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关于科学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几点思考
吴健 王玉名
内容提要●现代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自从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国家的经济作用空前地增强,使得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变为相对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资本的对外扩张以及以“援助”“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国际经济关系,还是现代国际垄断同盟“相互合作”的假象等等,绝不可能改变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掠夺本质。当前,资本活动方式的可变性与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目的不变性的结合,始终贯彻在其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资本主义的固有的矛盾非但没有消失,而且日趋激化。 ●被列宁称为“一个特殊时代”的“走向衰落的资本主义”,其消亡过程将是极其复杂和相当长期的。但从总的趋势看,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这种矛盾运动的循环往复及其所引起过渡的渐进与飞跃的相互交替,直至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过渡,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现代资本主义,一般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资本主义。近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集中到一点,就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进入一个以经济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种合作普遍发展为标志的所谓“相对稳定状态”。国际资产阶级便乘机掀起了一场以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与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主调的大攻势。前些年,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与之相呼应。因而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被搞乱了,不少人在思想认识上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迷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探讨和科学认识现代资本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243页)遵循这一基本精神,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关于科学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几点思考。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现代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其经济基础仍然是以垄断资本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现代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共性”。但是与以往相比,现代资本主义的确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形成了反映其“个性”的新特点。其主要的,就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所带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固然为私人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同时也使它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于克服的困难。比如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要求相应的社会需求,巨大工程建设与尖端科技的研究应用需要巨额资金,预防与对付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以及调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大摩擦与冲突等等,都不是一个垄断公司,甚至不是一个国家的垄断资本力所能及的。私人垄断资本在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它们迫切要求与国家进一步结合,要求国家在国内与国际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同时,国有资本的空前积聚为国家实现这种要求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资本由来已久,但其规模和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传统观念中的国有资本仅指国家所有制企业的资本,现在看来它只是国有资本的一部分。国有资本的另一部分是国家的财政资本,它是国家财政预算中直接间接投入经济领域的那部分货币支出的资本化。
正是在上述条件下,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日益密切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形式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具有三种基本形态:国有企业垄断资本;国私共有企业垄断资本;国私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和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利润分配方式。从前,企业利润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归资本家所有,除了战争等非常时期以外国家几乎不参与企业利润的分割。二次大战以来的情况则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每年都要从私人垄断资本那里获得占企业利润一半左右的税收。这一重要的新现象实质上是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榨取与瓜分剩余价值。正如日本的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所说:“日本的每家公司都要把50%以上的利润作为税收上缴政府,这意味着政府和公司是在联营企业——50%对50%。”
国家垄断资本取代私人垄断资本成为现代资本关系中的主导形式,从而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发展的一次重大变化。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新的经济基础上,国家的新作用形成并空前增强。所谓国家新作用,主要指国家的现代经济作用,集中表现在大、广、深三个方面。大,是就其能量来说的,成千上万亿美元的国有资本,是国家得以发挥巨大经济作用的基础;广,是就其内容来说的,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从流通到生产、分配、消费,从国内到国际;深,是就其后果来说的,国家的经济作用既保障再生产总过程较为顺利地进行,又保证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和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相对稳定。战后以来,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职能空前增强,突出反映在国家支出、国家投资与国家控制信贷资金等方面。
总之,自从50年代中期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所带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国家经济作用空前加强,使得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从上半世纪的极端激化转变为相对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实力最强、统治经验最丰富与社会矛盾最复杂的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新特点,都来源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经济基础。
现代资本主义本质不变性与活动方式可变性的结合
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它的根本目的是剥削剩余价值或追逐利润。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这仍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但是与以往相比,现代资本的活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扭曲地反映其本质的新现象。
建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具有三个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三大社会经济关系的现状,突出反映着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目的不变性与活动方式可变性的高度结合。为叙述方便,本文将三大关系分别简称为“劳资关系”、“南北关系”与“西西关系”。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资关系的本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在本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与统治,总的说来较为直接和残酷,因而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矛盾都十分尖锐。然而从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各国垄断资产阶级广泛推行改良主义的让步政策,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劳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使得现代劳资关系表现为“劳资合作”的假象。所谓改良主义的让步政策,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推行“福利国家”政策,二是实行“工人参加管理”,三是鼓励“工人持股”。战后西方各国为缓和社会矛盾,普遍推行以高工资、高福利和高消费为标志的社会福利政策。这种现象,被资产阶级标榜为“福利资本主义”,宣称它已消灭了剥削。其实,任何社会财富都是劳动的成果,是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社会福利也不例外。雇佣工人所享有的任何一种福利待遇,都不过是将原先直接或间接从其应得的收入中扣除的又返还一部分回来。事实上,在大搞所谓“福利国家”的同时,西方各国仍然有千百万人处于贫困的境地。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不是不能消除贫困,而是这一制度需要贫困。与以往相比,现代资本统治的方式已经由“皮鞭+贫困”转变为“福利+贫困”。福利是一种诱力,贫困是一种压力;这成为套在广大工人身上一个新的枷锁。实行“工人参加管理”,也是垄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让步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资本家提高工人地位、尊重和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实际上其真正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谓工人参加管理,既未改变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地位,也没有减轻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剥削。大量发行“小额股票”并鼓励“工人持股”,在形式上看似乎工人也成为企业的小股东并得到一定的股息红利,这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宣扬“人民资本主义”的主要根据。其实,在股票持有分散化的背后,是现代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资本家正是借此进一步增强资本的实力,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大规模上支配社会财富,加强对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剥削。总之,战后以来,垄断资产阶级在劳资关系上推行了种种改良主义措施,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资关系的本质。几十年来,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剥削并没有因上述“改良”而减轻。据统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的平均剩余价值率,美国从1948年的236.7%提高到1977年的280.9%,西德从1950年的181.4%提高到1977年的260%,日本从1960年的124%提高到1975年的205%。究竟是“劳资合作”还是剥削压迫,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资本的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南北关系就是在资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国际剥削关系。在本世纪中叶以前,资本的对外扩张主要采取直接暴力的方式,南北关系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列强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掠夺与被掠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体系中所处的绝对统治地位决定的。战后以来,随着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广大殖民地附属国纷纷获得政治独立,老的殖民扩张方式显然行不通了。但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国家来说,在经济上仍然起着“生命线”的作用,是其重要的原料来源、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垄断资产阶级采取了一种新的资本对外扩张方式,即推行新殖民主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经济扩张为主要内容,以援助合作为主要形式,而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控制,也就是列宁所说的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新殖民主义给现代南北关系带来了新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一种特殊类型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北方国家以合作为形式对南方国家保持不同程度的剥削与控制的经济交往关系。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走上政治独立道路以后,迫切要求发展本民族经济。北方国家出于自身发展的利益与需要,也允许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有一定发展,并在“援助”等旗号下向它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与物资,从而出现一定形式下的南北合作。但是,现代垄断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没有改变,他们没有也不会放弃给自己带来种种利益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在此基础上,现代垄断资产阶级从南方国家获得大量的廉价资源、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有利的投资场所。因此,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以及继续保持和加强对第三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控制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所有这一切严重地抑制着第三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特别在当前,困扰整个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粮食问题,已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的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现代南北矛盾趋于尖锐化的现实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历史上,各国垄断资本为争夺殖民地和瓜分势力范围所进行的斗争,以至通过世界大战重新瓜分世界,是帝国主义本质最露骨的表现。战后以来西西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西方各国资本国际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提高。与此同时,它们之间的种种经济摩擦和矛盾也日益增多,相互竞争趋于激化。在这种条件下,现代国际垄断同盟产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国际垄断同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的国际经济联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二是由企业出面成立的国际经济联盟,如多国公司、“石油七姐妹”等。现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各国垄断资本的活动并有限地缓解它们之间的摩擦、矛盾和冲突,从而使现代西西关系呈现出一种“相互合作”的假象。然而从根本上看,由于垄断资本各自追求自身最大限度的利润,它们在国际范围内任何形式的联合与妥协都不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讨价还价,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加剧它们之间的明争暗斗。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的独霸天下变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变化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争夺资源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等的斗争,贸易摩擦迭出,保护主义盛行。事情仍然像列宁早在70多年以前所指出的那样,国际垄断资本之间斗争的形式经常调整和改变,但它们争夺与分割世界的实质、目的却是始终一贯的。
总之,在战后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趋于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劳资关系、南北关系和西西关系的发展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股“缓和”、“合作”的气氛笼罩在西方世界。但是,这些新的特点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活动方式的可变性与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目的不变性的结合,垄断资产阶级的阶级坚定性与政策灵活性的结合,贯穿和体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由于这种结合,使得现代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始终存在并逐渐趋于激化,从而决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走向衰落的总趋势与消亡过程的曲折性
现代资本主义就其历史地位来说,仍然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即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
早在本世纪初,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都日趋尖锐的时候,列宁全面深刻地剖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资本活动方式、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垂死性的基本原理。从列宁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关于资本主义垂死性的基本原理,至少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或要点:第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已完成其生命的主要过程而进入“最高”与“最后”阶段,从此要开始向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义过渡;第二,从资本主义的开始死亡至其最终灭亡,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须经历整整一个时代;第三,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出现巨大的曲折甚至反复,在极其复杂的无数偶然性中向前发展。列宁的这一科学思想,不仅为后来大半个世纪的人类历史实践所证实,而且也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前途勾勒出了一个基本的、有根据的和合乎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轮廓。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所作出的科学论断。资本主义按照自身的发展逻辑同时实现了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高度私有化,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势必彻底“炸毁”资本主义这一终极私有制形式,而代之以生产社会化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本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的危机、战争和革命,从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瓦解和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已进入一个逐步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历史时期。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垂死性的基本论断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然而,资本主义走向死亡的垂死过程,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立即死亡”或“行将就木”。这个被列宁称为“一个特殊时代”的“走向衰落的资本主义”,作为历史上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消亡的过程,将是极其复杂和相当长期的。
现代资本主义的消亡过程,即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在7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然而,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过程,它才刚刚开始,并将延续若干个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就社会形态的替代过程进行过历史考察,他认为:“一种社会制度归于消失的过程,就只能是用另外一种或若干种社会制度去代替它。而这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经历很多阶段。根据历史经验来看,这一过程所涉及的时间长短,应该按若干个世纪来考虑,而不是几年、几十年或者甚至几代人的时间”。资本主义制度归于消失和社会主义取而代之的过程,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常规进程中两种不同社会形态相更替的演变过程,而且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私有财产制度的根本否定过程,也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复生公有制社会的过程,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又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而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只能在波浪式起伏的发展中逐步趋于消亡,其中既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自身范围内的种种调整而实现的一定发展,也包括那些前资本主义国家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会有一个较为迅速的成长过程。因而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总体上已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现存的资本主义无论在外延或内涵两个方面,都仍然会有一定的发展;同样,社会主义也只能在波浪式起伏的发展中逐步成长壮大,加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背着落后的历史包袱,又不同程度地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新的反复,这就进一步拉长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客观的历史过程。实践表明,现代资本主义只要在自身范围内还能够暂时或局部地适应生产社会化所提出的要求,它所固有的矛盾尚未出现新的极端激化状态,就不会轻易让位于社会主义,而将仍然保有自身的发展余地而继续向前发展;已经诞生的社会主义如果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上长期落后于资本主义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越性,从而不能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提供广阔的可能,那就不仅无法积极影响人类社会继续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而且有被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危险性。
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推动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动因,同时也是决定这一过渡必须经过长期的、复杂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迫使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自身范围内经常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其上层建筑也会跟随生产关系的上述变化而相应调整。当着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已经无法由资产阶级对旧有生产关系体系的“微调”得以实现的时候,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它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就会趋于极端激化,最终采取各种极端的突发形式强制性地解决。本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发展中频繁的危机、大规模的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印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本身的调节能力也就提高,对种种社会经济矛盾的承受力也就增强。只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尚未达到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任何一次矛盾的极端激化又都可能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重新转化为相对缓和。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相对稳定状态的形成,正是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从极端激化转变为相对缓和为基础的。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在这种矛盾的“极端激化——相对缓和——极端激化”的运动中,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过渡。从总的趋势来看,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这种矛盾运动的循环往复及其所引起的过渡进程的渐进与飞跃的相互交替,直至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完成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过渡,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一切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以及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5版(理论)
专栏:

  毛泽东领导思想研讨会综述
不久前,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等单位发起的毛泽东领导思想研讨会在内蒙古召开。
与会同志认为,从我国建立领导科学以来,毛泽东领导思想的研究工作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从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看,加强对毛泽东领导思想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决定,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领导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领导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全党各级领导干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活动中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进行科学领导的原则和方法,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领导活动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的命题,论证了实现领导的基本条件。毛泽东同志关于科学决策、战略和策略、用人、领导方法、领导作风等思想贯穿了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
会议还就群众路线在毛泽东领导思想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同志认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科学地处理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概括了马克思主义领导观和领导方法。它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模式和程序。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二仁 罗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