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王忍之在亚运会国内记者招待会上说
亚运精神值得大书特书
要总结宣传这一精神使之巩固和光大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记者邹云)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全国记协,今天在北京京广中心联合举行亚运会国内记者招待会。
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在招待会上讲了话。他向参加亚运会新闻报道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忍之说,亚运会是一次很成功的盛会。它不但是体育界的盛会,而且是全国各族人民密切关注、齐心协力完成的、会载入史册的伟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由于举国上下共同努力,才得以办好。这个盛会,表现出值得大书特书的精神力量,即大家所说的亚运精神。这次北京亚运会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有着丰富的内容,诸如伟大的爱国主义热情,昂扬的民族自信心,顽强拚搏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这个盛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我们良好的组织才能、工作效率和精神风貌,显示了我国政治局面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和人心的稳定,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这再一次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各族人民的努力,许多看起来很难办的事情也办得到,办得好。
王忍之认为,亚运会是很成功的,亚运会的新闻报道工作也是很成功的。它无愧于亚运会,它为亚运会增添了光彩。由于各项工作,包括宣传报道做得好,在全国形成了亚运热,广大群众受到了亚运精神的感染和鼓舞,在海外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估计,收看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的观众,全国大约有五六亿人。亚运会期间的竞赛新闻、专题报道、实况转播的收看收听率也很高。新华社每天用中、英、阿、法、西、俄等六种文字,向世界各国和地区充分、及时地播发了亚运会新闻和图片,还为不少通讯社和报纸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专稿。人民日报除了在一版用较多的篇幅刊登亚运会的重要新闻外,每天还用两个专版报道亚运会。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中国体育报等增办了专门报道亚运会的报纸。其他新闻单位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应该特别提出的是,这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新闻单位也派来了记者,他们为亚运会的报道工作做出了贡献。
亚运会宣传报道的成功,是大家按照亚运会宗旨努力工作的结果。同志们夜以继日,顽强拚搏,刻意创新,倾注了心血和汗水。许多人超负荷工作,有的带病坚守岗位。运动员当中有这么一句话:“更快更高更强”。可以说,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也做到了这一点。更快:各种报道迅速及时;更高:更高的水平,从各种角度、各个侧面多姿多彩地反映亚运风貌、亚运精神;更强:就是更好,比过去同类报道好得多。亚运会宣传报道的成功又一次表明,我们的新闻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有创造性的,是能打硬仗的。
王忍之最后指出,亚运会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毫不懈怠,再接再厉,善始善终,将宣传报道搞好。亚运会闭幕之后,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宣传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理论工作者,都要总结亚运精神,宣传、弘扬亚运精神,使亚运精神得以巩固和发扬光大。要用亚运精神鼓舞人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奋发图强,克服困难,去争取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争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在这方面,我们任务还很重,还需要大家进一步作出努力。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转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对参加亚运会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的慰问和祝贺。
出席今天招待会的有吴冷西、穆青、艾知生、邵华泽等中央和北京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中国记协主席团委员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参加亚运会报道的新闻工作者。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体育是和平合作的象征
——访沙特代表团副团长纳赛尔
本报记者 刘水明
沙特阿拉伯代表团副团长纳赛尔·沙特·马迪尔对中国人民为亚运会所作的不懈努力表示赞赏。他说:“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们就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友好款待。无论在亚运村,还是在比赛场馆,我们感到一切安排和采取的措施都很好,建筑的设计和各种设备也非常完善。沙特代表团高度评价中国人民的创造性贡献。”
纳赛尔说:“体育运动将永远成为亚洲各国人民和平、合作的希望和象征。我们全体运动员、官员和新闻工作者都是沙特人民的友好使者。”
纳赛尔副团长说:“在北京,我们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同他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是最大的收获。”
最后,纳赛尔说:“不久前,沙特和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今后,两国人民将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接触和增进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沙特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将不断发展。”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祝两国关系更紧密”
——访印尼代表团团长苏维诺
本报记者 温宪
印尼体育代表团团长苏维诺欣然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六十二岁的苏维诺是印尼奥委会执行主席,曾率队参加汉城亚运会。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我非常高兴能够带队参赛第十一届亚运会。我们来到亚运村后,对生活、比赛等各方面都感到很满意。” 
谈及两国友好关系时,苏维诺说:“不久前,我们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我希望我们这次参加亚运会,能有助于促进和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
一百三十多名印尼运动员参加本届亚运会羽毛球、田径、射箭等十几个项目比赛。苏维诺团长对自己队伍的表现比较满意。他说:“上届汉城亚运会印尼代表团夺得总分第九名,这次我希望总分比上一届要好些。”
记者祝愿印尼体育代表团在本届亚运会取得好成绩,苏维诺团长微笑着补充说:“我也祝愿印尼和中国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更加紧密。”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在亚运村就像在家一样
——访也门代表团团长穆罕默德
本报记者 刘水明
穆罕默德·阿卜杜·宰依德17年前曾访问过中国。这次,作为也门共和国第一个参加亚运会的代表团团长来到北京,他感到非常荣幸。
他说:“我们的国家5月22日实现统一时,距亚运会开幕只剩4个月光景了。但是,统一后的也门一定要参加亚运会。因为也门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有着长期稳固的友谊。”
谈到也门和中国的关系,团长深情地说:“中国在也门援建了不少工程项目,有许多中国专家在也门工作过。在也门,许多大人小孩都能用中文讲‘你好’这句问候语,这足以说明两国的友好关系深入人心。”
穆罕默德说:“这次亚运会一切都组织得有条不紊。这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承办2000年的奥运会。”
穆罕默德还对亚运村的优质服务赞不绝口,他说:“进入一号公寓后,从楼长、副楼长到全体服务人员,对我们照顾得十分周到。我们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家里一样。”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亚运建筑和“全天候”保驾
本报记者 魏亚南
“我要报个忧:新建的场馆、公寓还有质量问题。各位先生住进去,空调可能不凉,要凉水来的可能是热水,有的场馆也可能漏雨……”坦率的张百发在亚运会前举行的各代表团团长会上,把丑话说到了前头。
目前,整个比赛接近结束,这些为亚运会兴建的建筑物,到底如何?
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80个比赛和训练场馆,经过实践检验运转正常,保证了比赛顺利进行;亚运村设备完善,为运动员生活提供了舒适条件。张百发担心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出现。
组委会工程保驾指挥部负责人对记者说,亚运工程“硬件”过硬,也与保驾人员的功劳分不开。原来,工程交工后,为保证亚运会顺利进行,担负工程、供电、供水、通讯、环卫、公用等的各部门并没有全部撤离,当即成立了有4000名技术干部和工人组成的工程保驾指挥部,分布各场馆和公寓楼,昼夜值班、巡查,维护场地设施,排除了多起隐患。
9月27日,游泳馆茶炉发生煤气泄漏,负责保驾的天然气公司技术员即赶到现场,只用12分钟就处理完毕。大学生体育馆记分器的一个零件突然烧毁,保驾人员当场修复,没有影响比赛。新建的综合训练馆开工晚,工期紧,屋顶面积大,工艺复杂,建成后多处漏雨。天津天荣板材厂的保驾技工哪漏补哪,直到不漏为止。
雄伟壮观的亚运建筑和工作人员的“全天候”服务,赢得来宾和运动员的好评。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流光溢彩
亚运村月饼趣话
南朝鲜也过中秋节,但不吃月饼,讲究吃大米面“松饼”,也是圆的,也有馅。南朝鲜一教练3日说:“20年前我吃过朋友带来的中国月饼,觉得特别好吃,20年后的今天在亚运村吃月饼,觉得更好吃。”
中秋节在泰国也是一节。泰国一女运动员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品种的月饼,真想把这里所有的月饼吃个遍!”阿联酋一位官员从来不知道有“中秋节”。第一次看到中国月饼,一觉得非常好看,二觉得非常好吃。
10月3日这天,运动员餐厅成了月饼的世界:京式、苏式、粤式、闽式,甜味、咸味,大块、小块……达40多种。每种月饼前还有中英文介绍牌。
这一天北京市九十六中、西什库小学的同学们将特意定做的5.5公斤重的大月饼赠送给中国台北体育代表团。中国台北奥委会国际组组长姚元朝先生代表全团运动员接受了孩子们的礼物。他说:“我感到非常亲切,就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  (孙瑛 程献)
    乘车听亚运广播
一位乘客在北京乘坐4路公共汽车,当车行驶到西单至东单这一段时,竟然意外地听到车厢里在播放亚运会的赛况。起初,人们都以为这是哪位乘客的收音机在响。仔细一听,原来声音是从前门售票台上传来的。这趟车是4路车的3623号车组,前门的400040号售票员是乘客都熟悉的老服务标兵黄丽俐。她特地从中央台的节目中录制了亚运会的赛况介绍,行车途中向乘客播放。  (朱宏钧)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专线电话

  业余和职业拳击比赛有何不同
有读者问:业余拳击比赛与职业拳击比赛有何区别?
答:参加业余拳击比赛的运动员必须年满18周岁,并持有教练员证明训练良好的签证和医生的健康证明书。每场为3个回合,每个回合3分钟(也可是2分钟),两个回合之间休息一分钟。每只拳击手套重量为228克。业余拳击在比赛时拳手必须戴拳套、护头、护手绷带、护齿和护档,且有一套十分严格的比赛规则,以保护运动员不受伤害。
职业拳击运动员必须年满21周岁。比赛分回合进行,每个回合为3分钟,两个回合之间休息一分钟。新手每场赛6个回合,二级拳击手赛8至10个回合,一级拳手赛10至15个回合,争夺“世界拳王”的比赛为15个回合。 (景月 唐利)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亚运会曲棍球夺冠
巴基斯坦人欢欣鼓舞
本报伊斯兰堡10月5日电 记者任毓骏报道:今天是巴基斯坦三喜临门的日子:曲棍球队夺得亚运金牌,田径、拳击和帆船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凯旋,巴基斯坦成为本届亚运会摘取金牌最多的南亚国家。
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曲棍球冠军争夺战转播开始后,伊斯兰堡大街小巷人车稀少。阿尤布市场的一家快餐店却人声鼎沸,原来这个店里的电视机正播映这场球赛。记者左邻右舍的客厅里,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当巴基斯坦球队最终以3∶2险胜印度队后,记者居住街区的小伙子们都奔出家门欢呼起来。真纳市场一家电器商店门口,年轻人边歌边舞,他们显然是刚刚收看了这场精采的球赛。伊斯兰堡体育中心更是喜气洋洋,工作人员正在准备欢迎今晚归来的运动员所用的横幅和花环。他们说,当英雄的曲棍球队归来时,他们将受到更为热烈的欢迎。
曲棍球是巴基斯坦的“国球”,巴基斯坦曲棍球队是世界劲旅之一。近年来由于老运动员退役,新运动员接替,曾一度战绩平平。
巴基斯坦电视台评论说,这是巴基斯坦曲棍球队近年来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运动健儿所取得的胜利使巴基斯坦人民欢欣鼓舞。
巴基斯坦总统伊沙克·汗和总理贾托依分别打电报给巴基斯坦男子曲棍球队,祝贺他们取得这一胜利。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泰国电视台一招——
看亚运有奖
本报记者 刘爱成
“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这次亚运会上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是谁?”“泰国第一个获得奖牌的是谁?”……
泰国第三频道电视台从亚运会开幕那天起,每天晚上在播完亚运新闻后,向观众提出一个有关问题。观众立即通过电话抢答。如果答对了,可以得到奖品,播音员当场公布获奖者名单。奖品有北京亚运会的纪念汗衫、帽子等。
“我们安排这套节目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泰国观众关心亚运会。”该电视台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虽然这些问题都较简单,但是只有平时关心亚运会的人才能回答得既迅速又准确。”
这一节目大大增加了观众对亚运会节目的收视率。每晚全国各地至少有100多人打电话抢答问题。在等待抢答问题时,电视台选播一些有关中国,尤其是北京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市场及人民生活的电视片,以增进泰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本报曼谷10月5日电)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一句话评论
●中国队金牌总数第一
——正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多的东西,我们的拚搏与奋斗才永无止境。
(北京海淀区 李巴特)
——从总体上讲,中国体育界今后的目标是“走向世界”。多想想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好吗?
(河北石家庄市工建交工委陈富生/干部)
●中国男排获金牌
——技术的胜利,战术的胜利,更是意志的胜利。这后一胜利是最值得欢呼的。
(电子工业干部管理学院许楠/教师)
——男排队员教练能否回答:你们是如何走出“屡战屡败”的泥潭的?
(监察部宣教司杨兵/干部)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人物速写

  “老枪”今年满六十
澳门射击选手门德斯1930年出生,全名很长,叫多·纳西门多·门德斯·马·法,是位葡萄牙人。因为他在本届亚运会4600多名运动员中年龄最大,成为诸多新闻记者追逐的热点人物,但他均以“赛事在身”为由,婉言谢绝了中外记者的采访。
不过记者通过澳门的何先生,还是了解到门德斯的一些情况:门德斯50年代就当过兵,1978年曾代表葡萄牙参加过世界射击锦标赛,1981年定居澳门,任警察总部的法律顾问,当年即以581环的成绩打破了澳门速射手枪的纪录。今年7月,他在印尼举行的第15届东南亚射击锦标赛上获得铜牌。
住在亚运村,门德斯每天黎明即起,跑步做操,颇为认真。在男子个人自选手枪速射60发比赛中,他以551环的成绩列资格赛第21名。 本报记者 夏珺
(附图片)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人物速写

  稚气未脱伏明霞
中国跳水队的“小不点”伏明霞8月16日才过完12岁生日,是中国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在亚运会的所有运动员中据说也是最小的一个。
伏明霞出生在武汉市一个工人家庭,5岁学体操,7岁改学跳水,9岁便幸运地入选国家跳水集训队。
别看她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走上跳台时却镇定自若,步履轻盈,一组组漂亮利落的高难动作,常令观众叹为观止。今年5月,在美国国际跳水赛上,伏明霞技压群芳,战胜了包括奥运会冠军在内的6名高手,一举夺冠,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跳水皇后”;8月又在美国西雅图友好运动会10米女台决赛中以443.04分的优异成绩摘取金牌,一时轰动了国际跳水界。
小明霞平时喜欢唱歌、跳舞,看动画片常常入迷,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哭鼻子。夺魁呼声很高的伏明霞在亚运会女子跳台跳水决赛中马失前蹄,只得了个第三名。“小不点”当时就泪流满面,伤心极了。也难怪,她毕竟只有12岁呀。 本报记者 夏珺
(附图片)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亚运博览

  欢欣与苦涩的体验
——亚运会运动员风采录
本报记者 李力 温宪
胜利与失败总是相比较存在,而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在本届亚运会上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芒
    冷酷与无情:深刻的人生体验
赛场风云1分钟内就能地覆天翻。当撑杆跳高三次撞下横杆、从而自己把萦绕心头良久的冲击10项全能亚洲纪录的梦想打得粉碎时,中国台北队的“铁人”李福恩抱头痛哭,直至放声大哭。站在胜利的边缘,顷刻间被抛入失败的深渊,希冀、梦想、痛苦,全过程不过短短的几分钟。恐怕只有激烈的竞技,才有这般跌宕的起落。
好像“铁人”项目就是和人过不去。中国队的董玉萍在女子7项全能比赛中,第一个项目就遇上了“绊马索”:她在100米栏的第二个栏架上摔伤,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第一名积分1080,她只有300多分。董玉萍泪蒙蒙地接受这个现实。
运动员生命的价值在运动之中。运动的挫折,也可说是一生的挫折。面对这样的重击,他们擦干眼泪,又抖擞精神出现在运动场上。李福恩说,他喜欢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他崇尚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赛艇队的胡亚东血小板大大低于正常值,他不顾医生劝阻,操起船桨,勇夺金牌。
已经28岁的董玉萍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国际比赛了。有金牌实力,却没有金牌结局,多苦涩!她捂着受伤的膝盖,戴着银牌出现在记者们面前。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有一颗奋进不息的心,但在言语上她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她低着头,强忍住滚热的泪水。
这种强度超过一般人不知多少倍的体验,使运动员特别热爱人生。中国获女子1万和5000米两块金牌的钟焕娣,利用比赛间歇,在看台上一针一针地编织一件漂亮的毛衣。人们远远望去,同样觉得眼眶发热……
    寻常与伟大:在不胜寒的高处
印度名将乌莎带着耀眼的光环来到北京。她在运动巅峰期的1982—1989年,摘取了24枚金牌。她要在北京亚运会上划一个灿烂的句号。
越知名的运动员越受瞩目。对成了偶像的运动员,人们只想其赢,不想其输。虽然光芒四射,却站在一个不胜寒的高处。他们要以更大的勇气面对失败。
希望夺4枚金牌的乌莎一无所获。印度代表团不少女运动员为之掬泪。有人问乌莎:“面对如此失败,你后悔吗?”乌莎一扬眉毛:“有什么可后悔的呢?我已尽了全力。我干体育13年,历经大起大落,承受失败是我生活中常有的事。”
优秀运动员爱用“第二名就是失败”激励自己。中国铅球名将黄志红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失败者。在世界田径领域都有一席之地的黄志红,没能在亚运会上得冠军,内心当然很难过。但她把微笑带给了大家,深深地掩饰住内心的不平。无怪乎路透社记者当场写下这样一句话:“今天,黄志红获得了风度金牌。”
相比之下,100米栏金牌得主刘华金是幸运者。她1987年打破了由纪政保持了17年的亚洲纪录,也带着“划句号”的想法到了亚运会。她父母生了六个孩子,她是老大,五个弟妹都成了家。运动员也是人,刘华金想做母亲。但她要在亚运会上拿到金牌、再破亚洲纪录,才肯安心地退役。
撩开裤腿,刘华金的左膝上,手术的刀痕非常清晰,她业余时间的主要去处就是门诊部。她在作最后拚搏前总是捶腿,生怕关键时刻出问题……
刘华金是幸福的胜利者。为了这无比愉快的时刻,她付出了多么巨大的痛苦!
    光荣与梦想:目标不只是金牌
南朝鲜射箭名将、19岁的姑娘金水宁出语不凡:“我是和我自己比赛来了。”的确,她同时拥有6项射箭世界纪录,堪称“奇女”。
10月5日的一项比赛中,她只获了铜牌。她真诚地说:“得不得金牌无所谓,就看你使了多少劲。”
中国撑杆跳高选手梁学仁越过5.62米,打破亚洲纪录,金牌到手。可是,他继续要了5.70米的新高度,还一次次举起手臂,让观众为自己加油。难道他仅仅是为了金牌?
田玉梅拿了女子百米金牌仍闷闷不乐。原来,她的目标是冲击亚洲纪录。她说:“如果年内有大比赛,我年内就冲这个纪录,年内不行,明年的世界锦标赛上一定破!”
这些运动员的境界已远超出金牌之上,运动本身才是意义所在。
亚运会上,人们也以钦佩的眼光注视着那些与奖牌无缘但战胜了自己、拚搏不止的运动员。缅甸参加男子50公里竞走的敦丁,最后一个走完全程,比第一名慢了40分钟。尼泊尔的马拉松运动员,成绩在跑完全程的人中倒数第二,但坚持始终。黎巴嫩参加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选手拉胡德·埃米尔,一到北京就刻苦训练。他在比赛中落后很多,但一直游完全程。人们对他们同样寄予崇敬。他们又何尝不是在进行崇高的人生体验?
胜利,失败;失败,胜利。欢欣,苦涩;苦涩,欢欣。日本队野口智博泳池中劈波斩浪的英姿,巴基斯坦曲棍球队绿茵地上如浪如潮的气势,印尼拳击手巴哈里闪电般迅猛的快拳,伊朗队摔跤运动员巴哈里为本国首夺金牌时的喜悦,朝鲜选手斐吉洙在单杠上出众的表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亚运会即将闭幕,亚洲各国各地区运动员的风采永驻。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东方丰碑 英韬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