炉,进入机场休息室,把香炉依次地在客人面前晃过。顿时,一股醉人的奇香沁入心脾,令人回味无穷。主人对客人介绍说,“这是我们阿曼的香料。”
阿曼有三宝:腰刀、香料、大椰枣。其中香料最为珍贵和著名,它是阿曼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阿曼人喜欢终日在自己的居室、清真寺、商店或其他公共场所用香炉点燃香料,既可驱蚊赶蝇,又能起到清新空气,提神醒脑。每当朋友来访,热情好客的阿曼人便拿出上等香料让客人闻。阿曼人说,来到他们的国土不闻香,便不算真正地体会到阿曼人的生活。因此有人形容说,阿曼人一辈子生活在香海之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阿曼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具有阿拉伯独特风味的服务项目——闻香和喝咖啡。在所有大旅馆的正厅里,都可以见到一名头缠阿拉伯方巾,身着白色长袍的阿拉伯老人盘膝坐在圆形蒲垫上,一边燃着香料,一边烹煮着咖啡,随时等待客人光顾。
阿曼生产的香料种类繁多,有芬芳的乳香、馨香的没药、浓郁的肉桂、淡雅的晚香玉、高贵的龙涎香和稀有的麝猫香等,其中以乳香最受欢迎,使用最广。它晶莹剔透,形似珍珠。乳香是从稀有的乳香树提取的。由于多年开采,乳香树在阿曼已濒临绝迹,目前只有少量生长在佐法尔省的高山上。这种树喜欢生长在悬崖绝壁上,它的清香常吸引毒蛇盘绕其枝头,因此乳香采集起来极为困难。这就使阿曼的乳香更为珍贵。
阿曼的香料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50年,阿曼生产的香料就已销往埃及、罗马和其他地中海沿岸国家。在公元9世纪,阿曼最早的航海家阿卜杜拉·本·卡辛,沿着著名的香料之路,远渡重洋,抵达广州,第一次把阿曼的香料带到中国。
阿曼生产的香料是制造香水的上等原料,用它们制造的香水高雅清香,价格昂贵。法国香水制造商罗伯特和阿曼厂家合作,利用100多种阿曼香料和植物油,经过多年研制,制造出一种名为“阿姆拉奇”的香水,1982年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奖。“阿姆拉奇”香水集阿曼各种香料芬芳之大成,芳香独特,浓郁而不呛腻,在国际香水市场上深受欢迎,有“清香遍天下”的美誉。
漫步马斯喀特街头,阿曼生产的香水和宣传广告触目可见。不论在人声鼎沸的传统阿拉伯市场,还是在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超级商店,阿曼香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远方来客。
在市中心一家最大的香水商店里,店主打开了一瓶“阿姆拉奇”,用手把少许的香水抹在我们的衣服上,说是“香气几天不散。”我们半信半疑。几天过后,用鼻一闻,果然清香尚存。阿曼香水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阿曼人对盛香水的容器也很考究。香水瓶大都是腰刀把形状,大小不一,用黄铜、24K镀金白银或纯金制作。容器都精雕细刻,图案优美,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腰刀是每个阿曼成年男子不可缺少的佩戴物,它和两把宝剑一起组成阿曼国徽的图案。
阿曼人把香水瓶制成十分美观的腰刀把形状,借此来体现自己民族的特色,可谓匠心独具。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闲话巴黎的桥
张祝基
笔者虽非云游四海的观光客,但因工作关系,也曾几次到过巴黎。闲暇之时,偶或忆及巴黎游踪,难免生出种种情愫,良多感慨。
流芳凝碧的花都,美景处处。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玫丽多彩的卢浮宫,还有美轮美奂的枫丹白露、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这些名胜古迹固然令人流连忘返,但我却更钟情于那些飞架在赛纳河之上的一座座姿态各异的桥。
巴黎桥多。赛纳河如一条美丽的襟带,自东向西飘然而过,将巴黎城一分为二,河北为右岸,河南为左岸。仅在赛纳河流经巴黎市区的一段,连接两岸的桥就达34座之多。巴黎的桥造型端庄典雅,风格各异。最华丽的桥当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面除饰有一些寄有寓意的女神雕像及4匹奋蹄腾空、栩栩如生的石雕飞马以外,还有无数精雕细琢的金属灯座。如果说亚历山大三世桥是位冠冕堂皇、珠光宝气的盛装王后,则连接城岛和左岸拉丁区的小桥就是朴实无华的小家碧玉。从桥栏杆上垂到护岸墙上的常春藤,使这座单孔石拱桥如一位农家少女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田园美。城岛西端的新桥历400年而坚固如新。人们在欣赏它古朴风格的同时,往往也啧啧称赞它设计新颖,每个桥墩上面都向外突出一个半月形的阳台,成为路人驻足观景的好所在。平坦笔直的耶拿桥虽然淡妆素裹,但它是把埃菲尔铁塔与右岸连通的必经之路。游客往来如织,总是使这座桥人群熙攘,充满生气。邻接巴士底广场的协和桥是法国大革命时用被摧毁的巴士底狱的石块筑成的,当时被人们称做“革命桥”。连接城岛和右岸巴黎市政府的阿葛尔桥是为纪念在1930年反对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中牺牲的一位少年。14岁的阿葛尔冒着查理十世禁卫军的枪林弹雨,匍匐将一面三色旗插上大桥的制高点以后,不幸中弹坠桥身亡。还有普安杜茹尔桥,那是当年巴黎公社的舰队基地,等等。可以说巴黎的每一座桥几乎都有一段故事,也都是法国历史的见证,它们作为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展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为花都增光添彩。
西谚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它的出现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巴黎的发源地,本是赛纳河中的城岛,2000年前叫卢泰斯的小城镇。如今,从城岛和圣路易岛伸向两岸的桥共有14座。绿岛卧波,千古无言,但潺潺的赛纳河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桥,就不会有今日之巴黎。巴黎的桥不仅是一种美景,它们也是巴黎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条生命线。
我爱在赛纳河畔漫步。放眼那一座又一座千姿百态、各俱神韵的桥,我仿佛看见一个个体格强健的勇士,他们傲然藐视胯下喧闹奔腾的河水,伸展铁臂牢牢抓住两岸的土地,任行人飞车往来于自己的臂肩之上。我想,桥是应当受到礼赞的;建桥的匠师们更应该受到尊敬,因为正是他们实现了人的意志,战胜了自然,使沟壑天堑变通途。望着那桥上去来如织的行人,他们衣饰斑斓、语言各异,有时也能从其中发现我的同胞。当游船从桥下通过时,桥上的人和船上的人都热情挥手,互相致意。在这生动画面的背后,我发现了另一种无形的桥,这就是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大桥。中法两国1964年建交,宣告两国友谊大桥竣工。20多年来,这座友谊大桥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的互利发展。今天,建筑中法友谊大桥的大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戴高乐将军都已经作古,但是他们遗留的中法友谊大桥不是更值得人们珍惜和爱护吗?
(附图片)
巴黎赛纳河上的桥 徐建中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白内障与烟酒
艾健
众所周知,白内障的成因十分复杂。
最近,英国爱丁堡学院的研究者对三百余名白内障患者所作的专题调查又为白内障的成因增加了最新注释——专家们发现:烟、酒均是引发白内障的重要因素!统计证实,尤其是烟瘾较大者(指每天抽烟二包以上者)患白内障的可能比不吸烟者大三倍;经常喝酒过量者白内障发病率也高过一般人一点五倍。此外专家们还指出,一些劣质消炎眼药和不洁用水都可能诱发白内障。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女首相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
陈特安
一次,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及丈夫丹尼斯·撒切尔应中国驻英大使冀朝铸及夫人之邀到官邸作客。
晚宴后,使馆工作人员与撒切尔夫人一起拍照留念。但我很快发现镜头里缺少一个人,丹尼斯·撒切尔到哪里去了?我心里有些纳闷。拍完照,我才发现他笑眯眯地站在客厅的门边跟人悠闲地聊天。事后,一位使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丹尼斯·撒切尔对他说,他知道拍照时人们都希望和首相挨得更近些,于是他就按他自己的习惯主动撤出来了。
十年来,在各种公众场合,无论是撒切尔夫人“三连任”的喜庆日子,还是频频出访或欢宴外内宾客之际,比妻子年长十岁的丹尼斯都是“慢步在首相撒切尔夫人后边”,“常常避开握手的长龙”,尽量保持着一个普通人的形象。西方报界因此称之为“陪衬丈夫”。而他也乐意接受。他对记者说,“他们说我是最典型的陪衬丈夫,我宁愿这样,我宁愿让我的妻子更引人注目。”
“行为给人以光泽”。英国的这一句名言也准确地反映在丹尼斯·撒切尔身上。他十年来默默无闻地辅佐撒切尔夫人的行为却也在默默地树起颇具特色的“丹尼斯·撒切尔”的形象。《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则报道中,就赞扬“丹尼斯·撒切尔是英国未被称颂的英雄”。华盛顿的女强人丈夫俱乐部已经授予丹尼斯·撒切尔“世界模范丈夫”的雅称,并拥戴丹尼斯·撒切尔为他们的“精神领袖”,甚至称这个女强人丈夫俱乐部为“丹尼斯·撒切尔俱乐部”。
丹尼斯对撒切尔夫人的支持、理解、体贴,成了她自信心的支柱。有一次,撒切尔夫人在准备竞选演说稿时,对最后一段总不满意。后来,还是丹尼斯出来说话:“亲爱的,我看可以了。”于是,一语定音。演讲取得良好效果。每当撒切尔夫人遇到风浪时,他总是安慰她,帮她排忧解难。而当撒切尔夫人亲临一些事故或感情容易激动的现场时,她总喜欢有丹尼斯在场。丹尼斯同时又是个很随和、有耐性的人,他随时克制、约束自己,不过多地干预妻子的事。
丹尼斯还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经营过化学公司、昆顿·哈泽尔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伯马赫石油公司等等,担任这几家公司的常务董事或董事长。据报道,他在住进唐宁街十号的人当中是首屈一指的企业家。
丹尼斯·撒切尔虽然在名义上早已退休,但依然在努力工作。
目前,他在唐宁街十号顶层的一间房间办公。他除继续担任几家公司的非常务董事,处理业务信件以外,还在起着公众与玛·撒切尔首相之间的“桥梁”作用。报刊就此称,“他的职业就是保持与公众交谈”。他不用秘书,坚持自己给公众写回信。
据说,许多人抱怨他们写给撒切尔夫人的信常被秘书挡驾,因而就直接给丹尼斯写信。他因此成了首相与公众交流的一个补充渠道。他自己打趣说:我这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首相“后门”。有人曾问他,如果首相四连任,他将何如?丹尼斯回答说:他将继续工作,一如既往。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美国人的新嗜好——养猪
唐若水
不论在东方人还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猪似乎总和愚笨、肮脏、馋嘴、肥胖、丑陋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今日美国,情况出现了有趣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开始像养狗或养猫一样大养特养其猪来,甚至还有预言家宣称:到下一世纪时,猪可能取代猫,成为千家百户中仅次于狗的“第二宠物”……
眼下,最受美国家庭青睐的倒不是膘厚体壮的大肉猪,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小种猪,其中又以越南产的“微型猪”尤为吃香。据说这种小猪体重仅一般猪的1/10,身高与狗相仿,毛呈深灰,从不挑食,与人十分亲近。由于购者颇众,“名种猪”的身价便扶摇直上,有的“单价”甚至高达3万美元。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要,动物学家们绞尽脑汁,用先进的遗传工程技术培养新品种猪,有的以“小巧玲珑”取胜,有的以“活泼可爱”见长。
美国的“爱猪者”们认为,猪与人类“交往”已有很久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的“患难之交”。他们还引用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名言“如果说狗能懂得尊重人类,那么可以说猪为人类作出了最无私的奉献”。
在遍布美国大城小镇的“爱猪俱乐部”里,会员们热心地探讨着“养猪经”,切磋着如何训练猪儿爱干净及培养猪儿学会看电视等“技艺”。一本专门为猪儿歌功颂德的《养猪》杂志已正式出版,一条以交流养猪经为宗旨的“热线电话”也应运而生,甚至还有人特意录制了专供猪儿“观摩”的录像带。
聪明的养猪迷们还挖空心思地创办各种与猪儿有关的活动,如赛猪,训练猪儿缉毒,利用猪儿表演节目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