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2-07

1990-12-07新闻联播 文字版

深切悼念冯友兰先生

第8版(副刊)<br/>专栏:心香一瓣<br/><br/>  深切悼念冯友兰先生<br/> 张岱年<br/> 哲学界前辈、95岁高龄的冯友兰先生在久病之后不幸逝世了,这是令人十分悲痛的!冯友兰先生在70多年的学术活动中,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业绩,在国内学术界及世界哲学界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的学术贡献是值得敬佩的。<br/> 冯友兰先生一生,可以说有三件大事。第一是三十年代之初出版了开新纪元的哲学史专著《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被国内外誉为划时代的哲学史著作。第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到五十年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完成了重要的哲学思想的转变。第三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近几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写作,于今年春季完成了第七册“现代”卷。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中国哲学史著作。<br/> “五四”时期,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这是第一本运用新方法撰写的中国哲学史,但是胡著比较偏重名辩之学,对于儒道两家的关于宇宙人生的深邃思想体会不深。冯著对于先秦诸子及汉宋哲学都有较深的理解。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冯著对于墨家及名家的名辩之学也都钻研较深,超过了胡著,因而受到学术界的赞扬。<br/> 抗日战争时期,冯友兰先生撰著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之际六书”,意图建立一个融合中西的哲学体系。新理学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其中心观点是“两个世界”(真际与实际)的学说。程朱理学虽以“理”为最高范畴,但尚无两个世界之说,两个世界主要是西方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新理学体系是柏拉图主义与程朱学说的综合。三十年代,熊十力先生融合儒佛,创立“新唯识论”;金岳霖先生著《论道》,用逻辑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接近新实在论的形上学体系,冯先生则综合中国的程朱理学与西方柏拉图主义提出了“新理学”。这些都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哲学值得重视的新发展。<br/> “贞元六书”的一个特点是试图为抗战建国建立一个理论基础。“贞元六书”中充满了对于抗战胜利、民族复兴的信心,认为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将转入一个新时代,故曰“贞下起元”。新理学的体系虽然比较玄虚,但是其理论体系的完整、逻辑论证的清晰,在中国理论思维发展史还是有一定贡献的。“贞元六书”中颂扬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突出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br/> 正是由于冯先生具有深厚的爱国热情,所以后来他以诚挚的情怀迎接了1948年冬季清华园的解放。1948年冬开始,冯先生热心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转向辩证唯物论。当时清华大学的金岳霖先生与冯友兰先生都已是自成一家之言的著名哲学家,但都热心学习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也有其思想上的内在契机。因为冯、金二先生向来都是反对主观唯心论的,向来承认客观世界与客观规律,不过倾向于新实在论者的“共相潜在”之说,现在接受了“共相寓于殊相之中”的观点,转变到唯物论是比较容易的。我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金、冯二先生从“共相潜在”的新实在论转向辩证唯物论,这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光辉,也说明了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哲学家热爱真理的真情实感。冯先生在五十年代信持唯物主义以来,迄今四十年没有动摇。<br/> 五十年代以来,冯先生奋力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六十年代已出二卷。到八十年代,又将已出版的二卷改写了,拟定计划,共写七卷。这时他已年过八旬,我们担心他未必能完成计划,同时期望他圆满完成这一巨大工程。他以罕见的毅力终于在写“近代”卷之后又写完“现代”卷。这是令人钦敬的。<br/> 在《新编》的“近代”卷和“现代”卷中,冯先生提出自己的一些新观点,每每发人深省。他虽然双目失明,两耳重听,但思维能力依然很强,经常思考一些哲学问题以及与民族命运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衷心拥护社会主义,关心社会主义的前途。近来他的老学生涂又光同志从武汉来看望冯先生,冯老对他说:“我躺在医院里,又有许多新的想法,但现在还没有气力说出来。”冯先生是希望病愈之后将他的新观点讲出来的,不意遽尔逝去了。<br/>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是努力追求真理的一生,是表现了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生。他的逝世是中国学术界一大损失!他始终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桥”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桥”<br/> 骆飞<br/> 故宫有奇宝,世人皆瞩目。故宫架新“桥”,宾朋更踊跃!<br/> 1990年9月11日,作为亚运会艺术节展览项目之一的郎静山先生《百龄百幅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隆重开幕。近千名海内外文化艺术界、新闻界、摄影界代表及各方知名人士云集于此,谈笑风云,论说古今,切磋影艺,真是祥云又添瑞气。<br/> 郎老的百幅作品,按人像、风光、静物、花鸟、人体、特技等部分递次展开。拍摄年代有近有远,表现内容波澜起伏。或景物交错,或云烟缥缈,或芳草芊绵,或碧波荡漾。无论是三十年代的樵夫、农人、盐井、船工,还是不同时期的花鸟、麋鹿、松鹤、山石,都寄寓着摄影大师深沉的情感,都跃动着艺术创造的鲜活灵性。<br/> 郎静山先生不仅是中国摄影界的前辈,而且是享誉世界的摄影艺术大师,他一直致力于摄影艺术事业,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先生大作,从取材到构思,从构图到表现,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厚影响。尤其是那些贯天地人于一气、集诗影画于一体、融情理义于一炉的作品,更是闪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面对先生呕心沥血的创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之流滔滔归入世界艺术之海的气势,更领略了中华民族精华生生不息的底蕴;不仅深切地体会了郎先生那由民族文化滋养的脊骨血脉,而且清晰地看到了充溢在作品之中的那似淡却浓、似静却盛的才情,看到了作品之外那不受时空羁绊的心的遨游。<br/> 郎静山先生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是摄影艺术崭新领域的开拓者。他这次展出的不少“集锦摄影”(如他99岁拍摄、集锦的《三山仙子婀娜娟娟》),应该说,是他深厚艺术功底与勇敢探索精神的集锦。这类匠心独运的作品,固然是郎静山先生摄影成就的重要代表,更是作为中国摄影家的郎静山先生人格力量与创新勇气的生动显示。摄影艺术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生命。郎静山先生终日奔波,马不停蹄,穷思竭虑,革故鼎新,正是为了创造摄影艺术永恒的生命。<br/> 郎老说:“宇宙景物,森罗万象,其中有使人喜爱者,亦有使人憎恶者”,“取其所好,而弃之所恶者,以为其理想境界。而又不违大自然之正常现象耳。”“景物之宾主、揖让、开阖、本原、驱使、行列,均须各得其宜……”“须以雕琢复归于自然,方能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一些西方人士不了解中国文化,单凭自己的喜好,拍摄一些他们认为新奇的事物,如抽鸦片烟、缠小脚这些只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不良习俗的镜头”,是“曲解了中国文化”。“身为一个中国摄影家应有责任出来扭转这种不正确的看法,于是我决定有计划的把较深内涵的中国文化,透过摄影的作品介绍到国外。”“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写实派的技法实在无法来表现中国文化”,最后决定“采用中国画理,成功‘集锦照相’。”<br/> ……<br/> 郎老言传身教,给我们后来者以十分宝贵的启迪。当我们在题名为《桥》的作品面前停下脚步时,顿时思绪万千。<br/> 中国有句古话:修桥铺路,善莫大焉!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为中国的摄影事业做着“修桥铺路”的“善事”。记得中国摄影家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时,郎先生闻讯,为在日本的中国摄影艺术展写下了“治事务实而近捷,左右人才济济”的祝贺。团长杨绍明充满激情地说:“我深信不疑的是,友谊的桥梁和艺术的纽带将把我们同日本以及更多国家摄影界朋友和艺术爱好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br/> 是的,摄影可以打破语言障碍,在各国人民心中架起桥梁。而我们面前的郎老的这百幅作品,正是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这是通往摄影艺术美好境界的新桥,这是沟通心灵、发展文化、增进了解的彩桥,这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共同奋进的金桥!(附图片)<br/> 桥 郎静山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艺文短波<br/>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暨第三次学术年会,11月9日至14日在广西桂林、南宁举行。与会代表就当前报纸副刊进一步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特点,创出新路子,办出新水平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探讨。大家认为,报纸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报纸副刊改革,提高副刊质量,就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为”方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面向社会,深入生活。报纸副刊不仅要有鲜明的思想性,一定的新闻性,还要显示报纸副刊的文学性、艺术性。要丰富多采,要有个性和特色。会上并改选了领导机构。

红灯的发现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抒情诗征文<br/><br/>  红灯的发现<br/> 张明华<br/> 某城市繁华的十字路口。一位正在值班的交通警察抱过一位迷路的小男孩,对他说:“好孩子别怕,站在这里,妈妈老远都能看到你。”<br/> 谁会迷路呢<br/> 只有孩子 一位小男孩<br/> 在中国的大街<br/> 迷失了妈妈<br/> 找不到回家的路<br/> 于是,整个大街<br/> 都用嘶哑的颤音<br/> 呼唤母亲<br/> 谁先发现你呢<br/> 红灯。所有的车辆都停下来<br/> 用安全 送你<br/> “孩子别怕,站在这里<br/> 妈妈老远老远都能看到。”<br/> 真怪<br/> 这警察叔叔的口气就像妈妈的<br/> 警察叔叔的双手也和妈妈的<br/> 一样<br/> 温暖 在岗亭里<br/> 你把疑问和渴盼同时睁大<br/> 望穿中国的大街<br/> 让正午的阳光转播你<br/> 让透明的城市转播你<br/> 这时 你不再害怕<br/> 找不到妈妈<br/> 你相信警察叔叔<br/> 就像相信妈妈<br/> 老远老远都能看到你<br/> 爱在城市的大街 流淌<br/> 中国的孩子不会丢失<br/> (作者单位:湖南武冈县文联)

兼职多害煞了聂卫平

第8版(副刊)<br/>专栏:大地漫笔<br/><br/>  兼职多害煞了聂卫平<br/> 有记者同聂棋圣对话:<br/> “你有多少编外职务?二十?三十?”<br/> “哪里!一百多个!连气功协会都是。”<br/> “你社会活动这么多,对比赛肯定有影响吧?”<br/> “太有影响了!什么活动都拉我去挂名,去当顾问,我只能抽空在脑子里摆摆棋。”<br/> 兼职多害煞了聂卫平!<br/> 近些年来,各种名目的协会、学会、理事会繁多,一个小县能凑上几十上百个,一个乡镇也堂而皇之地挂上几个牌子,大有“普及华夏”之势。尽管国务院在前几年就曾专门颁文,严令控制。但无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br/> 现实中就有那么一些人,不务实,专务虚,一天到晚光出花花点子。大凡拼凑起来的“协会”,都有这几项“工作重点”:一是拉领导干部,以借其威,“权”“利”双收;二是拉企业领导或个体户,解决经费,招财进宝;三是拉名人,以壮名气,抬高身价。而名人的苦衷尤多。不答应吧,就说你“骄傲”“端架子”,答应吧,苦于应付。自然,办协会的那帮“热心人”可不管你是“苦衷”还是“甜衷”。他们只考虑拉上名人就有了名气,拉上财神爷就有了票子,尽可以大干一番“事业”:于是就可以盖幢像样的办公楼,于是就可以买辆皇冠什么的,于是就可以赴风景名胜之地“开会”。既然好处几多,何乐而不为呢。上面讲过紧日子,讲廉政,协会可管不了那么多。<br/> 我们历来不反对建立必要的群众性组织,但过多过滥就成灾。徒有其表的协会的确有害无益。它苦煞了我们的各界名人,使他们的宝贵时间付之东流,也使一些领导干部的会务更忙,难以脱身干正事,又使企业白白花掉了许多票子,且助长了多种不正之风,给国家造成不小的浪费。因之,对徒有虚名的“协会”,笔者诚劝领导干部莫去挂名,诚劝各界名人谢绝聘请,诚劝企业领导勿把钱赠。同时,也奉劝一些“热心人”,好好干点实事,少出点歪点子。 刘民安

枫叶茂时人已归(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枫叶茂时人已归 李琼久

人民团结(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人民团结 周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