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西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
西藏自治区主席 多吉才让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也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3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定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得到了和平解放。这是西藏永远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和羁绊、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和幸福的关键性的第一步。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协议、背叛祖国、掀起武装叛乱后,在广大藏族人民的强烈要求和上层爱国人士的赞同下,中央决定在平叛的同时,进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史上一场最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使西藏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为西藏的繁荣进步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民主改革30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西藏与全国兄弟省区比较,目前还比较落后、比较贫困,前进中也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但是,西藏30年来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举世瞩目,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藏族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改革后,全区建立了各级基层政权组织。过去受压迫、受奴役的广大人民群众成了新社会的主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使我国宪法所赋予少数民族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在西藏得以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区先后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实行了一系列不同于国内其他省区的特殊政策。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得到重视。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尊重。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干部职工队伍已经形成,一大批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民主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88年与1959年比较,农业总产值增长近4倍。现代工业从无到有,已建立了电力、采矿、建筑、建材、轻工、毛纺、印刷、食品等260多个工业企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西藏的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外贸和旅游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现在,全区大多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困难户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扶贫救济工作得到保障。198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380元。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迅速,促进了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解放前,西藏仅有少数几所为贵族子弟办的学校,如今已有各类学校2500多所,在校学生17万多人。文化事业日趋繁荣。藏学的研究,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工作,均取得很大成绩。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建立起自治区、地、县三级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网。科技、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西藏民主改革30年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祖国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大力支援的结果,是西藏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结果。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西藏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离开祖国大家庭,就没有民族的发展进步;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西藏的光明前途。任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西藏人民根本利益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这是历史的回答,也是人民的心声。
为了西藏社会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现在,自治区正在研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设想和长远的目标。西藏各族人民将继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描绘新的画图。
(题头照片为布达拉宫。)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搞“西藏独立”不得人心
  ——阿沛副委员长谈西藏问题
自1987年9月27日以来,拉萨连续发生了十几次骚乱事件,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打着“宗教”、“人权”的幌子,叫嚣“西藏独立”,疯狂进行打砸抢烧,给西藏的各项建设事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为此,今年3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在拉萨市区实行戒严的命令。
如何看待拉萨前一段出现的骚乱事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阿沛·阿旺晋美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阿沛副委员长说,拉萨骚乱,既不是民族问题或宗教问题,更不是人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国内外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在某些敌对势力的支持和挑动下,蓄意制造的分裂祖国的犯罪行为。西藏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正告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任何想使西藏问题国际化的企图都是徒劳的,是我国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阿沛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西藏实行了灵活、特殊的经济政策,落实了一系列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进一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践证明是切合西藏实际的。
谈到拉萨戒严,他说,国务院的戒严令是西藏人民坚决拥护的,是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惩处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在回答中央对流亡国外的达赖的政策时,阿沛·阿旺晋美说,中央的政策和立场是一贯的,对达赖喇嘛谈判的门始终是敞开着的,从来没有关过。但至今没谈成,主要有3个障碍:第一,中央政府是不会跟从未被承认的“流亡政府”成员组成的代表团谈判的;第二,跟达赖喇嘛谈判是我国内部事务,不容许任何外国人插手或参与此事;第三,达赖喇嘛至今还未派出真正能代表他个人意见的代表来跟中央谈。
阿沛副委员长说,西藏自元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反对任何搞“西藏独立”的企图。我们与极少数顽固坚持“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分子的斗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纪 哲)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藏族干部茁壮成长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以来,民族干部队伍在党的关怀下迅速成长壮大。现在,以藏族干部为主体的全区干部队伍新格局已经形成,藏族干部已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4.23%。
在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我们党培养了第一批西藏的本民族干部。到1959年民主改革初期,全区有藏族干部2767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0%。为了适应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藏族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西藏各级党组织遵照中央指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在社会上吸收了一批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年纪轻、懂藏汉语的藏族干部;并从民族院校选定大批藏族学生加入到干部队伍行列。二是组建西藏民族学院等大专院校和各级党校、中专,培养民族干部。三是开办中央党校西藏班,培养了相当数量的领导人才。四是选派大批同志到内地有关院校深造。同时,在升学、招干等方面,对藏族放宽了条件。到1988年底,藏族干部已分别占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干部总数的39%、54.8%、77.4%、94.5%。这些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站在斗争和建设的前列,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西藏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藏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在此过程中也得以迅速壮大。现在,全区各类专业技术干部达到14542名,占全区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56%。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藏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已初具规模。
(西 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诱人的西藏矿产资源
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世界上已知矿产有150种,在西藏已发现76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西藏有铬铁矿、铜矿、硼砂矿和石膏等13种矿的储量居全国前五名之内;地热资源雄踞全国第一,目前已成为西藏的重要能源;还有被称为“金属新贵”的锂矿,潜在储量居世界前列。
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丰富的矿产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
1959年在藏北高原建立了西藏第一座煤矿,如今,全区已建矿54个。采矿业的产值已占全区工业产值的1/4。位于拉萨西北的羊八井地热田是全国最大的地热田,已建成万千瓦级地热发电站。
(阿 多)(附图片)
图为羊八井地热田井喷的壮观景象。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高原金桥青藏线
八十年代改建的青藏公路,雄踞“世界屋脊”。它与川藏公路一样,被西藏人民珍视为通向繁荣、幸福的“金桥”。
1978年春,青藏公路揭开了“8年改建”的壮丽画卷,5000余名建设者云集青藏线,日夜奋战。1985年12月25日,我国公路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最长的二级公路——青藏公路建成。它长1948公里,将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周转率提高了近一倍,节约运输成本每年达5000万元。经这条公路进出西藏的物资成倍增长,全年客货运总量都是1959年的5至6倍。
以青藏公路为主干线,还带动了西藏全区的公路建设。目前,西藏已通车的公路达21695公里,除墨脱以外,县县都通了公路,初步建设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纵横交通网,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杨 棣)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金钥匙工程“雅古都”
43项重点建设工程,是中央援助西藏建设规模最浩大的系列工程,总投资超过10亿元。1984年3月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派北京、四川等9个省市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藏建设,要求每项工程都是从准备到完全能投入使用才交付。因此它们被西藏人民称为“金钥匙工程”。这些工程中有能源、交通工程10项、旅游工程8项,文教、体育、卫生工程15项,其余是建材、商业和市政建设项目。
1987年初这些工程基本建成。这些饭店、医院、群众艺术馆、商场、影剧院、体育馆、科学实验楼、客运站、学校等现代化设施,对改善西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发展各项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大藏族群众赞扬这些工程“雅古都(藏语:好)”!   
     (希 文)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拉萨河谷将综合开发
拉萨河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对我国的援助项目之一,立项编号为“3357”。开发规模为21个分项目,分两期执行,5年完成。今年7月5日,有关各方签署了实施计划。
项目范围覆盖拉萨河谷下游5163平方公里,开发面积6672公顷。预计项目完成后第七年,累计增加的收入可抵全部投资;新增保灌农田3999公顷,年增产粮食3104吨。 (西 鲍)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拉萨秩序井然 人民安居乐业
  游客日益多 观者乐融融
拉萨市区实行戒严半年了,现在的情况怎样呢?
8月下旬,笔者在拉萨市区周游漫步,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大街上车来人往,各行其道;街道两旁,商贩们在使劲地叫卖;柜台边,人们无忧无虑地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公园中,游人穿梭来往,或拍照,或聊天,其乐融融。
笔者了解到,197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相继建立了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兴建涉外旅馆、饭店20余家,开设旅游参观点40多处,旅游从业人员达2500多人。近10年来,共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12万多人。
笔者来到拉萨最大的以接待外国游客为主的拉萨饭店,总经理林纳(奥地利人)介绍说:由于拉萨的骚乱和北京的动乱,前来拉萨旅游观光者大幅度减少,致使该饭店上半年生意很不景气。拉萨实行戒严以后,秩序逐步好转,局势稳定。6月底以来,外国游客日渐增多,饭店经营开始好转。
在市中心布达拉宫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一批来自英国、法国、瑞士、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随游于众多游人之间,他们个个面带笑容,不少人还将镜头对准他们向往已久的布达拉宫,“咔嚓、咔嚓”,拍下了一张张难得的纪念照。
当笔者问起他们在拉萨游历的观感时,一位操法语的游客说:“我们原计划是6月初来拉萨的。但听说拉萨发生了骚乱,北京又发生了动乱,我们产生了恐惧感,不敢来。一直推迟到8月中旬才到拉萨。”
这位先生接着说:“这些天来,我们在拉萨参观游览了许多地方。拉萨的情况,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好得多,看不见一点紧张恐惧的气氛,到处呈现一派喜气洋洋、安居乐业的景象。就像藏民们常说的‘雅古都’!”
(赵恩学)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希望之路
“启珠玛一家是勤劳致富的专业户,真正的万元户……”
路经波密县,来自许木乡的传闻牵动了我的心。秋收期间的一个阴雨天,我慕名前往地处偏僻的许木乡南岛村,拜访启珠玛。
藏东农村的万元户,住房新,穿戴好,家具配套,卡垫档次高。眼前这一家,9口人挤在1大间、5小间旧房里,身穿旧藏装。屋子里只有1部用旧的收录机,没有1件象样的家具。
年近五旬的启珠玛乐呵呵地将我们迎进住房。听说要他谈当商品粮专业户的体会,他拿出一个小本子,兴奋地谈了起来:
“我们一家有5个男劳力、3个女劳力。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承包的40亩地不够种。我总想闯一闯,走发展农业致富的路子,政府给了我一个机会。”
1987年,波密县政府利用自治区第二劳改支队放弃的土地,在许木乡建立商品粮基地。启珠玛同县农牧局达成生产商品粮的协议,承包已荒废3年的160亩地。他带着全家人一边开地,一边围起篱笆。经县农技人员指导,他在60亩地上种植青稞、油菜,施上600公斤化肥;在剩下的100亩地里种上豌豆,当年就获得了可观的收成。
“要把生产搞上去,手头的钱就得先花在生产上。”启珠玛沉思片刻,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3年前,启珠玛就准备了盖新房的钱。但他把积蓄起来的11800元用来购置了“铁牛55”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和小型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去年,他一家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机械化。耕地、收割、运庄稼、脱粒、扬场,总共只用40天时间。从1987年开始,他逐年增加化肥施用量,200亩地的庄稼长势普遍好起来。去年,启珠玛一家产粮食2.45万公斤。今年可望超过去年的收成。
启珠玛带着全家人抓农副业生产,年年完成商品粮合同定购任务。1987年,全家交售商品粮5000多公斤,去年交售1万公斤,今年将交售1.25万公斤。去年,全家总收入为3.5万元,纯收入达到1.5万元;收获的3500公斤小麦种籽已有一半被当地群众换走。
当我问起今后的打算,启珠玛想了想说:“民主改革前,我们一家人沿路讨饭来到许木,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共产党,我们摆脱不了苦日子。今天,我们能富起来,靠的是共产党的富民政策。今后我的目标是继续下功夫抓生产,多为国家作贡献。” (苏润生)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神奇·博大·多彩
  ——西藏传统文化掠影
在“世界屋脊”西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出了具有醇厚的高原气息、浓重的乡土特质和明丽的雪域色彩的传统文化。它的建筑艺术、历史著作、佛教经典、壁画、雕塑、哲学、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西藏号称“歌舞海洋”,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产生了无数的民间诗歌、文人诗歌和格言诗,还有独一无二的最富浪漫色彩的西藏音乐。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产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被国际藏学界誉为研究古代西藏的百科全书,它足以跟《荷马史诗》相媲美。
西藏的戏剧,即人们常说的藏戏,是一种以歌舞念白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据考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藏戏故事情节完整,唱腔变化较多,动作舒展健美,念白清越动听,在整个藏区流传甚广。在藏戏广为流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藏戏艺术节——雪顿节。
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兼历史博物馆——布达拉宫,是藏族建筑、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已成为西藏的象征。
(希 闻)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民族教育蓬勃发展
五十年代初,西藏根本没有近代教育。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后,西藏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如今,全区已有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2543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5所,在校学生3465人;中学67所,在校学生23439人;小学2453所,在校学生144800余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5.7%。1985年,自治区开始对区内重点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三包”(包吃、包穿、包住)。现在,区内高校、中专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50%和70%。从1985年到1988年,自治区共选派6450余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儿童到内地17个省(市)西藏班和西藏中学学习。 (杨 文)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西藏巨变一览图。
(自治区统计局供稿)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左图:雄伟的珠峰,吸引着万千登山爱好者和众多游客。 (丹
 多摄)
下图:今日拉萨展新容。1959年民主改革时,拉萨城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如今,她已是面积为38平方公里、人口12万的繁华城市,成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丹 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