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1-17

1990-11-17新闻联播 文字版

读书忆旧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读书忆旧<br/> 李準<br/> 最近读到由曾克同志主编的两本教育回忆录《春华秋实》,内容是写河南开封北仓女中历史的几十篇回忆文章。北仓女中创办于20年代,是解放前开封一所有名的私立女子中学,几十年来,北仓女中的很多教师和同学,与我有很多交往,有些人可称得为“志士仁人”,他们不但在文学创作上曾经给我以很大影响,就是在做人立言方面,也使我终生景仰。<br/> 这两本活泼多样的散文回忆录读起来很亲切、很有味道。它使我回忆起解放前那些岁月,它帮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原一带解放前的文化背景,了解到河南知识界人士的风貌。<br/> 说来也有趣,北仓女中是由张中孚先生把北洋军阀曹锟贿选的5000元银洋拿出来创办的(张当时是北洋政府议员)。学校此后逐步扩大,成为中原人才荟萃的林薮。从这两本书中使我了解到,这个学校前后有一批学识渊博和有献身精神的教师。他们中间有献出毕生精力的老校长马戢武先生,从30年代创办到抗日战争流亡南阳,到开封解放后,对这个学校可谓“鞠躬尽瘁”,因此这个瘦高个儿、穿着破大衣的老人形象,久久留在我们脑海中。其他还有魏烈承、张遂青、曾次亮、谢瑞堦、罗绳武、李益山、王仲友、黄圪瞻、张炳寰、冯素陶、李炳之和当时社会名流曹靖华、柯仲平、楚图南、苏金伞等先生,他们都曾在北仓女中教过书,讲过课。<br/> 在教师中我最熟悉的是谢瑞堦、苏金伞、曹靖华、罗绳武等先生。谢瑞堦今年已90多岁,他一生以一个老教师自居,他是国画大师,但他不愿人家称他“画家”,几十年总以老教师自诩。苏金伞先生感情慷慨淋漓,爱憎分明,他虽然抗战胜利后才正式被聘到北仓教书,但早在30年代,他已以体育教练的身影,朝夕生活在北仓同学中间。他火一般的言语,点燃了多少青年人内心的火把。罗绳武先生对河南教育界的贡献是巨大的。一个北仓女子中学所以人才济济,是和罗先生的奔走延聘分不开的。而罗绳武的坎坷遭遇,是令人慨叹的。<br/> 北仓女中能够为革命、为社会输送这么多革命干部和教师,也正是由于它有一大批节操高洁、诲人不倦的教师。其中像冯素陶同志,抗战开始,她参加新四军奔赴前线,建国后,她成为我国铁路系统第一个女局长。<br/> 另一位教师楚图南,他在学校仅仅一个学期,就能够把教过的学生,从性格、家庭、思想了解得如若指掌。他离开学校后写给同学的信,一一提出希望,这封信,北仓同学保存了50多年。我现在读着它,还久久不愿放下。<br/> 北仓女中从1921年建校起,几十年来为革命、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多少人才,真可谓灿若群星。大革命时有一大批热血青年参加了革命队伍,抗日战争有更多的学生奔向延安,据说有一个班,一共有43名学生,40名学生就奔赴革命战场。其中像刘悚、曾克、杜慧远、杜启远、高维进、郑竖岩等我所认识的同志,都是在这个时期参加到革命队伍中的。第三批是在抗战中期和解放战争中,像耿富恩、鲁祖舜、陶书寅、高耀洁等,她们在这个学校也受到良好教育和进步思想的影响,后来在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发挥了作用。<br/> 在北仓女中的学生中,读后最令我难忘的是危拱之同志。危拱之同志是河南信阳人。她幼年丧父,1924年考入北仓女中,她从小就泼辣,倔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小时候家里给裹足,白天给她裹上,晚上她解下来,叔父威胁她说:“再解掉裹脚布,就砍掉你的两只脚!”她却毫不屈服,她对姐姐说:“叫他们砍,我不信他能把咱俩四只脚砍掉,那就叫他们养活咱一辈子!”后来她终于和姐姐冲出封建家庭牢笼,到开封考入北仓女中读书。1926年她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次年12月广州暴动时,她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同志领导下,是最早的革命女战士之一。后来她到苏联学习,回国后在苏区是最早一批女同志。她是信阳民歌之乡的人,她自己编的民歌,在反围剿战斗中、在长征路上鼓舞了多少战士的士气。她是中央苏区“八一”剧团的创建者和组织者,她是我党最早的妇女文艺领导者之一。<br/> 危拱之同志的事迹令我感动的是她忠诚、开朗、像一团火的热情。她毕生却受尽了坎坷,她长期背着“托派分子”嫌疑的包袱,但她能够忍辱负重,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她没有骑过一次马(她是裹过足的),她每晚上照顾伤员、为大家烧水洗脚。在整个长征路上,她却背着“审查对象”的包袱,她对革命充满信念,一步一步走完了革命历程。<br/> 危拱之于1973年病逝。当时正值动乱年代,她不愿党组织为她花费人力物力照顾自己,而是默默地带着她高屋建瓴的风格和我们告别了……<br/> 北仓所培养出的人才和它朴实团结的校风,使我想到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立国之本”这句话。河南是个穷乡僻壤,是文化教育非常落后的地方。但一所北仓女中,竟为社会培养了这么多灿烂辉煌的人才,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br/> 希望更多的人能读读这两册《春华秋实》。

山谷静悄悄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山谷静悄悄<br/> 暴风在肆虐的抢劫之后<br/> 逃走了<br/> 山谷里只丢下<br/> 几片破碎的云影<br/> 面包和水被暴风吃光<br/> 而帐篷被它撕开擦擦手丢进山涧<br/> 破碎的电台零件<br/> 像是为了避风钻进了石缝<br/> 呼唤远方的讯号<br/> 在岩石上被摔成碎片<br/> 而快腿的风<br/> 向最近的村庄<br/> 也要走10天的路程<br/> 8个人默默地伫立<br/> 流血的夕阳涂抹山顶<br/> 语言这时是多余的<br/> 在一片只生长岩石的土地上<br/> 所有的耳朵<br/> 都捕捉到了死神<br/> 渐渐逼近的脚步声<br/> 然而那份珍贵的考察资料<br/> 凝着心血<br/> 凝着大山古老的心愿<br/> 前面有一百条路<br/> 九十九条通向死亡<br/> 最后的一条<br/> 应该让资料走出去<br/> 所有的目光都这样说<br/> 没有命令<br/> 也没有动员<br/> 谁留下?<br/> 留下意味着死<br/> 走是一条通往鲜花的路<br/> (可剩下的粮食和水——<br/> 死神签发的通行证<br/> 只允许一个人通行)<br/> 8双手臂 缓缓地<br/> 森林般在山坡上举起<br/> 我留下……<br/> 我留下……<br/> 手臂的桅杆<br/> 升起的是死亡的篷帆<br/> 据说<br/> 后来山坡上<br/> 开了七朵小花<br/> 野草也悄悄搭起了绿色的帐篷<br/> 清明的雨<br/> 常常留恋<br/> 而大山 则在岩石的家谱上<br/> 刻上了他们的姓名<br/>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文联)

我爱祖国的蓝天——看空政文工团建团40周年文艺晚会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我爱祖国的蓝天 <br/> ——看空政文工团建团40周年文艺晚会<br/> 大幕拉开,一股春风,一股浓郁的军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随着女高音郑莉的一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女高音接厚芳的《唱吧,银鹰》,男中音佟铁鑫的《听!国旗的飘扬声》,立刻使人们仿佛置身轰鸣咆哮的机场。那无际的蓝天,白云,那飘动着的风标,那闪亮的夜航灯,威严的停机坪,那通天的宽广的跑道……<br/> 纪念空政文工团建团40周年的文艺晚会,就在这令人神往的气氛中开始了。<br/> 这些倾注作者、演员们心血和汗水的节目,是他们建团40年来,创作和演出的浓缩。这些经过时间——这一巨大的过滤器而得以保留下来的节目,至今仍然焕发着诱人的光彩。它使得空政文工团,这一部队文艺劲旅的形象,更加清晰了。<br/> 豪迈勇壮的男子集体舞《长空雄风》不论在编导、音乐和时空效果上,都饱含着他们在表演手法、在内涵、在意趣上的新的探索和追求。而金曼演唱的歌剧《江姐》选段“五洲人民齐欢笑”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听到这些曾激励过千百万听众的亲切而熟悉的音调,不禁使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br/> 空政文工团,作为部队文艺大军中的一支,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40个春秋了。40年来,他们深入前线,深入部队,深入民间,创作演出了大量为群众喜闻乐见和富有生命力的好作品。60年代他们创作演出了歌剧《江姐》,曾使全国40几家演出团体一时争先移植和上演。<br/> 今天的空政文工团,依然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把服务的中心放在部队,放在空军的基层,同时又对社会不断有所贡献。1985年以来,他们共创作各种艺术作品1000多部,像舞蹈《窦娥的呼唤》、《赶海》、《玉镯缘》、《长空雄风》等,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幸福在哪里》、《黄河源头》、《故乡是北京》、《哥哥要当兵走》、《捧给世界的太阳》、《黑头发飘起来》、《金色的风》等,大约有200多部,都为人们所熟悉,并先后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佟铁鑫、金曼、郑莉、周灵燕、杭天琪、陈小涛、王万德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和演员。提高艺德,提高文化品位,坚持为兵服务,已成为文工团全团上下奋斗的目标和道路。<br/> “我爱祖国的蓝天……”听,他们的声音多自豪、多嘹亮。愿他们像雄鹰那样,永远翱翔在蓝天。

从“陶三春”讲英语说起

第8版(副刊)<br/>专栏:大地<br/><br/>  从“陶三春”讲英语说起<br/> 亚运会艺术节上,有台京剧折子戏很受外国朋友欢迎。戏共两出,各有千秋,共同点则是都克服了最令外国人头疼的语言障碍。<br/> 锦州戏校演《双蛇夺仙草》,全剧几乎没有一句台词,充满让人目不暇接的武打、舞蹈。而另一出《打瓜缘》是风趣生动的“生活戏”,显然无法不教角色开口,而外国朋友们看得同样兴高采烈,笑得都是“地方”,因为剧中的陶三春、郑子明、老陶供唱的念的都是英语。<br/> 京剧几十年来早已扬帆出海,在世界舞台上大展丰采。来北京的外国旅游者,更把看京戏视为与登长城、吃烤鸭鼎足而三的主要旅游项目。但是,京剧为他们提供的剧目多是武戏,以至于《三岔口》、《雁荡山》成为40年一贯制的出国剧目。至于文戏,则有语言和历史的两大障碍。关键是语言,看字幕顾此失彼,听唱词莫名其妙。英语京剧的产生,正在于消除这一隔阂,大大缩短与观众的距离。<br/> 贵州英语京剧实验剧组的《打瓜缘》由侯丹梅、张艺能等优秀京剧演员主演,保证了演出的专业水平,也使“英语京剧”进入专业化阶段。这个由贵州省团、贵阳市团、贵州戏校联合组成的剧组,得到当地大专院校外语工作者们的帮助,努力攻克语言关,已排演过《秋江》、《柜中缘》等一批英语京剧,在“英语”和“京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们的英语唱念流畅自然,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和唱念融为一体。剧场中外国观众相当多,他们直接领受剧情内容,充分感觉京剧魅力,第一次取得了与中国京剧观众的“平等地位”。<br/> 京剧走向世界,途径多种多样。“原汤原汁”的演法体现流派正宗,当然可以;武戏为主,压缩台词甚至到零的“出国演出本”也可以;用英语演京剧的实验,也不妨继续下去。

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杨自立先生,安徽颍上人氏,现年47岁。杨先生自幼酷爱书法,曾从师沈尹默、宋日昌等名家。他长于行楷,兼擅魏碑、汉隶,对宋人墨迹最为心领神会,每有米芾、黄山谷书风。近年,杨先生曾在济南、上海、北京举办个人书展,颇受好评。

新编京剧《多包案》(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新编京剧《多包案》<br/> 华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