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保卫几代革命力量浴血苦斗的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涛
谈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我觉得不能不郑重地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几代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反复较量的发展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帝国主义陆续打进了中国,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抗之力,赔款、割地、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了挽救中国,1898年发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所发起的“戊戌变法”,企图实行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以振兴清朝的实力,但结果失败了。后来孙中山又进行革命运动,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于1911年10月发动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政权很快被封建军阀所窃取,也失败了。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革命军队,实行北伐,于是发生了1925—1927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在这次革命胜利发展时,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篡夺了革命的成果。这次革命又失败了。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诞生后,很快就登上了政治舞台,参加了孙中山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北伐军部队中,共产党员在战斗中都表现出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立下了赫赫战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由周恩来、朱德领导的一批共产党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后又与毛泽东所率领的革命武装力量会师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发展了工农群众组织。党团结了广大工人、农民、进步知识分子和进步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经过了10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8年的抗日战争,4年的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在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过程中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革命军队的干部和战士以及革命群众光荣地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在革命根据地内,广大的农民和工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积极支援了革命战争,工人为军队制造武器弹药,广大农民组织运输队、担架队,为前线部队运送粮食和弹药,抢救前线的伤员,为革命战争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和牺牲,有难以数计的农民牺牲在支援革命战争的战场上。在敌军围剿和扫荡解放区时,又有成千上万的群众牺牲在敌人的枪口和屠刀下。在国民党和日寇统治区内,工人举行罢工;学生举行罢课,游行示威,如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45年“一二·一”学生运动;进步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举行各种形式的抗议集会,以支持革命战争。所有参加和支持革命的阶级、阶层、党派和个人,他们前仆后继、浴血苦斗,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争取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农民的代表,取得了全国性的政权。党不能把这个政权让给资产阶级,这不仅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制订出建设一个新中国的纲领,更重要的是广大党员、工农劳动群众和进步知识分子绝不允许再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因为实行资本主义,广大党员长期奋斗的为全国工人阶级及劳动群众解放事业的目的就不能达到;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原来对革命战争的牺牲和贡献也会白白丢掉。广大进步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已清楚地看到,他们所要求实行的真正的人民民主,要求的国家富强,使中国能独立于世界之林的目标,在过去的那种政治经济制度下,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总之,工人阶级、广大劳动农民、进步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广大知识分子,都要求和愿意在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40多年来,亿万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政治上,已经实行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制度,并正在逐步加以完善,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在经济上,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从1949年居世界第13位上升到1989年居第6位。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所取得的成绩也十分巨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社会主义是中国几代革命力量浴血苦斗的成果。亿万人民群众经过几十年苦斗,牺牲2000多万人,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了几十年的继续苦斗,付出了各种巨大的代价,才赢得今日的发展壮大。胜利来之不易,必须百倍珍惜。正如一位老革命家所说:把经过几十年战争奋斗出来的国家轻易丢掉是最大的罪过。保卫这一成果,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这是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力量所不能改变的。


第5版(理论)
专栏:

  社会主义是中国一百五十年历史的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戴逸
我国从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百五十年历史的选择,是一百五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百五十年以前,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着中国,全国被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覆盖。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了庞大的上层建筑和古代的文明体系。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用大炮轰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从此,帝国主义纷至沓来,掠夺中国的领土,侵犯中国的主权,把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极度的贫困和深重的苦难之中。
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中国近代历史上充满了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无数爱国革命的志士为寻找救国的真理而探索、奋斗,流血牺牲。他们渴望把中国建成为一个公平、富裕而强大的国家。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表现了农民阶级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他们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农民乌托邦。1898年的戊戌变法,反映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努力,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希望不通过武装革命,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以发展资本主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持以武力推翻了腐败的清朝政府,创建了共和国,他们希望通过共和、民主、平等和平均地权来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但是,这些努力全都失败了,所有救国救民的理想遭到粗暴践踏,爱国和革命的志士惨遭屠杀。欧美国家所走过的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允许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太软弱,不能够承担革命的责任,拯救中国的艰巨重担落到了新生的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阐明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制定了战略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此,中国革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山穷水绝的低谷,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发展。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中锻炼得无比坚强,并掌握了国家的领导权,由于没收官僚资本以后建立的国营经济的强大作用,又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人民的意愿,刚刚摆脱半殖民地的新中国再也不可能建立剥削制度的国家,而只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状况所决定的,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迅速迈进,建立了比较强大的现代经济体系,大大发展了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做到了在任何剥削制度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只要今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社会主义必将愈益显示其优越性。
纵观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从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不选择这条道路,我们就不可能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百五十年历史的总结,我们应当经常重温近现代历史,牢牢记住这一历史的结论。


第5版(理论)
专栏:

  社会主义民主比资产阶级民主优越百万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铭暄
最近几年出国的人比过去多了,进来的书也比过去多了。有的人开口就讲西方国家多么多么民主,什么三权分立、议会政治、多党制等等,讲得天花乱坠。西方一些人写的书也总是津津乐道他们那一套。这对一部分青年确实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有些人眼里,好像只有西方国家的民主才叫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就不算民主。在去年那场政治风波中有的人甚至打出“争民主”的旗号。这真是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我看除了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地进行煽动以外,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问题,没有从本质上去把握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民主都是有阶级性的。在当代世界,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西方国家的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它是对资产阶级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无产阶级实行专政的统一。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力量全部取决于金钱,所以他们要取得政权就只有使金钱成为人在立法上的行为能力的唯一标准。……他们通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财产资格的限制,使选举原则成为本阶级独有的财产。平等原则又由于被限制为仅仅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一笔勾销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47—648页)列宁也说过:“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个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列宁选集》第3卷,第630页)这些都是对资产阶级民主虚伪性的极其深刻的揭露。
与资产阶级民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和其他社会事务的权利。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民主的,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相比有巨大的优越性:
第一,享有民主的人要广泛得多。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在我国,广大在旧社会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第一次成为民主的主体,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占我国人口的95%以上。试问在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能成为民主的主体?
第二,民主的内容要深刻得多。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在经济上获得解放,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反映在政治上,他们也就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我国,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民不仅享有一般的民主自由权利,而且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而资产阶级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它依附于金钱和财富。谁有钱,谁占有财富,谁就享有民主。在这种制度下,广大劳动人民只能处于依附于资本、受制于资本的地位,而没有任何摆脱这种地位的权利。试问劳动人民的这种无权地位,能和他们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所享有的广泛权利相提并论吗?
第三,实现民主的保障条件要坚实得多。社会主义民主是名符其实的。在我国,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物质保证;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这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法律保证;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而制定的一系列组织措施,这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组织保证。而且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保障条件愈益增多和强化。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真实的民主。它决不是资产阶级国家那种对劳动人民说来仅仅是形式的民主所能比拟的。
列宁曾斩钉截铁地指出:“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列宁选集》第3卷,第634页)。从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看,这的确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


第5版(理论)
专栏:

  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周新城
目前国际国内流行的各种各样的反社会主义浪潮,从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从直接否定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失败论”,到假社会主义之名行复辟资本主义之实的所谓创新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否定十月革命以来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成就,把社会主义的70年历史说得一无是处,进而要求抛弃社会主义,走一条新的、实际上是经过改良的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些人在否定过去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资本主义化的主张,即政治上,取消共产党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和计划经济,实行全面私有化和完全市场化;思想上,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在这里,我想讲一下如何看待历史上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在过去的10年里,由于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着重分析了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这是必要的。但是只讲原有的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是不全面的。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动乱“精英”正是通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来达到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我认为,对于原有的经济体制应该作历史的、全面的分析。
首先,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在30年代,苏联经济落后,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加上国际环境险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险。这一切都要求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高度集中的、主要用行政办法有计划地管理经济的体制,正是适应这样的历史条件建立起来的。从总体上看这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事实也证明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体制的优越性。在1928年到1940年这短短的12年中,苏联整个工业增长35.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6.9%,其中重工业增长了9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1.2%。这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所没有的。在这一期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从欧洲第四位跃进到第一位,从世界第五位跃进到第二位,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毫无疑问,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例如分工的加深,经济联系的复杂化,经济发展从粗放经营过渡到集约经营等等,原有的经济体制日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进行改革。但是不能因为后来改革的必要性就否认原有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作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恰恰是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成就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失败论”的。
其次,即使在目前条件下,在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时,对原有的经济体制也应作全面的分析。应区分两个方面。第一,原有的经济体制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例如,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坚持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容否定。第二,是实现这些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办法和形式,如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政策等等。在这方面,原有的经济体制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局限性,的确存在许多弊端,需要进行改革。但改革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应该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混淆这两个方面,从反对具体工作中的缺点、运行机制的弊病入手,在“改革”的幌子下,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最后用名为社会主义实为经过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来取代现实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手法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第5版(理论)
专栏:

  评价社会制度要把握正确的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佩弦
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应该首先把握住几个标准。第一,要看这个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对哪个阶级有利。据说在拉丁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对谁有利?”意思是说,如果一下子看不出某些政治集团的真面目时,那就应该看一看他们提出的观点、议案和措施等“对谁有利?”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对谁有利,或者说,对哪个或哪些阶级、阶层有利。第二,要看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否推动了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就是说,是否推动了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三,要看这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否坚持正义立场,推动国际社会的进步。
如果拿这些标准来衡量存在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毫无疑问要对其作出肯定的评价。首先,从十月革命开始,一系列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无不以创造并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在这些国家,剥削阶级被消灭了,全体劳动者成为国家财富的主人。其次,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经过40多年社会主义的历程,已从一个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最后,就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所起的作用来说,我们知道,世界民族殖民地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亚、非、拉各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正是在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影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支持下实现的。拿我国来说,在国际舞台上一贯坚持正义立场,坚决反对侵略政策和霸权主义,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所有这些,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毋庸讳言,社会主义国家在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和困难,有的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强加给它的,有的则主要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验,从而在路线、方针、政策上出了一些偏差和失误所造成的,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无关。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何一种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因此,当执行一种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来;而当一种路线、方针、政策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或出现了重大失误,那么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光辉就被遮上阴影,甚至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使历史暂时走向倒退。而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我们提出改革,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但不是把社会主义改为资本主义。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纠正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