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门前雪自扫
舒平
一夜鹅毛大雪,把个平地积得半尺有余。晨起凭窗,惟见路上车辙纵横,庭前桂树,枝叶尽藏雪中。未几,解翁父子持帚出来扫雪,其余五六家亦相继出来铲扫门前积雪。真是一幅“门前雪自扫”的绝妙图画。
这雪景真美!今天,雪景中又添上一片热烈的人情味,更是物我交融,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至于“门前雪自扫”这画题,人们一看就知其出自“各人自扫门前雪”这句老生常谈。它曾被视为“消极”、“自私”的表现,而赋予了某种贬义。在今晨这幅扫雪图中,耳之所濡,目之所染,却全然是一派“门前雪自扫”的积极、活跃、负责的可贵精神。
杭州雪景,往往是远处高处特别好看。门前、路上车碾人踏,坑坑洼洼,既不美又不便。不扫,孩子上学会湿鞋冻脚,老人走出来会跌跌撞撞,上班去的自行车又常会滑倒,甚至酿成车祸。家家出来扫去门前之雪,二十分钟,毕其功于一役,坏处就可消除,便己利人,有何不好!
自扫门前雪,贵在“自”字。这“自”有两重含义:一是自己来扫,不是什么事总要劳驾别人;一是自动地扫,要像轴承里的“滚珠”,自动化,不要像“算盘珠”那样,拨拨动动。自扫门前雪,情理固然。门前雪自扫,责无旁贷。自不扫,谁来扫呢?
春天凋落在门前的桐花和秋日飘来的黄叶,大约同“门前雪”差不多,不扫是不行的。
对着猫面跳舞的老鼠,是不是大花猫的“门前雪”?
与老鼠同流合污的大胖猫,是不是豢养者的“门前雪”?
拎起“皮包”想溜的公司违法人员,是不是整顿者的“门前雪”?
罪犯背后的“保护伞”,是不是执法者的“门前雪”?
……
人处在这样那样的岗位上,就有这样那样的“门前雪”。只有人人动手扫掉它,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流水线,才能常运不息。这种种“门前雪”,如果当道者自己不拿起扫帚去扫,时间一久,堆积成山,凝而为冰,扫起来就更难。
这里说的“门前雪自扫”,不是要迁就本位主义和“私心”,其主旨在于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席不暇暖的积极负责精神。我们高度赞扬雷锋精神和发扬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新风,这同“门前雪自扫”的负责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只有高度负责地把“门前雪”扫好,把脚下柴拾净,风来不冻,火来不灾,助人为乐之风才能落到实处。
当然,“自扫门前雪”,“自扫”同“只扫”毕竟是不同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张家界的歌声
刘永国
到过张家界的人都说:“张家界美极了!没法再美了!”千峰林立,万树如海,溪水在山谷里低唱,群猴在山巅与游人握手……
我要说,张家界最美的固然是山、是水,是活泼天真的猴,但更是在天然大森林中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尤其歌声。
秋冬之交的张家界,仿若春日温暖宜人。一拨又一拨,数不清的人一头扎进了曲径通幽的大森林。山道弯弯,山风轻轻……蓦然,林中飘出了情不自禁的歌声。不知是哪个先张口,一个个都跟着亮开了嗓门。就连我这副“破铜锣”也咿咿呀呀地唱开了。我感到惊奇:我原本不会唱歌,也唱不好歌,自从告别学校生活,仿佛就再没唱过什么歌,今天却放开了歌喉。
大森林的胸襟太宽广了。满山满岭的流行歌曲、古典咏叹、京剧清唱、汉剧独哼,一人一个调,一人一把号,没有掩饰,没有造作,大家都在充分表现自己。我听不出唱得准不准,我只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有脸红,也没有因走调而要收住嗓门的念头。周围那一个个老牛般的“吼叫”,也“吼”得正欢。
张家界是森林的世界,古木参天,古树成海。这海洋般的大森林如此宽容,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参差不齐的“吼叫”,它都容忍了接纳了。唱累了,“吼”不动了,一群人嗓门收煞的那一瞬间,我感到我们唱的、“吼”的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声音都融进了大森林。
休息时,一群人停歇在大树下的石阶上。另一行人中的一位唱着“远方的游子”的摩登女郎,用她手中的拐杖轻轻挑起一件我们撂在路边的红色运动衣,犹如一面旗帜。
“扛旗人”蓦然回眸,响起了浑厚的女中音:“小弟弟,小妹妹,大家来开故事会……”我们这一行没有“小妹妹”,也未必都是“扛旗人”的“小弟弟”,但反应异常迅捷,大家不约而同地迸出了一个声音:“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于是,那一行,这一行,那一拨,这一拨,尽情地“吼”了起来。“扛旗女郎”和她的丈夫候在路边边“吼”边等我们,素不相识的人们在林木森森的张家界里如同亲密无间赛歌的兄弟姐妹。
密林深处,动物界也在唱,虫在鸣,鸟在吟,成群的猕猴在嘻闹。
登上腰子寨的顶峰,在那浑然天成的“天桥”下面,我发现,那顽皮而天真的“扛旗女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开往张家界的火车上,我们曾和她及她的丈夫擦身而过,我们互相绷着脸,相对无言;在开往张家界的交通车上,我们曾是邻座,一路颠簸,一路沉默……
站在刀劈斧削的山峰之巅,任山风轻抚,我只是呆呆地想:平时,石头也压不出我半个乐音,今天却放声高歌;不仅是我,还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同伴。我们曾与她擦身而过,我们曾经是邻座——在张家界之外,我们之间只有陌生和沉默。而今天,在张家界,我们一起交融在山色和歌声之中了。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书记

  “挖空心思做广告”
  ——读《叶氏父子图书广告集》
谭宗远
标题这句话采自叶至善《我做广告》一文。文中作者回忆了他1945年8月进入开明书店当编辑后,为开明书店出版的读物(主要是科普读物)做广告的始末,读来颇长见识。这篇文章作为附录,收进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叶氏父子图书广告集》一书。
据我所知,国内尚无印行图书广告集的先例,有之,也只是题跋集、序跋集、书话集,虽与广告沾一点儿亲,究是别一路文体,不能算是广告,而这本书却堂而皇之地亮出了广告的旗号。
叶圣陶生前有过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的种种称誉,然而他还当过编辑,编过书,出过书,是个出版家,这一点常常被人忽略。做编辑免不了为书写广告,叶圣老写的广告占了本书的大部分页码。他的广告大都短小精粹,要言不烦,鞭辟入里,有的还极富文采,类同佳妙的小品文字。
如他在为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所写的广告中,这样介绍此书的趣味:“叙情则悱恻缠绵,述事则熨贴细腻,记人则活泼如生,写影则清丽似画,以至嘲骂之冷酷,讥刺之深刻,真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又如他为沈从文的《春灯集》、《黑凤集》所写的广告,这样评论沈的小说:“作者被称为美妙的故事家。小说当然得有故事,可是作者以体验为骨干,以哲理为脉络,揉合了现实跟梦境,运用了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才使他的故事成了‘美妙’的故事。我国现代文艺向多方面发展,作者代表了其中的一方面,而且达到了最高峰。”凡读过《背影》集和沈从文小说的,谁能否认这些评价的精当呢?
叶圣老不独能以三言两语揭示出现代文学作品的精义,对古典文学的神髓也能一语道破。他这样论周邦彦词:“周美成词,素以音律著称,琢句精工,情旨敦厚,格调浑成,尤具风趣,为北宋一大家。”(《清真词释》的广告)这样评清诗:“有清一代,文学大昌,诗人辈出。其作风兼有唐人之神韵,宋人之清新。”“一编在手,无异与清代重要诗人促膝谈心,听其诉说浑凝之诗感,诚为快事也。”(《清人绝句选》的广告)若无博雅的学识、深厚的功力,这些评语是断断说不出来的。
叶至善的图书广告与其父的大异其趣,如果说叶圣老的广告是一棵苍郁的大树的话,叶至善的就是一簇清新的小花。他的广告别开生面,是从书中抽取一个故事或一个原理,加以生动的表述,以诱发读者的兴趣。这是因为他所介绍的书以科普读物居多,读者多是少年儿童,他这样做广告突出了形象性和趣味性,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他的广告本身就是一篇篇科普文章。
综观叶氏父子的图书广告,可以感觉到他们确实在非常认真地读书,非常严肃地写作,决不因广告难登大雅之堂而掉以轻心,随意凑合,也不借广告吹吹拍拍,哗众取宠。对照今天的某些广告(不限于图书广告),或危言耸听,或文理不通,或废话连篇,或不知所云,愈觉得这本书态度的老实。
叶氏父子做广告的经验,不仅值得今天的编辑们取法,也足资一切做广告的部门单位仿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延安生活小景的联想
田方
我写的是40多年以前的事,回忆起来,还是津津有味的。当时总的说当然是粗米淡饭,每个月仅仅三块边币的生活补贴。但是,逢到星期日,偶尔邀个把同好者到延河滩的小饭店去打个牙祭,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在自己窑洞前摘几颗西红柿,到新市场口农民手里买几个鸡蛋;再到小饭店买几两白干,称半斤酱牛肉;然后请厨师把我们自己带去的原料炒上一盘西红柿鸡蛋,请他用卤肉汤串上一碗西红柿鸡蛋汤(这些只收一点加工费),边酌边聊,个把小时下来,花不了一元边币。也算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一个小镜头。那么,这些白干和酱牛肉又是怎么来的呢?
南关外酿酒厂厂长是我的一位老战友,他的艰巨任务,首先就是要派人下乡通过供销合作社收购草籽——一种名叫灰条的比小米粒还小很多的草籽,它同样含有丰富的淀粉,就用这种草籽酿酒。厂长亲自陪我到蒸酒锅旁品尝那正滴出来的热酒,虽然这酒的口感略带苦味,还是醇香扑鼻。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草籽酿酒后的酒糟,还可以用它来饲养一种服役期满、骨瘦如柴的淘汰牛,只需喂它三个月,一副皮包的骨头架,又成了滚圆肥胖的大菜牛。把它宰了,烹调出来的红烧牛肉,还是鲜嫩喷香的。
现在全国光是用于酿酒的粮食每年竟达上千万吨,可供全国人口一个月的口粮。为此想到,在准备过几年紧日子的今天,全国各地酒厂——特别是陕北的酒厂,是不是可以选用各种各样的代用品(包括草籽)来酿酒呢?如果有哪家酒厂带头试制一下,再加推广,我想会受到欢迎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位校长素描
桂向明
他爱读诗,尤其是唐诗,
于是,盛唐气象化为胸中丘壑。
一所乱糟糟的普通中学也能腾飞么?
没有点石成金的幻术。
但有舍我其谁的豪气!
有长篇独白和细节描写,
有眉宇间沁出的汗珠……
他轻轻抹去怠惰、猜疑和满足
黑发渐渐变白,峻严里几分飘逸。
只有熠熠生辉
方能标记为人师表的价值。
他何尝不艳羡
平静诱人的生活?
他更向往摆脱世事扰攘,
无拘无束地去读唐诗,
但他不——!
他奋力搏击,
唐诗在心头幻化,
展现出一片新诗的绿荫……


第8版(副刊)
专栏:

漓江倒影[国画] 马海方


第8版(副刊)
专栏:

望云图[国画] 张世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