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2-03

1990-12-03新闻联播 文字版

新发现的鲁迅致胡适书简

第8版(副刊)<br/>专栏:书简<br/><br/>  新发现的鲁迅致胡适书简<br/> 适之先生:<br/> 今日到大学去,收到手教。<br/> 《小说史略》竟承通读一遍(颇有误字,拟于下卷附表订正),惭愧之至·论断太少,诚如所言;玄同说亦如此。我自省太易流于感情之论,所以力避此事,其实正是一个缺点;但于明清小说,则论断似较上卷稍多,此稿已成,极想于阳历二月末印成之。<br/> 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曾于同寮齐君家借翻一过,据云于保定书坊得之,似清翻明本,有图,而于评语似多所刊落,印亦尚佳,恐不易再得。齐君买得时,云价只四元。此书之田虎、王庆诸事,实不好,窃意百回本当稍胜耳。<br/> 百十五回本《水浒传》上半,实亦有再印之价值,亚东局只印下半,殊可惜。至于陈忱后书,其实倒是可印可不印。我于小说史印成后,又于《明诗综》见忱名,注云:“忱,字遐心,乌程人。”止此而已,诗亦止一首,其事迹莫考可知。《四库书目》小说类存目有《读史随笔》六卷,提要云:“陈忱撰,忱字遐心,秀水人。……”即查《嘉兴府志秀水文苑传》,果有陈忱,然字用亶,顺治时副榜,又尝学诗于朱竹垞,则与雁宕山樵非一人可知。《四库提要》殊误。<br/> 我以为可重印者尚有数书,一是《三侠五义》,须用原本,而以俞曲园所改首回作附。一是董说《西游补》,但不能雅俗共赏。一是《海上花列传》,惜内用苏白,北人不解,但其书则如实描写,凡述妓家情形者,无一能及他。<br/> 闻先生已看定西山某处为养息之地,不知现在何处?我现搬在西四砖塔胡同六十一号,明年春天还要搬。<br/> 作《红楼梦索隐》之王沈二人,先生知其名(非字)否?<br/>                          迅上<br/>                   十二月二十八日夜  (《鲁迅研究月刊》供稿)

读鲁迅致胡适佚札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读鲁迅致胡适佚札<br/> 杨天石<br/> 胡适有在日记中保存友朋信札的习惯,这封鲁迅致胡适的佚札就是我在访问美国期间阅读胡适未刊日记(缩微胶卷)时发现的。该札从未在任何地方发表过。<br/> 本函作于1923年。当年12月28日鲁迅日记云:“得胡适之笺。”12月29日日记云:“寄胡适之信。”这里所说的“寄胡适之信”当即本函。<br/> 鲁迅于1920年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小说史,同时,胡适也正以《水浒》的考证为开端,展开对中国小说历史演进的研究。1922年,双方开始以通信形式讨论《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的问题。1923年12月,鲁迅刊行《中国小说史略》上卷。中国小说自来无史,鲁迅的这部书乃是开山之作,因此,他用力甚勤,出版后立即分赠胡适、钱玄同等人,征求意见,本函乃是对胡适所提意见的答复。<br/> 从函中可以看出,胡适、钱玄同都认为《中国小说史略》“论断太少”,鲁迅完全同意这一批评,并由此自我解剖:“我自省太易流于感情之论,所以力避此事,其实正是一个缺点。”文艺科学和文艺作品不同。文艺作品需要艺术家灌注强烈的激情,文艺科学则需要冷静、缜密的分析,力避作者个人的主观爱憎,但是,又不可以只罗列材料,而不作必要的论断。鲁迅在写作《中国小说史略》的过程中,逐渐解决了这一难题。<br/> 《水浒传》版本众多。自金圣叹腰斩该书之后,坊间流行七十回本。1920年7月,胡适写作《水浒传考证》一文时,只见到几种七十回本,但是,他推断《水浒》原本应为百回本。自此,引起了人们对《水浒》版本的注意,百回本、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等陆续出现。鲁迅此函,向胡适介绍了他所见到的一种百二十回本的情况,并认为“此书之田虎、王庆诸事,实不好”,说明此时,鲁迅对《水浒》及其版本问题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函中所云“同寮齐君”,应为齐宗颐(寿山),他是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时的同事。<br/> 当时,上海亚东书局正根据胡适的意见,准备出版《水浒续集》两种。其一为《征四寇》,即百十五回本《水浒传》的第六十五回以后。胡适认为这一部分“除了它的史料价值之外,却也有他自身的文学价值”。其二为陈忱的《水浒后传》,胡适认为它是17世纪的一部好小说,其中有的段落,“真当得哀艳二字的评语”,“古来多少历史小说,无此好文章”。鲁迅赞成重印百十五回本《水浒》的下半部,但认为上半部同样有重印的价值。至于陈忱的《水浒后传》,鲁迅则认为“可印可不印”。鲁迅特别指出:清初有两个陈忱。一个是乌程(今湖州市)人,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是《水浒后传》的作者;另一个是秀水人,字用亶,与《水浒后传》无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二人误合为一是错误的。差不多与鲁迅同时,胡适也得出了相同的看法。<br/> 12月28日函中,鲁迅还建议胡适重印《三侠五义》、《西游补》、《海上花列传》等三部小说,并谈了对它们的看法。后来,胡适重印了《三侠五义》和《海上花列传》,并分别写了序言。《三侠五义》根据鲁迅意见,用的是“原本”。<br/> 1990年7月29日草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之布莱克斯堡

敲响时代的黄钟大吕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敲响时代的黄钟大吕<br/> 董林<br/> 很长时间没有读到过这样的诗了。最近,有幸拜读了《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连续推出的一系列“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作品后,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从这一首首旋律激昂风格朴实的诗作中,在这些钢铁与麦穗相互辉映的诗行里,我仿佛看到了诗的火花在飞舞,诗的庄稼经历了风雨逐渐成熟,微风中荡漾出金黄色的声音;我仿佛触摸到了在诗的车间和田野辛勤劳作幸福收获的诗人们那一个个普通劳动者一样的身影。<br/> 张学梦,这位来自新兴工业城市的诗人歌声是那么豪迈,那么自信,宛若雷电激穿厚厚的云朵,给大地带来了“青色曙昕”。诗人充满了对新事物和新文明的渴望,充满了对社会的进步将赠予人类更多的憧憬。整首诗气势如虹,笔力千钧,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先进而博大的胸怀和风范。<br/> 曾以一组怀念家园的诗歌在诗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曹宇翔则把深沉的挚爱牢牢插进故乡美丽的田野:“在故乡月光里/我打开我的诗歌/拂去言语/发现启迪我的是土地纯净的爱/和一些普通的植物”。对土地,对家园的依恋,使诗人获得了汲取艺术创作力量的不尽的源泉。也正是这种对乡村阔大无边的感恩之情,才使得那些朴质的野菜和茂盛的庄稼能够纯净地走进诗行,并发散出浓郁的气息,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潜存已久的对家园和以往流逝岁月的怀念。其实,这些家园又何尝不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我们对家园持有的一种类似宗教情感的虔诚依恋,又何尝不是从家园走向现代文明的人们由已有文明状况而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br/> 我们的时代需要大江东去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是说,小溪潺潺就不能奏出黄钟大吕般的音符。从题材上讲,诗无大小之分,大的题材可以写得很小,小的题材也可以写得很大。申爱萍的《秋,在红色梦里》就是从对枣乡丰收景象的描绘,热情歌颂了我们甜蜜的生活和大地上劳动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她的语言清新活泼,神韵自然天成。<br/> 诗歌,作为诸文学样式中最轻便快捷而又反应灵敏的一种,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能够振奋民族精神的诗歌,让我们的诗人更多地去拥抱生活感受土地的恩泽,更猛烈地敲响时代的黄钟大吕吧!我们的时代需要质朴、健朗、大气、有力的诗歌,这是重振诗歌精神的要求,也是这次抒情诗征文给我们的启迪。

多彩的旋律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多彩的旋律<br/> 陈子<br/> 金桂飘香的季节,在我们文学园林里鸣响起一片时代的歌。歌韵深沉,展示出满目清新。或昂扬激越,或婉转悠扬,或擂鼓鸣金,或轻吟慢唱,异彩纷呈,动人心弦。<br/>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推出的精美诗篇效应。一个个真诚的音符构成多彩的旋律,一串串感人的旋律被诗人们酿造出时代的歌,点染着人们心中的“大地”。<br/> 如《献给十月一日的歌》中写道:“我同十月一起写这首诗,这首诗献给金色的十月一日,这一天一个新时代乘风而至,东方巨人的新生命隆重开始……”字里行间充满了“推促历史的动力”。又如《东方,一个大写的民族》既有时代的气魄,又有精心的构思;不仅仅是豪言壮语,也是民族感情的抒发。<br/> 任何艺术品都具有超出机制,即它的内蕴必定超出它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现。诗人是人类向形而上境界飞升的艺术,它的超出机制是更高的。如《收获的时节》写得就很出色:“那把镰刀/经那位大胡子淬火之后/成一柄弯月的青锋/朗照中国的田野……从此中国的田野/飞翔着镰刀的精魂/他率领/一群农家孩子/挥起镰刀/一镰一镰/收割天安门前。”体现了更高的机制。<br/> 诗是讲究审美视点的,所谓审美视点,就是诗人和现实的美学关系,即诗人和现实的反映关系。如《我们这一代》:“接过父辈们砸秃的钢钎闯进了地宫游进了墨海/父亲们说我们好小子有种是矿工的后代有能耐/我想我们也会一身汗水一身煤尘拚搏它几十载/业余时间看文学看史地瞧煤矿机械也认识一下雪莱/脑瓜里时常也生出许多怪念许多奇想像割不完的韭菜”,写出了新一代矿工生龙活虎的形象,体现出了作者自己的独特风格。<br/> 歌颂妻子的诗作《矿工的妻子》《边防战士的妻子》都很新颖别致。如前者写到:“哦,妻子/你和煤炭一样/是融合在我/墨色瞳仁里的一个独立的/美丽的身姿,每每我用爱去感应和联想/你总会在属于我开拓的故事里。”<br/> 读罢征文中的大部分作品,受益匪浅,耳目一新。像“中华赤子爱国之心是圆的/泪滴是圆的……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中国的月亮》)像“个个像没打过败仗的将军/即使面对血与火的场面/也不知道什么是退缩和畏惧。”(《盾之歌》)<br/> 总之,这是一次成功的征文活动,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意义。不仅震动了诗坛,在读者群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且仍在不断扩大着影响。

奔向大漠奔向历史(外一首)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奔向大漠奔向历史(外一首)<br/> 峭岩<br/> 走到这里,我不再犹豫<br/> 大步奔向浩瀚,奔向深渊<br/> 甚至奔向悬崖,奔向死亡<br/> 但我并不犹豫,只为<br/> 它是风堆起来的现实<br/> 它是一段铺满艰涩的历史<br/> 走到这里,我不再犹豫<br/> 大步奔向日出,奔向希冀<br/> 雄鹰预告说,它的翅膀<br/> 飞不出沙的胸脯<br/> 但我并不犹豫,只为<br/> 大漠的边缘就是绿洲<br/> 黑夜的尽头就是晨曦<br/> 走到这里,我不再犹豫<br/> 大步闯进火的炎热,闯进<br/> 一万年的枯燥,干渴<br/> 但我并不犹豫,只为<br/> 遥远的呼唤充满爱情<br/> 没有跋涉就没有成功<br/> 走到这里,我不再犹豫<br/>     跋涉<br/> 我们始于同一个信息<br/> 跋涉,历史堆积的浩瀚<br/> 像大海中的两只小船<br/> 相携相亲,没有后顾<br/> 冬天的太阳就要落墙<br/> 我们已攀住了春天的肩膀<br/> 尽管前进的脚步有进有退<br/> 还有滑脚失落沙坡<br/> 还有夜风野狼的嚎叫<br/> 还有野性暴雨的抽打<br/> 狂风暴起,淹埋了视线<br/> 我们悄然进发,不再张狂<br/> 沙漠上不再升起爱之旗帜<br/> 星光夜色下潜渡<br/> 航海中学会超越自己<br/> 不被世俗偏见所左右<br/> 只要朝着泛红的天色走去<br/> 便可以抵达胜利的彼岸<br/> (作者单位:解放军画报社)

成绩和不足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成绩和不足<br/> 北京 江培<br/> 这次贵报举办的“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是继“金马人物特写”征文之后又一次给广大作者提供了一展笔墨的场地。你们的金马征文已经证明是成功的,而抒情诗征文从已发表的作品看,也预期会获得成功。当然,抒情诗和真实的人物特写无论在作者和读者层次以及影响面上都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加以对比。但从你们选稿标准和意向上,还是可以看出端正诗风,加强诗歌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所做的努力。<br/> 我读了这次征文的部分诗歌,给我较深印象的有:《我呼唤热情》,从一个角度提出了必须进一步振作奋发的主题;《艾比风谷》写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宏壮氛围;《家园》写得格调清新,富有韵律感;《矿工的妻子》抒情细腻,在通常题材中写得不落俗套。不能说这些诗就已经非常完美,但从不同角度上看都有可取之处。<br/> 我也要直言指出:征文诗中,有的还比较单薄,有的还没有摆脱这些年诗歌中明显的弊端,故意追求“新意象”、“新形式”,反而违反了一般人的欣赏心理和吟诵习惯。当然,我也并不是在简单地追求表面的韵律,非几字句不能叫诗。但也不能越别扭越好,造成过于怪异而使人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