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从民魂深处走来
——前卫歌舞团音乐舞蹈晚会赏评
李德昌 蔡桂林 刘福波
近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以整齐可观的阵容,在中国剧院推出了一台展示民族精神,明丽而壮观的民乐歌舞,给高潮迭起的亚运会艺术节锦上添花。
从民族文化深处开掘素材,蒸发、升华、创造出史诗般的艺术华章,以体现悠久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湛,是晚会节目的显著特色。穆彬于编导的舞蹈《唐代佳丽》,由20余位头绾高髻、身着不同款式的唐代服饰的佳丽渐次出场,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大唐的风情和盛世的富丽堂皇。编导运用特殊的舞蹈语言技巧,将唐代社会不同阶层的妇女聚集于同一舞台,既展示盛唐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又侧面烘托它的安定、祥和、绚丽和欢悦,气势阔大,给人以多方面的艺术享受。民族管弦乐合奏《秦王破阵乐》,挖掘、整理唐代濒临泯灭的鼓吹乐而成,它以恢宏的气势,展示一代天骄秦王李世民文治武功的丰功伟绩。乐曲由中慢板起始,号角声声催征,鼙鼓阵阵壮威,再通过大齐奏和有力的打击乐的强烈渲染,呈现出“沙场秋点兵”的恢宏和“落日照大旗”的悲壮。接着,乐曲转入慢板,流畅、悠扬乐曲中蕴藏着送行场面多种色彩和情愫。陡然间,打击乐器骤然响起,乐曲直转入快板,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突入敌阵,瞬间一片“风鸣马萧萧”。渐渐地,乐曲又转入广板,欢快、激越,表现得胜班师的喜庆。
从民间广泛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再经概括、提炼、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精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情感表达,是晚会节目的又一特色。吹咔乐《锔大缸》,在汲取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加以创造,独特运用吹咔的表现方法,塑造出一位活泼诙谐,走街穿巷的锔缸工匠的音乐形象。它运用传统的唢呐等器乐,逼真地摹拟出锔缸人与乡亲们的亲切攀谈,与儿童的有趣逗乐和锔缸的特殊音响,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开朗性格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女高音独唱《沂蒙山好地方》、男高音独唱《渔歌》、男声三重唱《夸山东》等,都直接汲取民间曲调,充盈着浓郁的地域特色。王红艺表演的柳琴协奏《毕兹卡欢庆会》,采用的是土家族旋律,运用柳琴的不同音区、音色和不同表现技巧,表达出欢庆场面的不同情景。
特别是我国笙改革家、演奏家胡天泉的巴乌笙独奏《阿细欢歌》,汲取西南边陲少数民族“阿细跳月”的音调,再加以丰富,表现出阿细人于皎皎月色下翩然起舞寻找爱情的热烈奔放。巴乌是西南阿细族人的传统乐器,笙则属于汉民族,它们都属簧片乐器,各有优点又各有自身的局限。胡天泉将两者的优点集中起来,创制出巴乌笙:既有笙的磅礴嘹亮,又有巴乌的甜美悠扬,既可吹奏出旋风般狂舞的节奏,又可传达出月色森林深处流溢出的情韵。胡天泉用它吹奏阿细人的欢歌,保持了“跳月”的原始风格,又漾溢出多彩的韵致,丰富了民乐的表现力。
在理解、汲取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拓宽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是晚会节目的第三个特点。群舞《牡丹》,既运用传统的舞蹈语言,又融汇象征、表意等现代艺术技巧,表现出牡丹发芽、生长、花海如潮的全过程,配以明丽悠扬的抒情乐曲,创造出蓬勃盎然、一片生机的艺术氛围,讴歌着伟大的时代,讴歌着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讴歌着我们的新生活。舞蹈寻找到了古老的花魁与现代人的精神连结。舞蹈《金沙滩》表达当代人漫步凭吊古战场的幽思,现实与历史交错重叠,深沉而凝重。雁门关的金沙滩是历代兵家相争的古战场,我们今天漫步这片早已荒芜的土地,似乎依然能听到铁蹄金戈、人喊马嘶之声,似乎依然能看到旌旗遍野、枪戟闪光的情景,油然升发出渴望和平的情感。特别是舞蹈的配乐,以鲜明的旋律、激烈的和声与特性音响,纵横交织成立体感极强的乐体,导引观众以现代心理领略古战场今昔。
总之,前卫歌舞团的这台音乐歌舞晚会,古韵新声相济,阳刚清柔兼备,欣赏这台歌舞,会认识中国民乐舞蹈的丰富,民族文化的厚重。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欣喜与忧虑
——东北首届话剧小品观后
王卫国
不久前赴长春,观看了东北三省首届话剧小品会演。如登山览景,峰回路转,目不暇接。观览之余,尚有几分感想。
小品形式小巧,色彩浓烈,功夫贵在一个品字上。不绝如缕的遐想,袅袅的余音,深沉的感悟,都在细细的品味之中。而东北小品会演的成功,也在于出现了一批格调高,耐品味的小品。这些小品因审美趣味不同而呈现出3种不同的品味。
一曰情绪的品味。这一层次的小品的特点是以浓郁的喜剧风格,产生较强的剧场效果,作用于观众的情绪。这类小品中的优秀之作,或以演员精湛的表演取胜,或以情节的巧妙生动见长。
长春话剧院的《如此落实》是个很见演员功底的小品。一位官员在各种会议上做报告,他一本正经地将陈辞滥调说得铿锵有力而且慷慨激昂。演员演得出神入化。他越是正经,观众越觉得可笑。哈尔滨话剧院的《小保姆》除演员出色的表演之外,情节的安排也巧妙生动。
二曰情感的品味。这类小品的特点是注重揭示人内心的痛苦与追求,作用于观众的情感,使之震颤。作品有喜剧也有悲剧。辽宁人艺的《小雪花》是个悲剧小品。除夕的夜晚,飘飘大雪中,清冷的车站里,等车的青年和一个等母亲的小女孩陌路相逢,两颗痛苦的心灵逐渐靠拢、相互温暖,观众的情感被深深打动。鞍山话剧团的《角落》是个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小品。颇有喜剧色彩。钉鞋的女人和爆米花的残疾男人为争地盘互相拆台,几乎大打出手。讲和后,互诉衷肠,同情和理解了对方的艰难和痛苦,走到一起了。小人物心灵的火花,使观众怦然心动。
三曰哲理的探求。长春话剧院儿童艺术团的《鸡尾酒会》具有象征的意味。三个女演员当台化装成老翁,使观众产生间离效果。以抑制情感的加入而激发理性的思索。三个自称在家喝好酒的老翁,拿来请客的都是白开水。假酒真喝,故做醉态。剧情荒谬绝伦,而观众却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四平话剧团的《山路幽幽》中,妻子告诉丈夫,自己被某权势者侮辱。丈夫暴跳如雷,要告状,要拚命。妻子拦挡不住,转而支持丈夫为民除害,因为还有很多人被其侮辱。谁知丈夫知道后,立刻心平气和,不去告状了。这种对病态社会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
在东北小品会演中情绪层次的小品数量最多。全国的小品创作也呈同样的状况。这类小品剧场效果强烈,然而此类小品创作已显现出品位下滑的苗头,实堪忧虑,用无聊的噱头,过火的表演,去刺激观众的情绪,赚取笑声,使小品降低了品位。
会演中追求哲理的小品不少,由于作者大多不具备思想家的品格,对人生缺乏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因而进行哲理层次的探求时,便处处显出力不从心。小品成为随风而聚,随风而散的概念化作品。会演中情感层次的小品数量最少。我以为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戏剧以表现人物为主体,在小品中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作用于观众的情感是小品发展中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个层次的小品对这一艺术形式总体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有了坚实的人物性格,哲理能有所附丽,情绪有所依从。忽视了这一环节,小品艺术的发展将失去根基,而逐步枯萎。
戏剧小品是浓缩的艺术,它的成就取决于创作者和表演者多方面的功底,它的繁荣也与社会观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相关联。因此它的兴衰消长就不仅仅反映戏剧的局面,其中的艺术消息四通八达,足应重视。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绿色的追寻与呼唤
——读刘芳的几本散文集
晓明
这是一种难得的执著与追求:从搦管之日起,十年来,始终矢志不渝地唱着绿色痴情的恋歌。综观中年散文家刘芳的全部创作后,我们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他在散文艺术属地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脚印,他殚思竭虑,呕心沥血写出的篇章,竟大都以呼唤绿色为主题。他陆续奉献给散文艺苑的一本本散文集《黎雀声声》、《绿的呼唤》、《绿染京华》,以及尚未收入集中的《绿的拚搏》、《绿的希望》等几十篇专门歌颂绿色的作品,无疑构成了散文世界一种有价值的独特存在。
刘芳的创作从一开始便表现出对绿色的难解难分的迷恋。他第一本散文集《黎雀声声》中的大部分篇什,与其说是为塞外山川和北方乡民唱着纯情的赞歌,毋宁说是为塞外醉人的绿色和创造绿色的人们唱着痴情的恋歌。他在《林趣》、《燕山秋色》、《九女山》等文中,艺术灵感的触发点总是山林,关注的目光也总是首先投向绿色。他作品专意描摹的人物也好,景观也好,总是镶嵌在大自然绿色的画布上,在绿叶扶疏中矗立起风姿绰约的各具形象。这恰恰契合了这位在塞外青山绿水怀抱中成长起来的散文家,之所以偏爱绿色的一种天赋的悟性:绿色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生命的底色。他的散文之所以让人感到得江山之助,钟山川灵气的魅力也正在这里。
近几年,随着生态危机的声浪日甚一日,刘芳的这种天赋的悟性,很快升华为一种对绿色的凌厉的呼唤和自觉的观照。他太敏感了:当人们尚未意识到,人类在自觉地创造各式各样辉煌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同时却在不自觉地践踏着绿色,毁灭着绿色时,他的心和笔都变得格外沉重。受强烈的忧患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他的创作一直沿着这个生态的焦虑点驰神走笔,他一脚深似一脚地踅入塞北的野山远村,他举步维艰地跋涉于风沙肆虐的西北漠地,面对裸露蛮荒的山野,连绵不断的沙丘,沸沸扬扬的沙海,他按捺不住发出振聋发聩的“绿的呼唤”。作家在《我走进白桦林》中,向我们披露了这种创作心态:“我似乎被唤起了另一种良知:我们再也不能随意践踏这些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了。我虽然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起码要在我的陋室,在我的周围尽快创造出一片新绿来,并要教育我的子孙爱护森林,……”于是,讴歌自然,呼唤绿色,歌颂每一片绿意,歌颂植被绿色的人们,成为刘芳近年来散文创作的主旋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赞誉。
和这位朴实的生活型作家的精神内质有关,刘芳的散文,既不以田园花草作低吟浅唱,也不以林海松涛抒空灵性情,而是实实在在地关注着祖国大地在生态危机的声浪下,悄悄崛起的绿色革命。他时而走进家乡的山川林海,时而踅入北疆的茫茫草原,时而扑向浓荫匝地的西南边陲,时而投身风沙滚滚的西北漠地,他这洒遍祖国山川的被汗水浸透的行行足迹,都变成了片片歌唱绿色的绚丽文字。他的散文专集《绿染京华》,生动地描绘了三北地区和首都周围宏伟的绿化工程,祖国北方涌动着的波澜壮阔的绿色海洋;热情歌颂了那些蘸着生命的汗水,装点江山,艰苦创业的可亲可敬的绿色播种人,《系在绿树枝上的爱情》、《绿染京华》、《夫妻望火楼》、《希望的绿色》等佳篇,在祖国北方一派派绿的绚烂画面上,向我们描述了无数个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境遇下,那些奋战在祖国绿色革命最前线的描春手和绿色工程师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绿染京华》正是通过这些绿色战线上令人感动和喜悦的人物与事迹,把一片绿意连同欣慰播植于我们的心头。
他这样潜心竭力地从事绿色文学创作,无疑对拓宽散文创作的道路,也是个可喜的尝试。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看吉剧《燕青卖线》
赵黎东
吉剧《燕青卖线》是根据传统二人转剧目《卖线》改编而成的文武唱念均见功力的一出小戏,是吉剧保留剧目,30年来演遍东北大地,此次为十一届亚运会演出又赢得观众的喝彩。
传统二人转的《卖线》不过是个唱、白不足300句的普通小段儿,其演唱的中心是燕青与任秀英二人,改编为吉剧后,在人物处理上省掉了原作中的任原和李逵,增添了时迁和丫环春莺,这样使情节结构能更加集中统一,使戏剧发展层次更加贯穿合理。
说《燕青卖线》的唱词是关东剧诗是不过分的。剧中唱词运用整齐的排比,生动的比喻表现了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剧中形象生动的台词和唱词,既不是照搬古人的死语,也不是自然主义的生活复制,而是继承二人转语言中的精华,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习惯与特征,按照戏剧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特定情景,提炼加工而成,并在运用中有时擒来,有时纵去,所指鹿马,随心所欲。
《燕青卖线》的音乐是建立在悦耳动听、滋心润肺的东北二人转曲调基础之上的关东戏曲音乐。全剧音乐的调性及声腔、音乐是以“柳调”写成的,曲作者从人物剧情出发,为了寻求变化,又调动了结构的、节奏的、器乐与声乐的多种手段,使得全剧音乐既有变化又谐合统一,跌宕有致,张弛适度。
《燕青卖线》剧中的四个人物棱角分明、各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喜剧人物时迁。扮演时迁的马世杰,是老一代吉剧名武丑刘丰的高徒,他深得亲传,在全剧的演出中技艺非凡。他的表演刚柔相济,手眼传神,使人最为难忘的当属“盗贴”一场戏了,这场戏是全剧精华之所在。在这场戏里,时迁和春莺两个剧中人物调动了基于角色自身所应该调动的技艺,时迁那稳健挺拔的桌上功和椅子功,机敏诙谐的矮子步,身轻如纸似雏燕凌空的腾越,连贯轻松的毯子功等均使人目不暇接;扮演丫环的王桂芬,表演热情聪慧,尤其下场时的高抛手绢又用嘴叼住的惊人技巧等,均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燕青卖线》的创作和艺术处理,虽然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琢磨的地方,但它的艺术特色,创作成就是鲜明的,不失为年轻的吉剧舞台上所绽开着的一朵鲜花。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在亚运会艺术节中,解放军艺术学院推出了一台精品荟萃的舞蹈晚会,像《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鸭丫头》、《小溪·江河·大海》等均为舞蹈系师生近年来创作的佳作。图为《圣火颂》的一个场面,这是黄少淑、华超新近为亚运会编排的节目。
冯芃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