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依依惜别
本报记者 徐宝康
“再见吧,北京。我们忘不了亚洲体育健儿的一幕幕精彩表演,忘不了北京人的诚挚微笑。我们要把亚运团结、友谊、进步的精神和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友谊带回去……”平壤市副市长李浩雄在离开北京前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本届亚运会朝鲜派出了近千人组成的参观团,分别下榻在北京盛唐、花园、回龙观等6家饭店。作为参观团团长的李浩雄,向记者讲起了一桩桩令人难忘的友谊佳话。
朝鲜朋友一抵京就受到热烈欢迎。饭店前挂起了醒目的欢迎标语,服务员列队敲起喜庆的锣鼓。他们用朝鲜语亲切问候,使客人们感到宾至如归。开幕式那天,十几名朝鲜客人散场后找不到回饭店的汽车,北京市出租汽车司机刘义新半夜12点驾车,冒着小雨一一把他们送回驻地。京华饭店刘世宏多次陪同一名朝鲜患者看病,还用自己的钱买礼品。花园饭店为让朝鲜客人吃好,向朝鲜朋友请教,做出可口的泡菜和狗肉汤。盛唐饭店王永信经理曾多次接待过金日成主席。他同朝鲜朋友共同畅谈中朝友谊时,饭店不断传出朗朗的笑声。张玉萍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她每天工作到半夜。朝鲜朋友劝她休息,她笑着说:“继承父亲的志向,是我的心愿。”
比赛期间,每当朝鲜体育选手夺得好成绩时,人们都报以热烈掌声,各饭店服务员也同朝鲜朋友一样分享喜悦,送上鲜花表示祝贺。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一枚最大的金牌应献给东道主,因为中国为朝中友谊和亚洲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浩雄副市长握着前来送行的中国同志的手,依依惜别。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孟中友谊万岁”
—─孟加拉国代表团离京前的一段佳话
本报记者 卢小飞
10月7日,当五彩缤纷的礼花开满北京夜空的时候,孟加拉国体育代表团的车队已经离开闭幕会场,行驶在机场路上了。“真是难以忘却的半个月!”“因为有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有伟大的长城。”“有这样成功的亚运会,相信中国也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一路话语不断。
一个小时前,他们展开一条写有“孟中友谊万岁”的横幅,进入闭幕会场。中国观众们的那种热烈反应,使他们那颗兴奋的心难以平静。横幅虽然是孟加拉国驻华使馆做的,但代表了孟中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运动员们不识汉字,不知怎么举着正确或效果更好,为此他们请教了中国联络员,并反复练习了几次。当得知他们团恰好在外圈时,运动员们高兴极了:“太开心了,我们的队伍靠近主席台,谁都能看见了!”
来中国之前,他们已订好10月7日下午6点的返程机票。中国民航南方航空公司了解到运动员们都非常渴望参加闭幕式,便重新调整了班次,将他们这班飞机推迟到晚上10点45分起飞。就这样,运动员们也还是在看台上一拖再拖,眼看快9点了,直到联络员王志良急得直跺脚,运动员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会场。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曲棍球缘
10月8日上午10点,喧闹了多日的亚运村冷清下来,即将离京的巴基斯坦运动员开始陆续从楼里搬出行李。
楼门口,几位蓄着胡须的巴基斯坦男子依然和一位中国人热切地交谈。“我认为你们男子曲棍球队的攻势太弱。请你记住,一定要用进攻的方式打曲棍球……”说话的是巴基斯坦曲棍球队副领队里阿兹,他对面的中国人是国家A级裁判尹玉峰。15年前,尹玉峰等4人被派往巴基斯坦学习曲棍球。
三天前,亚洲曲棍球界的朋友们曾欢聚一堂。亚洲曲棍球联合会秘书长、巴基斯坦曲棍球协会主席阿蒂夫先生激动地站起来说:“我深深感谢中国人组织了这么好的曲棍球比赛。15年前,我们刚刚告诉他们曲棍球该怎么打,而今天他们的女队成为亚运会亚军,男队获得第5名。真了不起。”
听了这话,尹玉峰告诉记者,这成绩也有巴基斯坦的一半。15年前,正是这位巴基斯坦陆军准将、著名曲棍球教练阿蒂夫先生,在率团来我国观摩第三届全运会时,送给国家体委一支曲棍球杆和一个曲棍球,并建议中国派人到巴基斯坦学习打曲棍球。他说:“巴中友谊像亲兄弟,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帮助就是曲棍球。”也还是他,手把手地教会了4位中国青年。他总说:“我相信,要不了10年、15年,你们就是一支很强的队伍。我希望有一天,争夺世界冠军的是你们和我们。”
离别前,巴基斯坦曲棍球队主教练曼祖尔揉着眼睛对记者说:“我不敢保证一会儿在机场不掉眼泪,回国后我会想念你们。”   (卢小飞)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手拉手

  打起手鼓离开村
8日下午2时许,在朝着一号门的路上,响起了一阵阵“嘭嘭”的鼓声和欢快的歌声。人们纷纷围过去,看到沙特阿拉伯运动员正捧起手鼓、边唱边跳地告别亚运村。两边高楼里的中国和外国人,纷纷探出头来,挥手致意。一位女青年奔上去与他们握手,献上两束花。这个自发的欢送仪式还真是热闹纷呈。    (曹焕荣)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手拉手

  盼望第136次
亚武联负责人村冈久平即将离开时对记者说,这次是他第135次来中国,北京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回日本后他将尽力为日中友谊作贡献,为广岛亚运会设武术比赛项目而努力。他和中国朋友相约,盼望第136次相会。   (黄振中)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手拉手

  “我还会再来”
住在亚运村1号楼的5位不丹运动员,7日脱去运动衣,穿上了本民族的服装。他们先是和当了20来天“邻居”的马来西亚运动员照相,随后又拉着服务员合影。8日上午离村时,下榻在北京饭店的团长特意赶来,向服务员告别。他说:“据我了解,不丹是11个未拿奖牌的参赛代表团之一,但我们带回了比金牌还珍贵的友谊。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我还会再来。”  (曹焕荣)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手拉手

  “再次谢谢”
到亚运村电信服务中心表示谢意的运动员越来越多。他们用各种文字在留言簿上表达感情,有的写“非常满意,奥运水平”;有的写“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中国台北垒球队队员写的是“谢谢你们这些日子的服务,再次地谢谢你们!”
 (黄振中)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五洲”情溢四海
—─写在外来记者离别时
本报记者 李力
10月8日,大批记者开始撤离五洲大酒店。赵长顺副总经理说:“虽说亚运会开完了,但我们还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们要善始善终,一直要周到地送走最后一位客人。”
这两天,无论在“五洲”的楼层,还是在各个餐厅,都能看到送别的感人场面。
一位沙特记者要请楼层服务员吃饭,以感谢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服务员微笑婉谢,沙特朋友打开皮箱,送给服务员精美的画册留念。
日本《读卖新闻》记者在亚细亚餐厅用完最后一餐,悄悄地把一笔不小的钱压在盘子底下。餐厅领班卫晓追出去说:“我们不收小费。”日本记者悄悄回到餐厅,偷偷地为每一位服务员拍了照片,马上去富士中心放成9英寸的大幅彩照送给服务员。
新加坡广播局记者黄治澎特别感谢夜班服务员的辛勤工作,临行时他亲密地称谭春健为“小兄弟”,邀请他有机会作客新加坡。
马来西亚记者在告别“五洲”时,楼层服务员请他们留下意见。一位记者动情地说:“咱们是大哥哥和小妹妹,别那么客气。你们可别老鞠躬一直等到电梯门关上,这个礼太重了!”台湾省记者张乐生用8个字概括他在“五洲”的感受:“受宠若惊,极为满意。”
南朝鲜记者李春成当初因不知道传真机的安装规定,曾与饭店之间有过不愉快。20多天的交往,使他对“五洲”有了全面认识。8日临行前,他用迭化句式强调了他的感受:“多谢、多谢中国人的亲切和服务,从现在起我们是很好、很好的朋友。再见,我的好朋友们!”
每位记者在临行前都被要求填一张表,请他们评价“五洲”的工作。在“你最满意的服务员”一栏,泰国、新加坡记者填的是“everyone”(每个人),菲律宾记者填的是“All”(所有),香港记者填的是“全部”。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爱尔兰记者奥尼尔用“美好、礼貌”评价“五洲”。有相当多的记者能指名道姓地说出他们喜欢的服务员。
“五洲”给千余名记者留下美好印象,归功于这里每一位服务员的努力。年仅16岁的亚细亚餐厅服务员王云平,连续工作数日,直累得在卫生间呕吐,也一声不吭地坚守岗位。台湾省《民生报》钟丰荣等8人联名留言:“贵饭店有这般优秀职工,实为贵饭店之福”。日本《产经新闻》一位记者说:“我对‘五洲’充满敬意,‘五洲’的敬业精神必然使亚运成功。”
曾采访过洛杉矶、汉城两次奥运会及今年罗马足球大战的马来西亚记者斯坦利·周说:“‘五洲’的服务是世界第一流的,你们的服务使欧美国家自愧弗如。你们会赢得2000年奥运会机会的,到时候我还住‘五洲’。”
带着美好的印象,“无冕之王”们飞向世界各地……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展示强盛国力和民族奋进风貌
香港报纸高度评价北京亚运会
据新华社香港10月8日电 (记者陈晓彬)今天,香港各大报纸纷纷报道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不少报纸的社论和专论均祝贺亚运会圆满成功,称赞中国体育健儿的优秀成绩,希望亚运会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精神文明能保持下去。
香港各报纷纷以“相当成功”、“圆满闭幕”、“成功的,令人感动的”、“历史性的”、“两星期的比赛正显示亚洲体坛的新时代”,“盛大而收获丰满的国际性赛会”等赞赏的语言形容刚刚结束的北京亚运会。对于中国运动员在此次亚运会上所取得的成绩,许多报纸都冠以“骄人”二字,有的报纸认为这一成绩“已经令国际体坛刮目相看。”
昨晚,香港的电视台迅速转播了北京亚运会闭幕式的盛况。今天各报刊登了各报记者从北京发回的详细报道。香港一些报纸发表社论说,“第十一届亚运会胜利降下帷幕,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这次国际体育盛会,其意义不仅在于组织的周密,也不仅在于中国一举赢得了183枚金牌,更重要的是以这次运动会为契机,向全世界展现了今日中国的强盛国力和中华民族奋进的风貌”;“北京亚运会的成果远在运动场之外。”“整个亚运会自代表团报到以至大会闭幕,主办当局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这不但显示了中国的国力,也是中国政府当局组织能力、人民大众积极参与的一次集体展览。……亚运会办得极好,中国人感到光彩。”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全国边境县少数民族参观团表示
把“亚运精神”带回边疆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实习生赵芮霞)参加全国边境县少数民族参观团的全体代表,昨晚现场观看了亚运会闭幕式,感到非常振奋,纷纷表示要把“亚运”精神和“拚搏”精神带回边疆,把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
这些来自遥远边境的代表,在北京期间,看到首都市容美丽,处处鲜花、笑脸迎嘉宾,感受到了浓烈的“亚运气氛”,深受鼓舞。
看了亚运会,代表们共同的感触是:“亚运会办的太成功了,比想象的还成功”。
黑龙江抚远县65岁的赫哲族老人傅裕民激动地说:“赶上能在北京看上这样的壮观场面,真是终生难忘。”
云南潞西县副县长刀导孔一边看闭幕式,一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说:“亚运会闭幕式壮观的场面,显示了我们的国力和体育运动的规模,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亚洲人民的骄傲。我们要用亚运会的精神,鼓舞我们的斗志,把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
距京4000多公里的云南孟连县副县长张云生说:“首都人民为举办亚运会,付出了太多的辛勤劳动,我们很感动。我们要把首都人民的‘亚运’精神和运动员的‘拚搏’精神带回边疆,为把边疆建设得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邮戳三十万 纪念这一天
本报讯 在盛大的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式之夜,集邮迷们争相加盖工体场馆纪念戳和亚运闭幕式纪念戳。北京工人体育场邮局选出了几位高手满足集邮者们的愿望。年近30的王松川是盖戳高手,蔡瑛、梁兴新人称“女中豪杰”。尽管这几员大将使出了浑身解数,粗粗一算,从下午1点半到闭幕式开始时,为集邮者们盖日戳达30多万次。
亚运会闭幕式刚刚结束,最先退场的外宾们又马上在邮政亭前排成了一队。他们举着闭幕纪念封,举着闭幕式入场券来到这里,要留下永久而美好的纪念。
(储燕 吴健民)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泰国报纸发表文章指出
北京亚运会使亚洲人扬眉吐气
本报曼谷10月8日电 记者刘爱成报道,泰国舆论盛赞北京亚运会取得圆满成功,指出本届亚运会使亚洲人民扬眉吐气。
泰国各报今天均图文并茂地报道了亚运会昨晚闭幕的盛况。报道说,规模盛大的闭幕式使泰国人民大饱眼福。从16天的亚运盛况来看,本届亚运会举办得非常成功。有的报纸指出,本届亚运会使亚洲人民吐气扬眉,团结友好,为亚洲带来新面貌。
泰国《曼谷邮报》说,第十一届亚运会昨晚在优美迷人的盛大表演、灿烂奇异的灯光和礼花中落幕。北京工人体育场一片欢乐。每个人都感到高兴和快乐。因为“通过16天坚韧拚搏,亚洲体育健儿们在这里刷新了4项世界纪录、42项亚洲纪录和98项亚运会纪录,值得庆贺。”
报道说,北京亚运会是亚洲37国和地区运动员促进友谊的盛会和节日。人们将永远记住北京和这个团结、友谊、进步的盛会。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法国报纸评亚运会闭幕
中国取得双重胜利
本报巴黎10月8日电 法国《解放报》、《费加罗报》、《队报》等报纸今天都刊登了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消息,认为中国取得了双重胜利。
《费加罗报》在一篇报道中说,虽然亚运会闭幕式上壮观的礼花已消失在秋夜的上空,但北京仍沉浸在喜庆之中。北京昨晚欢庆她的双重胜利:一是亚运会本身的成功。其次是中国队在亚运会上的胜利。文章指出,在闭幕式上,中国1000名合唱队员以歌声表达了他们的雄心:昔日的东亚病夫,应成为这一地区的先锋。
《队报》指出,中国队在这次亚运会上占领先地位是在预料之中。但在所有比赛项目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却是出乎意料。中国今天已成为体育强国这是不容否认的。
《队报》认为,中国取得了341枚奖牌,预示着中国体育运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在五年内已成为游泳大国,同样,中国在拳击、举重、田径、自行车、球类等项目也取得了瞩目的进步。2000年奥运会可能是在北京举行。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墨西哥报纸报道亚运会时说
“龙,醒了!”
本报墨西哥城10月7日电 记者郭伟成报道:墨西哥有影响的《至上报》今天在报道亚运会时说:“龙,醒了!”
这家报纸今天在体育版头版报道中国在亚运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认为“中国以183枚金牌在亚运会中占了支配地位”。并在第3版详细报道了亚运会最后一天的比赛情况,刊登了中国运动员高敏在跳板跳水比赛中的照片。亚运会以来,该报每天都予以详尽报道,并发表评论,认为中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中取得的成绩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中国运动员的成功在于“勤奋与献身精神”。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保通社捷通社赞亚运会成功举行
新华社索非亚10月7日电 保加利亚通讯社7日在报道第11届亚运会闭幕消息时指出,中国在亚运会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胜利”。
报道说,中国在游泳、跳水、女子举重、体操、射击等方面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次亚运会上,中国涌现出一批“很有前途的”运动员,他们将在未来国际比赛中为中国赢得更多的荣誉。
报道说,中国主办这届亚运会是成功的。可以肯定地说,它为中国进一步主办奥运会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外国来宾对中国的组织工作和新建体育设施的赞扬说明北京完全有资格成为2000年奥运会的东道主。
本报讯 捷通社发表文章说,中国人民为举办亚运会作了完善的准备和保证。亚运会的口号“团结、友谊、进步”,象征着中国同亚洲各国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愿望。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专线电话

  专线连接我和你
本报“亚运专线电话”值班员
时针指向十月八日凌晨一点。按预定计划,本报“亚运专线电话”到此关闭。我们几个人守着两台电话机工作了二十一个日日夜夜,接话一万多次,终于完成了任务,该和读者道个别了。
“亚运专线电话”——5092004、5092104自九月十七日上午八点开通之后,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和信赖。我们的电话成了咨询台、服务台、奖牌数字的报告台和读者评议的纪录台。北京的不用说,热情的读者还从宁夏、青海、黑龙江、海南等四面八方来电,其中有工人、农民、战士、干部、学生等,有各民族群众,也有朝鲜、日本、德国等外国朋友。听到一个个急切而兴奋的声音,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亚运意识”的含义,对密切关注亚运会的各界读者深感敬佩。
随着比赛开始,“专线电话”顿时“热”了起来,有时一天多达近二千个,连本报亚运报道值班室的另外三部内线电话,也加入了“专线”的行列。比赛第一天,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来电,用稚嫩的童音问邢芬姐姐住在哪里,让我们转达对她的崇敬。一个年过七旬的长者,三次来电话问:哪有卖鞭炮的,他要庆贺中国运动员独揽第一天八块金牌的好成绩。然而,在中国足球队以零比一负于泰国队的那个晚上,电话里有哭的、有骂的,还有讥讽的。我们自己的心里也不好受,但仍耐心劝说。一些读者的情绪平静后,特地来电说:自己刚才“失态”,说的是气话。
老实说,一天到晚在“叮铃铃”的声音中生活,我们也有烦的时候。但是,一拿起话筒,听到“您好”的问候,内心马上与读者沟通。特别是许多热心的“管得宽”的来电,更使我们感动不已。请看这些纪录:“去亚运村的一些路段有垃圾”,“五洲大酒店上的霓虹灯有一个字不亮了”,“亚运村几幢高楼上的巨幅彩条被风吹歪了,不雅观”,“工体附近一个花坛上有个阿拉伯字颠倒了”,“亚运会闭幕后满街的亚运彩旗如何处理”,“亚运后的体育场馆如何利用”,“建议组织亚运报告团到基层讲演”,“建议在报纸上进行‘亚运以后怎么办’的讨论”。每当接完这些电话,我们在转告之后,总免不了议论几句:世界需要“热心肠”。有了这么一大批普普通通的“东道主”,不愁事情不能干好。
我们接收来电,遇到一些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在本报的亚运专版上解答。据统计,从电话开通以来共见报三十余篇;此外,这条“专线”还成为本报编辑“一句话评论”的渠道之一。
“亚运专线”开辟,密切了广大读者与本报的联系,增进了了解和友谊。五洲大酒店一位服务员抽空给我们打电话,第一句话就说:“你们一定很累吧,从声音都能听出来。”其实,他们也很辛苦,近在眼前的场馆里,赛事正酣,他们不能去,也不能听广播、看电视,只能偷闲询问比赛进程,彼此道声辛苦。我们和这些同志都在为亚运会服务。我们贯彻亚运宗旨,所做一切实属应该。
值此告别之际,我们向读者表示衷心感谢!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北京告别 广岛再见
本报东京10月8日电 综合此间消息: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闭幕的消息传到日本的同时,4年后广岛再见的话题牵动着日本人的心。今天东京报纸都刊登了北京亚运会闭幕式上电动记分牌打出“广岛再见”字幕的照片。运动员在运动员村分手时的共同语言也是“广岛再见”。
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团在对本届亚运会进行回顾与总结时认为,亚运会的顺利进行和圆满结束,增强了中国人的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从报道方面来看,当初我们担心纪录是否会马上出来、数据系统是否完善,但这些都比我们预料的要好。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中国为亚洲添光彩
据新华社阿尔及尔10月7日电 (记者魏仁苗)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安惠侯今天晚上在使馆举行“亚运之光”招待会,邀请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亚洲各国驻阿尔及利亚的使节和阿尔及利亚政府官员,观看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录像,受到热烈欢迎,场内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出席招待会的各国使节和阿尔及利亚官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开幕式的壮观场景。他们说,中国为亚洲添光彩,北京亚运会体现了“团结、友谊、进步”的精神,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中国有能力和具备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条件。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10月8日上午,中国台北运动员带着骨肉同胞的情谊离开亚运村。
 本报记者 沈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