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马来西亚通讯

  古城友情深
——李鹏总理在马六甲
本报记者 孙东民
来马来西亚访问,不可不去马六甲,因为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最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城市,也是在中马友好交流史上写下动人佳话的地方。12日下午,李鹏总理一行来到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受到当地官员和居民的热情欢迎。
马六甲离吉隆坡约150公里。当李总理和夫人乘车抵马六甲州境内时,先后受到州府秘书长夫妇和州首席部长夫妇的迎接。接着李总理一行怀着浓厚的兴趣参观了马来西亚缩影村、马六甲博物馆以及著名的郑和庙。
缩影村又称小马来西亚文化村,这里的建筑、陈设及人物塑像反映着马来西亚各州的独特风格和不同习俗。在马方官员的陪同下,李总理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一座又一座建筑。李总理对体现马来西亚玻璃市州建筑风格的高脚木屋很欣赏,他说:“这样的房子很适合热带气候,同中国西双版纳的房屋很相像。”
在马六甲博物馆,一尊表现中国古代官员拜会马六甲苏丹场面的塑像引起了李总理的极大兴趣。那位中国官员身着明代官服,旁边木箱内盛放着明王朝赠送苏丹的礼物。陪同人员向李总理介绍说,中间的那位就是明朝三保太监郑和。李总理在塑像前对在场的人说:“中、马两国很早以前就有交往,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现在这种友谊又向前发展了。”
郑和的名字在马六甲家喻户晓。当年他7下西洋,曾5次驻节马六甲。我国明王朝与马六甲的满剌加王国之间的非常密切的政治、贸易关系至今为当地人所称颂。李总理还参观了郑和庙。庙内有一尊郑和的塑像供人瞻仰。前面的供桌上,摆着参拜者供奉的水果和酒菜,当地人用这种方式纪念这位中马友好的著名使者。进入马六甲市区,使人强烈地感到一种亲近的气氛。街道两旁有许多中国风格的建筑,许多市民聚集在街道两旁向李总理招手致意。
为欢迎李鹏总理来访,马六甲州府部长拉希姆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招待会。招待会上,奏起了曲调优美的《上海滩》、《千王之王》等乐曲,盛装的青年男女为中国客人表演了马六甲迎宾舞、中国丰收舞以及印度和阿拉伯舞蹈。中国客人对马来西亚艺术家的精湛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州府官员向李总理和夫人献上当地著名的紫色胡姬花。
马六甲,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不仅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要地,也是马来西亚各民族和睦相处和中马两国人民友好的见证。李鹏总理作为中国的友好使者专程访问马六甲,既领略了马来西亚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也表达了对发展中马睦邻关系的真诚愿望。
  (本报吉隆坡12月12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鹏总理在马参观棕油研究所
新华社吉隆坡12月12日电 (记者马胜荣、李永明)正在马来西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国总理李鹏今天上午参观了马来西亚棕油研究所,向该所工作人员详细地了解了棕油树的种植、采果、榨油、油脂加工、市场销售等过程。
马来西亚原产部部长林敬益、棕油研究所所长哈林·哈桑以及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大门口列队迎候李总理。
李鹏总理对棕油树的种植很感兴趣,详细地询问了这种树的种植时间以及土壤、水分与天气等条件。
关于棕油的用途,哈桑所长说,棕油不仅可供食用,如制造人造黄油、糕点、烹饪外,还可作工业油脂用,近几年来马来西亚在研究用棕油代替汽车柴油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在棕油研究所旁边的园地里,李鹏总理观看了四颗棕油树果子的样品。主人介绍说,这种样品是研究所人员不断改进棕油树品种的体现。过去的棕油果出油率低,经过改良后的品种,不仅果实大,而且出油率高。
棕油是马来西亚3大原产品(另两项是橡胶和木材)之一,去年产量达55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7%,今年产量估计达600万吨。马来西亚也是世界最大棕油出口国,今年出口约520万吨。
(附图片)
12月12日,李鹏总理在雪兰莪州参观马来西亚棕油研究所。
新华社记者 李生南摄(传真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资料

  千岛之国菲律宾
菲律宾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由七千一百零七个大小岛屿组成,这些丛林密布的岛屿,宛如颗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南海与太平洋之间的万顷碧波中。因此,菲律宾一直被誉为“美丽的千岛之国”。它的北面隔巴士海峡与我国台湾省遥遥相对。菲律宾总面积为二十九点九七万平方公里,四分之三的面积是山地,多活火山,地震频繁;虽地处热带,但有海风调节,早晚温凉;居民有六千多万人,首都是马尼拉。
菲律宾高温多雨,岛上层峦叠翠,热带植物多达万种。郁郁葱葱的热带林木覆盖着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岛上盛产竹子,已知的有五十五种,素有“竹林王国”之称。丰富的竹林资源,广泛用于建筑、手工业、家具制造和渔业等。农作物有香焦、椰子、马尼拉麻、甘蔗等,经加工后出口,稻谷供国内消费。铜是主要矿产,其次有金、银、铁、铬、镍等。工业有制造、建筑、采矿、燃料和动力等。
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亚洲大陆的移民。一五二一年,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该岛。一五四三年群岛以西班牙王储菲利浦(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命名,沦为西班牙殖民地长达三百多年。菲律宾人民进行长期的反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于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二日宣布独立,成立了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同年美国通过美西战争改菲律宾为美国殖民地。一九四二年群岛又被日本占领。二次大战后,菲律宾再度为美国统治,直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四日才宣告独立。
远在我国东汉、三国时期,菲律宾就同我国开始有了往来。一九七五年六月九日中、菲建交后,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很快。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这次李鹏总理对菲律宾进行的正式友好访问,将揭开中、菲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岳淑贤·(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鲜北南方举行第3次总理会谈
本报平壤12月12日电 记者周必忠报道:以延亨默总理为团长的北方代表团和以姜英勋国务总理为首席代表的南方代表团,今天上午在汉城新罗饭店举行第3次北南高级会谈的首轮会谈。
延亨默和姜英勋先后在会谈中作了基调发言。
北方代表团团长延亨默在发言中说,尽管进行了两次高级会谈和3次工作代表接触,但至今连会谈的头绪还没能理出来。因此,有必要找一找会谈未能取得进展的原因。他认为,第一,需要对国家的和平问题转变认识;第二,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应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第三,需要采取讲信用和诚实的对话态度。延亨默指出,如果南方不改变态度,北方对会谈的前景不能不感到忧虑。
接着,延亨默提出了包括10项条款的《北南互不侵犯及和解合作宣言》草案,10项条款是:1、承认尊重对方的思想、制度,不干涉对方的内部问题,通过对话和协商,和平解决相互间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问题,停止对对方的诽谤中伤;2、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武力反对对方,停止军备竞赛,实行分阶段裁军;3、北南以军事分界线为互不侵犯的界线,将军事分界线两侧的非军事区变成和平区;4、为防止偶发性武力冲突及其扩大,在双方军事当局者之间架设直通电话;5、实现各界人士和同胞的自由往来和接触;6、为了民族共同的利益和繁荣,实现经济合作和物资交流,在科技、文教、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领域交换成果和经验,并进行合作;7、恢复中断的交通和通讯网;8、在国际舞台上停止竞争和对抗,双方进行合作,共同对外;9、在高级会谈范围内设分科委员会,商讨有关本宣言的履行和保证措施;10、宣言从交换文本之日起生效,只要一方不通知作废,在祖国统一前均有效。
延亨默说,这个宣言包括了南方的主张。因此应尽快通过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宣言。
延亨默总理提出的《北南互不侵犯及和解合作宣言》草案,是把北方提出的《互不侵犯宣言》草案和南方提出的《和解与合作宣言》草案合并在一起而成的。
南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姜英勋在发言中再次提出经过修改的包括8项内容的《改善南北关系基本协议书》草案。他主张只有先签署了《改善南北关系基本协议书》,才能签署北方提出的《互不侵犯宣言》。
会谈将于明天继续举行。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要求以停止驱赶巴勒斯坦难民
新华社联合国12月11日电 联合国大会今天通过若干决议,呼吁向生活在被占阿拉伯领土上的巴勒斯坦难民以及其他难民提供援助。
关于《自1967年以来被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决议》强烈要求以色列停止驱赶和重新安置那里的巴勒斯坦难民。
这项决议要求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总专员关切被占领土上的难民的严重形势,并向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在另一项关于保护巴勒斯坦难民的决议里,联合国大会认为以色列应该对生活在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难民的安全承担责任。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其对生活在黎巴嫩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挑衅行径。
有关决议还要求以色列当局立即采取措施,使所有难民顺利重返家园。
据新华社巴黎12月11日电 欧洲共同体理事会本届主席国意大利的外交部长德米凯利斯今天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欧共体支持联合国大会今天通过的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一系列决议。德米凯利斯说,欧共体12国就巴勒斯坦问题明确表示共同立场,这还是第一次。欧共体支持向被占阿拉伯领土上的巴勒斯坦难民以及其他难民提供援助,要求以色列对保证他们的安全作出承诺。他同时希望美国不要反对这些决议付诸实施。
但是,德米凯利斯排除了把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同巴勒斯坦问题联系起来解决的可能性。
据新华社联合国12月10日电 联合国大会9日和10日讨论了中东问题。许多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要求以色列结束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呼吁召开一次国际和平会议,寻求中东问题的公正和持久的解决,同时也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使海湾危机得到和平解决。


第6版(国际)
专栏:

  法国和印尼邀请柬4方在巴黎开会
讨论全面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
新华社巴黎12月11日电 (记者沈孝泉)法国外交部今天证实,关于柬埔寨问题巴黎国际会议两主席(法国和印尼)已经决定邀请由柬埔寨4方组成的全国最高委员会下周在巴黎举行会议,讨论全面政治解决柬冲突问题。会议开始时间预定在12月19日。
法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贝尔纳今天在此举行的吹风会上说,这次会议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讨论柬全国最高委员会运转方法问题,另一个是向柬4方介绍11月下旬在巴黎举行的柬问题工作会议为巴黎国际会议复会起草的关于全面政治解决柬冲突的协定及其附件等工作文件。
今年9月,柬埔寨抵抗力量3方和金边政权在雅加达举行会议,就组成柬全国最高委员会问题达成协议,4方还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就全面政治解决柬问题达成的框架协议。此后,由于金边方面在全国最高委员会的领导产生等问题上节外生枝、多方阻挠,使该委员会至今不能运转。最近,越南和金边政权又出尔反尔,拒绝它们过去曾表示接受的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关于加强联合国在柬问题上作用的协议。
正在巴黎的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亲王最近两次邀请金边政权总理洪森前来巴黎同柬其他3方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全国最高委员会问题,但均遭到金边方面的拒绝。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劳动党中央领导机构改组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11日在阿利雅主持下举行了9届13中全会,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全会解除5名政治局委员和两名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并建议改组部长会议。
据当晚13中全会发布的公报说,会议讨论了阿国内当前形势,并提出改善的措施。
会议决定解除阿斯拉尼、斯泰凡、丘科(女)、恰米、切利库5人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和米哈利、孔迪的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公报未说明解除他们职务的原因。
公报说,全会建议部长会议主席根据目前形势向人民议会主席团提出对政府做出必要的改组的建议。
全会决定,将于1991年6月召开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10次代表大会。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共中央全会闭幕
历时两天的苏共中央全会11日下午闭幕。全会讨论了新联盟条约的构想、各级党组织的任务及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实际工作等问题。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会上作了题为《为更新我们的联盟国家而斗争》的报告。他表示,苏共“主张维持并彻底更新联盟”。全会通过了《关于联盟条约的构想和党组织的任务》和《关于党的机关中的特权》两项决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孟加拉国前总统被拘禁
据孟加拉国通讯社12日报道,出于安全原因,孟加拉国前总统艾尔沙德被置于保护性拘禁之中。
在此之前,反对党联盟、学生和其他政治组织一直坚持要求逮捕艾尔沙德。
在12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孟加拉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前总统艾尔沙德和前政府部长的出国护照全部无效。


第6版(国际)
专栏:

  乍得前总统寻求政治避难
塞内加尔总统迪乌夫11日在达喀尔举行的部长会议上确认,塞内加尔已给予乍得前总统哈布雷政治避难权。
据会后发表的公报,迪乌夫总统说,这一举动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无任何外部压力。
一位接近政府人士当天宣布,当局已下达命令,哈布雷不能与新闻界接触,也不能发表任何讲话。哈布雷本人也保证在塞内加尔逗留期间不进行任何政治活动。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布什会见沙米尔
美国总统布什11日在白宫会见正在美国进行私人访问的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双方就海湾危机和中东问题交换了意见。
据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在会见后介绍,美国希望在海湾危机解决后,中东和平进程能重新开始并向前推进。沙米尔在与布什举行了两小时的会谈后对记者称,美国总统向他表示,在寻求解决海湾危机时,决不会损害以色列的利益。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苏外长会谈结束
本报华盛顿12月11日电 记者张启昕报道:美国国务卿贝克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今天和昨天在美国南部城市休斯敦就海湾局势、军备控制以及美苏双边经济关系举行了两天会谈。据报道,谢瓦尔德纳泽在会谈中要求美国作出最后的外交努力,避免在海湾发生战争。
在会谈结束后,谢瓦尔德纳泽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苏联不希望看到美军在海湾采取行动,并对美伊会谈寄予希望。他表示,苏联支持美国提出的美伊对话的立场。
谢瓦尔德纳泽在回答苏联是否考虑派兵去海湾的问题时说,苏联不考虑这一选择,也不存在这种选择。
据报道,两国外长在解决有关战略武器条约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并表示继续为制订这一条约而努力。此外,在会谈中,谢瓦尔德纳泽还向美方提出,希望美国向苏联提供食品援助。据称,布什政府将对此作出积极考虑。
苏联外长是9日乘机抵达休斯敦的,并于今晚到达华盛顿,他将会见美国总统布什。


第6版(国际)
专栏:

  法国伊朗关系趋向正常化
本报记者 吕网大
伊朗外长韦拉亚提从12月5日起在法国进行了历时3天的正式访问,法国总统密特朗、总理罗卡尔及有关部长分别同韦拉亚提举行了会谈。在韦拉亚提离法前的记者招待会上,两国外长均对访问结果表示满意。迪马认为“两国关系开始了新的一页”。韦拉亚提强调双方“决心消除存在的障碍,以恢复正常关系”。这说明法伊关系正趋向正常化。
从1979年以来,法伊关系一直阴晴不定。1987年,法国指控伊使馆工作人员参与恐怖活动后,双方发生了一场“使馆战”,最后导致断交。几年前双方谈判恢复正常关系时,伊朗提出有三大障碍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一是法国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二是伊朗反对派利用法国领土从事反对伊朗政府的活动;三是法国欠伊朗10亿美元的资产。
如今,由于两伊停战并恢复外交关系,第一个障碍已不复存在,关于第二个问题,法国已作了让步,让巴列维国王时代的首相离开法国。另外,今年7月间,法国总统下令赦免了10年前因企图谋杀移居法国的伊朗前总理而被判终身监禁的那加什等人,伊朗方面赞扬了法国的“友好举动”。目前双方关系中唯一障碍是有争议的资产问题。
1975年,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曾向法国的欧洲原子能委员会投资10亿美元,并同法国签订了两座核电站的建设合同。伊朗新领导人上台后要求法国归还这笔巨款的本金和利息,同时取消了两座核电站的合同。经过谈判,法国分两次偿还了6.3亿美元。但双方在如何最终了结这场财产纠纷上仍然分歧很大,伊朗坚持要求法国归还20亿美元,法方则认为伊取消核电站合同给法国造成的损失也达20亿美元,法国有关企业还就此提出了诉讼。
韦拉亚提外长访问结束后,两国外交部秘书长将就解决资产问题继续进行谈判。双方同意将法国应归还的数目和伊朗应向法国企业的负担的赔偿数目一揽子解决。此间人士认为,双方可能互相作出一些让步,最终了结这桩拖了10年的资产纠纷。
法伊两国之所以目前都希望实现关系正常化,是出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海湾危机以来,法国与伊拉克的传统关系受到损害,法国急于在这一地区寻找新“落脚点”,而伊朗在海湾问题上同法国的观点和立场相近。从经济上来说,法国欲在伊朗这个潜在大市场中补偿其在伊拉克受到的损失。而伊朗因为战后需要技术和资金,也不愿长期与西方对立,期望通过和法国关系正常化,逐步与西方国家恢复交往。      
          (本报巴黎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