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东海之滨的巨人步伐
——访宁波港
一个巨大的F形钢筋水泥结构平台,从岸边伸向碧波荡漾的海港,满载澳大利亚矿石的10万吨级的大船,正在这里卸货。两台20层楼高的卸船机,不慌不忙,一来一往,60多小时就把矿石卸完。作业量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码头上却空空荡荡,很少看到工人。原来,这里是由电子计算机自动组织生产的。
这就是著名的宁波北仑港区。类似这样现代化的大型深水码头(3—5万吨级以上的),在北仑10公里长的岸线上,还可建造30余个。将来,这一带是我国远洋散杂货、石油和国际集装箱船舶的集散、中转基地,这般规模的深水港,国际上也是少有。人们已经给了它许多美称:“未来的东方大港”、“中国港口之皇冠”、“远东的鹿特丹”等等。许多人来到海边,目睹港口建设的雄姿,又听了远景规划介绍,无不赏心悦目,高兴地说:东海之滨传来了祖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声!
建国40年来,宁波港跨的是“巨人步伐”。如今的一天货物吞吐量,超过解放初的一年。宁波之有港口,为时已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胁迫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其中就有宁波。解放后,港口有所疏浚,但长期来只是个停泊小吨位船只的内河港。现在的宁波港,则包括了北仑、镇海和宁波老港的三个港区,形成一个大中小泊位综合配套、功能较齐全的新型港区。宁波港的飞跃——从内河港,扩大到河口港(镇海),再发展到海湾港(北仑),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近十年的事。1978年,全港只有500吨至5000吨级泊位10个,现在已有500吨级以上泊位42个,最大为10万吨级,新增吞吐能力27.5倍。
港口的建设,直接受益的是“母地”。在宁波港周围涌现了一批大中型企业:镇海炼油厂、化肥厂、发电厂……它们已经成为浙江工业的骨干,还有一个规模更大的北仑发电厂正在日夜施工。宁波市及市属各县的企业也因“港”得益非浅,所有工厂使用的煤,都是通过宁波港运来的。小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建在宁波港的入海口,一批高技术、新技术和创汇骨干企业已经建成,有30余个外引内联企业投产或试产,逐步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一些老企业也大为改观。目前宁波市正式批准的“三资”企业达120多家,其中80%以上是以老企业为依托,“嫁接”先进技术进行改造的。经过这样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宁波市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长,出口产品收购值比开放第一年翻了一番。 (沐定祯)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为祖国增光添彩
——从数字看浙江
这里的数字虽然不能反映浙江经济建设的全貌,但它说明了浙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4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主义祖国增添了光彩。
国民经济
社会总产值 五天抵一年 1988年,全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15.42亿元,7.6天就相当于1949年一年的总数。
1988年,5天创造的社会总产值、8天创造的国民收入,均相当于1949年的总和。
198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23.65亿元,4.6天就等于1949年的一年,其中工业总产值1141.03亿元,比1949年增长193倍。
乡镇企业在改革中异军突起,产值从1978年26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621亿元,增加近23倍,占了农村社会总产值2/3。
1988年,全省商品出口总额达16.2亿美元。现已批准设立的“三资”企业共407家。
十年翻两番 生活大改善 1988年,浙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02元,比1949年的47元增长18.2倍,尤以改革开放10年的增长幅度为大,1978年还只有165元,到去年几乎翻了两番多。
浙江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1988年达到了1453元,比1949年的116元增长11.5倍,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3倍。
鱼 米 之 乡
人均耕地少 亩产超千斤 浙江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1.63%,人均耕地0.62亩,列全国各省之末。解放后由缺粮省逐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1966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亩产超“纲要”的省。1972年又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千斤的省。1988年,粮地单产72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接近解放初两个人的占有量。粮食复种指数达226%,居全国首位。
今昔十比一 一周一斤鱼 素称“鱼米之乡”的浙江,建国初期每年人均鱼的占有量只有3.3公斤。逢年过节,不少地方还得刻“木鱼”以示“吉庆有余(鱼)”。40年后的今天,尽管人口多了1倍,可按全省鱼产量计算,每人每年鱼的占有量达30多公斤,一周就可吃到0.5公斤鱼,1个人的占有量相当于建国初期10个人的占有量。
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渔场,全国每人吃的每10条鱼中就有一条“舟山鱼”。
丝茶之府
一年产绸缎 地球绕十圈 历史上就有“丝绸之府”之称的浙江,如今生产的丝绸更是色彩斑斓,名扬四海。1988年生产丝14793吨,丝织品46476万米,分别为1949年的17.8倍和38.3倍。去年一年生产的丝织品连起来可绕地球11.6个圈。繁花似锦的丝绸大家庭,如今已发展到绸、缎、锦、纺、绢、绫、罗、纱、绡、绒等15个大类和200多个品种,成为浙江出口的拳头产品,畅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人四杯茶 浙江有其一 浙江是全国著名的茶乡。1988年产茶12.82万吨,比1949年的0.66万吨增长18.4倍,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4。在我国的每4杯茶中,浙江就占了1杯。
1988年,浙江茶叶出口为国家创汇9267万美元,继续在全国夺魁。在我国用茶叶换取的美元中,每4元中就有1元是浙江的。浙江的天坛牌特级珠茶和天坛牌特级珍眉绿茶,先后荣获国际金奖。
旅游之地
浙江多胜景 嘉宾喜盈门 1978年以前,浙江旅游还是空白。1979年,前来浙江旅游观光的外国友人和华侨、港澳台同胞93094人,1988年增加到383360人。1983年创汇1458万美元,1988年已达5624万美元。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秦山,核电之城
在杭州湾畔的海盐县境内,一座核电城拔地而起,70多米高的核反应堆安全壳已耸立在秦山身边,各种主辅设备正加紧安装,4000建设大军夜以继日工作。预计明年,秦山将可为祖国大地第一次输出核能电力。秦山,这座历史上因秦皇登临而遂有其名的古老山峰,而今则以我国第一座设计建造的核电站而名扬四海!
1964年,中华大地上升腾起第一朵蘑菇状云团,原子弹这个神秘的梦幻在中国变成了现实。炎黄子孙,莫不振奋!
但是,几度春秋,核技术落后的阴影又重压中国人心头:当世界上矗立起600余座核电站的时候,中国大陆却依然是一片空白。人们在焦虑和奋斗中期待中国核工业的第二曲高歌。核电伟业,谁主其成?
70年代初,周总理曾亲自审定,搞自己的核电。然而伟人早去,事业未竟。直至1982年12月,一代核科技专家才乘着改革春风,从西北戈壁滩来到杭州湾畔的秦山,安营扎寨,开始核工业的第二次创业。
千秋伟业,而今始举,从国家总理到布衣百姓,多少人情系核电,心连秦山。曾经是电力专家的李鹏总理,就三临秦山,指点宏图。
一座核电站包含了30多个主辅工艺技术系统、170多个配套系统,那是一项牵涉到近20个专业的宏大科技工程。核电站科研设计几乎汇聚了全国所有有关的技术精英。几度寒暑,不计报酬,重点攻克了380项之多的科研项目。几百家企业和上万名技术骨干真诚合作,孜孜以求。
研制迈出了可喜一步,建造又难关重重。单说反应堆主管路的焊接,在国外都是非“神仙焊手”莫属,我国尚无这种工艺先例。向某国咨询,对方开口就要8万美金,还另附许多苛刻的要求。核电建设者们发誓:力排万难,闯下此关!无数次的试验攻关,焊接一丝不苟,结果万无一失。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人士在对秦山核电站全面运行前进行安全评审后称赞:“中国,是能够胜任核电建设的。”198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在原12个常任理事国中,重重地添上“中国”这个神圣的名字。(俞文明)(附图片)
(上图为即将竣工的秦山核电站反应堆主厂房一角。张 录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全国重点产粮县之一的嘉善,解放后结束了“有田无人耕”的历史,40年来提供的商品粮可供北京市区居民吃5年……
送走“瘟神” 人欢粮丰
浙江嘉善500多平方公里的沃土,是杭嘉湖平原上的鱼米之乡,被人们誉为“银嘉善”。
然而,这水乡过去却成为血吸虫病滋生蔓延的地方。从抗战到解放前夕的短短10年间,这个小县竟有17000多人死于血吸虫病。
随解放大军而来的医疗队、工作组,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根治了血吸虫病。说起《枯木逢春》那部电影,嘉善人就很容易动感情。很多人也许还记得一张照片,那照片上一位骨瘦如柴却挺着大肚皮的小女孩,她叫娄玉妹,如今幸福地生活在嘉兴市郊区。那时的嘉善有多少这样死里逃生的“娄玉妹”啊!60年代初,这里的应征入伍青年常因肝脾肿大而被退回,有几年上级干脆对全县作免征处理。可如今,这里成了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县,还连续几年输送了飞行员。过去深受瘟疫之苦的洪溪乡,今天也成了全国农村群众体育的先进单位,今年还要承办江浙沪的农民篮球邀请赛呢!
10年改革使嘉善人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这里,建立了全国最早最完善的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各行各业支持农业蔚然成风;这里,良种覆盖率达到98%,健全的三级繁育推广体系使嘉善良种远近闻名;这里,乡乡都有机动吸泥船,农家肥的投入从来没有被冷落。嘉善人还善于多种经营,种西瓜,西瓜又甜又大;种蔬菜,蔬菜又鲜又嫩。秋番茄这里不过种了几年,可如今连省城的一些农业专家也要来这儿“取经”。内塘养鱼,亩产高达600多公斤,京、津、沪的市民吃的淡水鱼,有不少就出自嘉善水乡。这里利用紧邻沪嘉杭的地理优势,一家家的乡镇企业办了起来,去年总产值超过2.6亿元。经济发展了,嘉善人生活也好了。50年代住草棚,70年代住平屋,80年代住上新楼房,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100多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嘉善人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1亿公斤,全国每500公斤粮食定购任务中就有1公斤是嘉善人提供的。40年来,他们累计提供商品粮超过36亿公斤,可供北京市区的现有居民吃上5年。
(柏良 颂清)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寄语故乡
万千景色畅天怀。
严济慈
(严济慈,浙江东阳市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
别梦迢迢卅七秋,归心永忆是杭州。
由来吾浙多英俊,四化声中争上游。
苏步青
(苏步青,浙江平阳县人,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
浙江是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的故乡。学习他们对人民、对祖国赤诚的献身精神。
谢 晋
(谢晋,浙江上虞县人,著名电影导演)《寄语故乡》是茅盾生前的题字。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一户农家四十年
徐永辉
1950年初,我作为浙江日报的摄影记者,去嘉兴县采访。路过七星乡二村时,忽然听到一阵“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我循着歌声,找到了翻身农民叶根土的家,并给他们全家拍了一张“全家福”。在这幅照片里,从三个孩子穿着破布、旧棉絮拼凑的破烂衣服上,记录了旧社会给他们留下深重灾难的痕迹;也从叶根土的笑嘻嘻的脸庞上,反映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喜悦。此后,我多次到这户农家作客。
40年后的今天,这三个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的孩子,情况怎么样了呢?我跟踪采访,又拍摄了三张照片。(附图片)
右图为解放初期叶根土一家的合影:后排左一为叶根土的妻子,右一为叶根土,中间抱着的是小儿子叶兴友。前排左为女儿叶桂凤,右为大儿子叶兴富。
叶根土的大儿子叶兴富从部队转业回嘉兴,一九八四年担任嘉兴市农垦场七分场的党支部副书记。休息天,叶兴富推着崭新的自行车与妻子女儿高高兴兴地进城去。
叶兴友,解放初期时还在父亲的怀里,现在已40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家每年种植桔树,去年造起了新房。这是他和妻子高冬青在选优良桔子,卖给国家。
叶根土的大女儿,当年领着叶兴富唱“解放区的天”的叶桂凤,1980年担任了村妇女会副主任。这是桂凤正在教育孩子长大后艰苦创业建设新山村。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金衢盆地披绿装
金衢盆地,素有浙江的“红色沙漠”之称。在这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百年来,这里荒山、荒丘、荒滩多,贫困农民多。
而今,金衢大地满山遍野的红土已开始披上绿装。
在盆地西端的重重山岭,你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林海”。靠着挖山治山、吃山养山,龙游县发展成了拥有190万株立竹的“江西竹库”,竹窗、竹花钵、竹扫把以及出口日本的竹笋罐头,成了这里的新特产。
如果你在金秋季节,来到盆地中部的衢江岸边,又能见到当年徐霞客描绘的“桔奴千树,筐筐满家”的丰收美景。
在盆地东部的金华、义乌、浦江、兰溪一带,棉、桑、茶的种植业蒸蒸日上。昔日的荒丘、荒滩,如今是青白相间。采桑、采茶、采棉,忙煞了金衢姑娘。
这儿的农民说:“要不是党和政府领着我们搞开发,山不会这么绿,地不会这么肥,人不会这么富啊!” (庞 承)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摘取科技明珠的人
“甲肝克星”毛江森
这位浙江省医科院研究员带领的攻关组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历时10年,共同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甲肝克星”。
去年春,江浙一带甲肝流行时,他们研制的甲肝诊断试剂在一些职工身上注射后,产生了较好的免疫力。通过流行病学的考核,证明疫苗有100%的保护作用,疫苗抗体可持续存在。
疫苗的中试生产已经开始。曾严重危害我国和第三世界人民健康的“甲肝”,即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机电“骑士”温邦彦
瑞安市永久机电厂厂长是个科技“个体户”。一九八七年,他发明的多功能组合电磁阀,在第十六届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金奖;半年之后,他又有三项发明在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个人发明骑士勋章。如今,他在电磁阀、温控仪表等方面,已有十五项发明创造,其中十一项记载在世界专利文献中。
“美发大师”赵章光
他发明的“101”系列毛发再生精是饮誉海外的“东方魔水”。他成了著名的“美发大师”。
他从雁荡山麓走向世界发明者的领奖台,胸前挂着一枚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个人发明“一等骑士勋章”;他的双手捧着日内瓦新技术新发明展览会奖给的“奥斯卡金杯”和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最高荣誉奖——工商会金杯。(附图片)
(庸 非 漫画)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西湖变小了还是变大了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古代文人墨客、现代作家名流,将人间最美好的词句,编识成一束束花环,插到这位“西子姑娘”的发髻上。
然而近几年来,关于西湖的话题常常集中在一个“变”字上:西湖是变小了,还是变大了?
说西湖“小”了——
是因为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一九八八年游客近三千万人次,比一九七九年增二倍,而西湖面积还是五点六平方公里;
是因为过去那种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荡漾几叶扁舟,伴着几位船家姑娘轻轻絮语导游的静境被打破了;通体透亮的新颖游艇,以及各式各类的手摇船、电瓶船、脚踏船,穿梭般此来彼往,“百舸争流”,西湖似乎被挤小了。
然而,西湖又确确实实是变大了。
游人们记得,前几年那些阻隔和分割西湖的高墙大院,七高八低的破旧民居,如今已难觅踪迹,从而使西湖游客的视野更加开阔。原先环湖的公园狭小局促,如今已名副其实地变成景致优美的花园绿地;多年来一直支离破碎的十公里湖岸现在已有六公里连成一片。建筑优美别致的湖畔乐园,四季五彩缤纷的少年宫广场公园,古朴典雅的望湖楼……都是近三四年内突然 “冒”出来的。
西湖水变清了。自一九八六年九月西湖引水工程完工后,直接从钱塘江引清流到西湖,日引水三十万吨,改善了西湖水体,使西湖透明度从七十年代末的四十厘米提高到今天的五十五厘米。
一批西湖的特色旅游项目和新的人文景观应运而生,起到了使旅客分流的作用。除原有的“断桥残雪”、“平湖秋月”等十景外,“云栖竹径”、“龙井问茶”等“西湖新十景”也一展风采。“曲院风荷”、植物园的“森林浴”,使深受城市喧嚣之苦的人们获得一块清静之地;
“柳浪闻莺”夜花园、湖畔乐园音乐茶座,改变了往昔西湖“夜寂寞”的印象;吴山腊像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章太炎纪念馆、杭州碑林等一批歌颂古代民族英雄和学者的人文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至此,争论西湖是变小了,还是变大了,似乎已无多大意思了。西湖变得更加妩媚动人,西湖旅游内容更加丰富,这才是她的真正内涵。 (应舍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