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杏
张路刚
一个明媚的日子,收到母亲寄来的包裹,揭开翠绿色的绸布,里面是一个封得严严实实的木匣子。我无法想象母亲会在里面装些什么,小心翼翼地打开,呵,一颗颗玲珑的山杏子。
哎,母亲!我不禁强烈地感受到母亲的爱心,我的脑中霎时映出一幅图景:杏树下,母亲执着竹竿,仰着娴静的脸,在细数着熟透了的杏子。
记得我小时候,家中并没有杏树的,杏黄时节,我和孪生弟弟小刚总是眼馋地盯着邻居家的杏树。有一天,实在耐不住了,趁无人时,用弹弓打了十几个。这下可闯祸了,邻居家的女人看到地上的落叶,叫街似地骂了几个时辰。善良温厚的母亲得知是我们干的后,端上一升小米,硬是拉着我们哥俩到邻居家赔罪。后来,母亲就发狠地栽下了一排杏树。一年年过去了,杏树大了,杏花纷开纷落,可竟没有一棵挂果。母亲私下向人打听,有人说,公杏是只开花不挂果的。母亲不相信她栽下的全是公杏,我们哥俩也不相信。终于在一个春天,瘦小的杏树花落结果了,虽然是零星点缀,我们不禁欢呼雀跃。
光阴荏苒,当初瘦小的杏树已枝叶繁茂。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哥俩也长大了,并相继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杏树。
我和小刚一起参加了高考。小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文系,而我呢?由于迷恋缪斯的芳醇,荒芜了学业,名落孙山。在以往的日子里,我很少思考高考的问题,也许是洒脱任性惯了。可当事实面临,我的痛苦是前所未有的。我和小刚是孪生兄弟,从小就很少分离过,思想才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可伏天高考,竟使我们有了天壤之别。痛定思痛,过去的浪漫日子,使我丢失了过多的学业,即使再复读一年,也考不取理想的学校。这个时候,小刚竟做出一件惊人的打算,让我去替他,他留下来复读,他对我说:“这不会露馅的,我们是孪生兄弟,模样一模一样,再说,你到中文系也如鱼得水,学业专业都不会差。”说真的,我真动心了!未名湖畔是我梦里千百度的圣园啊!可是,母亲强烈反对,她说:“即使大刚在家种地,我也不让你们这样做,做人要正,你们模样别人分不清,做妈的分得清。”
后来,小刚上北京读书,我丢掉许多梦想;带着几本简陋的诗稿,毅然投身军营,撇下母亲在家乡的小院,守着山杏子……
这满满一盒杏子凝聚着母亲几多深情,几多爱心,几多等待啊!呵,小刚是否也收到了这样一盒杏子呢?他是否也在深深地眷念着母亲呢?于是,我急急地给小刚写了一封信,信中兴奋地说:小刚,我收到母亲寄来的杏子了,你收到了吗?
在等待小刚回音的日子里,我和我的战友奉命进京了。学潮和动乱使京都乱糟糟的,我们为维护秩序而来。我真不知道此行将给我们带来什么,那些大学生里有我的弟弟吗?
像经历一场暴风雨一样,我和我的战友们从血腥火海中闯过来了,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小刚,他现在怎么样了呢?
没想到,小刚竟上驻地找我来了。我原本第一句话是要问他是否参加学潮的,不料却问出了这样一句话:“你收到了母亲的杏子吗?”
“收到了。”小刚咬着嘴唇,又叹口气,说,“同时我还收到同学小光的来信,他说,我家挂满青杏的杏树被春雷劈倒了。”
“什么?”
“杏树倒了!”小刚重复了几遍:“杏树倒了……”
真难以相信!我家唯一挂果的杏树倒下了。呵,我那孤寂的母亲会多难过呵!但我又想,不,不会的!母亲邮给我的杏子我早已和战友们吃光了,那沁人心脾的甘醇永远留在我的唇边,荡涤在我的心头。我苦心的母亲,您是从哪里弄来的杏子呢?
我拉住小刚的手,说:“杏树倒了,可我们的母亲会在小院里栽下更多的杏树,一定会挂果,挂更多更甜美的果……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一个日本人看《围城》
(日)荒井健文 李洪岩译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中国都是一个大国。大国里经常会出现不同寻常的人物。这部小说的作者钱钟书确实是位巨匠。即便与波罗海斯、巴夫琴等人相比,照理也毫不逊色;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旷世才能未能充分发挥。这已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然而不幸中的大幸是,这部《围城》足以窥见作者大才之一斑却得以在作者早年完成。作品于1946年作者36岁时执笔,书名来自法语“被围困的城堡”。作者借用这个比喻实际有多层含义,在日语中难以找到确切的词表达;不得已,我们在翻译中只好把焦点集中到“结婚”上,采用了“结婚狂诗曲”这样一个有些拙劣的译名。“结婚”的现代形态——男女离合,虽然不过是原作的一个层面,但毕竟是作品的一个主题。这种非礼的拙译,必须特别向原作者表示歉意。如按“围城”乃至“被围困的城堡”的译名译出,恐怕对多数喜欢小说的日本读者来说,不会感到亲切吧!顺便提一句,“狂诗曲”是指基于民族旋律,音乐想像力随兴趣发展的自由形式的幻想曲。
这部小说从书中主人公结束四年欧洲留学生活回到上海时的1937年夏天开始,到1938年秋,主人公从上海旅行到湖南,在大学工作不到一年之后结婚,重返上海。小说以日本侵略与战祸为舞台背景,将新闻记者、大学教授及其他中上层知识分子男男女女的悲哀、可笑、愚蠢的纠葛,自始至终以冷峻俏皮、超然而又绚丽的笔致描绘出来,尽管作者是在无与伦比的动乱时期与危机状况下执笔创作的,却似乎稳坐在安乐椅上,吸着“上等哈瓦那”一般,让人们轻松、悠闲地欣赏小说的趣味。真可以说是现当代中国少有的文学巨制。钱先生近有巨作《管锥篇》,是以中国式的“札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忠实地承袭了中国不构筑体系的学术传统。完整的母国古典修养,加之集于一身的英、美、德、法、意、希腊、拉丁等语文和学识,这样的存在,也许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吧。
这位对世界有意义的、作者无所不读的人物,如果能再写出小说会是什么样子呢?过去对诗圣杜甫的作品有“无一字无来历”的评价。钱钟书的这部小说,也可以准此而行。但正如读杜诗不必理解全部典故也能读懂一样,读这部小说也不须有预备的知识,因为书中洋溢着学者书卷气全都机智幽默和连珠妙语融汇到了全篇之中,好似地下水默然流淌着作者真诚而温暖的感情。
我有志于翻译这部作品是在30年前。译稿几经周转才入岩波文库。但在译稿的最后检查阶段,又违反常规地耽误了六年多。这完全是由于我的怠惰所致。近十年当中,我一直受到岩波书店铃木稳氏的不断鼓励,真不知该说些什么才感谢他。
按照原作者意见,翻译底本采用了新版(1980,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的汉语、英语交替使用的俏皮话,因为过于难办和麻烦,斗胆按初版译出。本书在国际上有数种外文译本,译者在翻译时曾予参照。
另外在译者经办的杂志《飚风》上,陆续刊载大量有关了解《围城》及作者近来学术著作的资料。这些全是对作者进行多侧面的观察分析的趣味深远的文献。
(本文是日译本《围城》后记的节译)


第8版(副刊)
专栏:

转花鱼竿
向求纬
钓鱼竿谁都见过,然而在鱼线上缀一朵随水滴溜溜转的小花——这富有诗情画意的“转花鱼竿”,你见过么?
这是一位从红池坝回来的姑娘告诉我的。许是那儿山溪湖塘里随处可见的红鲤鱼爱美的缘故吧,用这种转花鱼竿垂钓的人,往往收获比旁的垂钓者丰富得多!
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种情致:
海拔两三千米的深山老林边。湛蓝湛蓝的湖水。大朵大朵的白云。闪闪的一根(或是几根)钓竿。鱼线接水处,一枚圆嘟嘟水汪汪的小红花贴于水面。
鱼不来,花静。
撞食了!鱼转。花转。眼珠转。
心儿紧张得跳,又惬意得可以。
咬钩了!拉!“唿啦”一声,一条红红的鲤鱼儿跌落在草坪上,一朵红红的野花儿飞溅在碧水间,几张红红的脸蛋儿漾开好舒心的笑。
鱼儿离水,离了自由;花儿离线,自由漂去……
一阵欢呼过后,鱼竿又斜斜地探过去。水面上又有一朵线儿串着、慢慢转游的小红花……
红池坝爱美的红鲤鱼哟,你还会去撞那钓饵、那小花么?
别具匠心的转花鱼竿哟,这主意怎么让那些初涉林区的姑娘想出来了呢……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悄悄走出“一般化”
陈漫雪
朋友很久没聚,见了面自然要问“最近怎么样?”“嗯,怎么说呢?活得一般化。”
“一般化”,多让人提不起劲的词,却成了这年头街上到处飞的说法。——天气一般化——生活一般化——爱得一般化——工作一般化,总之不少人感觉一切都一般化。
今天天晴,太阳热烈地照着;或者天阴,蒙蒙雨诗一般多情地下着;也可能在郊外的途中突遇暴雨,没穿雨衣,那么索性把鞋袜也脱掉拎在手中,挽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泥路上,看黄黄的稀泥浆从脚趾缝里溢出,感受着大自然的亲切。怎么能说天气一般化?
午后你手搭凉篷走在烈日下,忽然发现那幢旧楼的墙缝里长出一棵小榆树苗,根须拚命向有墙土、积水的地方伸去,顽强而勇敢地向上长着。怎么能说生活一般化?
在车间劳累一天的妻子回到家里,很快脱下油腻的工作服,换上线条明快的连衣裙,又罩上围裙,厨房里响起“嗞嗞啦啦”的炒菜声。忙得不亦乐乎的妻子偷闲拿着锅铲跑出来,给蹲在地板上边刷那件女工作服边背着英语单词的丈夫一个吻。怎么能说爱得一般化?
工作扯皮,效率不高,你跑资料室查数据熬了几个通宵写的“合理调整生产结构的报告”躺在主任抽屉里睡大觉,憋了一肚子怀才不遇的窝囊气。可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着,大家也都在努力着改变现况。怎么能说工作一般化?
也许你不具备组建环宇公司的宏才大略。也许你不能问津国家“三八”红旗手奖。也许你空怀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也许你昨天已办了离休手续,不忍忆发号施令的过去。
可是,试试看,你总可以做点什么使情绪不再消极的事情。送你女朋友一件出乎意料的小礼物。把年轻的丈夫的手绢熨得平平展展,叠好放进他的上衣口袋。在公共汽车上给你的陌生邻座一个友好的微笑。把你的转产报告再修改一遍,润色得更具说服力。腋下挟着门球杆悄悄爬上楼,把一份任职经验总结放在那张曾签发过无数红头文件的办公桌上。
你感觉到了吗?从这一瞬间你变得积极起来。也许周围的人会因你的改变而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说不定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变得积极。那个时候,整个社会便会在人们的积极中不露声色地坚定前行的步子。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边的女人
达黄
男人一出海
女人就把水酿在眼里
发酵成思念
海藻般的长发随风飘起
拍打出阵阵鸥群
以珊瑚丛的牙齿
把波涛声嚼碎
喂给孩子
喂给摇篮古老的谣曲
夜夜明月 潮涨在寂寞天窗
韵味的期盼沿屋檐翘向星空
桅杆上升起的云
总含着一份动情的雨量
海边的女人
被咸涩的离别沤烂脚趾
便举起美丽的臂膀挥舞祝福
有一半已化为海岸上
永远不能搬走的岩石
另一半却如散落的黑珍珠
缀在绵长的风景线上


第8版(副刊)
专栏:

秋天的恋歌
赖建梅
在黄叶簌簌的纷响中
我的爱一片片飘飞
秋声从眼前掠过
有莫名的花蕊离别枝头
一支梧桐秋雨斜织的歌
绵密地唱着悠远的夏天
桕树转红的季节
已不再成为焦灼的等待
雪公主将从秋末盈盈地走出
这曾是你的也是我的渴盼
幻想桃花雪飘满的冬天
我在旷凉的雪野久伫塑我的坚

你让寒冷严峻考验你的真诚
等一排雁鸣过后
春天悄悄来临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人工杰作王府山
杨锋
大凡天下名山,多系天地造化形成,而河南省南阳市北关大街西的王府山,则是用各种异石堆砌的一座假山。据有关资料记载,明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柽,于洪武二十四年封为唐定王,永乐六年五月十二日就藩南阳。此山因系王府建筑一部分,故名王府山。
修建王府山所用之山石,大都来自太湖,最大者3000余斤,用接力的方法辗转运到南阳。当时的园林建筑大师以宋元以来山水画为蓝本,又独创出别具一格的叠山艺术。历时两年,建成了一座仿楼阁式转塔结构,五级,自下而上依次递减,呈圆锥状。山高18米,底围21米,占地面积346平方米。山麓建有神庙,山门题额“朝天宫”。山间亭台散点,石窟比联,山顶有一六角攒尖的亭台。山内栈道盘岩穿穴,层层阶梯依势螺旋回绕,石窟各异,一尊尊佛像各显神态风韵。里边还有一暗道,通向园林很远的地方。走进假山之内,犹如钟乳石洞,沿台阶盘旋而上,登至山顶,如置身画屏之中;举目远眺,白水如锦带蜿蜒,独峰似一块绿宝石,在蓝天下熠熠闪光。回首市区,只见绿树红瓦融为一体,和谐明快,叫人砰然心动。
王府山建成至今,历580多年,经明清以来多次地震而不动,巍然屹立,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堪称园林建筑中一绝。


第8版(副刊)
专栏:

昔日渡口 〔油画〕 张延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