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1-30

1990-11-30新闻联播 文字版

通车那天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通车那天<br/> 左新国<br/> 通车那天<br/> 我们将那顶风化的草帽<br/> 抛向空中<br/> 扯开嗓门高喊<br/> 通——车——啰<br/> 山谷回音河流回音<br/> 久久撞击心灵壁<br/> 通车那天<br/> 城市乡村紧握久别的双手<br/> 嫣然一笑<br/> 于是<br/> 许许多多陈腐偏见<br/> 被这一笑抖落<br/> 被这一笑抛出九霄云外<br/> 瞧,山村蹒跚的步伐变快啦<br/> 一眨眼就是几十公里<br/> 通车那天<br/> 我们这个部落<br/> 唯一的信箱超载了<br/> 一只只洁白的鸽子<br/> 穿过阳光的雨层<br/> 飞向远方恋人母亲温馨的怀里<br/> 那天,我们这群筑路汉哟<br/> 悄悄在地图册上涂一条红线<br/> (红线凝聚多少沉重岁月呀)<br/> 悄悄将那页难忘的日子<br/> 珍藏心底<br/> 通车那天<br/> 那列客车开动了<br/> 那列客车按铁路时刻表开动了<br/> 那列客车沿筑路者血脉运行了<br/> 于是<br/> 中国少了一份拥挤<br/> 世界少了一份拥挤<br/> 欢庆的美酒令人陶醉<br/> 通车那天<br/> 我们这个小小的部落<br/> 真的被灌醉<br/> 在月光下山风中摇晃几下<br/> 便恬然睡去、睡去……<br/> (作者单位:江西景德镇市铁道部四局五处)

致读者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致读者<br/> “江铃杯”“我们的时代”抒情诗征文今日为截稿时间。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共收到征文来稿两万余篇。谢谢各位读者、作者的热情支持。阅稿工作仍在进行中,我们将继续刊发入选作品。对今后惠寄诗作,恕不再视为征文考虑。

记着他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记着他<br/>  孔林<br/> 记着他,年轻的朋友<br/> 所有的父亲母亲,<br/> 大海平原高山岁月<br/> 不会剥蚀牺牲者的名字<br/> ——严力宾<br/> 人生总在寻找辉煌的光环<br/> 明月曾望着那双求索的眸子<br/> 从一个瞳孔看到智慧的火星<br/> 黄土地难忘那铿锵的脚步<br/> 踏响大地的冰雪霜寒<br/> 青纱帐总在黎明前醒来<br/> 一颗启明星亮在翠绿田园<br/> 那孜孜不倦的熬红的灯火<br/> 从领袖诗文走向朝霞漫天<br/> 他一头扑向血染的红旗<br/> 终于寻到了生命的支点<br/> 记着他呀,大海波涛<br/> 凌空翱翔的海燕<br/> 他不愿将父亲的戎马生涯<br/> 视为昨天为今日的存款<br/> 他不愿依偎在爱的缠绵<br/> 消溶少年梦幻<br/> 唯一渴求向往的是大海,<br/> 大海青灰色的狮鬃,<br/> 粗豪的狂澜<br/> 以信念为日历<br/> 织一叶探求未来的征帆<br/> 记着他,四海友人五洲港湾<br/> 一起共职的海员,还有<br/> 航行中的故障艰难,<br/> 西方蛊惑的眉眼<br/> 艰难是艰难者的骄傲<br/> 奋进是奋进者的信仰<br/> 煅冶意志何惧水长路险<br/> 他以磁铁般的凝聚力<br/> 将几十颗心集结成一只铁拳<br/> 面对辉煌纷沓的世界<br/> 多少人心旷神怡望眼欲穿<br/> 多少人昏昏然失足于贪恋<br/> 他穿过繁华的伦敦市街<br/> 默默站立在马克思墓前<br/> 此刻,黑头发黄皮肤<br/> 在蓝眼睛里闪灼着尊严<br/> 记着他呀,香港海滩<br/> 用浓墨写下1989年11月18日<br/> 用红笔标示出火情的惊叹<br/> 记下他赴汤蹈火的气概<br/> 记下他危急中的果敢<br/> 记下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形象<br/> 记下他对同事的赤诚爱恋<br/> 火,在年轻的生命中泯灭<br/> 天空,一面蔚蓝的旗帜<br/> 覆盖着崇高的灵魂<br/> 一个响亮的名字<br/> 飞进香港大街小巷<br/> 在人的丛林<br/> 楼的群峦中盘旋<br/> (作者单位:山东作协)

渤海小记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渤海小记<br/>  卢祖品<br/> 华北油田的B平台,屹立在塘沽口外的渤海湾上。我想象大风起时的情景,为了向大海索取石油同风浪搏斗,肯定是异常激烈且惊心动魄的。那天风和日丽,海面平静,我倒希望风大一点浪高一点。不至于晕吐的颠簸,很容易叫人产生一种突然失重时飘飘然的感觉。<br/> 远看是塔柱、井架,背景是旭日、蓝天。登上平台,全然运转中的成龙配套的大机器,不见一丝油污,不染一点灰尘。我们一路观看。机器在隆隆声中把蕴藏海底亿万斯年的原油恭请到蓝天下。那过程是肉眼看不到的,只能感觉。但这感觉是真实的,日产1000吨的数字说明一切。<br/> 昨天,我们在三河县燕郊镇。<br/> 来到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总部大楼时,那红白黄相间的色调和块状切割高高仄仄的造型,我不由得叹了一声:好气派!<br/> 我们专为测井公司而来,但首先介绍的却是新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情况。这好理解,海洋石油测井是海洋石油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前者必须以后者作背景,才能在十字坐标中找到准确的位置。<br/> 秦文彩同志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可以说,新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都亲自领导或参与指挥,成绩是大家公认的。我于此是彻底的门外汉,除了敬佩就是感奋。但当直接进入测井领域仅仅在门口瞥了一眼,我仍暗暗吃了一惊。一位写小说的毕君好像发现新大陆:“啊,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末一码子事!”眼睛瞪得很大。<br/> 段廷义是公司办公室主任,百分之百的老石油。我说,用专门术语介绍一种科技门类,外行人听来一定感到吃力,你来个深入浅出如何?<br/> “打个比方,测井就是给地球作心电图,能准确测定哪里有油哪里没油。”<br/> 仪器很复杂。西方国家比我们早走几步。我们急起直追,进口了一批设备,每套可以装满一辆汽车。<br/> 公司楼外修理部正好停有一辆。样子跟常见的客车差不多,没神气到哪里去,但它却使我们的海洋石油工业连续迈上了好几个台阶。<br/> 这里随处都能找到英雄。从塘沽驱车直抵兴城。这是一个新兴旅游胜地。不消说,那里的海滩、首山和古城极有兴味,现在回想起来还神思悠悠。但我们是冲着测井公司属下的海上测井平台去的,因此必须出海,参观测井队的海上作业,看看现代化的“地球心脏测量仪”怎样挺进人类未知的领域,一来还却夙愿,二来才不至于辜负主人的一片心意。然而事有凑巧,最后落得个大大的遗憾——我们拟乘的机轮,正好赶上测井工人交接班,五六十人挤在船舱几无立锥之地,夜里来回九个小时,同行中好几位上了年岁或健康欠佳,恐怕不胜其苦。惦量一下情况,领队说:另改时间吧!<br/> 我怏怏回到旅馆。与该公司副总经理单用寅同住一房,于是山南海北,促膝长谈……<br/> 我提了一个非常普通的问题:“这些年,您最高兴的是什么?”<br/> 老单五十年代毕业于石油学院,以后转辗沈阳、大庆、北京,始终贴着个“油”字。这一问,窃有探听秘密的意思,我想一定很有趣。<br/> 他沉吟了一会,缓缓说:“今年9月,我们生产出第一台测井仪器,投入了生产性试验。就是你们看见的那个卡车上的那一套。从美国进口,我们研究作了改进,效率比他们高。这是我国测井事业上划时代的大事哩。”<br/> 三句不离本行。他的心,同他钟爱的事业紧紧连在一起。

少女·太阳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少女·太阳<br/>  江义勇<br/> 晨风轻轻儿吹<br/> 野花淡淡儿香<br/> 小路旁<br/> 一位红衣姑娘<br/> 晨读的琅琅书声<br/> 引起我好奇的联想:<br/> 她在给孩子们上课<br/> 讲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期望;<br/> 她在为外宾导游<br/> 说长城的伟大,故宫的辉煌;<br/> 她在与朋友谈心<br/> 诉少女的秘密,青春的向往……<br/> 哦,好姑娘<br/> 你像一团燃烧的火<br/> 青春的光热<br/> 来自每天每天<br/> 冉冉升起的<br/> 火红的太阳!<br/>     给母校<br/>    ——毕业留言<br/> 如果在边远的乡村<br/> 有一柱红烛的光明<br/> 那是您的火种<br/> 点燃它透明的烛芯;<br/> 如果在璀璨的星空<br/> 有一颗闪光的星星<br/> 那是您的汗珠<br/> 凝成它闪光的生命;<br/> 如果在汹涌的海上<br/> 有一名无畏的水手<br/> 那是您的信念<br/> 铸就它不屈的灵魂!<br/>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诸葛军垒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诸葛军垒<br/>  杨闻宇<br/> 天水枕山带河,东接关中,南控巴蜀,西傍甘南,北扼陇坻,历来为兵家重镇。诸葛亮5次伐魏,二至祁山。在耤水北岸与李广墓斜相对映的地方,遗下了一座“诸葛军垒”。<br/> 民房衔接的墙背围出一个方形广场,断砖、破瓦、烂泥沟,三四只老山羊正在啃啮地皮上的短草。窄窄一条石板路,通向广场正中一座底阔顶平、高约丈许的圆锥形土墩,土墩左侧立着一人高的灰白色石碑,上书黑黝黝四个大字:“诸葛军垒”。这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1988年留下的手迹。拢到碑前照相时,五六个邻家的妇女便聚在墙豁口远远地瞅着我们,悄悄耳语一阵,便捂住嘴吃吃发笑……我下意识地伸开一只手,扶住石碑。倘没有这碑刻,我真地会疑惑这个遗址准确可靠的程度。<br/> 从前,这儿可是天水市八景之一。土墩阔大,日中无影,人们称它“无影墩”。墩前有门楼式碑亭,亭围是交柯成荫的青松翠柏。“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不知何故,这景像梦一样悄悄地流散了。目下这个墩明显是新堆的,泥块草皮,叠压起来不多久。——光秃秃一个土墩,值得重修、值得竖碑吗?<br/> 遥想当年,耤水之滨是洪水抹下的荒原平滩,一支长驱的队伍从巍峨险峻的南岭上下来,旌旗猎猎,征尘仆仆,尚未安营结寨,三军的统帅——那个坐在四轮车上的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便要先行检阅。清水细浪,平川漠漠,主帅哪来个站立的台子呢?<br/> 也不知是哪一位精明的大将(肯定是孔明的心腹),向全体士兵下了这样一道命令:<br/> “天水乃膏腴之地,水土很好,我们不存在不服水土的问题啦。各人将从蜀国带来的‘乡土袋’里的盐土倒出来。顺便脱下鞋子,将一路上钻进鞋子里的砂土也倒出来。”<br/> 蜿蜒曲折的队伍挨次经过一个指定的地点,士兵们个个依令行事,长蛇蜕皮、秋蝉蜕壳似的,队伍过尽,这里就拱起了一个鼓形的大土墩。诸葛亮立即有了自己的点将台。千多年过去了,那一支神奇的队伍早就化作了一缕云烟,这个不起眼的土墩却钢钉一样铆在原地,勾起后人丰富的联想:<br/> ——翻山越岭,长途奔袭,千军万马星夜兼程,自蜀中而入陇右,何其艰辛;<br/> ——退若山移,进若风雨,分如蛇虺,合战如虎,这是一支“赏罚肃而号令明”的劲旅;<br/> ——军旅如云,猛将如云中之闪电,上上下下,紧紧凝聚在自己主帅的周围。<br/> 登上“军垒”,我眼前仿佛浮现出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的奇瑰景象。历史上也只有这样的精锐之师,才能演绎成“八阵图”。<br/> 草庐中一个“布衣”之士,其攻战之术、用兵韬略居然能进入这样的“自由王国”!单凭这一点,已足以垂诸青史了。又何必以成败论“英雄”?

“回心石”小记

第8版(副刊)<br/>专栏:大地漫笔<br/><br/>  “回心石”小记<br/> 居五岳之冠的华山,山高路险崖悬石怪,人称“险奇天下第一山”。在青柯坪至“千尺峒”之间的关键路段上,有一巨石挡道,巨石上刻着“回心石”三个大字。<br/> “回心石”,不知是谁命名的,顾名思义,应是回心转意。常有一些“意志薄弱”的游人驻足伫立于此,仰望前面峭壁直立,感到难于登攀,不再前进了,于是回头下山。<br/> 说来惭愧,最近一次与友人偶登华山,在海拔一千六百米的高处,我在“回心石”前一度徘徊,险些回首返步,败下山去。是同伴提醒我:“只有登上顶点,才能真正观赏到华山那绮丽的风光!”边说边对我采取了“劫持”的应急措施。<br/> 过了“回心石”,前面的路途虽然险恶,但心中有了目标,就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时而躬身匍行,时而铤而走险,闯过“千尺峒”、“百尺峡”、“苍龙岭”,再经“擦身岩”、“上天梯”、“日月岩”,终于登上了东峰,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看到了令人神往的华山日出。<br/> 人生路上,社会主义征途中,也绝非是笔直的坦途,必然会有坎坷,有曲折,也有“回心石”、“千尺峒”,但是只要不“回心”,不歇息,向前看,往前奔,就一定能够攀上理想的顶峰,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王安石语)     蔡常维

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上海松江农民丝网版画,是近几年在传统农民画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画种。作者选用丝网为版材,把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农民画与现代感光技术融合在一起,表现自己本乡本土丰富多采的生活,已逐步形成了造型随意、色彩简练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久前在北京展出,受到广大观众和美术爱好者的好评。上图为沈连云的《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