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民族的浩然正气
——读《板门店谈判》的一点随想
洪学智
最近,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和喜悦的心情读完了柴成文、赵勇田同志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板门店谈判》。这篇报告文学把我带到那场血与火的战斗中去,又回到夺取初战胜利的云山前线,汉江两岸的艰苦岁月,三八线上的坚守防御。我又看到祖国人民从各地源源不断送来的装备、给养,看到运输线上击破敌人绞杀战,把战争物资送到前线的情景,看到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搏击的壮丽场面。这一切,使我精神振奋,联想颇多。
我常常觉得,描写抗美援朝的书不是多,而是太少了。这场已经过去四十年的战争给予我们最大的东西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那时候,美国人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捞了一大笔,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广岛和长崎上空原子弹爆炸的烟云刚刚散去,巨大的阴影仍罩在人们心头。它挟着这股余威,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把当时的国家数一数,有几个敢碰美国人?而我们敢。我们虽然穷,虽然饱受战争创伤,百废待兴,仍然义无反顾,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这种勇气震惊了美国,震惊了当时的世界。即使在今天来看,全国各族人民支持百万热血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多么雄伟壮丽、富于魅力的事业啊。
中华民族的正气和精神在那场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凭借着什么打过了三八线?我们凭借着什么守住了上甘岭?我们凭借什么使美国人在板门店坐了下来?我们凭借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革命精神——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个伟大气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敌人吓不倒你,你可以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既不怕任何人的武力威胁,也不怕任何人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就是这种精神。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有抗美援朝时的那股精神、那股正气。
美国打输了这场战争,于是他们一直记着它。据说,在美国,研究这场战争的人很多,有些大学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所。听到这些,我们会做何感想?我想,我们决不要忘记了这场战争,不要忘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浩然正气。因为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最大优势。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出版
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一脉,为了满足当今读者对于较完整有序的优秀山水诗选本的需要,江苏古籍出版社请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主编了《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一书,已于近日出版。该书选编了“五四”以前历代诗人歌咏祖国名山胜水的诗篇共800余首,按时代先后排列,并由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撰写鉴赏文章。书后并附有“山水诗概述”及历代“山水诗人小传”,富有文学欣赏性,研究价值,又可作为旅游者的有益向导。
                    (茹实)


第8版(副刊)
专栏:

  《周企何舞台艺术》出版
《周企何舞台艺术》(陈国福记录整理)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2万字,上篇《艺事录》,通过生动真实地叙述周企何的粉墨生涯,让我们洞悉成都梨园形形色色的轶闻趣事;下篇《谈艺录》,以周企何生平得意之作为例,分师友、自悟、美丑、神形、戏画、法变等美学专题,阐述这位剧坛宿将对戏曲的精辟见解。该书由王震题笺,阳翰笙作序,俞振飞题写扉页。
               (王思成)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朴素而有理想的戏剧家
——悼杨村彬老师
刘厚生
我抑制悲痛,觉得必须为刚刚辞世的老师杨村彬写点什么。他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奔波了近60年,成果丰富,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
1939年秋,村彬师作为一个不满30岁的青年戏剧家到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成为我的老师。从那时到现在,整整50年了。但是当我现在提笔时却深深地感到对他的理解依然太浅,对他在中国戏剧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留下的宝贵遗产的认识依然不深。
村彬师是一位话剧作家和导演。他的《清宫外史》三部曲是中国舞台上常演不衰的名著之一。他导演的作品也以话剧为主,早期如《过渡》、《岳飞》等,中期如《上海屋檐下》、《关汉卿》、《枯木逢春》等,后期如《鉴湖女侠》、《伪君子》、《狗心》等,都是在戏剧界引起重视,在观众中受到欢迎的佳作。但是他的导演业绩决不止于话剧。早在上海解放初期,他就涉猎了歌剧,导演了《赤叶河》。30年前,他还进入了昆剧领域,为上海戏曲学校导演了《墙头马上》,由俞振飞、言慧珠、华传浩、郑传鉴等合演,这是一出富有推陈出新精神的新昆剧的杰作。由此他同昆剧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导演了《蔡文姬》、《烂柯山》、《潘金莲》等。此外,他还导演过京剧、舞剧、沪剧等等。我想,这决不止是他个人兴趣的广泛,而是基于更高的艺术认识:话剧需要向兄弟戏剧品种吸收营养,以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丰富话剧民族化的成份;同时,其他品种,尤其是戏曲也需要从话剧吸收自己所缺少的营养,以突破自己的传统局限,提高艺术上的现代精神。村彬师立足话剧,往来于昆京等剧种之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话剧导演方面,村彬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在舞台上熟练运用写实方法表现生活;但另外一面,他又广采博收,灵活运用各种他所掌握的或者他愿意实验的艺术表现方法。早在抗日战争以前,他就随熊佛西老师在河北定县从事农民话剧工作达3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实验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又编导《过渡》,那已是把在农村露天舞台上的演出移到室内剧场,但仍可看出那种场面开阔的气势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城市里镜框舞台所框不住的。1939年他在国立剧专导演的《从军乐》,剧本并不足道,但舞台艺术很有意思,完全是构成式的中性装置。又加了不少歌唱和舞蹈,很近于现在流行的音乐剧。
1989年春,我在上海观赏了村彬师生前最后一出担任导演的戏,即苏联开禁不久的《狗心》,这是荒诞程度很高的戏。在这出戏里,导演把写实方法同荒诞情节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明显地表现了导演的创作思想。他的这种艺术上的自觉的创造性,无论就他所有编导作品的整体而论,还是就他的某些代表作个体而论,都是值得总结探讨的。
村彬师一生正确地处理了政治、生活与艺术三者间的关系。他在抗日战争开始前后,思想上已倾向进步,解放战争期间,更鲜明地站在了进步力量一边,积极参加了上海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美帝的活动。解放以后,他从不动摇自己的政治信念,终于在他的晚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戏剧艺术家,他把他的政治理想溶注到他的艺术生活中。他编导历史题材戏剧,也编导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他很重视排演经典性的中外戏剧名著,但也能毫无名家架子地编导时事活报剧、宣传剧。在他的一生中,很注意深入生活,汲取创作源泉。然而他又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照搬生活。
村彬师是一个朴朴素素的人,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北方人的土气。他待人接物,从来都是平易真诚,没有虚假,没有骄矜。同时他对戏剧有着真正的热爱,因而在艺术上又很有理想,到了老年还常常设想某些戏的处理,充满了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四十多年的老盟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生活待遇、工作地位等等,从不向党伸手。生活做人方面的朴素、真诚、谦逊而富有理想,也就形成为他艺术上的风格特征。他的一生是有价值有贡献的一生,他创作和导演的各种戏剧作品将成为中国戏剧宝库的重要藏品。


第8版(副刊)
专栏:

  《再现英魂》
——电视剧《少年魂》拍摄散记
徐芸
我们循着赖宁的足迹,在谱写一曲少年英雄的颂歌。
电视剧《少年魂》是两位青年编剧钱滨和刘敏以英雄少年赖宁为原型写成的剧本,在拍摄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剧组在赖宁生活过的地方寻访、拍摄,经历许多,感触许多……
    一
11月下旬,我们来到赖宁牺牲的现场——四川省石棉县城郊海子山实景拍摄,那里当年烧焦的树干依然,地上的野草又生,似历史见证,又似岁月匆匆。为拍摄制造的火舌呼啦啦地翻卷而来,顷刻间一片火海,导演金萍在火中指挥,摄影程鹏在火中拍摄,扮演赖宁的小演员吕晨在火中扑打,一派与火奋斗的真实场景,身临其境的人们仿佛又回到去年3月13日赖宁救火牺牲的时刻,好像又看到少年英雄的身影,许多人流下了崇敬怀念的热泪。
拍摄抬英雄遗体下山的镜头需用5000群众演员,而小小的石棉县城关镇全体居民还不足这个数,许许多多的人们为拍好演赖宁的剧从全县各乡各厂赶来,有工人、农民、学生、战士,5000多人拍了大半天,没有人有怨言,没有人要报酬。在拍摄现场的领导,还有从北京赶来的团中央书记李源潮、从成都赶来的团省委书记刘鹏。
    二
我们剧组有6位小演员,有北京来的吕晨、蔡声,有成都来的张恩、林欢,有石棉县的刘刚、许平,其中年龄最大的才12岁,他们团结得非常好,互相严格要求,他们演赖宁、学赖宁,争比谁演得好,谁学得好。这些第一次离开家长的独生子女也跟大家一起风餐露宿,一道爬高山。有的剧情需要从高坡滚下来,他们毫不犹豫,有的剧情要求跳入冰冷的河水,他们争先恐后。拍摄之余,他们都到当地学校继续学业,虽不是在自己的学校,虽然缺了一些课,但他们都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自觉补习缺课,争取拍摄学习两不误。
    三
我们在赖宁的学校、家中拍摄,时时处处都听到人们在述说着赖宁。
教导主任说赖宁最爱读书,得过“全国红领巾读书”一等奖;
班主任说赖宁勤奋好学,年年是三好学生;
同学说赖宁爱大自然,他们曾一道去“探险”;
邻居说爱听赖宁的琴声,小伙伴说赖宁也同他们打架,争吵,也一块儿爬树,一块儿捅马蜂窝……
来到赖宁生活的环境,让人感到赖宁是一个真实的80年代的孩子。在五光十色的社会中,他有多种爱好,多种追求,也调皮,也有“杂色”,而爱自然、爱人民、爱祖国是他14年生活的主流,是这位少年英雄魂之所系。我们想拍出“完整”的赖宁,更想追索这一主流。


第8版(副刊)
专栏:

万马奔腾 (中国画)华克雄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春如意·知己图》 丁仃 龚万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