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摄影:认识世界的工具
——纪念达盖尔摄影术发明一百五十周年
陈建华
人类发明摄影术,到今年8月19日,整150周年了。这个期间,摄影不仅由产生、发展到完善,成为一门学科,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手段,成为知识和力量。
回顾150年前的时候,迷信保守的人,咒诅摄影是“奇巧淫技”、“异端邪术”。以后,有人曾把摄影当做赚钱、消遣的工具。事实证明,这些都是片面的。现在更多的人们和艺术家,把摄影当做艺术的工具。但是,只把摄影限制在艺术范围里,忽视它对文化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还不能涵盖摄影的多重性作用。应当说,摄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它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依据,也为人类主观世界丰富文化知识。它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由人自身的生理本能,发展到科学工具认识的基础上来,使人对世界的认识更接近了真理。同时,借助摄影传递信息的特质,人类能更广泛、更及时、更形象、更深刻、更真实地认识世界了。摄影还把人类认识世界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结合起来,使人的精神升华到真、善、美的境界。可以这样说,今天的世界,人类离开了摄影,世界将会变得不可想象。
摄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必然推动人类文明。
摄影给人类带来了“科学眼”和“智工脑”。人类要认识世界,必须有视、听和记忆等。人接受外界信息,有90%是经过眼睛接收的。人的思维、判断和记忆,大部分依靠大脑。但是,面对大千世界,人的眼、脑作用是有生理局限的。人类为了克服眼、脑的生理局限,曾幻想“千里眼”、“慧眼”和“过目不忘”,但这只是空想。而摄影弥补了人眼、脑的生理局限,达到人所欲和能为的地步。助人记录、反映、留取客观事物景象和现实,摄影延伸了人眼、脑的作用。所以,人们把摄影称为人的“第三只眼睛”和“第二只大脑”,或者称为人的“科学眼睛”和“智工脑”。
摄影创造了形象化的“语言文字”。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这对于认识世界是一次飞跃,人类文明生活开始了。但是,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发展的深入,语言文字对人类世界的需要也是有局限的。它受地域、民族和文化限制大,概念抽象,不易传递保留。因此,人类需要一种新的形象化和直观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易于记录留存、并及时和广泛传递的认识工具,以便真实、形象、精确、快速和广泛地传递认识,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这种新的形象化的“语言文字”,便是摄影。
摄影孕育产生了新闻摄影,发展了新闻事业。历史上记载新闻的功能是文学和绘画,我国的经、史、子、集等古籍和大量的绘画中,很多内容记载着当时的新闻事件。但是,由于照相制版的发明,推动了印刷的发展。又由于印刷、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新闻媒介和新闻事业。新闻独立了,它不再属于文学和绘画范围了,它加强了文学绘画反映新闻的功能。新闻独立之后,摄影成为新闻传递信息十分活跃的因素。摄影使文字新闻形象化扩展了采访的题材和领域,更巩固了新闻事业的扩展和独立。
摄影带动了影像事业的发展,推动电视时代的到来。
摄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同时,摄影自身也是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实践经验的体现,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便没有摄影发明产生的条件。整个摄影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侧面。人类对摄影有上千年的探索,但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人类世界工业技术革命的爆发,人类对摄影的探索才走向新的阶段。1802年托马斯·韦季伍德利用物理化学的新知识,制成针孔成相镜箱和试验银盐感光留影成功;1814年法国的尼普斯制成了“人工魔眼”——世界第一台实用照相机;终于在1839年诞生了达盖尔摄影术。人类追求文明,又是人类文明满足了人类的追求。摄影的发明和发展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古今中西 融会贯通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宇凡
一位侨居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在西方文化的氛围里潜心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其独到之识,自有一番引人入胜之趣。去年,这位女学者回归故里,在京传道授业,盛况空前。然而,有亲耳聆听叶先生讲座之幸者,终是少数。可喜叶先生系列讲座讲稿经整理后交岳麓书社出版,名《唐宋词十七讲》,是可飨爱好国学诸君。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叶先生独到之处,就在于她把传统的唐宋词置于世界文化的现代座标之上观照与把握,古今中西,无不融会贯通,从而道出他人所不能道者,令人耳目一新。其中,运用西方的现代的哲学、美学观念与范畴来分析唐宋词人及其作品,以探幽发微,可谓叶先生一大特点。
悲剧作为一个明确的美学观念,自古希腊以来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专利,中国传统文化无此一说。然而,悲剧本身却是人类共有的,叶先生将此观念引入了对唐宋词人的分析,也就蹊径独辟。如她认为五代南唐冯延已的词就是最具悲剧精神的,南唐中主李璟在位时冯官至宰相,南唐必亡的悲凉浓雾笼罩了他的前途,进而沉沉地压到了他的心底。“不辞镜里朱颜瘦”,明知“朱颜”已瘦,他还“不辞”地从镜里照看,这种在痛苦中执著,在艰难中挣扎,在失败前的自觉与不甘心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真令人刻骨铭心。
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这两对范畴也本不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有,而叶先生运用它们来区分词人的风格,也是恰到好处。例如,叶先生认为,词人虽多是感性的,而晏殊却是极理性的。他对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反省和把握,这就是理性,因而他的词写得闲淡、悠然、不着力,有伤感、忧愁,又有清醒的理智,能排解忧伤。因而他的词富有感发的力量,对人的冲击力是最强的。又如,叶先生把温庭筠称作客观词人,把韦庄称作主观词人,两人对比便极鲜明了。温用美感和语码的联想加深了词的意境,他在写美人的香艳时是冷静客观的;韦则以他感情的直率真挚,以他口吻的那种劲节直接感动读者,他的主观感情是极明显的。两人区别即在此。
用现代的眼光去反观传统诗词,叶先生还运用了西方一些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这一特点显得最为突出。对此她常常是信手拈来,随意而谈,而往往新意迭出,令人击掌称叹,试举一例为证:清人张惠言《词选》评温庭筠《菩萨蛮》称:“‘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这话总难令人信服。因为温一向以“薄于行,无检幅”著称,这种人,怎么会像屈子那般向往美好高洁(初服)?怎么会像屈子那般对国对君忠爱缠绵?然而叶先生却很赞赏张惠言的看法,她用西方阐释学的理论来证明这种看法的合理性,叶先生还举了王国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为证;既然王国维能从晏殊、欧阳修、辛弃疾的词中领会出作者本来未必要表现的三种境界,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从温词里体味到一种有如屈子那般的追求美好之情呢?清末的谭献在其《复堂词录序》里把话说得再浅显明白不过了:“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在一个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叶先生对唐宋16个词人及其作品逐一分析讲解,细细论述,侃侃道来,为我们描绘出16幅色彩鲜明、各具特色的画面,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唐宋词的发展史及词的诗化过程。读叶先生的书,对她的一些观点你可以不与苟同,但你一定会从她的书中得到许多新的启示。


第8版(副刊)
专栏:

林海“白篷船”
  张育瑄
在绿波荡漾的林海里,
“航行”着几艘白色的篷船,
那是森林调查队员的帐篷,
把祖国的希望和期待载满。
劈开万顷松涛,
又驶进石崖“港湾”,
瞬间,飘落在野花芬芳的谷底,
须臾,又跃上白云缭绕的山巅!
清晨,
似几朵露珠晶营的牡丹,
暮霭中,
又像一簇含情脉脉的睡莲。
“白篷船”升起了“渔火”,
野味就着月光;
寒风中,队长整理照片和图表,
队员们,校着心中的水平仪和罗盘。
一曲山东梆子何等粗犷宏亮,
一腔江南的笛声何等清脆婉转,
疲劳,消逝在这欢乐的“渔火”旁,
枕着松涛,睡梦里憧憬着绿色的春天!


第8版(副刊)
专栏:

玉壶春
李清
前不久王习三赴美国参加了国际中国烟壶学会。临行时,我问及此行带去什么新作?他取出两个精制的长盒,在乳白色的缎面上,一溜儿放着12个椭圆形的水晶烟壶,分别绘有从夏、商、周开始,到元、明、清为止的中国历代君王肖像。个个色泽透明,熠熠生辉;笔锋古朴流利,线条刚柔相济;设色浑雅,人物逼真。在每个肖像的背面,分别画着不同朝代的象征物。我将这套系列烟壶的彩照,同他以前绘画的《清代皇后肖像》和《美国历代总统肖像》彩照互相比较,发现艺术上很有进展。
内画烟壶,是把小巧玲珑的造型艺术与民族风格的书画艺术溶于一炉,聚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它体微似鸡蛋,口小如黄豆,经特制磨具钻磨开拓内壁后,再用竹、柳、毛多种细如马尾丝的勾笔,伸进小口径胃之内,精心在内壁穿插使用。因烟壶内壁有细砂形态的坡坎,比不得在平面纸上作画,况且内画壶是反面落笔,正面显像,更增加了难度。勾线和着色时,稍有不慎,便会误划或走笔,前功尽弃。
当代中国的内画烟壶,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冀派”起源较晚,但由于它造型新颖美观,线描丰富,题材广泛,设色典雅,甚得各国收藏家、鉴赏家喜爱。它的创始人,便是被称作“鬼斧神工”的王习三。
王习三从艺30年,自有其鲜明性格。他蒙冤不抱怨,受挫不坠志,执著地追求艺术,正如他写的诗:“方寸烟壶内,呕血绘乾坤。丹青三十载,唯愿玉壶春。”


第8版(副刊)
专栏:

《国统区抗战文学研究丛书》
四川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国统区抗战文学研究丛书》从多方面介绍和研究了这一时期的文学面貌。
这套丛书有史料和研究两个系列。史料系列包括了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方面的资料;研究系列以史为主,包括文学发展史、理论发展史、文学运动史以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方面的研究著作。 (川宣)


第8版(副刊)
专栏:

湘版《二十五史精华》
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型史书《二十五史精华》,已在全国第二届图书展览会上展出并发行。这本书在周谷城、王遽常、蔡尚思、谭其骧、钱仲联等当代著名文史学家的关注和指导下重新进行校正、补充,保留了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原有的体裁风格。 (潘郭)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
顾棣、方伟著的《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系统评述和总结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两个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众多解放区革命摄影工作,通过五百余幅作品,分别介绍和评价了五十多位老摄影工作者的创作业绩。
(高粮)


第8版(副刊)
专栏:

为驷骥同志题根艺作品
常任侠
饮马长城窟
披发颍水阿
挺身开大地
风雨渡黄河
注:《马空冀北》根艺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会长马驷骥的作品。继1987年之后于今年续定为“刘开渠根艺奖”奖标。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法(选自《全国第四届书法展》)  胡公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