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对欧政策的新构想
张毅军 南北
去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北约首脑会议上为未来欧洲构想了一幅“新欧洲与新大西洋主义”的蓝图。随后,美国国务卿贝克又在西柏林俱乐部发表政策性讲话,具体地阐释了美国最新拟定的对欧政策,其基本点依然是“在新大西洋主义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欧洲”。布什和贝克的讲话反映了美国政府对欧政策的新构想。
背景和内容
近年来,欧洲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苏联囿于国内经济困难和民族矛盾,对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利益及西欧各国的军事威胁减弱,欧洲大陆美进苏退的战略态势已较为明显;欧洲共同体在政治上继续加强合作,在经济上加速一体化的进程,作为世界的一极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今年来,东欧局势剧变,德国统一问题也已提出,欧洲正经历着战后以来最重大的格局性变化。面对起伏跌宕、错综复杂的欧洲局势,美国喜忧参半。喜的是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有可能为建立一个“自由而独立的新欧洲”提供机会;苏联军事威胁的减弱,美苏裁军谈判即将取得较大进展,使得美国有可能实现逐步从欧洲撤军的计划,用更多的财力物力发展自身经济,以应付来自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挑战。忧的是苏联、东欧形势的发展尚难预料,过早涉足势必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随着美苏在欧洲的军事对抗水平逐步降低,西方盟国对美国军事力量的需求将相应减少,这有可能导致美欧联盟关系松弛,动摇美国在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欧洲共同体的兴起,将使美国面临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些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基于以上考虑,贝克强调:“由于欧洲在发生变化,西方进行合作的手段必须加以调整,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为一个新的时代设计并逐步实现一种新的体制”,而这种新的体制正是布什和贝克所谓的“新大西洋主义”。
“新大西洋主义”的具体内容是“加强业已存在的西方各种体制”,明确地说,即将北约、欧共体和欧安会(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这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
改造北约是“新大西洋主义”最重要的一环。贝克声称,在欧洲新形势下,北约应淡化其军事色彩,而更多地在政治和经济上并在军控、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作用。“改造了的北约”将加强与华约和东欧各国的对话与合作。美国的这一构想旨在逐步减少对北约承担的军事义务,同时,保持其盟主地位,并扩大美国在北约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利用北约把握苏联及东欧变化的脉搏,防止局势失控,对内将德国的统一限制在北约和欧共体的框架内。
加强与欧共体的联系是构建“新大西洋主义”的基础。据此,贝克提出美国通过订立条约或以其他方式同欧共体建立特殊关系,使美国在欧共体所有机构中具有正式地位。其用意在于:争取对欧共体施加影响,积极干预欧共体内部事务,防止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将统一大市场变为针对美国的关税贸易壁垒;利用美与欧共体的特殊关系,共同抑制日本的经济扩张;同时,利用欧共体的经济力量向外渗透,最终建立一个以欧共体模式为基础的东西欧统一的“新欧洲”。
扩大欧安会的作用是推行“新大西洋主义”的杠杆。为此,布什在北约首脑会议上倡议更多地发挥欧安会的作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管理机构。贝克主张欧安会应成为“东西方最重要的合作场所”。显然,美国希望利用欧安会和赫尔辛基最后协议使美参预欧洲事务合法化。
实质与影响
美国提出“新大西洋主义”的实质是,一方面与苏联提出的“欧洲大厦”相抗衡,防止苏联利用地缘优势排斥美在欧洲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欧共体崛起和德国统一的趋势面前,力争继续保持和加强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以便对欧洲力量的分化改组有较多的发言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继续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军事、经济利益。“新大西洋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在90年代对西欧的政策是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军事上适当地“卸包袱”,经济上从欧共体分羹。恰如一些评论家所言,“新大西洋主义”的推行无疑要对欧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美欧将在更为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政治、经济联系,这是因为双方同大于异,互有所求,由此决定它们必须加强有竞争的合作。
其次,北约军事色彩将被淡化,政治作用增强,美欧安全与防务联系不会脱钩。淡化北约军事色彩,扩大其政治作用是美国和其大多数西欧北约盟国的共识;美为了减轻负担,将在90年代中期从欧洲撤走部分驻军,但它不会放弃其在欧洲的战略利益,而西欧也担心苏联局势逆转而重新构成威胁,故仍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
再次,美国在保持与英法传统密切关系的同时,将更加倚重和发展“美德特殊关系”。这是由于西德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但是,美国既愿意发展与西德的关系,又对德国的统一持有戒心。
最后,欧美关系的新矛盾将增加。虽然,西欧多数国家对“新大西洋主义”中有关苏联和东欧以及德国统一的政策主张表示赞许,但对其他主张则有疑虑甚至表示不满。法国认为将北约改造成政治机构有悖于法国一贯奉行的独立外交政策,而美国与欧共体签订条约是法国难以接受的;美国对欧共体一体化由反对转为支持和发展对德特殊关系也使英国感到不快;西德则对其中德国统一和北约作用的主张有所保留。
由此可见,“新大西洋主义”只是美国一家的如意算盘。目前,东欧的形势尚难预测,美欧间长期积存的分歧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此,未来美欧关系只能仍在合作与竞争、摩擦与协调状态下进行。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51万平方公里国土 5000多万人口 去年旅游业创汇40亿美元——
民族文化的能量
——访泰印象之三
人民日报代表团
12月的泰国,游人如云。灿烂的民族文化借着秀丽风光和温和气候,更加撩人情思。从曼谷一排排高耸入云的热带果树,人们容易想起它在1782年定为国都前的名字:“野橄榄城”;从大皇宫那泰式的攒尖重檐和罗马式的巍峨外貌,人们可以感受到泰西文化交流合璧的历史;而北方的清迈市,那古朴的民族服装,温柔的素贴山泉水,敦厚的大象,则容易让人猜到这是泰国的文化发祥地。庄严的佛塔,娇柔的舞女,罗曼蒂克的海滩……一个只有51万平方公里国土、5000多万人口的国家,在旅游业方面显示出如此能量:去年创汇40亿美元,使泰国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市场之一!
泰国政府在吸引游客方面有些什么办法呢?
与泰国旅游机构总裁巴蜀莫先生一交谈,我们首先为这个机构的权力之大吃了一惊。旅游机构的负责人是总理或者由总理授权的某位部长,内阁所有的部长和直属机构的领导都是旅游机构的成员,总裁实际上是秘书长。这不但保证了开发旅游资源的计划顺利实现,而且,从商业、交通业、教育的发展到城市规划都必然带有“旅游意识”。
这种管理体制是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在1986年才成型的。
泰国的旅游机构成立于1959年。1960年全国只接待了83140名外国游客,创汇980万美元;此后,旅游业创汇在几亿美元之间徘徊了20多年,在创汇行业中居第15位。1982年,旅游业出现了飞跃,创汇突破10亿美元大关,超过大米出口,居于首位。这一年,泰国的外贸逆差为16亿美元。人们惊喜地发现:发展旅游业比起借钱办工业更合算,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容易办成的事。
1986年,一项宏伟的计划出现了:借1987年国王普密蓬60大寿的机会,宣传、发掘和展示民族文化,力争吸引290万游客,创汇15亿美元,并由此打下基础,争取在1991年——“六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吸引游客370万,创汇690亿铢(约26亿美元)。
泰国政府把1987年定为“泰国旅游年”。旅游点从32个增加到45个,泰航机票降价;从1月到12月,每个府都有节日活动,如火箭节、蜡烛节、素食节、水灯节、桂河桥周等等。1月4日“旅游年”开典那天,仅组织到曼谷表演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就有5000多;所有旅游点都美化一新。这样宏大的计划,要是由一个导游性质的旅游局去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强大的宣传声势,也是明显的高招。
旅游机构“六五”计划的预算投资是13.42亿铢(约为5360万美元),其中60%用于宣传。1986年,旅游年公共关系委员会制订的58条措施中,多数是关于宣传的。诸如,向国内外旅客介绍旅游年的重要活动,用泰文和英文出版30万本小册子,制作100种录相带和幻灯片,为介绍泰国的风俗、传统而发行10万张印有“旅游年”字样的招贴画;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用英、日、法、意、德5种文字印发新闻信札;所有的宣传品都分发到各驻外使馆、商务处和泰国航空公司及泰国旅游机构的驻外机构。
“旅游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吸引游客340万人,创汇17亿美元。
如今,只要你跨进泰航班机的机舱,马上就会感觉到强烈的宣传气氛。我们在清迈和博他耶住的旅馆里,桌上摆着旅游地图和介绍该地文化的小册子,闭路电视一天放好几次“旅游信息”之类的录相片。
旅游业的魅力在于文化,因此,服务行业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礼貌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旅游业。
泰国政府十分重视服务行业的建设。政府规定一级宾馆的服务员必须从中学毕业生中考试录用,除了仪容、气质方面的条件外,还必须懂英语。录用后要经过半年的严格训练,合格者才能上岗。早在1979年,泰国就开始举办旅游训练所,为酒店宾馆培养服务员。现在,大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有旅游系和导游培训班。我们在一些小吃店进餐,服务员有的会说英语,不少人还会说中国普通话。
但是,泰国政府在发展服务行业的规模问题上,却不是一帆风顺的。1982年旅游业出现飞跃之后,政府急于发展高档宾馆,用“建600个房间以上的宾馆可获扶助特权”的政策来刺激旅馆业。结果,短短三年,曼谷市的高档宾馆的房间数增加了3倍,达到2万多间,然而,使用率却从80%降为60%;房租也不得不降价。景况差的宾馆使用率只有20%。大多数高档宾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就在这期间,政府发现中档旅馆使用率普遍在60%以上,而低档旅馆却供不应求。政府调整了发展方向:高中低档兼备,以中低档为主。现在,就是在首都,也可找到有帆布床的旅馆。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事业,它必然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大概有鉴于此,泰国注重挖掘、开拓民族文化,综合性地展示民族文化。
在东南泰皇宫酒家吃晚饭,不但可以品尝到几十样泰式小吃,从一碗辣得很怪的菜汤到一种用树叶包着的海鲜;而且,整个酒家是由几个水榭组成的,小桥通幽,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桥下有渔舟,对月举杯,易得渔家乐趣;几个大水榭同时有歌舞表演,泰家姑娘轻舒长袖,柔情似水,仪态万方,其舞其曲其歌其乐器,很能发人怀古之幽思;服务员穿着旱冰鞋端着菜,在人丛中穿梭自如,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一个表演项目。这种融吃、住、行、买、看、听于一体的场所,到处都有,难怪有“食在泰国”、“玩在泰国”之说。
从1985年起,泰国把旅游业开拓到了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深山农家。“森林探险旅游”、“家庭接待计划”等活动都获得了成功。
当然,要发展旅游业,开放民族文化,就难免要有些沉渣泛起,还会伴随开放进来糟粕甚至垃圾。比如色情行业的泛滥,就已经引起泰国政府的警惕,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政府采取强制措施迅速扑灭;报上常能见到“扫黄”的报道。
看来,泰国旅游业对于发展中国家至少有这样几点启发:一个国家的旅游资源就是它的过去和现在,而不仅仅是几处“旅游点”;旅游业要取得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固然已经很难,但就是做到了也仍然不够,要使全国人民树立强烈的“旅游意识”,把吸引游客视为公民义务和责任;旅游业不是导游业,因此管理体制要显示出“综合”能力。
我国有5000年文化、11亿人口和广阔的“五色土”。泰中友协会长刘华源先生坦率地对我们说:“中国的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旦充分利用,定会促进中国迅速富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问题学术动态

  发展中国家形势研讨会
上月,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北京举行“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形势研讨会”回顾了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并对90年代的形势作了预测和分析。
对于80年代的经济形势,一些学者认为,80年代对于非洲和拉丁美洲来说,是失去的10年;而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则是迅速发展的10年。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80年代是亚、非、拉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10年,共同点日益减少,不同点日益增加。但他们的共同认识是,在60年代,亚、非、拉美的发展势头都不错,而且拉美的发展速度曾一度超过亚洲。但到80年代,由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鼓励出口、注重产品质量、资金流入增加,经济持续发展;而拉美债务危机严重,资金流入减少、流出增加,通货膨胀加剧和贸易逆差增大,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有时还出现负增长,致使拉美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亚洲。非洲在80年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资金外流严重,债务增长快,人口高速增长,而经济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因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就业问题严重。在中东地区,由于美苏采取有争夺有妥协、以妥协为主的战略,除个别热点外,形势普遍缓和。两伊战争结束、中东和谈继续、阿拉伯国家团结加强以及一些国家实施经济多样化政策,致使中东经济、政治形势普遍看好。
展望90年代的形势,与会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发展速度放慢,对原料和初级产品需求趋缓,区域集团化趋势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以及它们再度采用经济手段来干预别国内政,使发展中国家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还有本身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弱点以及沉重的债务负担,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90年代的南北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但发达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另外,世界热点降温,军事对峙减弱,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势头加强,世界科技革命的深入进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再者,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世界由两极过渡到多极后,发达国家都要争夺发展中国家。这一切也都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只要把握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找到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在90年代的前景是值得乐观的。
         本报记者 杨贵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