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2-24

1990-12-24新闻联播 文字版

谈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自白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谈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自白<br/> 高扬<br/> 今年9月份,做宣传工作的一位领导同志在某次会议上讲了话,其中有这样一段:“前几天有一个博士研究生说,我现在弄明白了,社会主义就是大家吃个半饱,资本主义就是有人吃得很饱,有的人饿死活该,这么一比,我觉得还是资本主义好。”这位同志接着做了简单的注脚,说:“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他是属于那种可以吃得好,让人家饿死活该的人,所以他作了那样的选择。”<br/> 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顺利发展,从而保证人民生活的尽快改善,这有利于团结知识分子,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即使形势好,对有些人的争取、团结仍然较为困难。上述这位研究生就说,他“弄明白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后,赞成资本主义。<br/> 我不知道这位研究生是搞什么专业的,闹不清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有无研究。这方面我倒还稍具常识。读大学的时候,我学过资本主义发展史课程,用的是美国的大学课本,他们叫欧洲近世经济发展史。建国后我翻阅过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写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去年又读了法国大学教授、同情被压迫人民、但非马克思主义者米歇尔·博德写的《资本主义史1500—1980》。该书以不可辩驳的史实,叙述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其本性、其基本矛盾及其潜在危机等情况和问题,对不怀偏见的人,我看具有说服力,不知这位研究生读过没有。他是否知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些人现在能够“吃得很饱”是怎么来的?资产阶级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即以其对本国人民的残酷剥削、对殖民地国家的无情掠夺、贩卖奴隶、消灭文化落后民族、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等等罪恶行径,造成世界各地血流成河、尸骨堆山的悲惨后果,才使极少数国家的一些富有者“吃得很饱”。如果他知道了这些,竟心安理得地赞扬资本主义,那他算什么样的人呢!在欧洲,早期基督教就宣传“人类之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高举过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这且不去说它。马克思以前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为反对私有财产制度,宣传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或者遭受迫害、屠杀,或者一生困顿。教育无产阶级起来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十九世纪在欧洲广为传播。二十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先后建立了人民的政权。然而,这些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而且时间只有几十年,像资本主义近五百年的历史一样,也出现了不少的曲折和错误,以致它们的人民只能从受剥削而饥寒交迫的境地过渡到大家只吃得“半饱”的不理想情况。任何人“弄明白了”这些,都没有理由从根本上来谴责社会主义制度。<br/> 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中的有些人,接受了人类的先进思想,懂得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局限性,痛恨帝国主义的所做所为,因而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前仆后继,奋斗不息。可惜我没有机会同这位研究生平心静气地讨论这种事关人类命运和个人的价值观念等问题,看他对这类事到底“弄明白了”没有。我想,如果他其实还很糊涂,我会原谅他的无知,但会劝他多读些书;如果他确实知道资本主义吃人的历史,却还想参加新时代的“吃人筵席”,我对他将表示极端的蔑视。<br/> 十多年来,我国知识界中的某些人,书生气少了,流氓政治意识即所谓“政治精英”意识多了,他们随机应变,为自己涂保护色,甚至化成变色龙。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个人主义膨胀,看不起工农群众,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幻想呼风唤雨,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又决不公开这么说,或者只是隐晦曲折、阴阳怪气地说。对比而言,在去年北京风波之后,这位研究生的直抒胸臆,倒值得赞赏。因为这样的自白,有利于教育人民。<br/> 由于事实的教训,不是“吃得很饱”,而是饱经忧患的共产主义战士们和其他头脑清醒的人们,懂得了中国真正的政治危险来自何方。他们愿善良的中国人不再相信“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和“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那种陈年老调,因为现在已经是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了。

海南人歌(二首)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海南人歌(二首)<br/> 晨声<br/> 岛宴<br/> 来!别客气<br/> 在您的第二故乡<br/> 烹调 海味<br/> 好一席丰盛的五指山<br/> 舀一碗站起来的风浪<br/> 举满杯热辣辣的阳光<br/> 敞怀共饮<br/> 一个痛痛快快的海南……<br/> 海南人<br/> 每一个浪都是一座山峰<br/> 臂臂相挽环筑千百道抗风的墙<br/> 一次又一次被推倒,摔碎……<br/> 一次又一次将信念举向天空<br/> 每棵林木都长着蓬勃的理想<br/> 根巴着根脉络扎进思考的深层<br/> 海南人的头发<br/> 一旦树起,也能撕碎台风……<br/> (作者单位:广州市诗歌业余作者)

精妙所在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精妙所在<br/> 阮秉森<br/> 桂林,南疆的翡翠,历来是文人名士云集之地。<br/> 今年的几番风雨早已摇落满树金桂,但馥郁的芳香仍未散尽。报纸副刊研究会邀请了全国100多位副刊编辑相聚在这钟灵毓秀之地。于是,甲了又甲的桂林山水有幸又被如此众多的文化人仔细把玩、反复赞叹,最后,又一次走进诗文书画之中。<br/> 然而,赞美并非难事,难的是领略山水的精妙之处。<br/> 桂林的景点星罗棋布,但既古老又年轻的风景还数芦笛岩。当我们一走进这个经历了几百万年的风化剥蚀而形成的溶洞时,一股现代气息迎面扑来。脚底一条整整齐齐的石阶通道像首都机场的传送带一样平稳地将我们送至一宽敞的中央洞厅。一路上,丛丛石笋、石柱、石幔、石花被彩灯装点得五颜六色。一个本来阴森可怖的洞穴被打扮得像一个温暖的舞厅。加上导游同志绘声绘色的介绍,仿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只光彩夺目的万宝箱。总之这里的一切使人感到既悦目且眩目。<br/> 我相信,古时候在桂林游洞肯定要惊心动魄得多。从宋朝的罗大经到清朝的袁枚,无不记载了桂林岩洞中一次次出生入死、探访自然的经历。多少次的“秉火导入”、多少次的“诘屈而行”、多少次的“烛尽而反”。他们最终欣赏到的绝不是柔情似水的画面或玲珑剔透的珍宝,而是在沉黑窅渺中“森然欲博”的“虎豹猱玃”。但谁能不说这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呢?<br/> 对漓江山水的赞誉几乎古今中外众口一辞。一幅美妙绝伦的中国画,连基辛格博士也如是说。在杨堤,我们一登上游船,桂林便将最秀丽的山水呈现在我们面前。船上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感到韩愈诗中的意境:“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或许因为比喻得太贴切了,很少有人再愿意费心去用别的什么来形容这里的青山绿水。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行,当经过“鲤鱼跳龙门”、“金龟出洞”、“九马画山”等景点时,人人竞相猜辨,兴趣盎然。谁让它们如此符合中国画“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原则呢!当辨别出鲤鱼的须、鳍、头、尾,猜中了那昂首攀登的金龟和竞相奔腾的九马,或许没有人再去留意那江底还有如中国书法一般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鹅卵石,江中还有悄悄游戏的鸭子和温良敦厚的水牛,江面还有形似苇叶、追波逐流的竹筏……<br/> 记得30年代初有位年轻的作家曾说过,旅游者看到的多半是些名闻四海、人人赞美的死景,其实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只有自己发现的景致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我想,在旅游上的确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有人敢于舍弃个人的独思异想,打开自我的牢笼,去认同和印证历史长河的积淀,享受到人类的沟通和共鸣;但另外也有人愿意独辟蹊径,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随意流转之中收获一些奇思妙想。<br/> 当然也有人将两种风格结合在一起。在桂林,风景名胜有如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稍有偏颇就会失之交臂。<br/> 游叠彩山时,我试着将两种风格合而为一。一到山脚下,举首眺望,但见山势峻峭、峰石秀奇。奋力向上攀登,便能看见漓江宛如玉带依山而过。应该说游叠彩山最能让人深切体味桂林的景观特色: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但除此之外又有叠彩山的风攫摄我的心灵。<br/> 与风初遇,是登至半山欲穿行“风洞”时。那黑乎乎的洞口像一尊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威严地挡住了游人去路。稍一靠近,便感到有一股强劲而又柔韧的山风夺洞而出。我鼓起勇气迎面扑去。起初觉得步履沉重,行走艰难。渐渐地,好像融化了似的,不知怎么就流出了风洞。从此,整个攀登的行程都被紧紧裹在山风之中。这风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又至厚至柔,贯于方寸之内,使人在崎岖的山路上反而觉得格外的安全和温暖。当最后登上高山之巅,好像被山风高高地托在半空,突然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在周身缭绕,随即进入一种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境界。<br/> 这大概是我桂林之行的巅峰。

沉醉了,小城之梦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 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沉醉了,小城之梦<br/> 流溪<br/> 秋夜里,小城在独白<br/> 窗外是雨声<br/> 撕一缕梦的回忆<br/> 走入那低矮<br/> 残破的<br/> 乡野村寨<br/> 载一江忧患的歌<br/> 温柔的月光拥出新篇<br/> 街市繁盛的倩影<br/> 锻造着扑面而来的感觉<br/> 五彩的现实<br/> 搭配在遥遥岁月的两岸<br/> 摇曳着<br/> 欣欣向荣的婆娑 <br/> 踏进那许多陌生<br/> 弯过城区的皱折<br/> 可以看到<br/> 山凹里流淌着绚丽而丰盛的河<br/> 看近处<br/> 各色服饰与产品的充盈<br/> 似乎是忽然涌出眩目的幻影<br/> 向远方<br/> 那雄伟与壮观的生命重新组合<br/> 隐约间<br/> 才认可了星河撒下的收获<br/> 蓦回首<br/> 看历史的长桥<br/> 横接于九天之上<br/> 再引来万盏灯火<br/> 布一望无际的繁星<br/> 映亮小城的每个角落<br/> (作者单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八十述怀——兼酬联展诸友好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八十述怀<br/> ——兼酬联展诸友好<br/> 柳倩<br/> 迩来初试小锋芒,<br/> 绿叶扶持花益香。<br/> 八十沉呤欣晚节,<br/> 九州哺育见朝光。<br/> 为人每欲追尧舜,<br/> 载笔常思学汉唐。<br/> 自叹诗书无止境,<br/> 攀登求索薄洪荒。

夕晖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夕晖<br/> 苏世胜<br/> 山村的傍晚,一圆夕阳浮在西天。<br/> 蓝天碧净,白云一朵。微风从山梁上吹来,拂着土路上的黄尘。夕阳的玫瑰红网在树梢,涂在山野的群峰,镀一层金粉,铺一山红晕。染黄的峰尖,若烧透的铁塔,阴暗的峰脚,似冷却的金属,或阴或暗,渐淡渐浓,倒置的倩影回映在瓦色的褐土上。四野的绿树,叶英斜缀,被向晚的风轻摇着。翠绿的叶面泛着绰约的黄光。一天彩霞,满目青山,朗照着夕晖。<br/> 农家的窑洞背山而坐,凿在厚实的土崖上,三孔一家,五面一院。古旧的窗扉折射着夕阳的光辉,镢剔的锋痕上长着鲜苔的绿毛,弧形的窑口深居在夕阳无边的山野里,清净安闲,年久悠远。<br/> 村口那棵空腹老槐,虽是老态龙钟,但茂密的绿色在夕阳的晚照中,越发显得苍郁挺拔,支撑着山村的门面。一个精身的幼童爬在顶干,两手叉搂,双腿横搁,望着掉入西天掌里那颗大圆的夕阳。树和山梁持平,梁如弯曲的驼峰,视线划了一个弧圈,掉过峰脊,瞥在夕阳娇嫩的俏眉上,合着的口角有一串涎水淌出,刚好滴到站在树下的另一个光着身子的孩童身上。孩子挪了挪身子,恰又站在了夕阳射进的那个豁口中。夕阳几度,将他浴成了一个金身胴体,为山村装入了一个神秘的童话,至今流传不休。<br/> 夕阳的圆盘豁然变得殷红,孩童的视线穷追不舍。对面的群峰突然被染得血红。窑院上泛黄的窗纸上反映着夕阳残淡的微波,镢痕镐印密布的窑崖,隐隐露出一道一道细沟,若伤斑累累,刀痕条条。树下的那个孩童的金身胴体便沾满富丽堂皇的色彩,为那神秘的童话,又注入了新的内容。<br/> 夕阳红到无边时,满天的晚霞盖过天际,山梁上走着晚归的人影,唯有那闪亮的脸颊像一块红布,在红光中透着亮点,不时有几声信天游从那里荡来,吼落晚霞,飘进村口。<br/> 山村的傍晚,一枚古铜色的夕阳在那里陨落。夕阳里,每一颗童心都有一段神秘的梦幻,梦幻的谜底消失在晚霞里,又被装在长大的童心中。

缅怀毛泽东主席(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缅怀毛泽东主席(书法) 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