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开拓多种途径 发展绿色事业
  林业部部长 高德占
人民日报从今日起,以《开拓新的绿色事业》为栏目,陆续刊登几篇在林业建设中通过开拓多种途径、加快绿色事业发展的先进典型报道。通过这些典型,我们可以看到,林业已不再是单纯种树、砍木头那种意义上的林业。除了植树造林、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外,林业还是一项开拓门路很多,潜力很大,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事业。大力发展林业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是加快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们提出把“广泛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办开放式大林业”作为林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各林业企业突破单一木材生产格局,充分发挥林区资源优势,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扭转经济危困局面。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林业部门的广大职工长年工作在深山老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加上森林资源下降,投资短缺,不少林业企业经营危困,这是事实。但是也要看到,与其他不少行业相比,林业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是因为除森林之外,林区还有各种丰富的资源,不仅有广阔的山地、水面,有丰富的动植物,而且有各种矿产和旅游等资源,特别是还有大量的采伐、造林加工剩余物和次、小、薪材可以综合利用。
总体来看,林区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深山密林,不少林业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项目,效果很好。他们办厂、办店,广泛开展木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兴办采集业、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他们从实际出发,林区有什么资源就利用什么资源,有什么条件就利用什么条件,积极探索,开拓多种门路致富,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
当然,我们提倡发展多种事业,不是说林业本身不重要,相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林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我们仍要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增强企业活力。通过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不仅可以使企业增收,摆脱困境,更重要的是以工养林,以工促林,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保护资源、发展资源的目的。当林业真正实现森林资源增加、企业活力增强的良性循环后,才能使绿色更多地铺展祖国大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在治理整顿中完善发展承包制
  徐元存
在治理整顿中继续完善和发展承包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坚持。长春市工业企业承包抓得比较细,比较实,效果也比较明显,有几条经验值得重视。
一、包死基数的原则不能动摇。当前,对包死基数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尚无科学办法,不可能把基数确定得完全合理;有的认为企业经营条件不均等,特别是外部环境不稳定,基数无法包死。但是,多数同志认为,只有包死基数,才能使企业的压力和动力统一起来,尽可能地挖掘潜力,克服不利因素,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认为,前一种看法不无道理,但后一种看法更实际可行。如,长春市材料试验机厂去年七月份以后,由于停电累计损失工时一点五个月,影响利润近四十万元。他们采取白天活晚上干,主要车间人等电的措施,保证完成了承包指标。就整个情况看,去年对完成承包基数较大的冲击有三次,第一次是年初职工补贴标准提高,第二次是年中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第三次是进入四季度之后电力严重不足。不少企业多次要求修改承包基数,长春市始终坚持已定的指标不能变,确实不合理的也只能在下一个年度进行个别调整。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去年市直预算内工业企业有百分之九十五点二完成了上缴财政的承包指标,如果不坚持包死基数的原则,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都将是不可预测的。
二、全员抵押的方向应该肯定。承包的企业实行全员抵押这种办法,与不抵押和只搞经营者抵押相比有很多优点。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资金的不足,使部分消费资金合理地投向生产,对贯彻当前国家收紧银根的政策是一项有力的措施。二是增强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风险意识,使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兴衰较好地联在一起,把厂长一人的危机感变成全体职工的危机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三是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为进一步实行全员资产承包和股份制、租赁制积累经验。长春市皮鞋一厂在实行全员抵押后,因为火灾,原定长工资计划不能执行,职工不等不靠,没有补助,没有奖金,十天内连续奋战恢复了生产。有的工人说:“我们都交了抵押金,锅里没肉碗里哪有哇?只有把生产搞上去,我们才能有实惠嘛。”目前,搞全员抵押的越来越多,抵押金额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好势头。
三、承包指标的分解与细化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企业实行承包后,有的同志曾经担心会出现“以包代管”的问题,削弱企业管理。其实,按现代科学管理要求衡量,目前的管理水平确有很多地方还不适应,但与承包前相比,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这里起牵动作用的,就是各项承包指标的分解与细化,同企业升级与经济责任制紧紧地联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管理的加强。国营七九三厂把企业同政府签订的承包指标分解成产量、质量、消耗、技改、安全、新产品开发和企业升级等三十九项具体指标,用层层包保的方法落实到车间、班组、个人,全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承包责任网络体系。这个厂一九八八年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而且有三个品种、七种型号产品获省优,五个型号产品获部优,全系列铝电解电容器获国家金奖,企业也升入省先进级。
四、分档确定经营者收入的办法较为可行。最近,对经营者的收入问题议论较多,实际上也确实存在着分配不尽合理的现象,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矛盾。长春市一些企业在确定经营者收入时根据职工年均工资收入水平以及完成承包经营各项指标情况进行分档奖励,既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又能为大多数职工接受。
五、职代会的作用必须加强。现在,有一种错觉,认为厂长负责制就是一人负责制,企业承包了就得个人说了算。在实际工作中也确有部分企业经营者民主意识较差,不重视发挥职代会作用,把职代会当作陪衬。实际上,承包后的企业如果不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职工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生产和管理也很难搞好。所以,既要强化经营权,也要强调民主管理。有人建议,应由工人职代会对企业资产进行承包,职代会聘任厂长,并由职代会代表或全体职工对聘任的厂长投票表决。职工通过职代会行使民主权利是形成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企业实行承包制时间不长,经验还不足,在操作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开拓新的绿色事业

  从林场森林公园
  叶公觉
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市,距阳澄湖不远;它,占地2.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6%。山上有近万亩松林,山腰有6000多亩竹、杉、栗、茶,山脚有千亩桃、梅、梨、桔、杨梅、葡萄、枇杷等鲜果果园,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开花时节,红如流云,白如飞雪,香气馥郁,沁人心脾。盛夏,乔木蓊郁,灌木丛丛。深秋,零星分布在园内的枫树,绯红点点,如血如胭,红绿相映……四面八方的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去年接待中外游客100万人次。它就是在国营虞山林场基础发展起来的虞山森林公园。
虞山林场始建于1960年,当时上级交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绿化虞山,营林造林。建场后18年间,由于单一封闭经营,虽然种了一些树,但起点低,成效差,有时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去。
1978年底,蒋曦宝被任命为虞山林场的党委副书记、副场长。他想:虞山林场的地理位置这么好,建场历史这么长,为什么还这么穷?
1979年,蒋曦宝到南京林学院进修,学到不少林业新知识。过去人们把林业限制在只是种树、砍树的小圈子里,就林搞林,靠林吃林,在一条死胡同里走来走去,影响了林场的发展,影响了地上资源、地下资源的开发,必须打破这种陈旧的林业经济观念。蒋曦宝和林场职工转变观念,全面认识森林的多种功能、多种效益,立志把虞山林场建设成第一流的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顾名思义,先要有森林。他们冲破了“北方杨家将,南方沙(杉)家浜”式的营林格局,根据虞山的生态环境和经营方向,有意识地安排多元化的树种结构。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相结合,速生丰产树种和乡土树种相结合,成片造林和零星栽植相结合,人工林和天然林相结合,巧妙地把林地变成了“万木园”,树种丰富多采,林相各具一色,既保持着经济价值,更增强了观赏价值。
宝岩附近山上有一块30多亩的葫芦形石塘地,上面铺着一层一米多厚的碎石,下面是乱石相叠,从来没有长过树。蒋曦宝看着这块葫芦地,总觉得不舒服。它好比是虞山头上的一块癞疤,一定要治好它。碎石层被扒开了,大石块被挖出来了。蒋曦宝看着那一条条像战壕似的深沟深坑,指挥工人从别处运来泥土,填平“战壕”。在“葫芦”的四周栽上银杏树,在中间有规则地夹种松树和枫香树。看着一棵棵小树在“癞葫芦”上安家落户,人们的心里甜蜜蜜的。
就在虞山林场场部不远处,有一座齐梁古刹兴福禅寺,寺院四周,大树众多。但是,从公路通往兴福禅寺的那条便道两侧,行道树却参差不齐。
蒋曦宝常常为此感到不安,经过一番讨论决定购买香樟树绿化行道。全场的卡车被调集起来了,直驰百里外的兄弟林场,在那里选购了数百株香樟树。为了保证成活,当天起土,连夜赶回,挑灯夜种。现在,通往兴福寺的便道旁,香樟树绿叶常青,风姿绰约,十分清秀。
建设森林公园,不能仅仅局限于树木,要全方位地进行立体开发。盆景和历史人文景观就是虞山森林公园的两绝。前者集名山古木于尺寸之间,是小环境森林艺术;后者集古今中外于一园,是大环境森林艺术。旅游要有路,他们修筑了12米宽的环山公路,使汽车绕山而行;虞山美景,随车而转,移步换形,目不暇接。旅游要增加景观,他们就建设“景、竹、笋”三用竹林,千亩竹林,绿涛翻滚,新笋茁壮,生气盎然。有林有竹还应有鸟兽动物,他们除了保护森林鸟类之外,还人工饲养灰喜鹊,既可观赏,又可治虫。他们还精心培育观赏动物绿毛龟。
有了看的,还该有吃的,他们加工蜜饯,制作绿茶,培育早熟水蜜桃,还有枇杷、杨梅、桔子……由于发展了多种商品生产,虞山林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姑娘”,变成了一个在全国林业系统众所瞩目的“摩登小姐”。1988年全场总产值达5400万元,利税710万元,在全国4000多个国营林场中名列前茅。
有人惊奇地问蒋曦宝:“你这样千方百计地全面出击,不辞辛劳地各路进军,为的是什么?”他微笑着回答:“为了在林业改革中闯出一条新路,为了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公园。”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做农业生产的“及时雨”
  本报记者 施明慎
干农村保险这一行,在很多人眼里往往是“大干大赔,小干小赔”,若提起开办新险种,更是摇头的多。然而在广西柳州却活跃着一支40余人农险队伍。今年上半年他们开办了12个新险种,大部分略有节余,初步实现了良性循环。
他们是怎么干的?保险公司广西分公司总经理柳云说:“关键是8个字:选准重点,把握时机。”
广西是全国第一大产糖区。柳州种植甘蔗达94万亩,年产量282万吨。这里有糖厂17家,产糖量占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产量的1/3。但是,由于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往往影响甘蔗的生长,不仅糖厂出现亏损,而且还使国家少收税,多补贴,背上沉重的包袱。柳州市保险公司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决定开办甘蔗含糖份保险,把为重点经济作物提供保险保障作为重点开发项目。
今年5月,忻城县新村糖厂的设备发生问题,延长了榨糖时间,因含糖份不够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及时按规定赔付11.6万元。附近地市一些糖厂听说后纷纷询问情况,表示愿意投保。
柳云总经理告诉记者,发展农村保险的重要一环是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性、季节性变化,不失时机地搞好新险种的发展与服务,做农业生产的“及时雨”,杂交水稻的产量比普通水稻的产量高很多,但育秧技术较复杂,且稻种价格较高。农民有心想用新稻种,又怕担风险。保险公司及时开办了杂交水稻优良谷种育秧保险。4月份鹿寨县雄容镇、城关乡遭冰雹袭击,秧苗损失达9.4万元。保险公司很快在灾区召开了赔款现场会,近千名农民提前一小时赶到会场。当地政府的负责同志也连连对保险公司的职工说:“你们为农民办了好事!”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保险的需求愈来越迫切,求保障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柳州保险公司的同志认识到,这就要求他们不断推出新险种,提供综合保险服务。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许多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但由于缺乏用电知识,常常造成触电伤亡和家用电器毁坏等事故。于是他们一方面及时开办了居民安全用电综合责任保险,一方面敦促有关部门宣传用电知识,经常检验用电设施。此举深受农民欢迎,仅上半年就收入保费50多万元。柳云总经理对记者说,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很难预料,也不可抗拒,农村保险的风险确实很大。但是我们认准了为农民服务这一条,坚持科学论证,合理赔付,难关还是可以越过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马政府”的故事
  林青 杜国堂 李天增
仲夏的一天,骤雨初歇。在河北省邯郸地区召开的售粮大户座谈会上,一位年逾花甲的庄稼老汉的发言,语惊四座。他说:“俺一家承包了20多亩地,每年定购任务720公斤,可俺连着4年每年向国家上交5000公斤小麦。今年夏季,一共收了5150公斤,听说北京发生了反革命暴乱,国家有困难,俺一次上交5000公斤,剩下的口粮不足,就掺一些粗粮吃。”
他动情了,接着说:“从古到今,哪朝哪代农民能家家户户住新房,吃细粮,过这样的好日子?这都托党的富民政策的福。人心都是肉长的,俺宁肯自己吃点赖的,也不能让国家作难。”
他的发言,博得一阵阵掌声。人们议论纷纷。
一个说:“他的发言有板有眼,真有点文化水哩。”
另一个马上接茬:“看你说的,这就是‘马政府’的水平。”
其实,“马政府”并非姓马,名字也不叫政府。他叫申兴武,是馆陶县庄科村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因为他属马,又爱替政府、替村里、替别人管些份外的事儿,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马政府”。
就说前不久,“马政府”的两个邻居因为一片宅基地,争吵不休,村干部调解不了,乡政府管不下来。他们准备往上打官司,弄个你输我赢。“马政府”听到这件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左邻右舍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场官司三辈仇家,可不能结这个怨。他走了这家到那家,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们两家几辈子没红过脸,如今因一片宅基地结为仇家,划不来。我让出村里给我划的那份宅基地给你们,别打官司了。”其中一位坚持争宅基地的邻居说:“看你的面子,不打官司了,但你的宅基地我不能要。”“马政府”把手一摆说:“你不要我就不管这个事儿了。”“马政府”慷慨行为,使这两个邻居深受感动。他们又和睦相处了。
近几年来,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地块变小了,有些人心田也变了。加上一个时期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少人想自家的事儿多了,想国家、想大家的事儿少了。申兴武却不同,他常说:“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家的强盛,哪有自家的幸福。”
“马政府”一家打1983年起粮棉收入在全村就首屈一指。他依然不满足,又在考虑着自己下一步的打算。村头有一块20多亩宽的坟场,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他琢磨:人凭土地虎凭山,眼前这块老坟地已沉睡了几百年,如果把它开发出来,不是能造福子孙吗?“马政府”却找到村干部说“我把原承包的20多亩责任田让出来,给我种那片荒地就行了。”村干部听了很吃惊,让他再认真考虑考虑。“马政府”说:“我和家里人都商量好了。无非是先吃两年亏。”村干部见他态度诚恳,就把那片老坟场承包给了他。
“马政府”带领一家老小拾砖平坑,南起北垫,大干了两个冬春,耕翻了5遍,用坏了40口犁铧,拣了200多方烂砖头,才把土地平整好。在此基础上,他坚持果粮间作,栽了500株桃,500株苹果。打井施肥,每年向土地投资几千元,连续4年获得了大丰收。当我们登门采访他时,看到他一家老小在麦收之后啃窝头,不禁肃然起敬。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英雄路上新探索
  ——访丹东铁路分局局长吴敬湘
  本报记者 李茜
丹东铁路分局属下的沈(阳)丹(东)干线是一条英雄路,它南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铁路接轨,至今留在鸭绿江大桥上的累累弹痕,记录了它在当年抗美援朝中的光荣业绩;它又是辽东工业区的一支大动脉,奔驰不绝的列车,每年把2000多万吨物资与3000多万名旅客送往祖国各地。
如同我国许多铁路一样,这条铁路干线如今面临着一个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客货运量日益增长,铁路处于超负荷运转;另方面,设备陈旧老化,70%的设备是1910年至1943年的“老古董”,80%的隧道超过了大修期。可是,近几年来,这里不断传出喜讯:生产节节上升,各项主要生产指标年年超额完成。尤其令人惊异的是,经过铁道部派出的轨检车严格检查,干线质量全部达到优良,成为沈阳铁路局唯一全部线路达到优质的单位。
为什么这条老旧铁路能迸发出新的活力?丹东铁路分局局长吴敬湘的回答是:重要的是在改革中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1986年初,沈丹线上接连出了几起事故,其中一起重大事故造成铁路运输中断8小时。分局几位领导干部下去,一站一站地检查,分析,证实事故的发生固然与设备老旧有关,但主要是工务部门的养路工精神不振,纪律松弛。问题出在人身上。局长与党委书记等几个领导干部没有责怪工务部门的职工,而是坐下来听干部、工人提意见,最后制订了一项等级工区奖励办法,把工区按成绩好坏分为三等,订出具体要求,既有生产方面的,也有精神文明方面的。比如,是否败坏路风、损害社会治安等,都在考核之列。每季度检查一次,不同等级工区享受不同待遇。这个新办法实行后,工务系统3200多名职工的精神面貌迅速改观,他们精心养护线路,打架斗殴一类事几乎绝迹。
吴敬湘过去是做技术工作的,1983年开始担任分局领导工作。几年的东碰西撞,他越来越感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丹东分局有长达595公里的铁路干线与三条支线,64个车站,39个基层单位,2万多名正式职工,加上集体企业的近万人,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如果缺乏社会主义觉悟和主人翁责任感,松松垮垮,没有严格的纪律,怎能承担越来越重的运输任务?
他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阵风,一定要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精神文明制度化。
过去,丹东铁路分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管生产的不管思想,管思想的不管生产,用铁路上的行话来说,是两股道上的车,各跑各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分局领导积极摸索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现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大为加强,分局1.2万名青年工人中,共青团员有6000多人,团干少,经费缺,开展工作困难。今年初,全局增加了20多名团的专职干部,增拨了2万元活动经费。目前全分局按层次建立了38个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434个管理小组和1345个活动小组,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生产任务与思想工作一起抓,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同样列入企业计划,进行考核。今年一季度,分局全面考核、检查了38个基层单位,好的受到奖励,差的受到处罚,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起了骨干作用,从分局到基层新建的政工部门,基本上由原来做过党务工作的同志组成,继承了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
根据形势需要,今年丹东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主要领导干部广泛同干部、工人、职工代表、离退休人员,开展了双向交流和谈心活动,加强形势教育,宣讲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职工中的思想认识问题。
现在丹东铁路分局已初步改变了思想工作与生产经营“两张皮”的状况,出现了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可喜局面。去年分局被评为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在今年五六月动乱和北京反革命暴乱期间,全局生产正常运转,职工情绪稳定。吴敬湘深有感触地说,在过去几年里,企业从生产型跨向生产经营型,又从生产经营型跨向经营开拓型。现在,正在上第三个台阶,即从抓物质生产型跨向既抓物质生产、也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就能保证企业不断前进!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巧建安乐窝 韦启美    原载《讽刺与幽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改革10年来,江苏省盐城市郊区潘黄镇前进村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7.5倍,人均收入增长6.8倍,成为江苏省最早的亿元村。如今,全村土路变为砖路,草房变瓦房,油灯变电灯,家家吃上自来水,户户门前的庭院里蔬菜葱郁,瓜果飘香。瞧,这位62岁的杨老汉逢人便夸:“咱这5间大瓦房,180平方米小庭院,全托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福啊!” 苏振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