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2-14

1990-12-1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接过历史递来的火炬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接过历史递来的火炬<br/>  魏钢焰<br/> 亚运圣火,从西藏高原蹦来,在中国大地上奔跑呐喊。丛山接应,江河回响。中华儿女,刚经过一场雷雨冲洗,目光清醒而坚定,步伐稳健而自信,含笑挺胸,挥臂弹步,一个节拍,一个心愿,奔向北京。<br/> 谁个心头,不飘着家乡的炊烟,没流过故土的小溪?此时此刻,我们从这跃动的万千火炬中,自会听到熟悉的鼓点,看到故乡的身影。<br/> 我的故乡,一个偏僻苦寒的塞北小县,它像戍边的士兵,迎朔风,食粗粮,面黝黑,形枯瘦,而脊骨铮铮。一个小县,竟有十大关口相连,千百年来,城头烽烟,山间鼓角。我鲜为人知的故乡呵,你没有桨声灯影,你没有游人如织,然而不正是这些寒乡小村构成中国的庞大根系、绘写着华夏的历史?今天,你们举起了灼灼火炬,一不为装点江山,二不为助兴添欢,你们呵,正把那历史递过的接力棒,向人们传递。<br/> 圣火,在大地游动。<br/> 中国,正高举着历史递来的火炬。你,在说些什么?<br/> 历史,如一株参天大树,一头扎向深层土壤,一头伸向躯干枝叶,输送未来,开花结果。然后又是飘叶、落籽,再形成土壤、根系……无穷循环。过去是未来的根,未来是过去的果,成为常青之历史。不昂首向阳者必朽,鄙弃土壤根须者必亡。<br/> 太阳有辉煌历史而不自知。<br/> 大海有浩瀚的过去而懵然不觉。<br/> 花草森林,奇禽异兽,生长繁衍,而不知从哪里来;奔腾呼啸而不知到何处去。<br/> 人,只有人,能喊爹叫娘,会说会写;知道万物称呼,自己为何方人士。只有人,能够在一代代流洒着血、泪、汗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前赴后继地前去;只有人,能唱着悲歌与喜歌、歌谣与大曲,一代传一代地传述和思索着那埋伏在泥沙灰烬中、蜿蜒于苍海峻岭中的历史。这样,人才可能人猿揖别而永离石窟树巢;才可能一代比一代聪明有力,凝聚和延续着人类的智慧、经验、感情和力量。他学会了飞翔潜海,给雷电套上缰绳,从篝火中点燃了引路火炬,为大海寻到风帆罗盘。从迷途走出,向苍茫走去,一步步由自在走向自为,从必然走向自由,走向未来,创造未来。<br/>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展示了一位伟大探索者的心境。<br/> 登高峰望群山,击剑而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征途之九曲,喜星火之连绵。”是今日历史唯物论者的胸怀。<br/> 一个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群体,无疑要灭亡。而一个撕毁历史、唾骂故乡、没有根底的浪人;一个不要脊梁,只要嗅觉和利爪,只会向香甜食物飞扑的鸟,就有未来么?<br/> 皮鞭和镣铐,只能激怒被奴役的民族和人民;刺刀与铁蹄,只能给侵略者写下死亡判决。纵观历史,哪一个强大帝国的刀剑,能改变大江东去的潮流?哪一个奴颜自私的民族,不亡于屈膝伏地的自卑、丧魂落魄的懦弱、绿酒红灯前的迷醉、自毁长城的叛卖?哪一个富而不仁的国家,不毁于盲目的骄傲、利令智昏的疯狂?<br/> 人,是很健忘的。历史老人不得不指点出一幅幅古怪的讽刺画面,冷静而严峻地再三提醒。君不见当年被驱杀于焚尸炉的“奴隶后代”,今天成为追打妇孺平民的“冲锋队员”?君不见一寸黄土一寸血的英雄土地,如何被插上草标狂叫拍卖?也许,没有这种曲折逆转甚至暂时的倒退,就不可能使人类清醒,从而战胜热昏与寒颤、迷惘与堕落,就构不成恢宏万象和滔滔东去的历史长河。<br/> 面对诡谲不定、变幻莫测的世界风云,谁不眼花缭乱,谁不心潮翻搅?几十亿人处在历史大风暴中,谁不在重新认识,努力寻觅自己的位置与去向?这当儿,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支不见首尾的火龙。中国,汇集了960万平方公里的精华点,重现着上下五千年的银河星海。中国,高举着光辉的思想火炬,以空前的凝聚力,自信地踏上了世界跑道,与她们的朋友并肩,向强大的对手竞争,向一个个目标冲刺!<br/> 为中华儿女者,快抹去屈辱的泪水,接过历史递来的火炬,从雷雨中走出,向风雪中冲去,奔向未来,奔向新世纪!<br/>              1990年11月13日于西安

也为“小姐”辩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也为“小姐”辩<br/>  秋石<br/> 方孜行同志的《“小姐”辩》一文(载人民日报11月20日),对近年兴起的“小姐热”加以批驳,提倡对大陆女性称“同志”。其意可嘉,其情也切。然而深入推究,立论尚欠公允,于理多有不合。遵循百家争鸣、实事求是的方针,也谈一点拙见。<br/> 称谓,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符号,是民族文化风俗的内容,属于历史范畴,既有继承性,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称谓可分为亲族的、职业的、党派的、交际的等等,其中多数世代相传,只有语言意义,没有阶级性。如父、母、兄、弟、老师、同学、教授、博士、经理、董事长、将军、总统等,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使用。现代社会国际交往增多,各国称谓(文化)也相互交流,以利沟通。以人际交往的一般称谓而言,多数国家用先生、夫人、太太、小姐之类。这些称谓我国古已有之,并非引进,不过古今含义大不相同。先生,古代指父兄、老师,现代指年长有学问的人,也是对成年男性的通称。夫人,古代指王侯的妻妾,现代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太太,古代指官僚士大夫的妻子,现代是对已婚妇女的通称。小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就已失去“小姐、丫环”中的含义,成为对未婚女性的通称。大陆解放后上述称谓已很少使用,不分男女一律称“同志”。这大概是因为共产党、解放军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热爱和拥戴,党内军内习惯称“同志”,于是大家也以称“同志”为荣,这并非全如方文所说,是适应妇女解放的需要,消除女性间的不平等,使女性与男性一样享用“同志”的称谓。<br/> 多年来称“同志”确实已成为习惯,听见叫“小姐”感到刺耳。然而严格说来,“同志”是党派性的称谓,并不宜作为人际交往的一般称谓。辞书解释:同志,指志同道合之人。古时多用于亲族、同伙、党人之间。近代政党兴起,党内多称“同志”。(不只是革命政党,其他党内也多称“同志”。)只有同党之人称“同志”,“同志”才是亲切而严肃的字眼,它不仅表明有共同的理想信仰,而且提醒党人不忘党纲党纪党性。把党内称谓作为社会交往的一般称谓,实际上削弱了它的党性内容,淡化了它的亲切严肃色彩,而且也存在很多纰漏:<br/> 其一、混淆政治界线。现时社会上还有反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以及贪污行贿流氓盗窃投机倒把投靠外国者,称他们“同志”,是否表明和他们“志同道合”呢?<br/> 其二、过于笼统单调。称谓要有指向性,不分男女老幼一概称“同志”,就如同一律蓝棉袄一样不好区分。交际中只有一种称呼,也失去了中文的丰富性。<br/> 其三、不适应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增多,方文也认为对海外来人应称太太、夫人、小姐。但都是黄种人,他们脑门上也没有标明身份,而今天我们的许多官员、经理、女性,也是西装革履,浓妆艳抹,不亚于海外来客,十年前还好区分,今天就很难识别。<br/> 今天人际如何称谓?毛泽东同志解放后对不同人的称呼是:对党内和明确拥护党的工、农、青年称同志,对党外人士和长者称先生,对尊敬的女性称夫人(或先生),对亲族称辈分,对同学称学兄(参见《毛泽东书信选》)。据此,今天在社会交际中称先生、夫人、小姐,是可以的,不必大惊小怪。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完善就包括文化风俗以至称谓方面适应改革大潮不断变革。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不能割断历史,相反,它只有汲取人类文明中一切有益的成果才能建成。我觉得,与其批评社会上称“小姐”不称“同志”,不如批评党内有些人不愿称“同志”而称“××长”,以及社会上乱称师傅、“哥儿们”等等封建残余的现象,以利端正党风,提高民族文明水平。

中国的秋天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br/><br/>  中国的秋天<br/>  白木<br/> 站在十月的广场<br/> 我们收获中国的秋天<br/> 中国的秋天<br/> 是阳光飘洒的秋天<br/> 是汗水与奉献的秋天<br/> 是勒勒车与船工号子唤醒的秋天<br/> 是爱情的果子落满草坪落满阳台的秋天<br/> 中国的秋天里<br/> 树叶和金牌挂满了窗口<br/> 农夫们拣拾的收成<br/> 是一堆堆希望标本<br/> 他们的喊声老练而深沉<br/> 他们的眼角挂满喜泪<br/> 结成饱满的麦穗<br/> 中国的秋天里<br/> 朝霞的余晕碎成漫山红叶<br/> 夕阳的残屑变成星星的眼睛<br/> 在一片片草场 一片片矿区 一座座城市<br/> 金色的锄头已成为时代的发光体<br/> 在锄头的照耀下<br/> 国境线同地平线一样雄壮<br/> 歌声同季节一样芬芳<br/> 中国的秋天里<br/> 太阳与月亮那两只时间大眼<br/> 正盯着地球这只巨大的果子<br/> 在东方的目光里成熟<br/> (作者单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草鞋、布衣(歌词)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草鞋、布衣(歌词)<br/>  木叶<br/> 乡间的小路早已睡熟,<br/> 坡上的玉米早已睡熟,<br/> 泥土中的石头早已睡熟,<br/> 只有我的老爹,<br/> 还在油灯下,<br/> 打草鞋。<br/> 小河的鱼儿早已睡熟,<br/> 栅栏内的牛羊早已睡熟,<br/> 谷仓里的婴儿早已睡熟,<br/> 只有我的老母亲,<br/> 还在油灯下,<br/> 补军衣。<br/> 布衣、草鞋,<br/> 草鞋、布衣。<br/> 护育了多少子弟兵,<br/> 护育了多少元帅和将军。

基石

第8版(副刊)<br/>专栏:大地星光<br/><br/>  基石<br/>  刘波 蔡全良<br/> 去年秋天,洪湖市财政局乡财政员徐三清,汗流浃背地窝在乡采购站一间闷热的帐房里进行紧张的“四费”(公粮、水费、电费、提留)征收工作,突然接到家里电话,叫他火速赶回。<br/> 深夜一时,当他回到家里时,父母妻子正对着一封信暗暗垂泪。<br/> 那是一封匿名信,内云:“徐三清,限你在10月10日深夜12点钟,把2000元钱放在五星公路涵管里,否则,我们就先杀了你,再杀你全家!”<br/> 好嘛,绑票竟绑到我徐三清头上来了!<br/> “儿啊!我们两老100多岁了,就你这么一棵独苗,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叫我们怎么活呀!”母亲老泪纵横。<br/> 妻子抱着儿子也在一旁哭泣:“三清哪,你给国家收钱,长期没日没夜地在外面跑,真叫我们放心不下呀!你干脆和我们回家种田吧。”<br/> 徐三清神色庄严:“钱是国家的,就是丢了脑袋也不能被敲走!”<br/> 正义镇住了邪恶。<br/> 有的人顶着不交。五星村有个姓李的农户,儿子结婚大操大办,欠了国家360元农税款,硬是顶着。一人不交,影响一大片。老徐几次去做工作,李某拿着一把菜刀堵在大门口:“谁敢催款,进这门坎,我就杀了他!”<br/> 老徐毫不示弱,将铁塔般的身子往前一站:“来吧,你杀,你杀了我,自然有人来找你。从盘古到今,公粮、水电款谁敢不交?”对方到底心虚,菜刀一丢,保证三天内交足款子。<br/> 凭着这种硬劲,徐三清从1985年走马上任当乡财政员以来,走遍千家万户,拒贿百余次,为国家征收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水电费达200多万元。<br/> 古人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然而这个已工作了20多年,先后当过十多年村党支书和乡长,连续多次受表彰的先进工作者,至今每月工资只有56元,而且还背着“米袋子”。<br/> 作为乡财政员,徐三清也不是只知道征收税款。利国村有个叫刘国雪的,家里穷得叮当响,几年来总交不上农业税。徐三清主动找上门去。<br/> “老徐,能帮我们多找点田种吗?我有力气呢。”当天下午,徐三清前往大沙湖农场,为刘国雪租借了30多亩荒湖田,又帮着筹了一笔资金,还为他买回种籽、肥料。那一年,30多亩稻谷喜获丰收,刘国雪一次性还清欠款3000元。后来,徐三清又帮他发展多种经营。刘家成了“万元户”,儿子喜办婚事的那天,刘国雪对前来贺喜的人说:“要不是沾共产党的光,托财政部门的福,我还不知要穷到何年何月呢!”<br/> 徐三清这些年究竟扶持了多少贫困户,恐怕自己也说不清。难怪人们一边叫他“傻大哥”,一边喊他“财神爷”!<br/> 但“财神爷”家里没有几件值钱的东西。要说有,怕就是他家门前的那块基石了:高一尺半,直径两尺多,呈鼓形。这还是他父亲“打土豪、分田地”时从地主那里分来的,数十年日晒夜露,已是玉似的晶莹透亮。乡亲们看到这块石头,难免心里一颤:多像它的主人呵!<br/> 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不正是由千千万万块这样的“基石”支撑着的吗?!

怜犊情(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大地<br/><br/>  怜犊情<br/>  罗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