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通宵电影”有碍健康
近年来,作为夜生活主要娱乐活动的“通宵电影”,已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流行到中小城市,并越来越多地被广大青年观众和影剧院职工所接受和欢迎,称得上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文化享受。同时,“通宵电影”也为影剧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是,如果从卫生角度讲,“通宵电影”却是危害不浅,尤其是在目前很多影剧院设施落后,环境恶劣,放映间隙过短的情况下,观众的身心健康实在令人忧虑。
1、传播疾病:电影院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一两千人共处一厅,时间一长,一些传染病及呼吸道疾病的病菌,如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势必充斥大厅,污染空气。加之观众长时间端坐不动,易于疲劳,造成抵抗力下降,更易于疾病的侵袭。
2、加重疲劳:“通宵电影”一般长达八九个小时,且中间休息时间短,而大多数观众白天因忙于工作和家务未能充分休息;此外,电影内容的强烈刺激,也易使精神过度紧张,加重疲劳感。
3、供氧不足:由于影院内空间有限,通风较差,常使人感到胸闷不舒,呼吸急促,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休克症状。故“通宵电影”对患有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观众来说,危害极大。
4、视力下降:观众长时间注视银幕,长时间接受电影画面各种色彩的刺激,势必造成晶状体紧张过度,而导致视力下降。
5、影响听力:电影的音响变化极大,噪音很多,观众长时间置身其中,两耳得不到片刻休息,耳膜紧张过度常会影响听力。
6、情绪波动:“通宵电影”为了招徕观众,大多放映一些惊险、打斗、言情的影片,情节扣人心弦,使观众始终处于一个感情波动的状态之中。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的情绪变化,必然影响肌体内分泌的变化,进而诱发或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1989年第12期《科学生活》刘锋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饮茶的学问
我国人民饮茶,历史悠久,早从唐代起已形成时尚。
饮茶有很多讲究,掌握正确的饮茶方法,有利于身体康健,反之则有害。饮茶首先要讲究茶叶。俗话说:“饮茶要新,喝酒要陈。”一般讲来,茶叶以新茶为好,隔年茶叶其色、香、味都不如新茶好,其成分亦起了变化。再说茶具。泡茶以陶瓷茶具为佳,陶瓷茶具与茶叶不会起化学反应,保温性能适中,沏出的茶水色、香、味俱好,尤其是紫砂茶具,它具有透气、沏茶不易凉、不烫手、暑天茶水不馊等优点,最宜泡茶。另外,玻璃杯亦适用于冲沏各种名茶,玻璃杯透明的优点给人们在沏茶时增加了一种观赏的享受。
沏茶最忌用保温杯,保温杯不但使茶叶烂熟,而且使茶水色泽变黄无味。
茶除讲究茶叶、茶具外,水是茶水好坏的重要条件。专家认为,水有五品,一品乃山泉,二品乃天落水,三品乃古井,四品乃蒸馏,五品乃自来水。而今城市内都用自来水,一般也不可能太讲究苛求了。
有了理想的茶叶、茶具、茶水,冲茶也大有讲究:冲茶以沸水高冲为好。高冲之茶,香味郁馥,茶味隽醇,品之,齿颊留香,余味无穷。
饮茶虽好,但需得体。烫茶伤人,隔夜茶伤脾,空肚茶心慌,睡前茶失眠,过量茶消瘦。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饮浓茶会加重病情,淡茶温饮才能清香养人。              (12月24日《中国体育报》张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小学生作业负担繁重
说起家庭作业,六年级学生肖梅把她的书包递给我,一拎,竟然有5公斤左右。这天晚上,她的语文作业是名词解释20个,5道问答题,每题均需100字以上的答案,解8道数学题又用去了1小时,当她拿出自然作业簿时,禁不住打了一长串呵欠……这只是她平常一个晚上的作业量。
一位儿子读三年级的师傅说,他孩子的班主任为了检查学生回家朗读课文效果,竟别出心裁叫每个学生交一盒录有自己朗读课文5遍的磁带作为作业,这一下可苦了那些没有录音机的家长。
杭州市教委曾明文规定,小学生家庭作业,一年级不布置,二三年级不超过半小时,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一小时以内。然而不少小学都没有遵守市教委这一规定。
从某校一年级的课程表上看:学生上午3节课、下午3节、2节不等,实际上一些教师总是拖堂、加课,上下午差不多上足6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布置1小时、甚至2小时以上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每天对付课业的时间达到七至八小时。这种大剂量的灌输,成年人也未必轻松,何况是六七岁的儿童。表面上,小学生经过强化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弦拉得太紧,必定会断裂。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均处于生长时期,过重的作业负担会使之受到影响。目前小学生低、中年级中患近视眼的人数急骤增长,恐怕也与这有关。
广大家长呼吁:为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了减轻家长们的负担,请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也请有关领导重视这个问题。有关部门要严格检查督促,让小学生参加更多的有益的课外文体活动,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12月23日《浙江日报》曹宝顺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要关心农民的政治生活
近几年,农村的会不但稀少,而且开得马虎。农村“会荒”,是农村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农民政治生活不正常的表现。农民,应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关心农民的政治生活,使他们随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大事,是我国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各级领导同志的职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些领导同志注重了农民的温饱需要,而忽视了农民的政治生活的需要。农民对国家大事“不知情”,造成了严重后果。在农村,屡次发生因怕政策变而导致的毁田、毁林、毁塘等事件。党的政策规定得明明白白不会变,问题在于没有使之深入人心。时下都说农村计划生育难、提留难、征购难,症结何在?就在于农民不清楚其中的道理。而有些干部却不喜欢“磨嘴皮子”,偏爱“硬性措施”,结果激化矛盾。有些农村缺乏正常的政治生活,封建迷信、赌博、买卖婚姻等也盛行起来。
在分户经营的情况下活跃农村政治生活,确有许多困难,但可以克服。战争年代、土改时期,做农村工作比现在困难得多,我们党不是在农村扎下了根,把亿万农民发动起来,取得了胜利吗?只要增强责任感,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农村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农民的政治生活一定会充实、活跃起来。
    (十二月二十日《大众日报》万学胜文 鲁中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名人晚年的贡献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82岁时写了一篇小说,名为《我不能沉默》。
意大利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基罗(1475——1564),88岁时设计了圣马丽大教堂。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93岁时写了个剧本,名为《牵强附会的寓言》。
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1881—1973),88岁时画了165幅画,平均两天一幅。90岁时还从事雕刻。
出生在匈牙利的美国人阿道夫·朱克,91岁时出任好莱坞勒芝电影厂董事长。
苏联亚历山大·科朗斯基,83岁时写了《俄罗斯和历史转折点》一书。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82岁时写了一部四卷著作,名为《讲英语人民的历史》。          
   (12月22日《中国老年报》吴昊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郭沫若的“无字信”
有人说世界上最短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完成《悲惨世界》后写给出版社的“?——雨果”和回信“!——编辑室”。其实,若论最短的信,当推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的一封“无字信”。
郭老学识渊博,并擅长书法,全国各地几乎都留有他的笔迹。1963年,山东省郓城县城关卫生院改建时,给郭沫若去了一封信,请他题写院名。不久便接到郭老回信,拆开一看,信封内却空空如也。原来,院名已写在信封上。
   (10月25日《联合周报》亦文文 王芝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青年夫妇不宜饮“可乐”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对目前出售的三种不同配方的可乐饮料,进行杀伤精子的试验后得出结论:想要生儿育女的青年夫妇不宜饮“可乐”。
医学专家将成活的精子加入到一定量的可乐饮料中,一分钟后测定精子的成活率。试验表明,早期配方的可乐饮料可全部杀死精子,新型配方可乐饮料能杀死58%。
他们对怀孕女子也提出了少饮或不饮用可乐型饮料的忠告,因为多数可乐型饮料都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在体内很容易通过胎盘的吸收进入胎儿体内,危及胎儿的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使胎儿致畸或患先天性疾病。
  (1989年第12期《中国食品》朱成智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历史上的空城计
一提“空城计”,人们立即会想到诸葛亮,其实,在正史《三国志》上,并没有这样的记事。只是在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作的一段注中,引用了郭冲讲述的关于诸葛亮的一件遗事,但裴松之引用此事后立即以历史证据反驳此说,否定其事。因此,诸葛亮演空城计的事只是一个不可靠的传说。但这并不是说,历史上就没有以空城计退敌的事。仅以唐朝为例:
唐高宗时,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在青海湟中一带驻防。一次吐蕃军10万人入侵湟中。正巧李谨行的军队外出打柴,没有防备。李谨行探知敌军临近,并不惊慌。他下令在城楼上竖立多面军旗,大擂战鼓并大开城门。吐蕃兵见此情势,疑有伏兵,竟不敢进。城池得以保全。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吐蕃兵一度占领甘肃的瓜州,不久退出。朝廷命张守圭为瓜州刺史,领军士修筑州城。动工不久,吐蕃兵忽然来到城下,城中人相顾失色。张守圭对部下说“彼众我寡,又经过战争创伤,不能用弓箭和他们硬拚,要用权变之法对付。”他在城上会聚将士,置酒作乐。吐蕃怀疑城中有防备,不敢攻城而退。张守圭放军士出击,打败了他们。
唐朝初年,吐谷浑和党项两个部族,联合进犯唐朝边境。唐高祖李渊派他的女婿柴绍率兵抵挡。敌军居高临下,射唐军阵中,矢下如雨。柴绍遣人在阵前弹奏琵琶,令二女子对舞。敌军感到奇怪,停下弓矢看热闹。柴绍看出敌军阵营不整,令精骑自敌后袭击,敌军大溃,斩首五百余级。这虽不是空城计,但临阵不慌、故示镇静、设计以麻痹敌人,与空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12月26日《今晚报》杨志玖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巴黎乞丐纳税趣闻
在令法国人夸耀的巴黎香榭丽大道上,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和购物者来来往往,好不热闹。然而大煞风景的是,乞丐满街,四处伸手向人乞讨。更有甚者,有些法国乞丐喜欢恶作剧,往往会从口袋里突然掏出一只生动逼真的假老鼠吓唬游客,弄得人啼笑皆非,顿生反感。
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法国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失业人数突破二百五十万的严峻局面,原本散在各地谋生的乞丐,再加上流浪汉,纷纷涌向全长二千米的巴黎香榭丽大道。
法国有关当局认为,乞丐、流浪汉在香榭丽的大道上的乞讨生涯,大大损害了巴黎的形象,于是今年九月规定:只有缴纳一万五千法郎的乞丐,今后才能获得准许证,可以在香榭丽大道上从事向人伸手要钱的无本生意。
         (十二月二十日《法制日报》商殷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翻身农奴把歌唱”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当她第一个登上领奖台,从习仲勋同志手里接过光灿灿的“金唱片”奖时,她——才旦卓玛,纵有千言万语也倾诉不尽对党的挚爱,她真想放声唱出蕴于心中的歌:“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60年代初,这个昔日农奴制下的苦娃子,成了国家的主人;这个原先的文盲,成了著名高等音乐学府的大学生。这一切,都是共产党给的!才旦卓玛的经历,也正是西藏百万翻身农奴共同经历伟大历史变革的一个缩影。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才旦卓玛时时感受到党的温暖,今昔对比,强烈的翻身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永远歌唱亲爱的党,歌唱解放了的新西藏!
愿望终于实现了!1962年,才旦卓玛接到为纪录影片《今日西藏》配唱主题歌的邀请。才旦卓玛一拿到这首主题歌,便被歌词深深打动了。这首歌写出了西藏高原经历了民主改革后的新气象,写出了百万翻身农奴的喜悦和心声。“我一定要唱好这首歌!”才旦卓玛下定决心,在王品素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才旦卓玛经过认真练唱,终于放开歌喉为影片配唱,把一腔热爱党和毛主席的真挚感情化作激越、深情的颂歌。从此,《翻身农奴把歌唱》随着影片,随着才旦卓玛的足迹,广为传唱。
才旦卓玛出名了!她的颂歌越唱越多:“唱支山歌给党听”、“金珠玛米亲兄弟”、“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她那明亮、旷远、富有民族风格的歌声,像青稞酒那样甘醇浓烈,得到了亿万人民的喜爱。有一次,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上海听了才旦卓玛的歌唱,十分赞赏。周总理在接见才旦卓玛时还语重心长地叮嘱:“才旦啊,你要好好唱,千万别丢了糌粑酥油味啊!”
如今,才旦卓玛已担任了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和区文联副主席的职务,社会工作很多,歌唱得少了,年纪也大了,她是不是要告别歌坛,一心从政呢?
“我现在还没有告别歌坛的打算。”才旦卓玛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牢记周总理的教导,保持民族特色,唱糌粑酥油味儿的歌。在这点上,我很感谢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上海唱片公司曾邀请她录制了一盒洋溢着浓郁的糌粑酥油味儿的歌带《美丽的拉萨河》。这盒歌带里的十几首新歌,足以证明她没有离开歌坛,仍在满怀深情地歌唱党、歌唱西藏的新生活。
      (12月9日《西藏日报》朱忠良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