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拉美一体化取得进展
吴国平
“为避免90年代成为另一个失去的10年,拉丁美洲必须有效地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依靠集体的力量,发展各国经济”。这是今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第23届部长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发出的共同呼吁。这表明,拉美国家在经历了上一个失去增长的10年之后,业已将区域一体化运动与90年代经济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一体化进程在停滞了数年之后重新趋于活跃。90年代的第一年,拉美一体化运动出现了良好的开端,拉美国家以积极求实的态度,谨慎而稳步地推动区域一体化运动的发展。
加强磋商,求同存异,求实务实,这是今年拉美一体化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年来,拉美经委会、拉美一体化协会、拉美经济体系等区域性组织不断地举行各种会议,协调各方面的意见。拉美国家则本着面对现实,求实务实的精神,加强磋商,求同存异,取得对一体化运动的共识。他们提出,在当前国际经济集团化和区域化趋势有所加强的情况下,拉美国家只有积极推进一体化运动,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中避免孤立;面对拉美各国面临的经济困难,只有加强拉美国家自我援助的能力,才能走出困境。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拉美国家在诸如外债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协议。在今年6月拉美地区召开的债务问题的部长会议上,通过了减债建议和行动计划,并决定成立一个关于外债问题的部长委员会,以便同工业化国家政府和商业银行的代表协商解决拉美外债问题。这是拉美国家自80年代初期爆发严重的债务危机以来,第一次共同提出解决外债问题的方案。此外在其它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取得了进展,例如拉美各国外长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明年召开地区首脑会议,研究推行一种新的一体化形式。拉美一体化协会决定,每年举行一次部长理事会,以便及时进行磋商,并且在货币、金融、交通等领域内进行全面合作。
积极灵活,多层次地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是今年拉美一体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今年拉美国家更加注重从各国和各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国与国的双边或小地区的多边范围内积极探索不同的合作形式。多年来酝酿的区域共同市场,正在小地区范围内加紧筹建之中。今年7月,巴西和阿根廷两国总统首先签订双边协定,决定要在1994年建成两国共同市场,比原计划提前5年。事隔2个月之后,乌拉圭和巴拉圭又宣布,将参加拟议中的巴、阿共同市场,使之扩大为拉美南端国家的共同市场。由于这一计划有巴、阿两个拉美经济大国参加,又是在小地区内几个国家自由结合,自愿参加,因而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如果这一计划最终得以实现的话,将会对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早就形成统一的经济组织的小地区内,也开始打破长期以来一直裹足不前的局面。中美洲5国经济部长8月开会,决定逐步取消关税壁垒,争取于1992年建立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共同体成员国决定,从1991年1月起实行统一关税;安第斯条约组织各成员国也决定,选择各自的边境地区进行直接合作的试验。在双边领域内,拉美一些经济大国更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意愿。今年10月墨西哥总统在访问洪都拉斯时,主动提出5点建议,明确宣布墨西哥将推动同中美洲合作和发展计划的实施。
从以贸易为主,转向多种领域并进,拓宽一体化进程,是今年拉美一体化运动的另一个特点。今年以来,拉美不少国家加紧磋商,打破过去主要停留在贸易领域内的传统做法,将一体化运动推向更广的范围,这在南美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今年3月,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等5个国家的总统举行会晤,以推动拉普拉塔河流域及其水路的利用,5国总统之间达成协议,将采取必要的行动,规划和开发拉普拉塔河水路的运输。今年7月,上述5国和智利的代表又举行会议,决定加强他们之间的交通一体化进程,计划进行新的铁路建设,取消过去的改道运输,加固桥梁,修建货运站,建成从巴西到智利的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并且还将修建从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直至阿根廷的沿大西洋通道,最终建立起联络拉美南端各国的完整的交通网,为该地区的一体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年来,拉美国家为推进一体化进程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为在90年代全面发展一体化运动打下了基础。但是,还应该看到迄今为止拉美国家的努力,还主要停留在一体化的具体计划阶段,要将目前已经提出的许多一体化计划全面付诸实践,还有相当艰巨的工作要做。面对当前拉美经济出现的新变化,要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新模式,也绝非是一件短期能就的事。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拉美在一体化道路上还将会遇到曲折。然而,只要拉美国家正视现实,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求同存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始终保持目前一体化进程的势头,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在90年代开创一个新局面。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从瑞典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扩大
本报记者 顾耀铭
今年6月下旬,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欧洲共同体开始就建立欧洲经济区举行谈判。这是西欧两个主要经济组织在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瑞典作为联盟的主要成员国今年在加入欧共体问题上的态度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9月,瑞典外交大臣首次表示,瑞典有可能在1993年申请加入欧共体。12月12日,瑞典议会经过讨论明确表示,赞成瑞典在保持中立的情况下申请加入欧共体。这样,瑞典就成为联盟中继奥地利之后第二个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国家。
瑞典政策的这一变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在瑞典政府看来,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欧洲的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瑞典的中立政策奠定了新的基础”,消除了瑞典在加入欧共体问题上的政治障碍。其次,瑞典在经济上同欧共体联系密切。它向欧共体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50%,从欧共体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57%。瑞典的一些主要竞争对手都在欧共体内,在统一大市场建立后,这些竞争对手将因取消关税,简化手续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使瑞典将处于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瑞典企业界极力敦促政府尽快申请加入欧共体。同时,它们迫不及待地在欧共体内买地皮、建工厂,或同当地公司合并,使它们在统一大市场内的存在成为既成事实。随着1992年的临近,瑞典一些企业加快将资本向欧共体国家转移,造成国际资本市场对瑞典经济出现“信心危机”,使本来已不景气的瑞典经济愈加困难。如果企业界对瑞典经济的信心不能恢复,社民党在明年的大选中就很难保住执政的地位。
本来,瑞典政府积极推动联盟同欧共体的谈判,希望在1993年初建成欧洲经济区,瑞典可从中受益。然而联盟组织松散,成员国各有打算,至今没有形成共同的贸易政策,也没有建立共同的仲裁机构,而欧共体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又坚持不让步,致使谈判进展缓慢。瑞典企业界抱怨政府寄希望于建立欧洲经济区“太不现实”。迫于政治和经济的压力,瑞典政府顾不得与其他联盟国家认真磋商,就表示愿意加入欧共体,并已获得议会的赞同。瑞典是联盟中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它的这个举动自然在其它联盟国家中引起很大反响。
挪威企业界和政界人士认为,既然瑞典可以采取这样的立场,挪威也应该跟上。上个月挪威举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多数人赞成加入欧共体。挪威在1972年曾就加入欧共体问题举行过公民投票,当时多数人是反对加入的。从此这个问题成了一个禁忌。但是近年来舆论界又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企业界认为,挪威只有尽快加入欧共体,才能给经济发展找到出路。今年10月,挪威决定将克朗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以适应同欧共体加强经济联系的需要。这是非欧共体国家中第一个作出这种决定的。挪威前三党联合政府中的保守党今年10月明确主张适应欧共体的要求,取消限制外国企业的法规,为欧洲经济区的谈判扫除障碍。新上台的工党政府表示将采取积极的态度发展与欧共体的关系,准备对一些保护性法令进行修改。挪威首相甚至表示:“我不能排除挪威在1992年前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可能性”。
芬兰的反应虽然不像挪威那样强烈,但由于戈尔巴乔夫去年10月曾明确表示由芬兰自己决定是否加入欧共体,芬兰国内要求加入欧共体的呼声日益高涨。近年来,芬兰与苏联的易货贸易不断下降,10年前芬兰向苏联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25%,如今降为11%,而向欧共体的出口却增加到50%左右。民意测验表明,60%的人赞成加入欧共体。芬兰政界人士也公开讨论这个问题。芬兰当局已不再否认加入欧共体的可能性,只是强调目前时机不成熟,等欧洲经济区建立后再考虑。
瑞士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持谨慎态度,但是最近也在组织专家“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并有可能就此举行公民投票。
冰岛担心它的经济命脉渔业受损害,在发展与欧共体关系上仍然顾虑重重,不过也在金融政策上作了些调整,以逐步对欧共体国家开放。
目前联盟6国虽然在加入欧共体问题上立场各异,但是鉴于欧共体已表示在1992年前不考虑吸收新成员,以后的审批工作也需要几年时间。因此,奥地利、瑞典等愿意加入欧共体的国家仍然希望欧洲经济区的谈判成功,以便把经济区的建立作为进入欧共体的过渡。
从欧洲经济区谈判的情况看,双方的立场相距仍然甚远。联盟强调对欧共体未来的立法一定要享有“平等决策权”,并在统一大市场建立后,对欧共体的有关法律享有所谓的例外权。欧共体认为联盟的要求太过分,坚持非成员国不能分享决策权。因此几轮谈判均无实质性的进展。不过欧共体和联盟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它们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以上,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谈判失败对双方都不利。欧洲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欧共体也不希望谈判破裂。
据欧共体人士称,欧共体期待着先同联盟建立欧洲经济区,然后把一些东欧国家纳入其中,以实现东西欧合成一个经济区的构想。由此看来,欧洲经济区谈判破裂的可能性不大,但进展也不会很顺利。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1990年国际大事回顾
▲在秘鲁6月10日举行的第二轮选举中,“变革90”独立运动总统候选人阿尔贝托·藤森挫败民主阵线总统候选人、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而当选为总统,任期5年。藤森于7月28日入主秘鲁总统府,成为拉美历史上第一位就任总统的日本后裔。
藤森出生于秘鲁首都利马,祖籍日本熊本县。他的父母是30年代初从日本漂洋过海移居秘鲁的。藤森在一年多以前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农牧工程师。他担任过莫利纳农业大学的校长,竞选总统之前是全国大学校长大会的主席。
本世纪以来,秘鲁长期处于内乱外患之中。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发展经济。1980年5月秘鲁实现了军人还政于民后,加西亚政府采取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矛盾仍然尖锐,政治和经济生活困难重重,人民迫切要求变革。藤森就是在此背景下,以“诚实、科技和劳动”的口号赢得了大选。他的获胜引起了拉美社会的广泛注目,被称为“藤森现象”。(温宪)
▲6月13日凌晨,罗马尼亚政府派出军警,赶走了滞留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大学广场上的数百名示威者,拘留了263人,把绝食者送进医院,从而平息了由反政府势力发动的暴乱,使首都恢复了平静。
这次示威活动是4月22日开始的。5月4日起,有部分人在市中心大学广场绝食。示威者打出反共旗号,企图迫使罗救国阵线主席伊利埃斯库退出总统竞选。5月25日,大选揭晓,伊利埃斯库以绝对优势当选为罗马尼亚总统。反政府势力践踏法律,组织非法示威和绝食活动,阻碍车辆和行人通行。在示威和绝食现场,犯罪活动日益严重。在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上述行动。
暴乱平息后,由军人和矿工组成的纠察队在市中心大学广场维持秩序,被堵塞了50多天的广场的南北交通干线开始畅通,地铁恢复运行,商店开始正常营业。政府采取的这一措施得到布加勒斯特市民的拥护。(张志鹏)
▲6月21日德黑兰时间零点31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突袭了沉睡中的伊朗西北部。此次大地震的震中在德黑兰西北约200公里处的里海周围,震级为里氏7.3级—7.7级。地震波及伊朗北部6个省,其中受灾最重的是素有伊朗“粮仓”之称的赞詹、吉兰两个省。赞詹省有54座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和废墟,其中阿布伯尔和布音两城全部居民非死即伤。吉兰省也有66个城镇村庄严重受损。据报道,这场大地震的受灾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有5万人丧生,20万人受伤,50万人无家可归,物质损失难以估计。
地震发生后,联合国救灾组织、世界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纷纷向伊朗提供援助。(李宝兰)
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凌晨,伊朗西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受灾面积达一万一千平方公里,死伤人数约二十五万,另有五十万人无家可归。图为失去孩子的父亲悲痛至极。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