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问鬼神问苍生
——与浩然、林汝为的谈话
朱汉生
一个偶然的机缘,和朋友来到三河县段甲岭镇,访问电视连续剧《苍生》剧组,正巧碰上了原作者浩然同志。
浩然五十开外,身体硬朗,朴朴实实,确像一个农民。虽然初次谋面,但却十分坦诚,谈得投缘,一见如故,话题很快就转到《苍生》的创作。
浩然说:“我在‘文革’中走过弯路。只有再走上直路,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解释和表白。
“我1949年在三河县入党,就在这儿懂得了三条基本道理: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世界;共产党闹革命要搞社会主义。经过40年的风风雨雨,我重新回到这里,下决心‘甘于寂寞,安于贫困,深入农村,埋头写作’。通过生活与艺术实践,重新认识历史、生活、文学和自己……
“我又跑了不少地方,交了许多新朋友,读了大量的书,想从时代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展望未来。
“通过反思我确信:农村必须进行改革。可是在改革中农村的许多复杂现象又使我困惑不解,难以把握。比方说,共产党员,农村干部,是自己带头先富,还是首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我每年平均80%的时间都呆在县以下的村镇,干部和农民向我吐露情怀,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新的现实迫使我思考并寻求答案,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想把目前农村的真实面貌展示给农民们看,给改革时期的农村做个历史纪录,摄下一些心灵和精神的面影。我是个农民作家,应该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我要‘颂苍生,吐真情’。
“作家是靠作品活着的,作品是靠真实生存的,什么是作品的真实?它是真实生活和作家对真实生活的感受相结合的产物。而作品又是作家灵魂的影像,通过作品才能准确地揭示一个作家品行的真实面貌。
“《苍生》就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受到挫折而未沉沦,重新认识生活与自己,重新思考的结果……”
当我们得知,这个戏的导演就是以《四世同堂》、《便衣警察》蜚声全国的林汝为时,便紧紧抓住了她,问她为什么要拍《苍生》?
林汝为说:“我在农村长期生活过,我喜欢农民,浩然笔下的农民,正是我所了解的。《苍生》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农民身上遗留下来的好东西和坏东西,这些在改革时期就转化成动力或阻力。浩然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独特感受,非常有价值。可是今天能有多少农民去读长篇小说呢?所以我要把它搬上荧屏,把它交还给八亿农民。”
我问她为什么老是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不嫌陈旧吗?林导演回答得十分爽快:
“我离不开现实主义是因为广大观众更习惯于接受现实主义。我本人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甚至还欣赏某些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欣赏我们的新的一代导演,他们确实才气横溢,可我在拍戏时却不能照搬。艺术如果是单纯地自我欣赏,就可以不必考虑艺术形式,只要个人过瘾,沙龙小圈子认可就行了。可是八亿农民还处于文化的饥渴状态,我首先要考虑他们的需求,要反映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爱看才成。中国老百姓一下子还接受不了过于抽象的东西。实验性作品可以搞,只能是小范围的,不能花钱太多,超前意识也是需要的,这样艺术才能发展,但是艺术形式的变化应该基本上和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变化同步,距离太大,观众不看,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两位艺术家的谈话,尽管内容不同,但首先都在考虑“我”和“苍生”的关系。也许,正是这些不问鬼神问苍生的人们,才是时代的战士!


第8版(副刊)
专栏:

  出版补贴与出好书
陈新
自从“扫黄”以来,我国的图书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凶杀迷信、色情淫秽的玩艺儿大都销声匿迹了,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作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科普知识、严肃文学、成人趣集或儿童佳品,虽然还谈不上十分繁荣,却有一种雨过天晴,令人神清志爽之感,又有大扫除刚刚结束令人赏心悦目之态。自然,这是“扫黄”的功绩。高兴之余,我和我的同行们又产生了一想法,如何才能把这个好局面长期保持下去。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与国家有关、与地方有关、与个人也有关。作者有责、编者有责、读者也有责。总之,这是个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周全的。我作为一名出版社编辑,仅就自己接触到的出版补贴问题说几句话。
近一个时期,全国各个行业有许多专家和有识之士都呼吁过这个问题:凡是因赔钱而出版不了的好书应给予鼓励和经济补贴;凡是坏书一律给予制裁和经济罚款。我们国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巴金、沈从文等老一辈文学家的作品以及许多当代优秀的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在世界有些国家出版,也得到了所在国的某些财政补贴,因而大都出版得精致端庄优美,深受读者欢迎,因而销售量也就大。
如果我们国家集中必要的财力和纸张拿来用于用好书的出版补贴,既鼓励了优秀图书的大量出版,实际上也限制了坏图书的泛滥,岂不一举两得吗?
出版补贴,要真正用在出版优秀图书上。因此要有严密的计划和适当的尺度,决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由上缴大量利润变为完全依赖政府财政补贴。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财政承受能力问题,主要还是提倡两条腿走路或几条腿走路,即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不仅国家给出版适当补贴,同时应该提倡各级地方政府也可给出版补贴;其它企事业或者个人都可以这样做。
有了出版补贴,应该加强出版部门的责任感。出版社自身更应该努力改革经营方针和改善经营办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来之不易的补贴用在真正优秀的图书出版上。在出版社内部对选题给予认真细致的审核和分类:对最优秀的图书大胆实行经济优惠政策;对一般性的选题严加控制;对无益有害的图书则坚决予以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好出版补贴,才能保证出好书。


第8版(副刊)
专栏:

  我看《我说潇湘女》
李梅
历史与现代,纪实与抒情,纵横交错,编织成这篇格调清新的散文,这首深沉优美的叙事诗,这曲昂扬激越的女性赞歌——《我说潇湘女》(盛伯骥编导、摄影)。
这部由湖南电视台、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录制的专题艺术片取材独特,把地域与女性群体结合在一起,一起叙说,一起评价,一起探索,既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无可争辩的普遍意味。浓郁的湘味飘洒在妇女解放运动的风雨之中,生长在湖南这片红色土壤中的湘女们的非凡业绩震撼着观众。
这部由上、中、下三篇构成的艺术专题片,采用了两种体式——散文体和叙事体。上篇以散文的笔法描绘了湖南的风光、湖南的风情,从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自然诸方面揭示了湘女多风流人物的渊源。抒情的气氛,反思的意味洋溢其中。中、下篇则循着历史的轨迹,凭着丰富的史料,述说着自五四至今,湖南妇女运动的卓著成绩,湖南各界的杰出女性,不无自豪地书写着湖南妇女的历史。在这辉煌的历史篇章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在那方红色土壤、那片潇湘之水养育的女性之中,竟有那么多的“第一个”——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开拓者唐群英,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向警予,中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冲破历史的烟尘,第一次走上屏幕。两种体式的转换,使史料性与娱乐性相结合,使专题片与艺术片相结合,结合点是抒情,是诗意。


第8版(副刊)
专栏:

  “‘89’金榜磁带”评比揭晓
“‘89’金榜磁带”最近在京揭晓。《金唱片奖(四)》、《10年‘金曲’88金星》、《爱的世界》、《七色光之歌》等10盘音乐磁带获奖。
历时一年的评选活动是中国青年报和北京外文书店主办的,旨在活跃广大青年的音乐生活,繁荣音像市场、指导青年健康的娱乐消费。一年间,他们向读者推荐了全国40家音像作品制作单位出品的110盘音乐磁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群众和专家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评出最后结果。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沉痛悼念黄镇同志
王大任
宁都起义执长缨,
南征北战缚苍龙。
戎马倥偬开国运,
外使折冲联西东。
美法印尼匈牙利,
五洲四海结友朋。
丹青翰墨苑中杰,
文武兼备列士林。
韶华八秩今回首,
往事历历垂英名。
            九零年元月十二日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百年译事有专史
——读《中国翻译文学史稿》
康荐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远不止百年;然而,比较专门地大量地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则大致是从上世纪后叶开始的。
对于我国翻译史,尤其是文学翻译史的研究,尚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早在建国初年,就曾有人提出这个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和“比较文学”的勃兴,这一课题的研究便更显得迫切需要了。5年前,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在这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很有学术价值。然而,该书还只写到“五四”以前,因此,有关文学翻译方面的内容不多,对于想更多地了解翻译文学史的读者来说,便只能盼望该书的续编早日问世了。
令人高兴的是,最近该出版公司另外又出版了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正好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并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这实在是一项值得称赞的成果!
在30余万字的这本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鸦片战争前后以至本世纪60年代的中国翻译文学史。几位作者居高临下,分期得当,勾勒清晰。举凡重要的翻译家、译著、翻译团体、流派、翻译期刊、以及翻译理论家等等,基本上都谈到了,并作有恰当的评价。书中还十分注重翻译文学史与整个文学史的关系,论述了翻译文学在文艺思潮、艺术形式、语言文字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对于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来说,是很有用的书。
胡适曾经说过:文学史谈何容易?要能见其小,要能见其大。小到一个个作家,大到历史上的大运动和大倾向,都要论述清楚,难度是很大的。本书是这方面第一本专史,有缺点是难免的。(例如,书中没有涉及台湾、香港的翻译文学,便是一个缺憾。)但是,无论如何,著者的开拓精神和取得的学术成绩是令人欣喜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桂林中日友好书法碑林
邓生才
在桂林七星岩附近,最近增添了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中日友好书法碑林。它是著名书法家陈沛彬精心设计和投资,刻苦经营数年的成果。碑苑外,构筑一座醒目的碑塔,塔壁镌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和日本书道美术馆副馆长、日中友好书法联盟理事长沧山雪州的大字阴文题签。它与桂林众多著名古摩崖石刻交相辉映,增加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色彩。
以书法结中日友好之缘,是该碑林最明显的一个特色。它迄今共萃集收刻了中国和日本当代一百九十多位著名书法家约二百多幅作品,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尤为珍贵的是,内容多表达中日友好情谊,且出自书坛巨匠和政界闻人之手。除启功和沧山雪州之外,如我国许德珩、苏局仙、刘海粟、舒同、赵朴初、费新我、沙孟海、容庚、沈鹏、溥杰、欧阳中石、范曾、周而复;以及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上条信山、青山杉雨、梅舒适、池谷墨堂、服部毅一等,均有力作。这对促进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活动,无疑是一件颇有意义的盛事。
书法艺术上的百花齐放,风格上多样化,是它又一个重要特色。碑林中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石刻,既有老一辈大手笔的精品,又有中青年后起之秀的代表作,汇集于一,异彩纷呈。无论是篆、隶、真、草或日本假名法书,或师古或出新,都充分展现了各自民族的精神风貌;其笔法,或苍劲雄浑,或潇洒飘逸,势若龙蛇,灵气万千,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由于该碑林很有特色,尽管落成不太久,但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不仅有大批国内观众前来观摩,乃至日本、东南亚诸国以及港澳台的书法爱好者,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


第8版(副刊)
专栏:

烟峡峭壁 (国画) 郭传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