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四十年城市巨变
建城已有3000余年历史、五朝建都也达800年之久的古城北京,在短短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北京正以崭新的面貌,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阔步前进。
首 都 功 能 显 威 力
40年前,当人民政府接管北平城时,这里的建筑精华只是昔日的皇宫、禁苑、坛庙以及皇亲国戚、达官显要们的私宅府第,多已年久失修,黯淡破旧;广大劳动人民则生活在阴暗低矮、残砖断瓦的杂院里。北平许多地方凋零破败,满目疮痍,一片衰落景象。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这一性质同国内其他城市是不同的。市委、市政府按照首都功能的要求,坚持为中央服务、为国际国内交往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对旧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五十年代,当新中国处于第一个十年的时期,一批批新建筑就已相继落成。以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军事博物馆、华侨大厦、北京工人体育场、钓鱼台国宾馆为代表的“十大建筑”拔地而起;天安门广场经过不断改建,与周围气势磅礴的建筑相互映衬,更显出这世界最大广场的恢宏壮阔、庄严神圣。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同古都风貌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不但为北京绘出了雄伟壮丽的画卷,更加引起全国人民的向往,而且向全世界显示了人民共和国的宏伟力量和蓬勃生机。
八十年代,北京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建设飞速发展,首都功能大大加强。北京图书馆新馆、彩电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国际饭店、长城饭店、抗日战争纪念馆、大观园、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剧院、地铁东四十条车站等新的“十大建筑”相继建成,造型别致的新建筑比比皆是。40年来,城市范围从109平方公里拓展到750平方公里,再向外延伸,则是黄村、昌平、燕山等新崛起的卫星城。北京,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欣欣向荣图景。
40年来,北京兴建各类博物馆25座、公共图书馆21个、文化馆360个、影剧院65座;各类学校成倍成十倍增多;体育场馆遍布城乡。从现代化高科技密集的中关村,绵延数公里的学院路,到古色古香的琉璃厂文化街……都显示了首都文化中心的特色。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交往中心的要求,北京兴建了大批国际国内交往设施,现已拥有首都宾馆、王府饭店等百座现代高级宾馆,以及大批旅馆、饭店,接待海内外宾客的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以往国内外宾客住店难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缓解。
建 了 7 个 北 平 城
在短短的40年里,北京建设的各类房屋总面积达到了1.5亿平方米,大大超过了800年建设的总和,相当于7个旧北平。
近几年,北京每年竣工各类房屋总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居世界各大城市之冠。
人民政府坚持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宗旨,大力兴建了居民住宅和配套服务设施。上百万户从低矮旧房迁入新居的数百万北京人,亲身感受到了北京的巨大变化。1949年,全市只有民房1354万平方米,1988年底,全市居民住宅已达8265万平方米。40年来,北京新建住宅7500多万平方米,是解放初期全市住宅总面积的5.4倍。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年住宅建设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左右。3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兴住宅小区达到120多处,遍布北京四城。40年前,北京城市人口不足200万,人均住宅面积只有4.75平方米,很多人家三代一室、四世同堂;40年后的今天,北京城市人口已膨胀到600多万,而人均住宅面积却上升为7.17平方米。市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仅住宅一项,40年来投资就达149.2亿元。
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40年来全市新建医院400座,对原有的45家医院也进行了改建扩建。大批住宅区内栽花植树,环境舒适,服务设施配套,与解放前的破屋陋巷相比,真有天渊之别。全市商业服务业网点去年达到11.1万个,相当于解放初的5.6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解放初只有2.8亿元,1988年猛增到234.3亿元,群众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大大缓解了。
市政设施建设大发展
水、电、气、热、道路、通讯、邮政等市政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北京发挥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作用的前提条件。40年来,党和政府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180亿元。特别是近10年,北京市下大力气为现代化城市打家底、奠基础,大大增强了首都的城市功能。
1949年,北京只有两座水厂,日供水能力不过8.6万吨,吃自来水的居民不足1/3。40年间,全市新建了20座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188.8万吨,城区居民100%吃上了自来水。城市供电能力也大大增强,全市用电量从解放初期的2亿千瓦小时,猛增到137.9亿千瓦小时。绝大多数北京人烧水做饭告别了小煤炉,从零开始,现已发展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用户165万户,城市居民炊事燃气化率达85.5%以上。城市各种形式的供热面积正在不断扩大,已有80%的居民住宅用上了暖气。过去少得可怜的电话,如今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超过32万门,市内电话用户达23.6万户。
40年来,北京共修建城市道路2900多公里,比北京到广州还长500多公里。旧北京以紫禁城为中心,道路呈棋盘式格局,严重阻碍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经过多年改造,特别是80年代加快改建、扩建,道路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在宽敞、快速的二环路建成之后,长48公里的三环路也已通车,目前又在修建北四环路。与此相衔的长安街延长线、德清路、昌平路、学院路、京密路、京石高速公路等,形成了四面辐射式的新格局。现代化的立交桥已遍布全城,仅城市立交桥就达23座之多。沿二环路驱车疾行,在绿荫环抱、鲜花簇拥之中,一座座立交桥宛若颗颗明珠,镶嵌在“翡翠项链”上。1984年,三环路上三元桥建成通车,规模居全国之首。如今,南外二环又有十几座立交桥通车,其中,美丽舒展的玉蜓桥比三元桥又大得多了。
京城无处不飞花
40年来,由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绿化美化环境,北京市的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城市,道路、河道绿化长度由87公里骤增到2000多公里,复兴门、阜城门二环、三环等60多条城市道路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林荫道。新建、扩建了大批的公园和街心花园。众多的古典园林得到了修葺和保护。公园由解放初的7个增加到了62个。各种树木已增加到170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在郊区,营造了片林、经济林4万多公顷,基本实现了村庄、沟、路、渠的初步绿化和农田林网化。郊区的林木覆盖率,已由解放初期的1.3%增加到23.7%。从平原到山区,形成了多层次的防风、防沙、改造小气候的绿色屏障,风沙危害大大减少。北京变绿了,变得更美了。
头一回承办亚运会
1990年将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是解放40年来北京也是我国头一回承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新建改建的场馆达33个,3万名建设者正在夜以继日紧张施工,已有17个场馆竣工或投入使用,各主要场馆和配套的市政工程都将在今年底完工。举办亚运会,将充分显示我国政治、经济实力和科学文化等新水平,增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文明、美丽、好客的北京,将以崭新的风貌迎接这一盛会。 (张红新)(附图片)
  中国第一大立交桥——玉蜓桥雄踞在北京城东南。 叶用才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1亿元——418亿元
  工业向高精尖进军
北京,正处于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作为经济主导的工业突飞猛进,得到了巨大发展。40年来,北京市沿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条道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起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与骨干企业。全市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从解放初1亿元增长到1988年的418.3亿,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二。而且,现有的工业生产能力,有一半是在10年改革中新形成的。改革,使北京市经济建设进一步朝着适合中国国情和首都特点的方向大步前进,使生产力低下和落后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
解放以后,北京逐步建起相当数量的现代化大规模的新工厂。西郊石景山的十里“钢城”,东郊十里堡的“纺织城”,酒仙桥技术密集的“电子城”,燕山脚下的“石油城”,东南郊的“化工城”……,这些工业区都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40年艰苦努力,北京工业门类已经比较齐全,拥有400多个行业,特别是把解决首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作为重点。我国最早的毛纺厂——清河毛纺织厂,解放前只能生产粗糙的麻袋呢。今天,北京毛纺织业已经大大发展,年产呢绒1633.5万米,产品获国家优质金、银奖达15项,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解放前,偌大的北京,不会做简单的收音机,连牙膏、玻璃杯、图钉、小气门芯也不能生产。今天的北京工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在全国经济生活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历史任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塑料、合成橡胶和乙烯,占了全国产量的1/3到1/2,有机化学工业居全国第一位,文教艺术用品居第二位,毛纺织品占第三位。
40年来,北京的工业不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仅仅改革10年,北京就完成了277项重点工业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一大批高、精、尖新产品应运而生。北京工业品已有70项获国际金奖,279项获国家金银奖,在国内各省市中居于前列。电视机从无到有,发展到92.88万台,近10年增长23倍,其中彩电产量已达58万台,近10年增长2894倍。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录相机年产百万余台。汽车从无到有,发展到年产9万多辆。北京第一机床厂的铣床、加工中心,北京人民机器厂的高档胶印机,中美合资汽车公司的吉普车,以及叉车、钢琴、羊绒衫、毛呢、棉布、啤酒、服装等上千种产品,已成批出口。
高新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创造着新的生产力。一批北京工厂为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导弹提供了重要零部件和装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已正常运行。北京微电子技术工业发展迅速,成龙配套,开发了一批重要新产品。生物工程、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产业逐步形成。仅北京广播器材厂的电视接受设备,就占领了国内大半个市场。
坚持改革开放,实行“两保一挂”的工业承包制,推行优化劳动组合,大力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增强了北京工业的活力,经营管理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全市连续多年做到了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基本同步增长。今年头8个月,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去年同期又增长4.5%。
北京的财政收入80%以上来自工业。1949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改革,财政收入年年有较显著的增长,1988年达68亿多元,比解放初期增长185倍,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按比例上缴中央财政也增加了。
(徐人仲)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强大副食基地建立起来了
40年来,京郊农业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京郊16000余平方公里的田野上,已经连续11年获得粮食丰收,总产、单产连续3年双超历史最高水平。这是京郊近400万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变化的最根本标志是,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实现了向大规模商品经济的转化,为首都服务的稳固的副食品基地已经建立;传统的手工劳动的农业正逐步跨入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行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已显露生机;京郊农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摆脱了贫困的广大农民群众,由过去的追求温饱变为朝小康水平奋勇前进了!
服务首都 富裕农民
稳定发展副食品生产基地
据资料记载,1949年京郊有菜田6.5万亩,全年产菜1.05亿公斤。市民每人每天不过3两,而且主要是白菜、萝卜。至于肉、蛋,更是少得可怜。
新中国成立以后,朝阳、海淀、丰台等近郊区菜田迅速发展。1957年前后,陆续划入一批远郊县,供应首都肉、蛋、奶、果等副食品成为农民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服务首都,富裕农民”,把京郊建设成为副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通过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菜、肉、蛋、奶、鱼、果、禽等生产基地在京郊迅速崛起。特别是采用现代化生产手段的国营集体养鸡、养猪场,保证了市场稳定。拿现在同解放初对比,相差十分悬殊。就是拿1988年同1978年相比,蔬菜也增长了65%;商品蛋增长了9.2倍;牛奶增长了2.3倍;淡水鱼增长了20.7倍;干鲜果品增长了35.7%,西瓜增长了10倍。首都人民的“菜篮子”,着实是越来越丰盛了。
深化改革 推行规模经营
粮食不徘徊 丰收十一年
北京市在抓好副食品生产的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对粮食生产一直没有放松。尽管城市建设征地和副食品生产占地,使京郊粮田面积逐年减少,但是北京市的粮食总产量始终在稳步增长,1988年粮食总产相当于1949年的5.6倍,亩产相当于那时的8倍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京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一度增长很快。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农民转入了乡镇企业和副食品生产,原有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农业出现耕作粗放、地力下降现象,生产发展缓慢。同时,多年积累起来的比较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技术系统,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为了防止农业萎缩,保证持续增产,北京市坚持从实际出发,从1985年开始改变土地平均分散承包的格局,在平原发达地区逐步推行以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为目标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分散的土地相对集中起来,由专业队、专业户承包,实行粮食专业生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平原粮区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村有2568个,占平原村总数的91.6%,规模经营的粮田面积234.4万亩,占总数的68.2%。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步入新的良性循环,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京郊粮食生产很快恢复了生机,1988年亩产首次突破“千斤”,达到520公斤,总产达到23.45亿公斤,比上一年增长了3.4%。一靠投入 二靠科技
现代化新型农业
显 露 生 机
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市委、市政府注意发挥农民和政府的两个积极性。1986年,市里制定了一个“建设300万亩粮食基地分两批实施”的规划,截至1988年底,市、县、乡三级已投资1.97亿元,用于购置农机具、兴修农田水利和科技进步。仅以农业机械为例,1988年,京郊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596台,比1978年增加了1.3倍;农机总功率达543.4万马力,比1978年增加了1.1倍。
3年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粮食生产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目标。如今,小麦、玉米的农机系列化综合技术已推广200万亩;以渠道衬砌、管道灌溉和喷灌为中心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推广到34万亩;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的小麦、玉米两茬平播面积发展到170万亩;小麦良种在京郊已完成第5次更新换代;飞机防治病虫、化学药剂除草越来越普及……
首都副食品基地的建设,也为现代科技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天地。全市已有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国营、集体养鸡场901个,建起了20个县区级良种猪繁殖场,奶牛生产中普及了冷冻精液人工配种,电子计算机管理正在10个大型规范化牛场中使用;快速、省工、省药、节能、效果明显的管道喷药新技术,已推广到14个县区,控制果林面积达1.8万亩;按市政府规划,一批高产、稳产、低耗、高效益的现代化菜田已经并正在建设起来。 (王永华)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改革使教育充满活力
一九四九年,北平和平解放时,这座古城只有九百五十多所小学,八十一所中学,在校生总共只有三十六万名。四十年以后,新建二千一百九十一所小学、七百五十九所中学,在校生达到一百三十多万名。办学条件也有显著改善,城区有不少中学增设了计算机室等现代化设施;农村许多简陋破旧的中小学校舍已翻盖一新。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人民对教育事业越来越支持。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在全国是最低的。北京也是最早解决小学“二部制”的大城市,近几年入学高峰也没出现“二部制”。
从一九八○年开始,北京兴办职业高中,至今已有各类职业高中一百八十五所、二百三十二个专业或工种,城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的比例已达到一比零点五九。由于教育结构的改变,使相当一批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掌握了一技之长,走上工作岗位。
全市教育经费逐年在增长。一九八六年教育经费占市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十六点七,一九八七年为百分之十七,一九八八年为百分之十八点一,今年计划达到百分之二十。从一九八五年以来,市政府还连续四年每年为教育办十件实事。为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市委、市政府及各部、委、办、局及区、县领导每人联系一、二所学校。为缓解中小学教师“住房难”的问题,市政府拨出专款,为城近郊区教工建设了面积五十万平方米住宅,为远郊区(县)先后安排二十五万平方米教师住宅建设指标,并补助专款一千五百万元。为了改善教师待遇,对从事教育工作满三十年的中小学教师在退休时给予奖励,并为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增拨五千个高、中级职称指标。
近年来,北京市又开始了一个深化改革的尝试:从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入手,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内部,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多年存在的弊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成为有一定自主权的办学实体,增强办学的活力。这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在核定教职工编制的基础上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到目前为止,全市正在改革和已完成第一步改革的学校已有九百八十四所,占全市应实行改革的二千零四十二所学校的百分之四十八。一九八九学年度开学后,这项带有首创性的改革将在全市全面推开。 (徐 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