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年终专稿1989

  世界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特点
当时序越过80年代、进入90年代之际,世界经济经历严重动荡转为平稳发展后,展现出了引人注目的特点。
    西方主要国家经济低速增长、不平衡加剧
自1983年摆脱“滞胀”至今,西方主要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已7个年头。在此期间发生过诸如美元汇率剧烈波动、股市暴跌、金融贸易的严重失衡等,但尚未酿成大的危机。在整个8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约为2.9%,低于70年代的3.4%,接近50年代以来40年中的平均数字。80年代后半期要好于前半期,经合组织国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1980—1985年为2.2%,1986—1989年则约为3.5%。
据分析,西方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西方国家10年来利用了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向生产领域的迅速推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80年代中,一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劳动手段到劳动对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生产流程的优化,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增强了经济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西方国家普遍进行的税制改革,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私人投资和消费迅速膨胀;在货币政策上,西方各国的金融当局大都注意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为降低利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西方国家国际宏观调节进一步发展,例如1985年9月西方5国财政部长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1986年上半年西方主要国家先后两次协调降低利率,以及每年一次的西方7国首脑会谈等,对于缓和可以预期的经济震动、避免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减轻国际经济的失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1985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暴跌以及始于80年代初的非石油初级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都为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在劳资关系上,由于失业队伍庞大,有利于资方,从而使工人工资增长受到压制,资方成本降低,利润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不平衡也在加剧。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由于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日本和西欧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急剧提高,使得战后以来的以美国为主导型国际经济体系逐渐被美、日、欧多极化所代替。首先,国际资本实力的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下降,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最大的债务国;日本金融资本的实力急剧膨胀,已取代美国成为头号的债权国和头号资本输出国。其次,美元地位不断下降,从1985年6月以后,美元汇价开始大幅度下跌,到1988年谷底时已下降了50%,同时,日元和马克的地位则大大提高。最后,在国际贸易中,美国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而日本和西德则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尽管近两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到1989年末,美国的贸易逆差估计仍将超过1110亿美元,日本的顺差约700亿美元,西德约800亿美元。这种严重的失衡,加剧了西方工业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它们之间争夺市场的激烈斗争和经常的贸易摩擦。例如美国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要挟日本等国为其开放市场。西欧则以加速一体化进程作为争夺市场的武器。而日本为了避开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进一步打入西欧、北美市场,加紧了它在北美和西欧的投资和兼并活动,它们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愈演愈烈。
也应该看到,在西方国家经济连续7年增长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西方金融市场的异常活跃以及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显著超前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世界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造成虚拟经济日益脱离实际经济。1987年10月,始发于美国华尔街的西方股票市场暴跌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10月19日,纽约股市一天内暴跌508.32点,降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触发经济大萧条的10月28日暴跌12.82%的水平。虽然这次股市暴跌没有引发经济衰退,且在两年后又恢复到其历史最高水平,但却反映出西方金融市场正处在严重失衡的状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更加困难 南北差距拉大
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没有在发达国家持续增长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发展。80年代中,整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约为2.9%,若除去少数几个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这个数字还会更低。因此,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了。例如拉美地区进入8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10年中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约1%,比70年代平均值低4个百分点,按人均收入计算则为负增长,下降了10%。非洲国家80年代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4%,人均收入下降了25%。许多国家的经济一直处在危机状态,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巨额的债务负担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障碍。从拉美国家的情况来看,据国际开发银行最近发表的一份年度报告,1988年,尽管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出现自6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下降,但仍高达4260亿美元,1989年由于推行“布雷迪计划”有可能使墨西哥的外债减少35%,但整个拉美地区的债务总额不可能再次出现下降的趋势。相反,到1989年第一季度为止的过去一年中,国际债务利率上涨了3个百分点,意味着拉美国家年利息的支付额增加了1/3。在过去的10年里拉美国家总共支付的外债本息近4000亿美元。每年还债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拉美现已成为资本净外流的地区。1989年纯外流资金达250亿美元,8年来外流资金高达2000亿美元。非洲的情况也是如此。非洲大陆的外债总额目前已达235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4%。1989年到期本息370亿美元相当于出口收入的74%。1989年底,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达1.29万亿美元,外债总额占债务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约40%。沉重的债务负担以及由此产生的财政赤字增大、资金倒流、经济萎缩、市场混乱已经严重地破坏了这些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损害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沉重的债务负担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加上初级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萎缩。现在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增长速度已降至4%,大大低于60—70年代年均增长速度26%的水平。
应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难以发展,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80年代初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提高制成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迅速恶化;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非关税壁垒迅速增加,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高利率政策也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当然,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例的农业未能取得应有的进步,也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80年代非洲的农业生产甚至低于70年代的水平,整个大陆的粮食进口80年代比70年代增加了5倍。农产品不能自给,发展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失误、人口增长失控、城市畸形膨胀、生态环境恶化、经营管理不善、产业结构失衡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70年代末出现、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由于较成功地执行了出口主导型和充分利用外资的政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它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积极的挑战。
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得不到迅速发展,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发达国家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差距,1955年约为30倍,1980年为40倍。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89年7月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富国的人均收入比不发达国家高出50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引起世界经济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区域集团化成为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欧洲共同体各国正在加速大市场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计划1992年实现基本目标。大市场已变成共同体国家发展的动力。各国企业正加紧调整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政府也在调整产业政策,为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动作准备。为了应付1992年欧共体大市场的出现,其它国家都在商讨对策。美国、加拿大签订的贸易协定已生效一年,它要在10年内取消关税,并打算进一步扩大到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亚太12国于今年11月6日举行了部长级会议,酝酿建立亚太经济圈。亚、非、拉一些国家为了迎接区域集团化的挑战,在80年代也相继成立了一些以一体化为目标的区域组织,如拉美的8国集团、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等。这些都表明世界经济格局正向多极化结构发展。
当然,各个经济圈也有所区别。欧洲共同市场是参与国最多、合作层次最高的,其目的在于增强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北美经济圈是美、加的双边自由贸易区,是美国所倡导、意在加强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亚太经济圈迄今虽未签定任何协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环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内的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国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下降,而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增加。
各个经济圈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积极的意义来看,它可以消除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并能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因此,经济圈的形成有利于增进圈内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相对稳定。但经济区域集团化又与关贸总协定的“自由与公平竞争原则”相悖,这将给总协定多边协调工作带来严重困难。因为它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外部的竞争,从而具有排他性、歧视性。因此,经济区域集团化也必然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转向集团之间的贸易战,从而损害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在发展,相互依赖在加深。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全球工厂”、“全球产品”迅速增多。商品市场进一步全球化。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据关贸总协定统计,现在国际贸易额已比1982年上升了40%以上。世界贸易总额从1.7万亿美元上升到2.6万亿美元。目前,世界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几乎超过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倍。金融市场一体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80年代初期,伴随着西方主要国家进行的金融改革,放松了金融管制,开放了新的金融市场,加上70年代中期以来风靡西方世界的金融创新浪潮,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1981年12月,美国开放了国际银行信贷业务,5年之后,日本在东京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24小时不停的交易,加快了金融市场上亿万资本的流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愈来愈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等活动,突破了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障碍;西方国家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生产、金融等经济领域,更加推动了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国际化不排除竞争,它使竞争更向全球化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会报告谈美经济前景
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即使能避免一场衰退,经济增长率也仅能达到百分之一点五到百分之二。
报告认为,从长期来看,由于储蓄率过低、劳动生产率增长有限及基础研究和教育投资不足,美国经济的前景更为暗淡。
报告说,八十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并没有为美国奠定一个较为光明的未来。九十年代将困扰美国的经济问题正是八十年代大部分时间内报告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失衡的直接后果。
它说,随着九十年代的来临,布什政府面临的首要经济问题是如何削减巨额预算赤字。报告认为,要削减赤字不加税是不可能的,而这正是布什一再反对的。一九八九财政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高达一千五百二十一亿美元。
报告认为,美国在九十年代必须采取新的政策。它说,在九十年代,如果美国想在国际市场上与他人展开竞争,就必须增加储蓄和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英国再次成为燃料净进口国
英国反对党——工党最近说,去年英国的石油进口在过去八年中第一次超过石油出口。
由于北海油田的开发,使英国的燃料贸易由七十年代的巨大赤字到一九八一年转为相对平衡,到一九八三年燃料净出口达到相当于二千九百三十万吨煤的高峰。但到前年,净出口降至相当于九百万吨煤。
英国能源部最近证实,自前年七月北海油田发生灾难性事故后,关闭了四个油田,使去年前三个季度的石油生产大幅度下降,结果使燃料进口多于出口。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经济联合体成立。图为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北也门总统萨利赫(从右至左)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联合签署协定后的情景。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