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论以‘硬’治‘软’
钟本源
出现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手软”的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理论根基不过硬是一个根本性的深层原因。在过去相当一些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导向方面的自我软化,拿不出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以致整个领域都“硬”不起来,在一些单位出现位置偏了、班子散了、阵地丢了等状况。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一个重要教训。现在要克服这“一手软”的状况,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根本上抓起,筑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根基,掌握过硬的理论,做到以“硬”治“软”。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历来的一个强大优势,但就其理论体系的探索和重视来说还是很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是凭经验决定如何去做,缺乏较深的理论思考。加上长时间以来,时而出现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突出”论,时而出现对思想政治工作抱怀疑态度的“改造”论,以及实际工作中表现的“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的“软化”论甚至“取消”论,更增加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的复杂性,从而也说明了对其在理论上加以充分论证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我们现在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情况新了,任务新了,工作新了,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新的面貌出现,要求做出新的理论阐述。因而,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理论研究和拿出过硬的理论,对于解决“一手软”的问题,不能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作为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容和理论根基,而且需要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以便科学地去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位置和作用,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各个方面的领导干部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时又要引导和带领群众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我想,这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效灌输,让广大人民群众去自己认识自己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正是这一活动,给人们破迷惘,辨是非,明方向,从而进一步振奋精神,豁出力量,去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在唯物辨证法看来,属于物质文明建设范畴的经济建设是第一性的,因此,坚持以此为中心,把它作为“硬”任务来抓,这是完全对的。但这一手“硬”,并不意味着抓思想政治工作一手就应该是“软”。事实说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属于意识形态,是第二性的,但它对物质文明建设,却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动作用,不仅不会影响和削弱物质文明建设,相反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强大动力,精神变物质,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所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硬”。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在发展,经济建设在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求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求发展。为了促使其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说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新经验、新办法。人是活的,人们从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自觉的活动,作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在经常处理人与事、思想与工作、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特别需要多在“活”字上下功夫。
由上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软,必须硬,这不是什么人一时的主观臆想,而实属客观的必然。所以,我们在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致随风摇晃,任意由“突出论”、“改造论”一类错误理论去加以摆布,去自觉避免那种见人不见物的精神万能论,或者见物不见人的庸俗机械论。
大树枝叶繁茂在其根深。思想政治工作有了牢固的理论基石,再大的风浪也能经得起考验,始终巍然挺立。
    (作者为四川省南充地区农业银行研究所所长)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政治工作新探黄河杯征文

  “灌输”不可无
杨泽元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而正确的灌输正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灌输,就是教育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进的思想通过教育引导的形式,去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为群众所掌握,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然而,前段时期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否定灌输的现象,是令人深思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灌输的主体的作用被抹煞。思想政治工作本来是一项教育活动,既然是教育,就自然存在主(教育者)、客(被教育者)体的关系。而前段时期,有一种时髦的论调,在强调“尊重人的价值”的同时,让人们以“自我设计”、“自我教育”去实现“自我发展”,似乎被教育的客体只要“自我教育”,其觉悟就能提高,好思想、好行为就可以自然出现。在这种论调的冲击下,从事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则自嘲为“一无职,二无权,一张嘴巴讨人嫌”的“传教士”。这种主客体关系上的混淆,给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是灌输的内涵遭到扭曲。在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冲击而被淡化的日子里,灌输也随之被遗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便有人略提一下灌输,不是被人当作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填鸭式”等同起来,就会被斥为“假大空”的遗物而遭全盘否定。其实,灌输有着前面讲过的特定内涵,既不是“假大空”,也不等于“填鸭式”,任何诸如文娱、书法、游园等寓教于乐的活动都是绝对代替不了的。
当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一些地方遇到曲折和国内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严峻时刻,加强对广大职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灌输教育,就显得更为十分重要了。
首先,加强对群众的思想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列宁在批判俄国工人运动中的工联主义思潮时就明确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列宁选集》第1卷,第247页)。邓小平同志在强调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要考虑一下未来时指出:“10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
其次,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不容许放弃灌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趁虚而入,取而代之。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无产阶级的争夺不仅一直没有放松,而且愈演愈烈。当前世界上的某些社会主义阵地,不是被“和平演变”攻陷了吗?这不正是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教育被西方时髦的“多党政治”、“民主自由”的灌输影响所取代而造成的吗?而西方的某些腐朽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侵袭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危险性,要有效地抵御这些多层次、多渠道、立体性的影响,加强正确思想的灌输教育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再次,去年我国发生的动乱及反革命暴乱的严峻现实告诫我们,必须加强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灌输。前段时期,由于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加之个别领导纵容、支持一批“精英”肆无忌惮地大售其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奸,终于导致动乱和暴乱的发生。在这场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血与火的考验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不能识别和抵制那些错误观点与言论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正确的理论根底,对一些披着“创新”、“发展”外衣的谬论缺乏辨别力。痛定思痛,巨大的代价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要肃清资产阶级自由化给人们思想造成的种种混乱,就必须要加强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灌输才行。
在进行正确的灌输时,我们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防止出现教条式、填鸭式的弊端,又要探索创建新方法、新形式、新特色。我认为当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灌输应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首先是准确。教育人者既要谦虚谨慎,又要对向人灌输的东西扎扎实实地学懂弄通。以其昏昏,绝不能使人昭昭。其次是真实,即要讲真话。讲真话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威力的基本原因,这样容易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信服。讲真话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尚人格的体现。
2、灌输应有针对性。要针对工作对象的不同思想实际,不同职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性格,不同工作性质等,有的放矢地进行辩证施教,既要解决突出的共性问题,又要考虑照应其个性。这样才能让大家听起来解渴,真正释疑解惑。
3、灌输还应讲究艺术性。要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就要求在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发挥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只有熟练地驾驭了各种语言艺术,作行云流水似的演讲,才能使接受者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只有在具备上述“三性”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能产生出勾魂摄魄的说服力,疗饥解渴的吸引力和沁肺入腑的感染力,达到善和美的境界。这无疑需要每个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尽力为之,艰苦奋斗才行。
      (作者为四川省阆中丝绸厂党委宣传科副科长)


第5版(理论)
专栏:

  “黄河杯思想政治工作新探征文”启事
为了贯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进一步做好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本报理论部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决定联合举办“黄河杯思想政治工作新探征文”活动。
一、征文对象:欢迎各条战线,特别是基层、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来稿,文后请注明作者的单位和职务。
二、征文内容: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批判否定和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谬论,纠正妨碍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各种错误倾向,总结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新鲜经验。
三、征文要求:征文文体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短小论文为主,每篇文章最好针对一个问题,阐明一个观点,篇幅不超过2000字,力求有新的见解,文字清新活泼。
四、评奖办法:征文择优在《人民日报》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上刊出,并聘请袁宝华等14位专家担任征文指导委员会委员,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分别给予奖励(包括奖状和奖金),纪念奖若干篇,赠送纪念品。
五、征文日期:今年10月15日至1991年1月31日。来稿请一律寄北京人民日报理论部(勿寄指导委员会委员),信封上请注明“思想政治工作新探征文”字样。邮政编码:100733。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这次征文得到西安国营黄河机器厂的协助。
人民日报理论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


第5版(理论)
专栏:

  “加强”和“改进”是辩证的统一
高昆
经过全党上下的共同努力,仅仅一年时间,我国政治思想领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转机。应当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工作条件。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个加强的问题,而且还有个改进的问题,不改进就最终达不到加强的目的。
可是有些同志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加强与改进的关系。前一时期,一讲改进,就认为过去的传统和经验都不好用了,都应抛弃,要另起炉灶;现在讲加强,一些同志又自觉不自觉地把思维拽回到原来的圈子里,主张把过去的全部恢复过来,非此就感到不够劲儿。这些认识都是因为把事物看得绝对化了。实际上,加强和改进,是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鉴于赵紫阳同志错误的影响及社会上出现“无用论”、“取消论”、“过时论”等倾向,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因此,我们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加强就谈不上改进。但是与此同时,又要切实注意改进问题。因为改进搞不好,加强就会落空。随着加强和改进这对矛盾的发展、转化,只讲加强,忽视改进,改进就可能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些同志忌讳讲“改进”,不愿意再研究“改进”问题,唯恐谈“改进”有“削弱思想政治工作”之嫌,因而言必称“加强”,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如果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一句“标准语言”,而不去潜心研究如何改进,如何加强,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那么这种“加强”就难以收到实效。
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其特性来说,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发展的,而不应拘泥于任何既定的模式,固守已有的办法。无限、多样的社会实践,决定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熟悉与陌生、习惯与荒疏交错更迭。只有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实效。实际上,十年来,广大基层政工干部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锐意探索,勇于创新,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许多新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应当看到和予以肯定的。今天,在全党重视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更应切实研究如何改进的问题。而思想政治工作又确实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譬如形式主义、花架子,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不解决这些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发挥作用,也就达不到释疑解惑、传道授业之目的。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寓于生活的实践中,找准最佳位置,并不断完善自己,才会永葆其美好的青春。
          (作者为大连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


第5版(理论)
专栏:

  《怎样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简介
吴雄丞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曲折发展的今天,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许征帆、任大奎主编的《怎样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一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不回避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尖锐问题。诸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究竟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和失误?当今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否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基础和条件?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民主、自由、人权和人道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等等,本书都作了比较系统的回答。作者指出:当今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暂时的曲折既改变不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掩盖不了社会主义创造的光辉业绩。事实证明,根本不存在“社会主义讲不清楚”的问题。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在实践中的扩展和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具体形式、方法需要继续探索等等,都不能归结为“讲不清楚”。
该书论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有较强的说服力。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论证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现实生产力水平仍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源来自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在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均生活质量与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利于广大劳动者社会地位的改变。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条件和时间,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需要通过具体体制与运行机制得以体现,这需要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途径与形式,使之日趋完善和成熟。


第5版(理论)
专栏:

  质量·效益·经济发展战略
徐志坚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再一次精辟地阐明了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这对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振兴我国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实践表明,坚持“质量第一”是发展我国经济的正确方向。这是因为:
坚持质量第一才能增加有效供给。质量是产品、服务满足规定要求或潜在需要的特征或特性的总和。就产品而言,从劳动的有效性看,质量低劣,不仅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或潜在需要,而且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的有效性也被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数量越多越浪费;从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看,质量好一个顶几个用,能够起到缓和数量不足的作用,反之,几个顶不了一个用,就会加剧数量不足的矛盾;从市场看,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强,对质量要求高,对花色、款式变化敏感,买主宁可付较高的价格也要购买质量上乘的商品。
质量问题也是效益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工厂的废品、次品、返修品率很高。据一些专家估计,我国企业中不良品损失约为产值的10%左右。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难怪有人指出,减少不良品损失是一座待挖掘的“金山”。事实也正是如此。1989年,天津开展了降低不良品率的管理活动后,仅13家企业就增加效益达223万元。武钢在全公司开展创“质量效益型”企业后,废品率由1.17%降为0.15%,1988年直接来自提高质量的各种效益达2.2亿元。上述实例说明,唯有以质量为基础,才能把增加产量与降低消耗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使数量和利润的增加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
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商品竞争已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商品质量(包括品种)、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许多国家以把提高进口商品的质量作为实行“限入奖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重要措施。在世界这个大市场上,谁要想打进去或占领它,都要依靠产品的质量。当然,国际市场上也存在着各种层次的需求,有时低质、低价也能寻找到一些销路,但不能作为一种战略。相反,现在国际贸易虽然可以采取配额限制商品进口数量的增加,但一般并不限制进口金额,因此,优质、高价仍然可以扩大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一批工业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江泽民同志指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经济发展战略。”要使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朝着富有竞争力的世界级质量这一目标迈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要形成重视提高产品质量的“大气候”。有人认为,90年代的质量管理是高层领导人的管理。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质量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质量意识。只有各级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才能形成一个人人重视提高产品质量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制订国家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这个目标应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并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衔接,成为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各地区必须从全局出发,围绕国家质量的发展目标组织落实。
第三,通过扶优限劣、奖优罚劣,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努力生产优质产品。国家要对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在投资方向、物资供应、财政信贷、物价、税收等方面制订扶优限劣政策。要运用评优、发放生产许可证、国家监督、抽查、查劣等手段和经济杠杆,从宏观上造成扶优限劣、奖优罚劣的整体环境,激发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
第四,强化科学管理,推进技术进步。要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认真贯彻已颁布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从总体上提高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要加快标准化、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零部件、元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质量,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结构、性能和式样,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先进的技术基础。
第五,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质量责任制。据对11个工业部门中250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表明,约有44.3%的企业在经营承包合同中没有质量责任制。这种状况必须很快改变。
第六,要加强对产品和商品质量的技术监督,形成国家监督、行业监督和管理、社会监督的机制,在抓好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同时,切实抓好市场商品质量的监督,以商促工,形成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良性循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