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调查归来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广东东莞市十一年发展的启迪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东莞市委宣传部 联合调查组
全文提要
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基础
公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
稳定——改革开放和建设的环境保证
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
编者按:这是一篇既有现实感,又颇有理论感的调查报告。我们把它推荐给正在学习社会主义理论、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广大读者。报告虽然长了点,需要分两次刊登,但报告中所描述的新兴工业明星城市东莞市改革开放的真切图景和从中引发的触人思绪的议论,相信会引起众多读者的兴味。
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正处在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改革开放,无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但能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则取决于它的方向。
一个时期以来,总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已陷入了全面危机,要改革开放就得放弃社会主义,重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真的到了这种境地吗?并非如此。它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固然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改革,它的出现和存在,体现了社会运动的规律,是历史的进步。不管道路多么曲折艰难,前途还是光明的。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我们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只能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添社会主义活力的改革开放。
怎样使社会主义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东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功的一个典型例证,它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东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令人瞩目的。1989年,社会总产值达102.2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52.5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0.75亿元,国民收入43.85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8.5倍、7.6倍、8倍和近7倍,这四个综合指标年均增长率达21%,高于全国、全省同期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9年与1978年相比:财政上缴增长2.26倍,税收增长5倍,为国家创汇增长8.7倍,银行上缴利润增长17.3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3元提高到1268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由474元上升到3320元,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储蓄40.6亿元,人均3033元,绝大部分居民的生活进入了小康水平。全市文教、科技、卫生、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东莞市11年的发展,不仅较好地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为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增添社会主义活力提供了一条路子,就是要沿着“富裕、公平、稳定、文明”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创造出公平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在社会政治稳定的环境里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基础
东莞位于珠江口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又邻近香港,有80万东莞籍的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侨,地理人文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改革开放前,东莞的建设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由于过去较长时间搞社会主义是在禁锢和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不快。这就给人造成一个错觉,社会主义是贫穷的,有不少人向往香港。
活的事实说明,只有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稳固的基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市各级领导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始终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脱贫致富。东莞的主要经验是: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东莞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集体经济为主,带动全市经济腾飞。改革开放后不久,社会上曾泛起“私有经济优越论”,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私有化”。但实践证明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东莞有的农村曾把集体工业“一脚踢”给私人招标承包,集体变成了“空壳”。事实使干部群众清楚地看到,这样做虽然使少数人富起来了,但不能带来大多数人的富裕。他们认为,巩固、发展集体经济,对全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而一直坚持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中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经济成分作为补充,又不削弱和淡化全民、集体所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为本地经济支柱的工商企业,坚持由集体经营,集体经济一直保持在93%以上。1989年,镇、区、村三级集体工业产值占农村工业产值的90.7%。11年来,全市集体投资16亿元,兴建厂房739万平方米,办起“三来一补”、“三资”企业4000多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23万多台(套),每年进来加工的原料价值达26亿美元,这些项目全部由集体兴办。
二、变革公有制的内部结构。东莞能走上富裕之路,不仅在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围绕发挥主体作用,对原来的公有制结构体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之适应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多种经济形式。过去,对集体经济的内涵强调纯之又纯。现在,东莞市各级集体通过横向联合,引进了全民的、集体的、个体的等多种经济成分。除了与省内外联合,在市内还有镇与镇、镇与区、区与区之间入股合作兴建开发区等多种形式的联合。现在的市、镇、区、村、联合体五级集体经济,是由原来自身所有的经济成分和各自引进的经济成分所组成的新型的集体经济,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的合力。
——搞活集体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体经济是集体所拥有的土地、劳动力、劳动工具、科学文化、原材料、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传统经济管理体制下,由于本来就不足的生产要素被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不能转换与流动,致使优势不能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各级集体经济主动把握国内外各种机遇,把自己所有的生产要素灵活地投放到商品经济运行体系之中,根据自己的优劣实际和等价交换法则,发挥其作用,如兴建厂房、通路通话、通水通电、改善投资环境,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引进外资外技等。生产要素的活化,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克服了资金不足、技术薄弱、人才缺乏的短处,给集体经济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三、按照经济规律和发挥本地优势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东莞市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但过去的经济结构使这些优势难以发挥。他们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对广东的特殊政策,对经济结构作了调整。农业,在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水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实现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工业,以开展“三来一补”业务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适销的轻工产品和部分原材料工业产品。现在已初步形成以发达的商品农业为基础、外向型工业为主导、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出现了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1978年是71∶17∶12,到1988年,已改变为38∶40∶22。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位置日益显著。
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商品化的进程。1989年,农业商品率已达69.2%,其中渔业和水果的商品率达90%和80%以上。
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外向型经济的比重显著增大。11年来,东莞工业已由单一的支农工业发展到以轻纺、机械、食品、电力为“龙头”的拥有20多个行业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出口工业产品2000多个品种,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办起自营、联营的出口生产基地132个,每年创汇2000万美元。
四、完善迈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近几年来,东莞市通过各级集资,共投入10亿多元,用于交通、通讯、电力的建设。目前,由公路、铁路、海运、内河组成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97%的乡村通了汽车,全市每平方公里就有公路0.59公里。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程控电话网,安装10万门程控电话,长途电话可直拨国内60多个城市和150多个国家、地区。市内电站星罗棋布,电力线延伸到镇、区、村,年人均用电量已达946度,超过全国人均水平。
11年的发展,为东莞走向富裕打下了物质基础,东莞人已初步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气息。
公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
这里所说的公平,是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享有参与劳动的平等权利和按付出劳动的数量、质量占有物质财富的平等权利,以及在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条件下,享有发展公益事业、调节各行业收入的权利,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东莞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之所以有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避免资本主义无法消除的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在改革开放中,东莞不但有效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而且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在承认差别、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积极引导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以体现公平。在东莞,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普遍的,极少出现畸富畸贫、畸高畸低的现象。相反,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从不同地区的比较情况来看,全市33个镇农村人均收入差幅并不很大,最低的镇也接近广东全省农村人均955元的水平;城镇各行业职工收入也基本平衡。从城乡人民生活环境的变化来看,过去那种“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的状况已根本改变。各种公益、福利事业蓬勃兴起。
东莞市缩短差别主要是凭借集体经济的固有优势和发展后的经济实力,积极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一、广开就业门路,创造致富的平等机会。
东莞原是个农业县,农业人口近9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0%。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使农民富裕起来。东莞从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入手,为广大农民劳动致富打开了广阔的天地。首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兴办乡镇集体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村30多万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目前,办起乡镇企业2万多个,就业人数达36.8万人,农村58万劳动力,已有70%转向非农产业(包括相当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兼业农民),农村家庭中普遍出现了农忙下田、农闲进厂的情况。其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开发性农业和创汇农业,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为农民打开了靠农业致富的大门。据1988年的统计,种植业与林副渔的比重是45.1∶54.9。广大农民种果、养鱼等,形成热潮。仅种果一项,全市农业人均年收入就达346元。各种农业专业户、联合体已发展到10985户(个),占农业总户数的4.8%。现在,东莞不是无业可就,而是劳动力不足,它已吸收外地70万劳力。
二、发挥集体经济的调剂功能,自觉协调地区、行业及个人的利益关系。
东莞在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的同时,还有效地发挥了公有制经济的自觉调剂功能,积极缩小不同地区、行业及个人因发展条件不平衡造成的富裕程度上的差距和矛盾,使社会共同富裕水平逐步提高。
——缩小城乡、工农差别。随着集体工业的发展和集体积累的不断增加,各镇、区大幅度增加了对村镇建设的投入,使农村的交通、通讯、商贸、文化、教育、卫生等条件大大改善,促进了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虎门、石龙、长安、厚街等一批工商发达、城建繁华的工业卫星镇的形成,明显反映了东莞城乡差别缩小的趋势。同时,由于大批农民转向工业或亦工亦农,特别是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工农之间的差别也在逐渐缩小,“农转非”的观念已在淡化。
——解决“脑体倒挂”问题。过去许多教师收入偏低,不安心在农村就教。各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壮大后,对教师的收入进行了调节。从1988年始,通过各级政府拨一点的办法,给全市教师每人每月增加了不少于50元的补贴,使中小学教师的人均月收入提到380元左右,在全市各行业职工人均收入中处于中上水平。在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教师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小学教师月收入达350元,中学教师400元以上。据石龙镇反映,现在的教师不是不安心,而是担心不被聘任。
——扶持老区和贫困户。由于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东莞目前还有部分地区和家庭生活相对困难。对此,东莞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特别是集体经济的调剂力量,从信贷、税收、建设项目等方面积极进行优惠扶持。几年来,共发放资金418万元,扶持老区办起果场246个、工厂36家、鱼场457亩,还解决部分资金帮助修路、建桥、办学等。此外,市政府从1989年起,将连续三年每年垫息贷款2000万元,扶持老区、山区开发建设。对贫困户的扶持,则由过去的单纯救济改为扶持发展生产,变“输血”为“造血”。
三、依靠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公益、福利事业。
东莞市各级政府把发展集体公益福利事业,当作为大众造福、让全社会受益,在商品经济初步发达形势下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件大事来抓。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东莞乡镇集体工业积累仅用于交通、电力、通讯的投资就达1.4亿元,占全市这三项总投资的38.5%。其中长安镇近两年用于建造自来水厂、影剧院、中小学、镇区大街、公园等公益事业的投资就达2000万元。同时,11年来,东莞乡镇集体企业利润用于社会福利投资的部分从8%增加到15%,累计投资达1亿多元。目前,全市已有敬老院26所,在院供养的600人,每人每月供养费73.6元,其中樟木头镇达100元。还有1491名五保户老人被镇或管理区分散供养。许多镇、区实行了农民退休和学生读书补贴制,其中虎门镇南栅管理区每个大学生每年补贴达500元,长安镇配置了10部大客车专门接送学生上学。全市的幼儿园(托儿所)已发展到113间,入托人数占幼儿总数的60%。还创办了7间福利厂,用于解决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对义务兵家属的优待率达100%。市、镇、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趋于健全。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残有所扶、病有所医的集体福利事业网络。    (未完待续)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政治工作新探黄河杯征文

  尊重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韩益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企业的任何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通过每个具体的人实现,只有在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并充分发挥的时候,事情才能办好。
目前企业面临不少困难,原因和矛盾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方面还是职工积极性调动和发挥得不够。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尊重职工的企业主人翁地位。
职工的企业主人翁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对待人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制度见物不见人,崇尚“金钱拜物教”,人不过是资本或商品的化身。社会主义制度见物又见人,物是为人服务的,它的目的除了创造财富以外,还要把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我们之所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因为任何企业经济效益的形成,都要通过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结合,单纯的物与物的结合,是不能形成任何现实的生产力的。即使是具有先进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如果没有人与物的结合,也不会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以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为对象来开展工作。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在生产实践中,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并通过劳动过程转化为物质形态。只有当人的自身各种因素,包括体力、智力等因素互相协调,只有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去从事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时,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
再具体点说,在企业里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职工要有参政议政参与决策权包括对企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对党政干部的监督权以及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要提高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不仅要在感情上尊重他们,工作中理解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必须尊重职工应有的权利,让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做到按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就企业的发展方针、目标、财务预决算以及分配福利等职工关心的问题,认真进行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立“经营共议、制度共立、利益公决”的民主管理格局,增强决策透明度。通过谈心、开大小会议等多种形式,把企业面临的困难向职工交底,也可以进行“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专题讨论,开展献计献策活动。从而使职工切实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大大增强主人翁意识。
职工群众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力量。但目前在企业中,由于厂长负责制还不够完善和广大职工对新的体制尚不太适应,一些职工感到企业主人翁地位没有好好落实,因而情绪不高,责任心不强。这就需要注意摸索和解决好以下几对矛盾:(1)民主治厂与厂长负责制相统一;(2)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统一;(3)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厂长的中心地位相统一。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形成矛盾和隔阂。在当前一些企业干群关系尚不够融洽的情况下,职工间常有牢骚怨气,情绪波动,有时甚至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更说明了从思想上做好疏导工作,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的紧迫性。
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企业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经验或不适应新情况,有些失误在所难免,容易得到职工群众的谅解。但是,如果你搞以权谋私,只图个人多捞、占便宜,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作为一个领导,你说话就没人听,就建立不起领导者的威信。所以,吉化公司的“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主张是很可贵的。我们的企业领导干部,都应当学习吉化公司的榜样,以高度的自觉性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时,更应该像他们那样做,只有这样,才能带领群众更好地克服困难。
  (作者为化工部兰州涂料工业研究所宣传科长)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政治工作新探黄河杯征文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班组
王增辉
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基础。它是围绕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对班组职工灌输正确思想,逐步提高班组职工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充分调动班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阵地。
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但是,就每一个职工的思想认识来说,都有一个从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班组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地以具体有效的方式,帮助职工群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使职工群众系统地接受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政治理论教育。因此,班组应成为向职工进行系统政治理论知识灌输的第一课堂。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多种思想观念相互交叉、碰撞的情况下进行的,企业职工的思想活动常常反映在如何正确处理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上。而这些关系在班组的生产、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得最为直接。因此,班组又是对职工进行日常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这也就是说,做好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把班组建成富有战斗力的劳动集体和职工的“第二家庭”,对于协调好职工间的人际关系,加强职工团结,调动班组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技术文化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有上亿的职工分布在千千万万个班组中。如果真正加强了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减少“文山会海”,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是很有好处的。     (作者为河北唐山钢铁公司工会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