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钱其琛会见贝克
就海湾危机等问题交换意见
新华社纽约11月28日电 (记者钱文荣)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今晚抵达纽约,并立即会见了美国国务卿贝克。
会见时,贝克对钱外长前来纽约参加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并将访问美国表示欢迎。
双方就安理会即将讨论的海湾危机问题及改善中美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
会见是在贝克下榻的沃尔道夫大旅馆进行的。
钱部长将于29日下午参加安理会关于海湾危机的外长级会议。之后,他将应贝克国务卿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
到机场迎接钱外长的有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道豫大使、副代表俞孟嘉大使和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代总领事曹丕忠等。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
谴责伊拉克改变科威特人口构成
新华社联合国11月28日电 联合国安理会今天一致通过科威特提出的一项决议案,强烈谴责伊拉克改变科威特人口构成和销毁科威特合法政府的档案材料的行径。
科威特驻联合国大使穆罕默德·阿布哈桑在向安理会介绍他提出的这项决议案时说,伊拉克为改变科威特的人口构成,没收了科威特政府颁发给科威特居民的所有身份证明文件,如公民证、护照、汽车驾驶执照和身份卡等,焚毁了科威特许多政府部门的民事档案资料,并将科威特居民逐出家园,把大批伊拉克人移居到科威特。
这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安理会通过的第11个有关决议案。
阿布哈桑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一份8月2日伊拉克入侵前的科威特人口登记材料。他还敦促安理会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来调查科威特遭受的损失和估算伊拉克应给予的赔偿。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
呼吁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
谴责以色列杀害巴勒斯坦人罪行
新华社开罗11月28日电 伊斯兰会议组织28日再次呼吁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
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阿比德在一项声明中说,解决中东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以色列拒不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
阿比德是在“声援巴勒斯坦人国际日”前夕发表了这一声明的。
这一声明呼吁国际社会行动起来,执行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并且要保护巴勒斯坦人。
声明谴责以色列对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犯下的屠杀罪行,并指责以色列为解决阿以冲突的一切可能性设置物质的和人为的障碍。
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阿比德在声明中指出,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最近关于建立“大以色列”的言论将“阻碍中东问题的公正解决,并将把该地区拖向一场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灾难性的战争”。


第6版(国际)
专栏:

  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情况
《中国的觉醒》在巴西发行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电 (记者吴永恒)巴西记者卡洛斯·塔瓦雷斯·德奥利维拉撰写的访华专辑《中国的觉醒》一书的发行仪式二十六日晚在这里举行。这是近年来巴西出版的第一本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情况的书籍。
塔瓦雷斯是巴西著名记者、《环球报》经济问题专栏作家。今年六月,他应中国记协和新华社的邀请赴中国访问。
《中国的觉醒》一书分两部分,二十五章,共二百一十一页。这本书不仅包括记者的采访实录,还收集了江泽民总书记今年六月致美国大学生的信和李鹏总理接受塔瓦雷斯书面采访的问答全文等重要资料。
出席《中国的觉醒》发行仪式的有里约热内卢市市长马塞洛·阿伦卡尔和巴西各界人士共二百余人。中国驻巴西大使沈允熬也出席了发行仪式。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首脑特别会议
批准利比里亚和平计划
新华社巴马科11月28日电 (记者肖福庭)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首脑特别会议今天下午在这里闭幕,利比里亚冲突各方签署了一项停火协定。
这项停火协定是经首脑会议调解后,由利全国爱国阵线领导人泰勒、利武装部队的代表和约翰逊领导的利独立全国爱国阵线的代表共同签署的。签字后,他们在掌声中相互握手和拥抱。
首脑特别会议发表的最后公报说,会议批准了共同体提出的利比里亚和平计划,这项计划要求实现完全停火,由共同体监督停火,成立一个过渡政府,在一年内实行普选和总统选举,选举时由共同体和其它国际组织派遣观察员。
会议要求共同体各成员国派遣部队,以加强共同体停火监督小组。
公报还说,共同体成员国首脑敦促利冲突各方为达成一项政治解决办法而着手进行对话,并重申迫切需要维护西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他们还呼吁所有利比里亚难民考虑回国,并紧急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利的人道主义援助。
新华社巴马科11月27日电 (记者肖福庭)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首脑特别会议今天下午在这里开幕,以便寻求一项解决利比里亚危机的办法。
出席会议的有共同体13国元首,两国元首的代表,非洲统一组织执行主席、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和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领导人泰勒。
马里总统穆萨·特拉奥雷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他说,共同体首次首脑特别会议必须显示其通过和平与对话的途径来解决面临的各种分歧的决心和能力。他还说,这次会议将致力于符合利比里亚和西非各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开幕式结束后,首脑们举行秘密会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共中央政治局就立陶宛局势发表声明
呼吁保障苏联公民的宪法权利
新华社莫斯科11月28日电 苏共中央政治局28日就立陶宛加盟共和国的局势专门发表声明,对国内一些地区,首先是在立陶宛践踏公民自由和权利的行为感到“不安和忧虑”,呼吁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总统和政府“采取一切措施”来保障居住在立陶宛的苏联公民的宪法权利及自由。
声明指出,在立陶宛发生了迫害不同政治信仰和观点的人,解除他们工作的“反民主的行动”的出现是由于立陶宛议会采取了脱离苏联的方针,以致分立主义和极权主义分子在护法机构的怂恿下开始实现其与苏维埃政权的拥护者公开对抗的策略。声明说,采取反对十月革命行动的人宣布同共产党、非立陶宛民族居民和苏联军人进行所谓的“圣战”,对他们采取了挑衅性行动和暴力行动。
声明强调,苏共中央政治局认为,不能继续容忍立陶宛议会这种无视苏联宪法和法律、无视苏联第三次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决议、无视苏联总统有关命令的行为。声明说,苏共中央政治局对在立陶宛发生的反民主行动和破坏人权的行动表示抗议,并向立陶宛的进步力量表示声援。声明呼吁立陶宛议会表现出理智和责任感,并警告“认真考虑违背立陶宛人民利益和全苏联利益的行动可能造成的全部后果”。


第6版(国际)
专栏:

  亚行向我国提供贷款
用于发展中小型乡镇企业
新华社马尼拉11月29日电 总部设在菲律宾的亚洲开发银行今天在这里宣布,它决定向中国农业银行提供5000万美元的贷款,将用于发展中国的吉林、山东、广东、江苏和福建等省的中小型乡镇企业。
这笔贷款的偿还期为15年,宽限期3年。贷款利率将根据该银行的浮动利率来决定。
亚洲开发银行的官员还说,亚行还将向中国提供48万美元的技术贷款,并向海南省提供23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开发水利资源。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唐宁街十号易主之后
本报记者 陈特安
今天,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送别了相伴十一年半的老主人玛·撒切尔首相,迎来了新主人约翰·梅杰首相。47岁的约翰·梅杰成了自1894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据认为,梅杰首相是撒切尔夫人着意培养的“接班人”,会维护“撒切尔主义”,他本人也曾强调,必须保持撒切尔夫人政策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他又有着与撒切尔夫人不同的个性和作风。“他要在政府的政策上打上他特有的印记”。
首先,在社会政策方面,如人头税制,教育、卫生政策等,梅杰首相已表明了他的一些政策意向。根据原来的人头税制,不论贫富,每一成年人都须缴纳同等的税额。舆论批评它“貌似公正,实不公平”,使保守党失去了不少支持者,“是一个不明智的税制改革”。梅杰在竞选中同其他二位竞争者一样,表示要“重新考虑”人头税制。他已吸收力主改革人头税制的赫塞尔廷入阁。梅杰首相强调加强教育,认为“教育是通向一个更好的社会的钥匙”。据认为,他将适度增加公共开支,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其次,在经济政策方面,他提出被称之为“后撒切尔主义的6点经济政策主张”:将重新考虑人头税,但不以高所得税为代价;降低利率,但不以高通货膨胀为代价;消除通货膨胀,但不以高利率为代价;与欧洲合作,但不以英国主权为代价;改善蓝领工人的待遇,但不以高工资为代价;增加教师的工资,但不以更多的钱为代价。此间舆论认为,除了利率和欧洲问题外,上述限制预示着经济政策目前不会有重要变化。这也许是目前英国经济处于衰退与通货膨胀夹击的两难处境的反映。
关于欧洲政策,据报道,梅杰政府目前依然保持玛·撒切尔政府欧洲政策的基本原则,即不反对欧洲大市场,但反对“欧洲合众国”;坚持“硬欧洲货币单位”建议,避免直接接受单一欧洲货币并拒绝欧洲中央银行。但梅杰政府会采取较灵活办法,尽量减少英国同伙伴国的冲突。同时,梅杰政府在欧洲政治联盟的辩论中,也要努力“打上自己的印记”,以示英国至少也是乘坐在欧洲特别快车上。
梅杰出任首相后,英国内外对梅杰政府的政策走向甚为关注。英国国内反对党工党领袖金诺克称“梅杰是个撒切尔主义者”。政策没有实质变化。美国总统立即电贺梅杰就任首相,两国领导人都希望不久举行会晤。德国、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发言人则纷纷表示,希望梅杰就任英国首相能有利于推进“欧洲的联合”。
             (本报伦敦11月2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参议院军委会举行海湾政策听证会
本报华盛顿11月28日电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昨天开始举行听证会,辩论海湾局势和布什政府的对策。听证会上,民主党参议员和一些出席作证的前政府官员主张推迟军事行动,而给经济制裁更多的时间,以发挥其作用。
参议院军委会主席纳恩和军委会的民主党成员对有无必要匆忙对伊拉克使用武力提出质疑。纳恩说,问题不在于军事行动是否正当,而是此时采取军事行动是否明智,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他说,“时间对我们这边有利”,制裁将会对促使萨达姆·侯赛因撤出科威特产生作用。
出席昨天和今天听证会的有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戴维·琼斯和威廉·克罗、前国务卿基辛格等。
施莱辛格说,经济制裁正在比预期更迅速地发生作用,只要给予时间,经济制裁是会迫使伊拉克撤离科威特的。
琼斯和克罗主张在军事上采取克制,要求布什政府推迟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让经济制裁有一年或更多的时间发挥作用。
基辛格在听证会上说,美国不可能长期在沙特阿拉伯大量屯兵。他认为,在制裁和军事行动之间必需作一选择。
听证会将继续举行。据报道,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将出席12月3日的听证会。


第6版(国际)
专栏:

  戈尔巴乔夫推迟领取诺贝尔奖
据塔斯社28日报道,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不能按时前往奥斯陆领取诺贝尔和平奖金。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是10月15日宣布将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戈尔巴乔夫的。
塔斯社报道说,苏联“正处在转折时刻,极为繁重的事务要求苏联总统每时每刻关注和参与”。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利比亚领导人和平努力受挫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取消原定28日晚在的黎波里召开的记者招待会,由利比亚新闻和文化秘书(部长)代为宣布,利比亚试图说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与沙特国王法赫德举行直接会谈的努力受挫。
新闻和文化秘书加齐兹说,利比亚希望海湾危机得到和平解决,避免爆发毁灭性战争。卡扎菲曾得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沙特国王法赫德的同意,在卡扎菲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直接会谈。但在最后一刻,会谈取消了。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政府代表团赴苏商谈捐赠问题
德国政府代表团27日抵达莫斯科,就德国向苏联提供私人捐赠问题与苏联政府会谈。
据报道,苏联入冬以来供应紧张。德国舆论界和慈善组织呼吁公民向苏联居民提供食品、药品援助。德国总理科尔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欧安会巴黎首脑会议期间一致同意支持这一行动,并担任监护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哥伦比亚贩毒集团释放一人质
哥伦比亚贩毒集团武装组织“可引渡者”26日释放了一名被他们绑架88天的新闻记者。
50岁的比塔是《今天为了今天》周刊社社长,今年8月30日在波哥大与其它5名记者一起被人绑架。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梅杰组成新内阁
新华社伦敦11月28日电 (记者薛永兴 符泉生)英国新任首相约翰·梅杰在入主唐宁街10号后不到10小时,于今晚公布了改组后的新内阁名单。
向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首先发起挑战的前国防大臣迈克尔·赫塞尔廷被任命为环境事务大臣,道格拉斯·赫德仍任外交大臣,国防大臣汤姆·金也留任原职,前财政部首席大臣诺曼·拉蒙德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前文化事务国务大臣戴维·梅勒首次入阁,担任财政部首席大臣。
内阁其他要职变动还有:前保守党主席肯尼思·贝克调任为内政大臣,前环境事务大臣克里斯·帕顿改任保守党主席,前内政大臣戴维·沃丁顿改任保守党上院领袖。前苏格兰事务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改任运输大臣,前苏格兰事务国务大臣伊恩·兰升任苏格兰事务大臣。
此间观察家认为,改组后的梅杰内阁旨在保持领袖选举后的党内团结,赫塞尔廷入阁将着重负责研究调整众口皆非的“人头税”问题,赫德和金的留任,意味着在海湾紧张局势下英国对外政策的连续性。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国同叙利亚复交
本报伦敦11月28日电 记者陈特安报道: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今天下午在议会宣布,英国同叙利亚恢复外交关系。
他说,叙利亚保证为释放被扣留在黎巴嫩的西方人质继续作出努力,并愿意采取措施制止国际恐怖活动。
英国和叙利亚是在1986年断交的。当时英国指责叙利亚与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企图炸毁一架以色列民航飞机的未遂事件有牵连。


第6版(国际)
专栏:

  从马佐维耶茨基政府辞职谈起
  丹林
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26日晚在电视台发表声明,宣布他领导的政府辞职。这个决定是他在25日总统选举中失利后作出的。他在声明中说:总统选举的结果证明,政府所致力的波兰民主和建立健康的经济基础的蓝图受到了怀疑,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持续多月的政治运动。
1989年9月取代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的政府而上台的马佐维耶茨基政府曾被瓦文萨称之为一个“真正的团结工会政府”,但它不久就遭到来自团结工会内部的批评。1989年团结工会夺取政权的目标实现后,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凝聚力减弱,到今年4月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时,会员从1000万下降到200万,而领导核心围绕改革快慢出现了分歧。以瓦文萨为首的工会派主张“加速改革”,而以马佐维耶茨基为首的政府派主张“不可鲁莽从事”,“现在需要的是安定”。后来,随着在总统选举问题上的分歧愈益发展,团结工会终于在组织上破裂。
按照去年3月由波兰各社会力量、主要是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的政府和团结工会双方举行的圆桌会议达成的协议,总统任期6年。然而,雅鲁泽尔斯基于去年7月19日当选总统后不久,瓦文萨就表示圆桌会议协议已过时,要加速改革,进行“完全自由的民主选举”总统。早在今年4月10日,他发表演讲说:“我不想当总统,但我必须成为总统。我要创造一种秩序,也就是要掀起一场风暴。我要宣战,要加快变革速度。”此后,瓦文萨的支持者就不断搞签名运动,发动游行示威,要瓦文萨接替雅鲁泽尔斯基出任总统。9月17日,瓦文萨正式宣布竞选总统。在团结工会的强大压力下,雅鲁泽尔斯基于9月19日致函议会表示“为防止社会动乱”,愿缩短任期。几天后,议会决定组织新的总统选举。
马佐维耶茨基政府始则不同意提前总统选举,继则反对瓦文萨出任总统。10月4日,马佐维耶茨基在“慎重斟酌和思考之后”宣布参加总统竞选,与瓦文萨较量。到10月下旬,宣布参加竞选的已有14人,但据《总统选举法》的规定,只有6人有权角逐总统,于是一场相互攻击的竞选活动在这6人中展开。人们曾预料,瓦文萨和马佐维耶茨基是主要的竞选人;而他们又都自称能击败对方,稳操胜券。谁知,首轮选举结果大出预料,瓦文萨得票不到40%,马佐维耶茨基得票仅19.9%,而过去鲜为人知的“腰缠万贯、衣锦还乡”的波侨蒂明斯基却得票23.2%,由此,马佐维耶茨基失去了进入二轮的竞选资格。
蒂明斯基得票之多,使波兰团结工会人士和舆论界大为吃惊。蒂明斯基在竞选中指责政府实行“私有化”,把企业廉价出售给外国资本家是“背叛人民”。一般舆论认为,对他的出现和他的纲领,人们还并不清楚。而格但斯克的评论家们却指出,蒂明斯基在选举中得票率反映了广大波兰人失望之余在寻找出路。
自从团结工会掌握了议会和政府,取得了推行其纲领、政策的权力之后,一年多来,马佐维耶茨基政府的主要活动集中在他“施政演说”中提出的“国家的政治改造”和“使国家摆脱经济灾难”两个方面。前者已修改了宪法,更改了国名(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改称为波兰共和国),通过地方自治选举和对军队、警察等机构的“民主变革”,进一步打击和削弱原统一工人党的力量和影响。经济方面确定以市场化和私有化为目标,对现行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副总理兼财长巴尔采罗维奇拟定的所谓“休克疗法”的经济计划的实施,虽使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一度得到抑制,但经济陷入了严重衰退。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下降30%,居民实际收入下降40%。私有化导致大批企业倒闭,到10月末全国失业者超过100万,失业成为波兰的头号社会问题。由于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人们对团结工会及其政府的不满情绪在迅速发展。此次选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马佐维耶茨基的竞选委员会主席哈尔在评论首轮选举结果时说:“波兰社会对团结工会开始失望了——这就是我们的最大教训。”
第二轮总统选举将在12月9日举行,对瓦文萨和蒂明斯基的角逐结果,人们实在难以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