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山共林海一色 生态与经济齐飞
——铜鼓县生态经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谢联辉
90年代第一个金秋,毛泽东同志60多年前举起秋收起义大旗的江西省铜鼓县宣布,利用生态经济工程在致富之路上稳步前进。
几十年来革命前辈宋任穷一直心系这块烈士血染的土地,看到铜鼓巨变的材料立即给田纪云副总理写信,建议全国各县根据实际,参照铜鼓县精神,在一定时间内将造林绿化工作搞好,为后代造福。
半个多世纪后,老将军肖克重新踏上曾经战斗过的这块红土地,目睹革命后代奋起创业的精神,欣然命笔,写下“大有现代化之概,定有美好的未来。”
铜鼓的路曲曲弯弯,经过深沉反思,直到80年代中期才
把握住脱贫致富的方向
1986年初秋,34岁的陈达恒离开地区团委书记岗位担任中共铜鼓县委书记。立即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争取这位年轻的掌舵人。
有人认为铜鼓已经走上致富路。“千家万户上山砍树,四面八方进山收购”,换来了山林金钱的霞光。1985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加1.13倍,农民人均年收入由贫困线以下的80多元增加到400多元。谁制止这种采伐,谁就抢走了老表手里大把的“大团结”。
也有人认为这是“靠祖宗发财,给子孙造孽,只求几年富,不怕万代穷”的愚昧行为。1979年以来,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减少1/9,平均每年以10多万立方米速度下降,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如果让这种乱砍滥伐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不用一二十年,对这个陡峭山地占土地面积85%的脆弱生态环境来说,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2万铜鼓老表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能不能探索出一条“青山共林海一色,生态与经济齐飞”的致富之路?陈达恒到铜鼓后一次次向山沟里的生态经济“权威”、当时担任县委农工部部长的何茂文请教,一次次组织县委一班人研究县情。
他们认真分析研究后有了共识——如果不立即停止对生态环境掠夺性的乱砍滥伐,不改变现在这种耗竭性的以出售原木原竹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铜鼓人将被恶性生态环境所压倒。
他们进行了深沉的反思——山区资源开发为什么要“竭泽而渔”?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的铜鼓,动植物资源一二千种,为什么只抱着砍“木头”这一条道走到黑?
一个崭新的思路萌生了——在农村人均占有一亩耕地、17亩山林的铜鼓,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能否把这里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交织”成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充分挖掘全县1500平方公里土地上山山水水的潜力,走出一条综合、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
1986年11月,铜鼓县作出重大决策——把生态经济学作为指导全县经济工作的理论,向野蛮的掠夺性砍伐告别,变单一木竹资源经营型为综合开发型,变资源高耗低效型为技术致富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发挥生态经济的整体、协调、综合效应,挖掘山林资源的巨大潜力
实施生态经济工程,首先要停止对山林的掠夺行为。可是,这个县1985年的木材采伐放行量高达27.5万立方米,而国家规定的采伐放行量只有10.5万立方米。
如果要做到不多砍一棵树、不多卖一根材,就要减少10万立方米木材的采伐量,这等于县财政减少直接收入250多万元,影响上千万元的其他产值,靠出售和加工木竹增收的70%农民生活水平要下降。这对于用木材支撑起来的铜鼓经济框架来说,犹如面临十级台风的冲击。
然而,平均年龄刚刚30出头的年轻县领导班子,在1987年硬是采取果断措施把木材采伐放行量下降到10.5万立方米,1988年下降到8.08万立方米,恢复到1978年水平。
他们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过去这里原木原卖、原竹原卖,加工增值率低,浪费大。木材采伐量大幅度减少后,这个县抓紧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加工设备的综合配套,建起了生产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的集团公司和笋罐头厂、竹胶板厂以及串席、方便筷、牙签加工厂等,加强原有的造纸厂、火柴厂、化工厂等企业的管理。现在的铜鼓,原木可以通过“三板”集团、火柴厂、造纸厂等,一点不剩地变为系列产品,全县年木材加工能力达3万立方米,比卖原木增值2倍多;原竹可以加工成打纱片、方便筷、竹胶板、牙签、棉签,从竹蔸到竹尾都创利,比卖原竹增值7倍左右。
他们十分重视林下资源的开发。全县有近20万亩的竹山,大部分处于荒芜或自生自灭状态。这几年办起5个笋罐头厂,生产能力达8000吨,1989年上半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相当于198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这里野生中药材丰富,铜鼓制药厂加强药材资源开发,年产值已达3000多万元。另外,还建立了茶叶、香菇、木耳等生产基地,一年产值少说也有一二百万元。
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不仅为铜鼓摆脱了因减少采伐量带来的困难,而且使这个区域性的生态经济系统向多层次开发、自然资源最优利用方向发展。1978年至1985年,全县主要靠多砍木竹增收,工农业总产值、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分别以650万元、132万元、36.7元速度递增;1986年后告别了掠夺性砍伐,发挥了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应、协调效应、综合效应,工农业总产值、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反而每年分别是过去的2.87倍、1.82倍、2.38倍,成为全省少数几个富裕县之一。
运用经济改革、社会法规调控机制,发挥地力、财力、人
力作用,恢复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森林是可再生性资源,如果人们的索取、干预超过大自然和人工促使森林恢复的生长率,林地就会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前些年分林到户后,造成土地使用不合理。没有育林经验的农户,乱砍滥伐严重,致使七八十万亩林地变成残次林;而有营林经验的农户,想扩大造林面积却苦于没有土地。
针对这种情况,这个县对远山过伐林,利用乡规民约实行封山育林。对村边、路边的荒山秃岭,鼓励营林技术人员上山技术承包造林,实行林农租山贷款造林,推行责任山承包权和自留山经营权有偿租赁,开放活立木商品市场,促使山林经营权与造林能人结合起来,从而调动了植树造林积极性。大墩乡林站技术员陈重山,技术承包17座山头3600多亩荒山造林,保存率100%。丰田乡林农谢忠仁开荒造林4300多亩。浙江人张小根到铜鼓“借地发财”,几年来抚育幼林8000多亩,开发荒山荒地217亩。现在全县封山育林面积近30万亩,租山贷款造林10亩以上的农户有千余户,面积近3万亩。
生态系统为经济开发提供原料,经济系统又反馈给生态建设以资金。铜鼓每年有300多万元的育林基金和还林资金。过去采取“无偿扶助”、“撒胡椒面”分摊,造林效果差,资金还山还林率低。现在育林资金将拨款方式改为贷款,既保本增值,可以周转使用,又把贷款者的利益与造林好坏直接挂钩,增强了责任心。县里还规定加工木竹笋资源的企业,必须按比例提取原料基地开发基金。6年来,全县投入营林造林的总资金达3000万元左右,新造商品用材林基地近20万亩,改造残次林10多万亩,开发经济果木林、木本药材、笋竹两用林等三四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71.9%上升到1988年的75.98%,成为全省首批没有荒山的县。
更为喜人的是,这个县12万人在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地两级政府帮助下,还自筹资金近6000万元,建起了一座水库总库容1.1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的水电站。
铜鼓生态经济系统如今已是一个资源丰富、能源充足的高效系统。可以预料,90年代的铜鼓,生态经济将会出现新的飞跃,这是中国林业县成功之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治瘤救人 矢志不渝
——记深圳中医肿瘤治疗专家郑文友
本报记者 艾笑
主任医师张月均从原单位离休后,来到深圳市春风路68号的南海中医肿瘤治疗所与郑文友合作,已有两年多了。这位稳健持重的西医肿瘤专家,翻阅着1989年6月至1990年6月的病例统计资料,娓娓道来:“这是最近13个月我们接诊的644例病案的情况。他们都是经县以上医院确诊的癌症患者。其中,已广泛转移或放疗、化疗、手术后复发者占80.4%。”
这事着实让人费解。癌症到了晚期,人的体质处于极度衰败,扩散后的病情大都险象环生。郑文友怎么专收拾这种“残局”?
    凄惨故事 转悲为喜 
几乎每个病例都有一段惊涛骇浪般的故事。
——美国人梁吉林因肝癌于今年元月24日在美做了肝局部和胆全部切除术。4月,病情复发并迅速恶化,医院拒绝再收治。5月,去台寻求延长生存期,给“杜冷丁”维持止痛。6月,临近病危来广东撞撞运气。广东省卫生厅领导很为难,一边向他在美的家属发出病危通知,一边火速请来郑文友,希望能维持至家属赶到。郑文友下药后日夜守护。3天后病人高热退、全身黄染明显消;“杜冷丁”停了,剧痛止住了,病人要求进食和下地散步。7日后家属赶到,惊喜惶惑。梁先生笑嘻嘻地自做解释,并高兴地与家人一同返美继服郑药调理。近日,他从大洋彼岸来电说:“我现在能吃、能喝、能睡,肝部连隐痛都不再有了!”
——1986年10月,曾受“四人帮”残酷迫害的原山东省委书记武开章患了食道癌,后期水米不进,只靠输液维持生命。省委向党中央送了武老的病危报告,急得习仲勋同志专程赶到济南看望,坐镇抢救。郑文友辨证施治,沉着下药。第10天爆出冷门──武老的夫人来电话问郑文友:“他想吃玉米面窝头,行不?”“行。能吃多少吃多少。”当天中午,老伴蒸了两个窝头,武开章不噎不痛地全吃下去了。
——辽宁省丹东市建筑工程学校教师王景波来信说,1985年2月8日他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胃窦癌,2月23日在丹东解放军230医院做了切除术。术后每况愈下,眼看末日临近。为了求生,单位医生和妻子架着他乘车南下找郑文友。几十位亲友含泪送行。38天后,丹东收到他要回来的电报,准备了汽车和担架到火车站去接。火车一到站,人们惊呆了,走下车来的王景波竟是红光满面。4个月后他继续上班,现已第5个年头。
    出以至诚 不遗余力 
郑文友一见病人,不管病情多么严重,不管希望多么渺茫,都不遗余力地救治。他说:“扶伤不易,救死更难。见死不救,还称得上什么医生!”
郑文友的话很挚朴。他理解,谁有病不愿先往有名气的大医院跑?等到那些地方不收走投无路了,才会到他这里来试试看。所以,他这里的癌症病人,晚期的、需抢救的多。他常把自己当做消防队员,“治病如救火”。
1986年夏,广东省邮电总局司机张健刚因鼻咽癌在广州肿瘤医院已处于弥留阶段。郑文友被请去救治,可深夜住院部大门已紧锁。衣衫笔挺的郑文友毅然从铁门底下爬了进去。抢救成功了!
1985年4月,河北省石家庄人民医院里,正在抢救患肺癌纵隔转移,又并发冠心病的76岁老红军刘博。当时在北京治疗任务十分繁忙的郑文友,虽然自己也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为能争取时间多照顾好几个病人,就利用夜里睡眠时间赶路,凌晨赶到石家庄参加抢救,上午10时再赶回北京继续救护北京的病人。15天后,刘博已能生活自理。
    克癌求索 矢志不渝 
20年前,一位家住吉林省怀德县范家屯北五家子的农民史越发,带着儿子走进郑文友家门。这位左颈下生了淋巴癌的关东汉子热泪双流:“兄弟,大哥得了癌症,医院说就有一个月活头了!今天把大侄儿领来认认门。大哥死后求兄弟多多关照。”当时还是业余行医的郑文友仔细了解了他的病情,鼓起勇气告诉史越发:“别怕。我会治这种病。”父子俩就留住在郑文友家。老伴侍候他们吃住,郑文友边用药调理,边开导解除思想负担。7天后史越发痛消肿退,信心十足地回家了。
不久,噩运降临在郑文友自己头上。老伴刘淑云鼻背上长了一颗鳞状细胞癌。望着心力交瘁的妻子,郑文友压抑着痛楚:“淑云,你既有死的勇气,就接受我的治疗吧。我从此终生研究癌症治疗!”他给妻子辨证用药:以毒攻毒,病情加重;热则寒之,病情恶化。这是为什么呢?他心疼地抚摸着老妻:浑身冰凉,病位灼热。忽有所悟:整体寒,热药治。温热药一上,当天就消肿。反其道而行之,倒有了良好的预后!不久,刘淑云就正常上班了。13年以后,她是因脑溢血才去世的。
在这以后,郑文友用同样的治法,又使4例鳞状细胞癌患者摆脱死亡和痛苦的羁绊。现在,这4个人都健在,存活期分别超过了5年和10年。这些,是偶然的吗?
这是有着五千年生命力的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的威力。它极强的规律性达到高度的哲学概括;它极丰富的经验性又能做到无限的灵活变通。那些众多不可思议的奇迹都是来自丰富的临床实践;进一步科学的探索和论证将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翅膀,有了它,中医就能实现新的飞跃,就能有所突破。这需要中西医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我们非常需要用现代医学开发祖国传统医学这个宝藏,攀登新的医学高峰。
郑文友使一例患骨癌的美国巨富的女儿长期溃烂不愈的腿长出新肉,这位漂亮年轻的小姐愿出200万美元购买他的药方。患双乳乳腺癌并已淋巴转移的台湾新竹市舞蹈研究所舞蹈家游美芙,经郑文友两个月治疗,淋巴肿缩小1/2,双乳肿块软化缩小、疼痛消失。她十分感激,提议在美或台,由她出资办诊所。还有马来西亚和洛杉矶等地的几个单位也曾邀请郑文友出国去办医院。所有这些都被他一一谢绝了。他说:“国内还有这么多患者,我不能撇下他们。我医疗技术的提高来自于民众,一定还要归还给民众。”
今年六十有六的郑文友,身体健壮,精力充沛。他决心承担克癌求索大任,终生矢志不渝。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短评

  生态经济并不神秘
铜鼓县转上生态经济的轨道不过四年,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给林业地区展示了一条致富之路,而且在如何认识生态问题上也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眼界。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需要征服自然。但终究要保持自然界包括生态在内的平衡,否则将不能保持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的平衡。可惜,以往的历史,大都是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取得人类发展的。当人们给自然带来的损害超出自然界自身的再生能力时,事情就走向反面,对自然的开发又同时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远的不说,我国南方林木蓄积量在300万立方米以上的林业重点县,50年代有200多个,80年代剩下150多个,能提供的商品材减少了42%。不少县份面临铜鼓曾经陷入过的困境。
铜鼓给人的启示,首先是生态经济这门科学尽管人们还很陌生,但并不神秘。发展生态经济是条新路,并不需要什么尖端技术和庞大设备。这是一种科学理论,一种认识方法,一条现实的林业开发和经济开发的道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福建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
11位科技工作者获优秀建议奖
新华社福州电 (新华社记者孙英兰、本报记者邹大毅)9月26日在福州召开的“福建省第50次科技月谈会”上,有11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首次颁发的“福建省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
这11位科技工作者在福建省科技月谈会上,就开发湄州湾、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展再生稻等重大经济、生态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均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并已投入实验,有的已经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今天的发奖仪式上,省委书记陈光毅同志把荣誉证书送到获奖者的座位上,表达了省委领导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五届全国发明展对外开放
本报讯 记者何黄彪从中国发明协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0月11日至20日在天津国际经济贸易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将改变过去以展示为主,进而实行对外开放、搞活交易的方针。这次展览规模宏大,有机械、冶金、化工、电子、医药卫生等19个门类1100余项发明成果。
有关负责人指出,为了充分利用发明展览这个阵地,注重实效,努力把展示发明成果和开展技术贸易结合起来,为国民经济服务。此次展览会将设立180个技贸交易摊位,组织全国各地发明产品、专利产品参加展销。目前已有许多省市正在组织科技县长、乡长、企业家赴会,开展技术贸易和难题招标。同时,展览会还邀请各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驻华办事机构负责科技、经济贸易的官员和工作人员,驻华商社的外方人员,港澳地区和台湾发明组织的人员,以及参加“亚运会”的部分外国朋友参观展览会和洽谈贸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简讯

  教科文简讯
△中国发明协会于十月十八日将在天津召开首次全国性的“开发创造力与促进发明活动”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我国开放创造力的环境、经验、对策,以及如何把创造学同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结合等问题。(科山)
△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专项展览之一的“中国风情油画艺术展”于九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在北京德胜门箭楼上举行。这个展览,充分反映了中国油画的水平。   (王志)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艺术节展览之一——《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展览》九月十五日至十月十日在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画廊展出。共展出作品四百五十种。  (梅)
△金大陆撰写的《体育美学》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用审美的眼光观照体育,发掘、阐释其美学价值,并着重分析了田径、球赛、体操三大项目的美感意趣。   (丕光)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阜外医院心外科朱晓东、薛淦兴教授主编的《心脏外科指南》一书,日前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书是组织阜外医院五十多位心血管病专家和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在总结二万余例心血管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同行的成果和经验,集体编撰而成的。  (友光)
△我国最大的阅报栏——上海火车站阅报栏近日建成开放。火车站阅报栏全长八十四米,投资二十九点九万元,能张贴各种报纸八十四张。阅报栏外形美观,结构合理,装有较先进的自控灯光设备,易于操作,安全可靠。   (据新华社)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优秀教师、安徽中医学院副教授张笑平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高中级中医人才,指导过30多名硕士研究生。这是张笑平(左二)在家中帮助该院青年教师修改论文。
新华社记者 鲁迅承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