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01-09

1990-01-09新闻联播 文字版

致海上的石油勘探者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致海上的石油勘探者<br/> 黎焕颐<br/> 海,无风三尺浪。<br/> 也许,真有翻云覆雨的龙?<br/> 也许,是水的习性,<br/> 喜欢澎湃?喜欢激动?<br/> 是的,也有人误会:<br/> 说是风在暗地怂恿!<br/> 如今,我终于明白:<br/> 原来有地火在海底汹涌。<br/> 好!你们给风平反了——<br/> 以科学的无私。<br/> 理应记功!<br/> 普罗米修士从天庭窃火,<br/> 为上所不容……<br/> 而你们取火于海的深层,<br/> 怕不怕触怒<br/> 雷霆万钧的天公?!<br/> 告诉我:水中取火,<br/> 和火中取粟是否不同?<br/> 敬礼!<br/> 水中取火的英雄!<br/> 历来水火不相容,<br/> 但,你们却无所畏惧,<br/> 坦然来往于水深火热之中,<br/> 该是从那儿得来的<br/> 大仁、大智、大勇?<br/> 赞美呵,燧人氏的后裔,<br/> 从当初的钻木取火,<br/> 到如今的钻水取火,<br/> 中国人从来就不窝囊!<br/> 是的,<br/> 火种从来就没有中断<br/> 给华夏创造光明的传统……<br/> 珍惜这传统吧!<br/> 我指的不是孔明用兵<br/> 惯用火攻。<br/> 我指的是数典忘祖,<br/> 它是当前世态的偏头痛!<br/> 医疗的方法不妨借用<br/> 海上勘探者取火的雄风……<br/> 谁说不是呢?<br/> 中国的医术<br/> 用火疗,历来别有一工……

挽诗——悼念王瑶同志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挽诗<br/> ——悼念王瑶同志<br/> 季镇淮<br/> 烽火遍华夏,滇南始识荆。<br/> 感时崇大德,积学绘群英。<br/> 著论宏明世,协商议政情。<br/> 牛棚何足算,昂首见雄心。<br/> 王瑶同志于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为朱自清的学生。“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于长沙成立临时大学,王瑶同志未随校南迁。1938年长沙临大迁往昆明为西南联合大学。王瑶同志似于1942年经四川到昆明西南联大复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我与王瑶同志相识为同学友人,不能早于1942年。<br/> 王瑶同志自青年而壮年而老年,一贯爱戴、拥护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4年见闻一多先生热情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向往延安和共产主义,他曾与友人书,对闻先生赞扬备至,正确树立闻先生奋起投身革命的大无畏形象,诗言崇大德指此。大德亦犹言大节。王瑶同志早在清华时曾研究新文学和鲁迅。解放后在教学改革中著成《中国新文学史稿》,叙述新文学源流和作家作品,视野广阔,建立了庞大的系统,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有新文学史,始于王瑶同志。吾诗第四句指此。<br/> 王瑶同志于解放后,除著《中国新文学史稿》外,论著甚富,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材料,立论明确,叙述条畅,大小篇章都有条理,对当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可磨灭的成绩。他曾两度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当代政治社会生活亦有所贡献。<br/> 在十年动乱中,王瑶同志住过牛棚,横遭凌虐,他毫不介意,我行我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昂首阔步于文化教育界,继续进行教学和研究,不断产生新的著作,自信自己的在文化事业上的雄心壮志是有益于人民会成功的。不幸因劳过早逝世。<br/> 谨赋挽联如下:<br/> 博闻强记酌古论今绰绰英才成作手,<br/> 明辨深思师朱法鲁渊渊学者列宗风。

儿童剧的新开拓——《少年周恩来》观感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儿童剧的新开拓<br/> ——《少年周恩来》观感<br/> 严正<br/> 时值辞岁迎春之际,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应邀为首都观众送来了一台好戏《少年周恩来》。这是我国舞台上第一部表现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少年时代生活的戏剧作品。这样严肃的题材是不大好写的。编剧邵宏大、高峻山以热情奔放的笔触,讴歌了周恩来童年艰苦曲折、顽强攀登、苦难多磨、奋发进取的成长过程。难得的是没有将少年周恩来神化,又表现了他勤学好思的良好天赋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既充满儿童情趣,又富有启发教育意义。这一曲时代的乐章,是对青少年观众,包括成年观众进行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美育的好教材。<br/> 更可贵的是导演处理。导演林荫宇紧紧地抓住了少年周恩来对妈妈——故乡——祖国的炽烈的爱;从周恩来的乳名大鸾——古代传说中的五彩神鸟升发开来,作为全剧形象的总体象征;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少年周恩来所生活的环境、时代、历史的变迁;以一种跃动的方式表现小主人公心灵、情感与思想的跃动;从而在舞台上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信、栩栩如生的少年周恩来的艺术形象。<br/> 导演立足于对儿童观众必须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在具体的导演技法上,借助运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皮影、木偶、舞蹈、形体造型等诸多艺术形式,五彩斑斓、目不暇接,增强了传记式政治戏剧的观赏性,给孩子们带来审美的愉悦。为了牢牢地吸引住儿童观众的注意力,导演别出心裁地将所有的叙述性台词都转换成舞台画面,使视听并重,扮演与叙述交相辉映,画面流动不息,变化万千,好玩、好看,又富于启示性。<br/> 大量艺术媒介、艺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台语汇,也很好地揭示了作品的内涵。如:鸾舞表现了少年周恩来搏击长空、翱翔蓝天的理想;皮影表现了少年周恩来丰富的想象力和正义感;木偶表演揭示了封建教育的因循守旧、陈陈相因和少年周恩来的斗争性……手法多而不乱,形式新而不怪,一气贯注,明白晓畅。<br/> 导演更注意了内在情感的抒发,在周恩来与小伙伴告别、与妈妈死别、与乳母重逢、与故乡辞别几段戏中,激情每每催人泪下。尤其是辞别一段,周恩来已离去,忽又转身扑向妈妈曾坐过的地方,把脸贴在石凳上,用手轻轻抚摸着,此时片刻响起了主题歌——《妈妈啊,妈妈》,情感表现得沉挚、恳切,这里正是思想的闪光点,情感充分展露,它拨动观众的情感和思绪,令人久久不能平息。<br/> 演员们的创作严肃认真,周恩来的扮演者贾占红演得真挚、朴实,情感贯串,脉络清晰,稚气未消,又热情奔放,使观众感到亲切,认可了:他就是少年周恩来。<br/> 历史伟人的青少年是如何度过的,他们是怎样生活成长的,这是一个应该认真探讨的课题。少年具有喜欢模仿、可塑性强等心理特点,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榜样,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少年周恩来》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保留剧目,精益求精,使之越演越好。

采蘑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采蘑菇<br/> 白仲俭<br/> 退休在家的妻向我提议:“明天趁我们早起活动的时候,也采些蘑菇回来。”<br/> 我家迁居到京郊后,每天早起与妻一起到林间绿地中活动。从春天到仲秋,天天都碰见几位与妻年龄相仿佛的女人,间或也有男人,频频往返于草地间采拾蘑菇遛早。看着别人的收获引起了妻的羡慕,我却不以为然,赶忙练套拳脚,就匆匆去上班。她便留在林中采拾几枚嫩生生、白胖胖的小如落花生,大如鸡腿状的蘑菇回来。炒菜的时候她就把那几枚鲜蘑放进菜锅中当佐料,味道很美。我偶尔在那碧绿的草窝中也能发现一两枚。它们像小家碧玉一样娇羞怯生,需掀起草或枯叶,才能相见。用小树枝抠抠周围的泥土,轻轻的拾起托在掌心,细细的看,原来它的顶上浅浅地涂了一层澄黄的保护色,与枯草色一样,想来这是它迷人的伪装吧。小小的帽子紧紧地箍着圆鼓鼓的胖肚子上,有乳白色,也有雪白色的,根细如丝,盘结着油黑的泥土。有时还要抠制一会儿,才能把泥土剥去,露出光光的小肚皮。<br/> 往往急于找到它,东一脚、西一脚,但那蘑菇却终不可得。仿佛捉迷藏,躲在草荫下,使你发现不了它。如果静下心来,即使这片地上走过了几个采蘑人,你也会发现那顽皮的小东西就在脚下等着虔诚人。又往往因为不诚心,或在你活动的一瞬间,它突然出现在眼前,使你不得不动心。请看,那位50来岁的男人,原来专注于锻炼身体是绝不采蘑菇的,近日一反常态,竟忘记了锻炼而专门采起蘑菇。<br/> 许是这种诱惑力使妻动了情,非要我也加入采蘑行列不可。第二天,我们起得分外早,窗外还黑乎乎的,我们就穿戴整齐跑向那片狭长的林带。踏着草上的露水,吮吸着松针、杨柳叶吐出的清新的气息。练了好一阵,紫红的磨盘大的太阳才慵懒地爬起来,用树干遮掩着羞红,又把那通红通红的光撒向树木挡不住的青湿的草地上。远处隔三近五的采蘑人,拿着枝条,横成一排出现了,我们也参加进去。许是初采的缘故,我心里总是默念着:“小东西快出来,快出来!”寻寻觅觅,很快就被人家给拉下来了。但我不灰心,整个的心情都静下来了。就在人们踏过的一片杨树叶下,一个肥大的鸡腿蘑被我拾到了,在它的周围又一个小弟弟给挖了出来:“咳!”我挥舞着手中的蘑菇向妻炫耀着。她也不含糊,举起手中的塑料袋向我示意:瞧,都是在走过的人脚下捡的。我们会心地笑了。这种内心的愉悦只有白白胖胖的蘑菇才能窥到。尽管林木依旧,芳草萋萋,偶有雾打的白杨树叶悄悄落下,可是我们的小塑料袋却渐渐的鼓了起来。不知不觉中紫红的太阳变浅了,变小了,还上了树梢。<br/> 这时妻对我说:“采蘑菇别有一种乐趣,别人要真给你一兜,反而没有自采时的那种心情了,倒不在乎采多少……”

周恩来少年形象(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周恩来少年形象(贾占红饰)

两岸 同根·奋进(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两岸 同根·奋进(篆刻) 余慰祖

飞流激石(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飞流激石 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