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扎根与开放
——塞内加尔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道路
本报记者 杨汝生
素有西非“小巴黎”之称的达喀尔,不仅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它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城”。不论是在繁华的市区,还是静谧的海滨,随处都能欣赏到一件件木雕、牙雕、角雕,还有那些沙土画、玻璃画、青铜制品和艺术挂毯等,让人目不暇接。若是去“西非之角”、“艺术村”和戈雷岛,更是令人大开眼界,领略到非洲传统艺术的风采。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既是非洲黑人文明的见证,也是塞内加尔人民聪明智慧的象征。
塞内加尔政府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前总统桑戈尔的“黑人学”思想,其政策可归纳为“扎根与开放”。也就是说,发展民族文化只能植根于非洲这块固有的沃土,培育适合本国特点的艺术花朵;同时又主张文化对外开放,吸收异邦文化之精华,不断丰富和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迪乌夫总统继承了桑戈尔的文化政策,强调“文化与一个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把发展文化纳入国家的整个发展规划之中,其具体做法如下:
国家重视文化事业,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政府强调文化既是各项事业发展的起点,也是归宿。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可以提高民族意识,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而经济发展又为文化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每年都拨出大笔资金用于发展文化和教育事业。文化部设文学司、历史遗产司、公共图书馆司等,并向各大区派文化顾问。文化设施十分齐备,各种各样的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博物馆、研究中心等应有尽有。
实行文化分散政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独立之初,塞内加尔的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达喀尔、圣路易等几个大城市。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政府提出了“文化分散”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发展文化事业。政府在财力、物力和人员方面给以支援,首先在全国各大区建立了“文化中心”;在广大农村兴办了许多“文化阅读中心”;在中小学开设艺术教育课,配备了艺术教育辅导员。塞内加尔所有的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均向全民开放,鼓励专业文艺团体到地方和基层演出。
培养大批艺术人才,鼓励作品风格多样 从前,塞内加尔全国只有一所艺术院校,即“马里艺术之家”,独立后不仅创建了“高等艺术师范学校”、“国立美术学校”、“音乐舞蹈、戏剧学院”、“建筑城市规划学校”等,造就了大批文艺人才,还设立了许多研究中心。“桑戈尔基金会”每年还向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提供资助,颁发文学作品奖,向出国学生发助学金,组织文艺团体出访,以及举办展览会、报告会和研讨会等。国家保护文学艺术创作自由,在尊重教育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爱好而自由创作。
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物古迹 政府极为重视发掘民族艺术宝库,注意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凡有收藏和保存价值的文物、古迹、艺术品、宗教圣地和自然风景区等均列为国家保护对象,并列出等级登记造册,向全民公布。在达喀尔大学的“黑非洲基础研究博物馆”里,仅收藏的文物和标本就有2.7万多件。昔日的“奴隶堡”——戈雷岛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在这个小小的岛屿上竟修建了5个博物馆。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丰富繁荣民族文化 政府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发展与外国、尤其是西非国家的文化合作,并不断发展与法国的传统文化交流。近年来,它还日益重视同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交往与合作。
为了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塞内加尔政府正着手制订一部“文化宪章”。人们相信,这个宪章的颁布和实施将会使这个非洲艺术的百花园变得更加斑斓多姿。
(附图片)
达喀尔海滨的石雕 本报记者 杨汝生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欢度宰猪节
孙希有
一个冬日的下午,我和数十名外国记者冒着隆冬凛冽的寒风,应邀来到捷东部边陲的斯特尔巴村,同村民一起欢度宰猪节。
斯特尔巴村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塔特拉山间,四周为茂密的森林和皑皑的山峰所环绕。村庄银装素裹,一片洁白。我们一走下汽车,几位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妇女手捧面包和盐走到我们面前,请我们品尝。这是乡村欢迎客人最隆重的礼节。
主人请我们坐上村中保留着的四个轱辘的老式马车,径直来到村中的宰猪场,观看宰猪的全过程。三位宰猪能手个个身材魁伟,十分麻利地将一头百多公斤重的大白猪杀死,然后在广场上架起的开水锅中迅速地将猪退毛,取出内脏,灌制雪肠,煮肉。约有一个多小时的光景,肉香便扑鼻而来。村中几位年长而又有威望的老婆婆端着热气腾腾的猪肉和村中自酿的葡萄酒来到我们面前,请大家品尝。我拿起一块肉放入口中,肉虽然很肥,但入口内并不觉腻,越嚼越香。
饱尝美酒香肉,我们一行来到村中俱乐部大厅,观看村民表演民间舞。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随唱随跳习以为常。跳舞时妇女们穿上自己精心绣制的图案新颖的花衣,腰系白色的纱裙,显得婀娜多姿。男子们身穿无袖夹衣和白色裤子,头上戴着一顶插着羽毛的毡帽。村民首先跳欢庆舞。男男女女环成一圈,边唱古老的曲子,边跳舞。村民们还邀请来宾共舞。我跳舞是外行,当一个斯洛伐克姑娘走到我跟前,邀我一起跳舞时,汗一下子从我脑门冒了出来。主人来请不能拒绝,否则会被认为不尊重主人,我只好硬着头皮跟着踢踏起来。
欢庆舞后,村民们还表演了牧羊舞、森林灭火舞、纺织舞。这些舞蹈取材于民间传说和习俗,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牧羊舞由几名披着羔皮的小伙子表演。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时而像羊羔儿相互戏耍,时而像淘气的山羊满山蹦跳,把羊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激起人们阵阵喝采声。
纺织舞是根据当地妇女的历史生活实践编排的,体现出农村妇女的勤劳和智慧。两位年长的妇女摇起了古老的纺车,在嗡嗡的纺纱声中唱起了织布歌。一群身穿艳丽服装的姑娘,手持纺梭,翩翩起舞。舞蹈朴实自然、优美,再现了古老的民族传统和妇女们辛勤纺织的情景。
斯特尔巴村人热情好客,不时给我们送上一杯杯醇香的葡萄酒和各式各样的甜点心。我好奇地问一位斯洛伐克同志,宰猪节起源于什么时候,他笑着说,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一般在岁尾或年初,全村人聚在一起,宰猪喝酒,庆丰收,迎新春。后来逐渐改变了意思,每当村中有重大喜庆日子或尊贵的客人到来,人们就杀猪款待来宾,与客人共享相识的欢欣和友好的情谊。
歌舞声中,时间过得飞快。当太阳要落山时,我们告别了斯特尔巴村。热情的村民把我们送到村外,直到汽车开动方才离去。这时我从车窗向远方眺望,立即被这里的奇丽景色迷住了。放眼望去,白雪皑皑的山峦相互偎倚、绵延不绝。缕缕白云在山峰中倘佯。夕阳似乎在彩霞中滚动,然后坠入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落日的余辉洒满山间,使塔特拉山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埃及面临粮食危机
齐前进
“埃及农业的金字塔倒塌了!”
埃及农业专家们敲响了警钟。今天,这个昔日有“尼罗河粮仓”之称的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城市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全国2.8万个村庄粮食不能自给,政府花费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
据统计,埃及去年花费几十亿美元从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共同体国家进口了近650万吨粮食。粮食进口额占埃及总进口额的70%!埃及在世界上主要粮食进口国中已名列前茅。
埃及目前粮食自给率只有21%,而在1978年,这个比率曾达53%。
埃及粮食生产曾达到过自给水平。但从60年代初起就开始进口粮食。个人年平均粮食消费量从70年代初不足100公斤上升到现在的180公斤左右,几乎增加一倍。
埃及农业专家们认为,造成目前埃及农业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强迫农民以指定价格把粮食出售给国家,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因此打击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另外,埃及对农产品实行补贴政策也使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收入减少。
——农作物种植面积和耕地面积长期得不到扩大甚至减少。1965年到1985年,埃及耕地面积一直徘徊在1300万费丹(1费丹相当于6.3市亩)。
小麦种植面积1982年到1986年间不超过130万费丹,而棉花种植面积则从155万费丹减少到近年的124万费丹。
埃及人口急剧增长。现在,每10个月人口增加100万,目前总人口接近5300万。人口自然年增长率约为3%,而粮食年增长率仅为2.6%,从而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
——农民大批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或到海湾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挣取外汇。因此,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其次,由于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管理能力,也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解决埃及目前缺粮的状况,一些埃及和外国农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①调整埃及农业政策,改进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和补贴制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大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小麦、稻米在主要农作物中的比重,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③开发和改良土地,依靠现代技术尽最大可能利用现有耕地。在未开发的土地上,发展畜牧业。
③发展生长期短、产量高的农作物,进行合理密植,推广套种和轮种农作物生产。
④采取措施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给农民提供足够的农业生产资金和充裕的生产资料,并开展对农民的文化技术培训。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信息的妙用
眼下,美国的私家侦探正忙得不亦乐乎。许多单身汉登门求助,请他们调查准备与之婚配者的身世及行踪。
据一家私人侦探公司的老板维森特·派柯宣称,他公司的侦探去年受聘从事这种调查不下一百五十次,比前几年大大增加。“人们有众多原因相互跟踪。”派柯说,“但他们都只要一样共同的东西——信息,因为,信息是成功的关键”。
有位得益于这种调查的妇女不无欣慰地这样告诉朋友:她与一个商人经过八个月的密切过往,准备缔结良缘,但她对这位未来夫婿总有点不放心。于是,便雇佣派柯的侦探去调查背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那位商人竟已是有妇之夫。她当机立断,马上停止同他的一切关系。
派柯的一位得力助手珍妮·孔达对越来越多的单身汉求助于侦探的原因作分析说,由于艾滋病的出现,有更多的人乐于成家。所以,他们急于了解对方的一切行踪:他(她)去哪里,同谁在一起;他
(她)穿什么衣服,会见谁;他(她)何时又同谁
一起回家,等等。孔达举例说,有位颇想成家立业的男子,由于她的帮助终于先后三次弄清对方背景而避免陷入困境。头一个是女毒贩子,其次是已有孩子的有夫之妇,第三个则是关系极为复杂、行为不轨的女人。
代表四十七国私人侦探的“世界侦探联合会”主席拉莱·威勃最近也指出,愈益增多的单身汉相互追踪“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其原因主要应归诸于艾滋病的日益严重。所以,“人们对同其来往的人非常谨慎”,只要稍有怀疑,便雇侦探进行调查,“这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向,正方兴未艾”。 士芳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耳目行业 朱根华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