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廖汉生在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论坛会上强调
有效控制人口为人类造福
本报曼谷10月15日电 记者刘爱成报道,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论坛第三次大会今天在这里开幕。来自亚洲25个国家约2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万里委员长和李鹏总理向大会发了贺电。
泰国上议院第二副议长汶差纳·阿他空致开幕词,指出这次会议将为寻求提高和改善与会国人民的生活,尽快达到“论坛”的人口与发展目标制定和采取具体措施。
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率中国人大代表团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发言。他说,“世界人口的2/3在亚洲。我们亚洲国家一定要继续努力把人口与发展问题解决好,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造福。”
廖汉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的成就。指出要增强中国国力,进一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行计划生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他强调说,我国要抓住90年代这个关键时期,在坚持改革开放,集中全力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同时,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道路。
廖汉生高度评价了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论坛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活动。表示中国愿意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为推动亚洲和世界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增进亚洲各国议员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保持亚洲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7版(国际)
专栏:

  宋健在亚太地区环保部长级会议上指出
中国十分重视环保工作
本报曼谷10月15日电 记者刘爱成报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环境和发展部长级会议今天上午在曼谷举行。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委会主任宋健发表重要讲话,受到与会者普遍重视。
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基勃里亚先生主持会议并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贺信。泰国总理差猜·春哈旺致开幕词。
宋健发言说,发展中国家都应重视和积极参与解决世界环境问题,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持续发展的方略。环境和发展不能割裂。目前在处理国际环境事务中,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参与国际环境领域中的活动与合作。
他说,目前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两个世纪中盲目追求工业化造成的后果。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依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发达国家在长期大规模地使用人类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拥有较强的保护全球环境所必需的经济力量和技术,理应承担更多的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护全球环境。
宋健指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根本保证。
他强调,中国主张亚太地区间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共同为保护人类环境而奋斗。
国务院环委会副主任、国家环保局长曲格平等出席了会议。
下午,泰国国王在王宫接见了宋健等各国代表团团长。


第7版(国际)
专栏:

  让人们都有饭吃
——写在世界粮食日
何崇元
粮食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生活必需品。民以食为天。“广积粮”,“仓廪足”,历来被有识之士视为治国安邦的大计。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自一九八一年起,每年的十月十六日为世界粮食日,以唤起世界各国对粮食问题的关注。
世界粮食产量在一九八六年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后,连续两年减产,去年回升到十八点七七亿吨,但世界粮食形势仍未摆脱“入不敷出”的局面。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不无忧虑地说,一九八九年世界粮食生产连续第三年赶不上消耗,使本来就不多的积蓄进一步减少了。有专家估计,本年度谷物的库存量只有二点九七亿吨,刚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库存量占全年消费量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十八的最低安全水平。美国世界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说得更明白一些:“一九八七年开始收获时,世界谷物的库存量足够为全世界提供一百零一天的粮食,而在一九八九年收获期开始时,全世界的库存粮食就只够吃六十天了。”这个供应量被普遍看成是农业警戒线。难怪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状况深感不安。
这并非杞人忧天。萨乌马先生今年四月在北京说,现在,世界上仍有五亿多人处在饥饿和营养不良之中,全球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饥民。
据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报告,多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一直在增加。但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人均粮食产量和发达国家比,目前还相差四百六十三公斤。若按国家计算,差距就更大。一九八七年,加拿大人均粮食产量为二千零二十七公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人均粮食产量却只有一百公斤左右。
为保证人民的生活,发展中国家每年要进口一亿吨的粮食,这无疑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粮食经济的脆弱性。阿拉伯国家是世界上进口基本食品较多的地区。一份最新的阿拉伯经济报告显示,今年进口粮食的帐单将由去年的二百九十三点七亿美元增加到三百二十亿美元。专家们预言,由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农产品大都涉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因此,这种食品依赖性有可能进一步加强。
这种吃进口饭的局面,不仅使进口国粮食生产严重衰退,还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去年,美国一号冬小麦的离岸价格每吨一百七十九美元,比一九八八年同期上涨了百分之三十八点八,瑞典全国农民联合会的一位负责人曾评价说:“粮食价格的上涨,将使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难于应付。”对于眼下还欠一万多亿美元债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的确是个沉重的负担。
有专家认为,应付未来粮食危机的唯一办法,是有效地控制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预测,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九十四个发展中国家对谷物的需求将以每年百分之二点七的速度增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谷物生产的增长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布朗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未来粮食供应的保证可能更多地掌握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人而不是农民的手中。现在所需要的是像中国计划生育当局在过去二十年中对农民所提供的那种重要的帮助。这种帮助与农业经济改革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每个人的粮食产量在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四年期间提高了差不多百分之五十。”
“土地是人的一切的源泉。”保护土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反饥饿,与贫困作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土地资源正日益遭到人类的毁坏。一些环境学家认为,目前全世界每年损失的表土达二百四十亿吨,相当于澳大利亚所有农田的表土。这种现象再也不应继续下去了。人类应同心协力使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长出更多的粮食。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农业的灌溉用水正在减少,工业与农业争水现象也日益严重,人类有必要进行更多投资,进一步改进灌溉技术,扩大灌溉面积。
世界已经步入九十年代,人类正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粮食产量。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调整经济结构,更加重视农业问题,同时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经过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相信有一天,人们都会有饭吃。这也正是世界粮食日的宗旨。


第7版(国际)
专栏:

  亚太地区环境问题研讨会结束
强调非政府组织与舆论在环保中的积极作用
本报曼谷10月13日电 记者刘爱成报道:“非政府组织及新闻媒介要关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环境问题,并在保护该地区的环境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是中国、泰国、孟加拉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和新闻媒介代表在此间召开的一次环境问题研讨会上得出的共识。
历时三天的研讨会于昨晚结束。
一些非政府组织强调要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妇女宗教、学术团体等组织认为应从各自身边的事情做起,新闻媒介的代表表示要加强报道。
中国新闻代表团团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新闻媒介在环保工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李仁臣说,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挥新闻媒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的体现为发挥“导向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他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普遍重视。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林业发展基金会的代表也发了言。
与此同时,为即将召开的亚太地区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作准备的高级官员筹备会议也已在此举行。


第7版(国际)
专栏:

  波失业人数急剧增长
据新华社华沙电(记者马云亮)波兰失业者组织总理事会不久前通过波通社发表声明,对波兰失业人数迅速增长表示“极大不安”。
波兰的失业现象是在今年初全面实施新政府制定的稳定经济计划以后出现的。这一计划实施后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也使大批工人失业和生产衰退。据不久前波兰统计总局公布的数字,到8月底,波兰全国失业人数已超过82万。
这项声明说,社会债务的不断增长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全国有1/3的居民因交不起房租、水暖费和电费而欠债,这一债款总数每天在以0.18%的速度增长。


第7版(国际)
专栏:

  黑海生态问题国际会议闭幕
新华社索非亚10月13日电 为期5天的黑海生态问题国际会议13日在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市闭幕。
据保通社报道,来自苏联、意大利、奥地利、美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法国、英国和土耳其的120名科学家和官方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黑海生态保护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议一致认为,应当制定一个国际性的保护黑海公约。会议通过的一项决议规定:建立黑海国际科研中心;设立国际基金,资助有关黑海生态问题的科学研究;建立一个委员会,以协调黑海沿岸国家的生态保护工作。
近年来,黑海的污染日益严重,对保、罗、苏、土4个沿岸国家的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和旅游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4国的生态专家不断发出呼吁,要求联合采取措施治理黑海的污染,并要求与上述4国有海运关系的国家作出国际保证。


第7版(国际)
专栏:

  智利葡萄酒走向世界的奥秘
南美洲智利的葡萄酒目前只占世界总产量的1.44%,排列在第15位。
早在1851年,智利便从法国引进葡萄良种。由于位于安第斯山西侧具有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智利的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工业发展很快。到本世纪70年代葡萄酒年产量上升到6亿多升。但到1989年下降到3.9亿升。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税率太高,葡萄酒的附加税为15%,加上16%的增值税,两项合计达31%。此外,不少地下酒厂的产品充斥市场,估计占国内葡萄酒销量的一半。这些逃税的葡萄酒不仅使国家减少收入,而且冲击了名牌葡萄酒的销路。
为扭转这一局面,智利生产名牌葡萄酒的厂商正采取联合行动,增加国内葡萄酒的消费,并努力扩大出口,更多地打入世界市场。1980年,智利葡萄酒的出口只占全国产量的1.7%,1988年增加到4.2%,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7.3%。智利葡萄酒出口增加主要是销往美国市场,填补了澳大利亚人和欧洲人留下的空白,他们的葡萄酒因为成本过高已退出美国市场。
智利的葡萄酒出口只占世界葡萄酒出口总额的0.9%,名列第11位。今年估计葡萄酒出口值达到5000万美元,一季度的出口量已比去年同期增加54.3%。
智利葡萄酒工业取得上述成绩的原因,一是葡萄酒厂商努力使他们的名牌酒适应国际市场上消费者的口味。如今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饮葡萄酒的观念,许多人已不爱喝陈年老酒和氧化过的酒,而喝至多保存6至18个月的白干葡萄酒与保存18至20个月的红葡萄酒,智利增加了这类酒的生产和出口。二是他们肯在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方面增加投资,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葡萄酒生产、装瓶和保存技术,提高酒的质量,比如一些酒厂购置了不锈钢酒桶、美洲橡树中型木桶及法国圣栎木桶                    
 (管彦忠)


第7版(国际)
专栏:中国人看世界摄影作品比赛

按照莫斯科的传统,一对新婚夫妇向红场上的无名烈士墓献花。
朱向露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