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勇哉,“向我看齐”
华实
雷锋生前所在团各级干部,以“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的响亮口号,带动全团深入持久地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成效卓著。
雷锋的感人事迹,他的伟大精神,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60年代初期,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以雷锋为榜样,使全民族的精神为之一振,艰苦奋斗、勇于进取、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作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扬。后来由于十年动乱,“雷锋叔叔不在了”。今天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反思之后,重新认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向雷锋学习的活动重新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再一次显示了榜样的力量。但能否像雷锋生前所在团那样持久,那就要看有没有一大批“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的带头人了。
我们共产党人做工作、办事情,最讲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但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和积极性,又要靠社会的中坚分子去发动和组织,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就是这种中坚分子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品德,一言一行,都会对群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带兵打仗如此,搞物质文明建设如此,搞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如此。“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具体的号召,无声的命令。任何一个地区或单位,要求群众做到的,只要领导干部先做到,才有可能变成广泛的群众行动。带头人由于所处地位,必然是群众“看齐”的目标,只不过存在高下好坏之分罢了。
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干部敢于响亮地喊出“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表现了可贵的自信心、自律力和使命感。能够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认为自己必须向雷锋看齐,应该也能够成为群众的榜样。因此,领导干部敢不敢面对群众理直气壮地喊一声“向我看齐”,如何对待这个“向我看齐”,本身就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真金不怕火炼。只有决心献身于共产主义,自觉挑重担,责无旁贷的人才有这样的胸怀和勇气。而那些没打算入党为公、做群众表率的人,这个“向我看齐”无论如何是喊不出口的;即使高喊一阵,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这与战争年代指挥员率先冲锋、高喊“跟我来”的道理是一样的。60年代学习雷锋之所以那样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与那时党风正、有大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关系极大。今天,如果每一个干部都能履行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并且勇于号召群众“向我看齐”,律己正人,党风、民风进一步好转才能指日可待。


第8版(副刊)
专栏:

  雄驼,那头大漠雄驼
贾昌
我终于晓得了一点石油人的风骨,每当那一行驼队远远地朝我走来的时候。
可惜是从梦幻中的沙漠走来,便没有了那和缓清亮的声声驼铃,只有一缕驼尾毛挂在我书案前的墙壁上。
这一小缕酱紫色的尾毛来自一峰在驼队中压尾的雄驼。
据说压尾的骆驼必须是驼队中最矫健的雄驼,既要有超群的机警,又要有坚韧的腰功,因为那只几斤重的大铁驼铃只有压尾驼才有资格系挂,没有好的腰功,那驼铃是晃响不出节奏和韵律的。也许沙海的荒寂苍凉,全凭了这一路驼铃的驱赶,它催动着这支沙漠船队跋涉沙海天涯。
我实在记不起那位50多岁赶驼人的姓名了,只知道他的绰号叫老石油。
他非常喜欢这只尾驼,别有韵味地称它为傻骆驼。常把一张老脸贴在尾驼的脸上。其实那傻驼着实有灵性,几里路外有动静,几十里外有水沼,它都能得知无误。
人们说老石油爱这只雄驼是借此寄怀对远方妻子儿女的眷恋,其实不然,只是它那种舍己为人和无私奉献的情操太使他感动。每当风沙骤起,它必然“扑通”一声卧倒在地,把自己的身体弯成一个“毡窝窝”,把老石油护在里边。他更说不清楚在自己的赶驼生涯中骆驼救过自己几次生命;还有当井队缺粮断水的危难关头,有多少次是驼队赶到了。工人们欢呼,骆驼们也扬着小碗口大的蹄足自豪地眯起了眼睛。这时候,老石油格外喜爱这峰酱紫色的雄驼。因为提起驮货,别的骆驼驮800已是超载,它每次却非驮千斤不可,上不足货它就闭目养神,硬是卧在地上不起来。
塔克拉玛干的东部是罗布泊,有古代楼兰王国遗址。老石油硬说这头雄驼是古楼兰驼的后裔。说来也怪,这驼每次途经这里时都要引颈嘶鸣。
大漠胸怀坦荡,色调质朴,性格雄浑,谈吐粗犷。可笑连驼也染上了这些特色,一路铃声摇曳,表示它的愉悦和欢畅。
只可惜,它在去年的夏天死了。
老石油为这驼的死,茶饭不思,两眼常常含着泪水。
那一天它是骤然卧倒在途中的,双目紧闭。许是天气太燥热,许是多日断了水草,而它的负重又两倍于别的骆驼。
这时远处沙石滚动,风尘晦日。沙暴就要到来了,必须赶快离开,不然全队人驼都将埋入沙海。
老石油搂住驼头,泪流满面。
他怎忍心丢掉生死与共的伙伴,独自逃生?在他的心目中,它同样也戴着铝盔啊!
远处狂风渐起,风沙弥漫。
队长焦躁,队长悲伤,见大家拉它不起,突然怒吼一声:“把它绑起来!绑到别的骆驼上驮走!”
也许真的不亚于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老石油呜咽着哀求队长把那同生命一样珍贵的一小桶豆油和50个鸡蛋放在尾驼的嘴边,他还叫队长剪一缕尾毛替他带上。
走了,一队无驼铃声响的驼队,一颗颗沉重的心驮在驼峰上。
夜半,老石油偷偷地离开大家顺着原路回找,谁能想到那尾驼正踏着月色迎着他一步步走来,嘴上浸着油汁蛋沫,汪着两眼泪水。老石油一下子扑向雄驼。
啊,雄驼,大漠雄驼。你怎么不跑回楼兰古国旧址,那里常有野驼出没,回归你的野性?却甘愿跑回石油队忍受这等辛苦,就像这老石油,一生奔波在井架之间!
好一个大漠雄驼。
第二天午间走上一道沙梁时,梁下一潭清水诱得人驼喉咙起火,心痒难熬。它像箭一样从沙顶向水潭飞去。
俯冲力使它弹丸般射入潭中。当人们赶到潭边时,淤泥已埋入腰际,整个的驼身仍在下陷。它回头朝着老石油仰天长啸,谁都能清楚地看见泪水汩汩地沿着它的面颊往下淌。
队长流泪了,老石油跪下了。尾驼那满眼的对人生的眷恋,令人不忍卒睹。尽管每日在暴日下在沙海中艰难负重,但它不愿就这样终止那豪迈的石油生涯。
带泪的呼声在茫茫朔漠上回荡……
这是记者王洪江从塔克拉玛干采访回来讲给我听的。我默默流泪,向他要了几根这酱紫色的尾毛。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今日“聊斋”
李兴业
蒲松龄的故居“聊斋”,早已随着《聊斋志异》名扬中外。我慕名来到“仙乡”。古老的蒲家庄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神奇的柳泉,高高的围墙和明代古槐,把人引入神话般的世界。
青砖灰瓦的门楼,古朴大方,焕然一新。进门迎面是一块石景,高近2米,纹理稀疏相宜,峭岩隆起,孔穴自然,玲珑剔透,构图美观,宛若一对恋人相依,故称“鸳鸯石”。通月门内新辟的纪念馆序厅,把人们带进了人妖鬼狐的艺术世界。一幅长4米,高1米的大型陶瓷壁画《蒲松龄写聊斋》,概括了蒲氏经历坎坷,孤愤著书的一生。壁画前的古式桌椅上,陈列着蒲氏手迹和影印著作。整个序厅布置得十分古雅,是典型的清代书房格调。
蒲松龄的生平著作展室,是纪念馆的主体。端庄的蒲松龄画像,堪称“聊斋”珍藏之冠;两方端砚,蒲氏用它写下近200万字的作品;《聊斋志异》手稿、《蒲氏世谱》均为蒲松龄的真迹。还有蒲氏一生遭遇、行迹、著述等内容,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的有机结合,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珍贵文物,是蒲氏一生呕心沥血的结晶。
书画展室展出了几十幅近代名家的杰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楹联,是郭沫若所书;“一代文豪,风流千古”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赞语;“秋天丽朗,而狐鬼不见”是日本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西岛定生在参观时留下的题词;许麟庐、阎丽川、霍春阳的《牡丹图》,虽然画的都是聊斋故事中的牡丹花,但风格迥异;尹瘦石所绘《蒲松龄像》、孙其峰的《鱼容化鸦图》、唐云的《竹雀图》、赵松涛的《松石图》、俞剑华与周沧米先生的《聊斋著书图》、刘继卣的《柳泉采风》及陆俨少、戴敦邦、黄胄等著名画家画的聊斋故事、人物、花卉作品,都成为馆藏珍品。
展橱内还展出了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的“聊斋图说”精品33幅。该画出自清代画师之手,曾流入苏联,后由苏联政府交还我国。
蒲松龄故居古朴典雅、结构灵巧、芳草怪石、清幽静逸,是典型清苦文人的宅院,而在这里产生的伟大杰作却轰动了世界。正如90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赠蒲松龄纪念馆的联句所说:“聊斋声名振四海,一代文宗昭遗爱”。蒲松龄高尚的品德和超凡的文采,必然受到后人的钟爱。


第8版(副刊)
专栏:

冬猎[木刻] 陈马瑛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打开艺术殿堂的钥匙
——简评《电影艺术词典》
贾伟
自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研制出第一台能将影象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后,这门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艺术,迅速发展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最具魅力的大众艺术。
人们喜爱电影,但往往又因对其完整体系及丰富的形态、语言、手段技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影响了对影片的欣赏和理解程度,需要一位登堂入室的向导。专业电影工作者也迫切需要一部能反映当今世界电影艺术理论研究概貌和创作实践规律的工具书,以弥补自身的局限性。然而,国内多年来在电影综合工具书的出版领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不仅填补了空白,还标志着我国电影理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衡量工具书的价值,首先要看它能否汇集本学科之精华,反映最高层次的理论水准。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权威性。《电影艺术词典》由国内电影界的专家、学者和教授撰写。他们有的是创建电影事业的老前辈,也有多年从事理论研究、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创作实践和科研成果,参考国外的最新研究理论,制定框架,撰写释文。对电影艺术的理论、沿革、学说、流派、创作实践及电影艺术有关的基础知识,作了客观、精练、准确的介绍。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兼收并蓄,力避以个人或某一学派的观点褒贬论断,确保《词典》的权威性。
《词典》在体例编排上很有科学性。电影是综合艺术,也是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需要把不同艺术专长的人集合在一起,由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作曲、录音、剪辑等创作部门的共同艺术劳动,来完成影片的摄制。《词典》也因而设立了总类、电影学、电影流派、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电影表演、电影摄影、电影美术、电影音乐、电影录音、电影剪辑、美术电影等12个分科。每一分科的第一条均为概述性条目,概述该分科的基本概念、大体内容、历史及现状、作用和影响,便于读者了解电影艺术的主要结构。
《词典》选词严谨,释意确切,文字简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学科之间出现重复条目时,释文内容则根据各学科角度不同而有所侧重。《词典》还特别注意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电影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许多理论、名词术语是根据外来语直译或音译,因而很容易流于外国化。《词典》在选收世界通用词目时,注意了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对电影文化的补充和发展,从我国人们理解和欣赏习惯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映我国的学术成就,使国际性与民族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词典》还很注重实用性。编纂者为方便读者,配有大量的插图。正文末尾附有六个索引。尤其是《外国人名索引》、《片名索引》、《书名及其他专用名词索引》等,不仅方便读者对《词典》的查找,而且还为读者日后进行影片和理论研究提供了资料来源和线索。
编纂一部《词典》是件复杂的工程。编纂者们多方努力,为填补空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词典》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应选的条目被疏漏了。比如,《词典》对导演、编剧、摄影、录音、剪辑等主要创作人员进行了介绍,却没有制片人、制片主任等词条。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改革,逐渐出现许多独立制片人。但究竟什么是制片人,在影片摄制中所起的作用如何,与导演等人的关系,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等,这些也都是人们需要了解的。希望更新颖、更全面、知识性更强的《电影百科词典》及早问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