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水电资源开发史上的壮举
——伊泰普水电站参观记
本报记者 兰才基
巴西南部边陲与巴拉圭交界处,建起了伊泰普水电站。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被誉为当代水电资源开发史上的又一壮举。
今年元月,记者来到伊泰普参观,这座电站宏伟的工程建设以及它给巴西和巴拉圭两国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待记者的是在这座电站工作的一位华人总工程师黄炳荣先生。在建筑工程指挥部的特许下,记者进入电站内部进行参观。黄先生今年50多岁,自伊泰普水电站开工后的第二年即1976年以来,他就一直在电机安装部门任总工程师。
汽车开到栏河大坝的正中,我们下车观看电站工程建设的全景。这条拦河水坝系统,总长8公里,主坝长2.2公里,高220米,相当于一幢64层楼的高度,它像一条巨龙横卧河道,将巴拉那河拦腰截成两段。从这里眺望河道上游,蓄水波平如镜,一望无垠,形成了面积达1350平方公里、深度为250米、总蓄水量290亿立方米的伊泰普人工湖。
回头观望,钢筋水泥筑成的斜坡一格一格均匀分布,直嵌坝底,发电机房就在我们脚下,成“一”字形排列。大坝的西侧是水库的泄洪道,十几道闸门敞开,河水以每秒钟4.6万立方米的流量倾泻而出,咆哮如雷,飞卷起来的水花浓雾高达几十米,形成一道壮丽的人工瀑布。
经过拦河大坝,汽车绕了几道弯,从溢洪闸底下穿越而过,来到坝底,进入了电站的中枢。从这里观看,一座连一座的发电机房建筑在离地面约30米深的底层,成百上千吨重的涡轮发电机组的部件就安装在这里,每台机器都是庞然大物,人站在机器旁边显得十分渺小。这些涡轮机由100米落差的管道水力来冲击运转,每道水管的直径就有10.5米,水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黄总工程师告诉我们,电站总共安装18台发电机组,每台发电能力为70万千瓦,工程设计总装机容量为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50亿度。到目前为止,已有15台发电机组运转发电,另外3台也将在今年内全部建成投产。整个工程的投资将超过180亿美元,其中巴西的投资占绝大部分。在建造电站过程中,挖掘出的土石方达6100多万立方米,用去的混凝土有1200多万立方米。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用这些混凝土来建筑住宅,可供400万人居住;如果用它来铺设泛美公路,可以从巴拉圭一直通到纽约。
分布在电站周围的设施,是众多的变电和输电网络系统。一座座长方形或四方形结构的水泥平顶房屋,耸立于河岸两边,钢架林立,缆线如织。目前,伊泰普水电站已向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以及其它南部和东南部各主要城市供电,覆盖面可达整个巴拉圭和巴西南部、东南部及中西部地区。正在施工的最后3台发电机组投产以后,该电站提供的电力约等于巴西全国用电的1/3。
伊泰普水电站的建成,不仅为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用电发挥着特殊效益,同时也在开拓技术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两国投入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达4万人,他们在拦河筑坝、设计安装超大型的电机设备过程中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在蓄水综合利用、解决环保问题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十分需要的。近些年来,巴西建造大型和超大型水电站的技术设备不仅广泛用于国内,而且可供出口。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今日“西非粮仓”
——马里农业见闻
本报记者 扬汝生
从马里首都巴马科驱车去中部城市塞古,沿途可以饱览这个西非国家的田园风光。一幢幢干打垒式的房屋组成一个个村落,晒场上的棉花如银似雪,家家的谷仓里装满粮食,路边上的西瓜堆得小山一样……继1988年农业丰收之后,1989年又是一个好年成。
马里地处萨赫勒地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历史上曾有“西非粮仓”之称。1960年独立之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穆萨·特拉奥雷总统执政后,逐步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建设“独立的有计划的民族经济”的口号,实行国营、合营和私营三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自80年代初开始,马里又进行经济调整。然而,道路不是平坦的,直到最近两年才取得较大成效。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较上一年增加了5.4%,去年又较1988年增加了9.6%,通货膨胀率已下降到1%,贸易逆差大大减少,国际收支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马里人民高兴地称去年是“成功之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马里是“西非地区经济恢复最为显著的国家”。
马里经济好转的主要标志是在农业方面,去年粮食产量达到200万吨。据马里政府不久前公布的数字,现在全国贮存余粮60万吨。粮价稳中有降,市场供应充足,农民的购买力得到改善。农业形势好转固然与天公作美有关,但马里政府采取的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里农业发展的情况,记者在塞古市走访了“尼日尔河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尼办”),并与该公司副经理莫迪傅·迪阿吉泰进行了交谈。“尼办”是全国最大的农工商企业,现有职工2000余人,其中工程师有40名,农忙季节还招收上千名临时工。这个机构已经整治了5.5万公顷水浇地,其中4.5万公顷专门种植水稻,以解决国家的大米供应不足问题。它的任务是向稻田供水、维修灌溉渠网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其他服务等。
“尼办”创建于1932年1月5日。在此之前,一位名叫伯利姆的法国工程师惊人地发现,在很久以前尼日尔河曾经改道,留下一大片冲积平原,只要修建一条水坝和开挖一些灌渠,河水便可顺着南高北低的地形自流灌溉。整治工作开始于1934年,先在马尔卡拉修建了一条大坝,将尼日尔河拦腰截断,蓄住上流河水,又在下游挖凿了各种灌渠,并整治了5万公顷的土地,主要种植棉花和稻米,以满足法国纺织业对棉花的需求和解决法属非洲的粮食供应问题。到1961年马里政府将“尼办”收归国有时,这个机构已成为负债累累的烂摊子。
20多年来,在马里政府领导下,“尼办”在扩大灌溉面积、整修灌溉渠网、推广种植多样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尼办”与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承包合同,次年3月“尼办”制订了提高尼日尔河三角洲生产能力的计划,包括维修水坝和部分灌渠,恢复3100公顷水浇地,增添新的农用设备,并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实施新的整治土地计划等。迪阿吉泰还告诉我,在“尼办”开发的土地上,农民自己重新组织起来,买了打谷机,开了碾米厂,已从刀耕火种发展到使用小型农具。由于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和良种,每公顷稻谷的产量已从2.3吨增加到4.5吨,有的农民每公顷产量高达7吨。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用于发展生产的集体积累也有大幅度提高,仅“尼办”管辖区农民们的定期储蓄就有4亿西非法郎。他还说,过去“尼办”与中国有过很好的合作关系,希望继续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和援助。(附图片)
图片说明:
马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图为糖厂工人正在检查糖的质量。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札记

  谁来购买美国的国债
孙毅
美国政府把联邦债务的上限从2.87万亿美元提高到3.1万亿美元时,不知是否考虑过:如此巨额的国债今后由谁来购买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征兆。在最近一次债券发行过程中,美国政府不得不借助于提高国债的利率来吸引国内外的购买者。2月上旬,当政府拍卖价值100亿美元的10年期政府债券时,该债券的利率已提高到8.59%,这比上一次去年11月10日发行的同种债券的利率高出2/3个百分点。许多分析家认为,这或许是联邦政府目前可以接受的最高的利率水平。由此,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美国是否正走向对国债认购能力的极限呢?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美国基本上未为国债的发行发过怵。由于有一个多层次的债券市场,筹资路子宽;加之联邦公债种类繁多,能满足各种投资者的不同需要,这就为政府债券的不断膨胀和顺利循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部分美国人也曾认为,政府发行的债券并非什么额外的经济负担,许多人还把购买政府债券视为一个安全可靠的投资手段。
然而,现在的情况已发生变化。因为,国债的顺利发行,需以借贷市场上存在着握有一定闲置资金的购买者为条件,而现今的美国恰恰缺少这个条件。人们知道,美国国内早已是负债累累:私人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急剧膨胀,使个人的债务总额占可供支配收入的比重已超过80%;公司债务也是如此,目前美国非金融公司的债务总额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其债务的年增长率高达30%以上。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要想在国内继续寻找闲散资金其困难可想而知。
国内资金短缺,向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寻求外国资本的支持也是一条出路。但眼下这条路也越走越窄。最近几年,西方其它国家为抑制本国通货膨胀的压力,纷纷提高了国内的利率水平。这一措施的客观效果是吸引了本国的一批投资者,阻止了更多的资金流往美国。另一方面,对美国政府而言,如果大部分国债靠外国的资金来购买,又易引发“出售美国”的指责。况且如果长期依靠国外资金支持美国联邦财政,这就意味着财政来源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政府的金融财政政策便会失去调节的弹性。
进一步提高债券利率对国债的顺利发行暂时是有一定效果的。但这对于美国政府来说看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不谈别的,单是按照简单的算术估计,若政府债券的年利率增加一厘,联邦利息总额就会增加300多亿美元。再说,这样一来,在金融市场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与企业争夺资金的矛盾又必然会趋于激化。这同目前美国要力图摆脱经济低速增长的困境显然是相悖的。
当然,联邦政府还有一条筹资的路可走,就是向联邦储备银行销售。但这也决非坦途。联邦储备银行的自有资金有限,又不能动用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来购买政府债券,只能以增加货币发行量或以“创造”虚假存款的方式对政府放款,其结果则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预言,美国对付累积债务的最后手段就是通货膨胀,看来不无道理。
人们已经注意到,深受巨额债务困扰的美国政府似乎正在重新审定其债务战略。最近布什总统向国会提出了一项1990年储蓄及增长议案,在该议案中,强调了“将使联邦政府从一个长期的借款者变成一个储蓄者”。这或许是美国准备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个迹象。能否如愿,现在自然不能断言。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石油价格走势初析
新华社记者 强玉才
世界石油市场刚刚步入九十年代,就出现了油价波幅增大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今年油价走势不稳?
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一月二日每桶上涨了一点零七美元,三日又上涨了七十九美分,达二十三点六八美元。然后又回落到一月九日的每桶二十二点零七美元,十日再次上升到每桶二十二点九零美元。
与此同时,在欧洲现货市场上,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和中东迪拜原油的价格也经历了这一变化过程。欧佩克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今年一月份第一周达到每桶二十点四六美元,而去年全年的平均价为每桶十七点一五美元。
这次油价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受一些临时性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冬季寒潮袭击了西欧、北美,造成对取暖用油的激增。由于寒潮波及到美国南部地区,使位于墨西哥湾地区的一些无保温措施的炼油厂,遇到了输油管道被封冻等麻烦,造成汽油和取暖油等成品油的暂时短缺。而美国第二大炼油厂于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发生火灾后停产,这对市场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据合众国际社报道,去年年底的最后一周,美国炼油生产下降了百分之十一。取暖油的价格在去年十二月份上涨了百分之六十二。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原油价格的上涨。
一月四日以后几天油价的下跌,是油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以后的市场机制性回落。一月十日以后油价再次回升。这次回升同美国石油协会九日报道燃料油库存剧减有关。但目前油价的升降沉浮并不完全反映今年的油价走势。从对油价长期起决定作用的供求关系来看,今年油价走势一般不会离谱,更不会大起大落。
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今年世界(不包括计划经济国家)日均石油需求量将达五千二百九十万桶,比去年净增一百万桶。对欧佩克的石油需求量将由去年的每天二千一百三十二万桶上升到今年的每天二千一百七十万桶。从石油供应方面来说,欧佩克从今年一月一日开始根据日产二千二百万桶的新限额进行生产,只要各成员国严格遵守各自的配额,则欧佩克今年上半年的实际产量将低于去年第四季度。去年第四季度平均日产量为二千三百七十万桶。非欧佩克的石油生产可能略有增加。
从总体上看,世界石油需求量和供应量保持基本平衡是可能的。这就为石油价格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见,今年的石油价格将根据欧佩克所确定的每桶十八美元的“最低参考价”上下浮动,摆动幅度不会太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