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真诚
易希高
念书人虽然表面谦抑,内心也有一份狂狷。我到中原油田油建公司一大队去,见到该大队的党委书记王场宏,他谈起他们大队招收10名协议工的时候,下意识地违反了他谦抑的性格,内心的那份狂狷,漫溢到了脸上,一览无余。
坐在他的办公室里,他热情地冲上“信阳毛尖”。色彩嫩绿的茶汁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感情饱满地上下浮动,“毛尖”的香味随着蒸气腾腾上升,透出阵阵诱人的清香。外面的积雪虽然还没有化作涓涓清泉,室内却充满了春的气息。他说,今年公司给他们大队下达的任务又重了,而人手出奇的短缺。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平和,也没有夸张的表情,好像加重任务是很正常的,连那么一点说鞭打快牛的意味也没有。
不是为目前,而是为明年、后年、大后年、大后年的大后年……长远着想,他们决定又面向社会招收10名协议工。只是,这次招收的协议工和以往招收的协议工不同,不是干粗活,而是学技术。社会上不是到处开办什么职业学校吗?入学者要交纳数目不少的学费,食宿还需自理。他们招收的协议学徒工,恰恰相反,还有工资、奖金发。消息一传开,全大队职工都想自己的亲戚捷足先登。
但是,人们也议论纷纷。议题归纳到一点:又给领导一个开后门的良好机会。
面对这烦喧,王场宏没有居高临下地指责职工们嘴短舌长。社会风气委实有点不敢恭维,虽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可怕。既然是社会存在,怎么不让人家说话呢?问题在于,要用事实来纠正人们可怕的偏见。
他们决定,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也真叫真,搞闭卷考试,还是密封卷。监考者有工人代表和工会、政工干部,保卫部门也去了人。当天阅卷。分数张榜公布。答卷公开,可供人随时翻阅查对。临时通知的出题人一直“保护”到考试完后才“释放”出来。严格的程度,不亚于国家的高考。
考试结果,从高分往低分择优录选了10名。
我油然地想起是怎么认识王场宏的来。他原是油建公司的党办主任。也许是领导有意培养他,卸去了他党办主任的职务,把他放到基层去锻炼。他一到一大队,又锋芒毕露出组织才干。且不说改造了一大队基地的“泥浆大院”,建设成为一个适于职工能安全、健康、合理而文明地进行劳动和生活的环境;也且不说有效地解决了职工们的妻子、儿子的就业,和票子、房子、菜篮子问题(人们说他们是“五子登科”);单是这次招收协议学徒工……
正想到这儿,进来了一位老工人。他神情疲惫,眼里布满了血丝,脸上的皱纹间堆积着忧郁,显然昨晚上严重地失眠了。
“场宏!”老工人长辈般地亲切地叫着他的名字,没有恭维地称他王书记。
见到来了人,我俩的谈话自然中止了。我油然地端起茶杯,烫,吹吹,茶水面上打起了皱纹。
“场宏,我……我……”老工人嗫嚅着。
因为刚考试完,他敏感地意识到似乎出了点什么事。是不是来揭发考试中的舞弊者?曾经宣布过一条规定,一旦发现有人做了手脚,即使录取上班了,也得除名。当然得替检举者保密。
“场宏,我……”老工人鼓足勇气,“我犯了错误!”
王场宏不禁一惊!但是送过去的目光仍然是鼓励和信任,不是警觉与审视。
“唉!”老工人沉重地叹了口长气,使劲地捶了一下自己的头,“我浑透了!”
王场宏没有催促他,耐心地等待着。
“我以为,这次考试也不过是做个样子给人看的。我怕又被耍了,所以请人代考……没想到,你们来了真格的,不是欺骗我们工人。我得凭良心……”
听了老工人的自责,王场宏没有批评、教训。内心的狂狷,化作了欣喜的微笑。用最能打动人心的话,热情安抚他。
也许是食髓知味吧,他们一件事一件事都干得十分真诚,因而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任。难怪1988年,他们全大队完成建设量4100万元,人均8万元(国家规定是1.5万元),在全国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如今,王场宏工作得得心应手。满心的抱负,满心的构想,满心的快乐,得好好整理细细品味。


第8版(副刊)
专栏:

欧阳予倩和音乐
陆华柏
最近,读夏衍同志《纪念艺术大师欧阳予倩百岁诞辰》一文,看到题前的“他在话剧、戏曲、电影、舞蹈、教育等多方面的领域都有开创之功、改革之功”这番话,便想起欧阳老也是音乐事业热心的扶植者,因为我抗战时期在桂林与他共过事,所以深有感受。
抗战时期,由于欧阳予倩在文化界的声望,当局请他筹建广西省艺术馆,并于1940年3月成立,任他为馆长。
当时我在南京与几个青年人结为室乐演奏小组(钢琴五重奏),得画家徐悲鸿介绍到桂林“推广音乐教育”。但我们除了举行过几场音乐会之外,就不知道怎样开展工作了。欧阳予倩主办的艺术馆设有音乐部。他邀请我,还有一个拉大提琴的王友健(马思聪的妻弟)、一个吹单簧管兼作曲的王义平(现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还有两位拉小提琴的陈欣(后去南洋)和黎珉(文革中去世)当“研究员”。我也就是这样与欧阳予倩相识的。“我们研究什么呢?”我问欧阳馆长。他的眼睛透过高度近视镜片望望我笑了笑说:“什么都不要你们研究,就是搞你们的音乐。”我们高兴极了,我们就是想找这样的工作。真正学音乐的人是不会懒的,你越不作硬性规定,越不居高临下指手划脚,他们越会自己努力练技巧、努力工作。欧阳予倩正因为是艺术家,所以深谙领导艺术家的规律。
欧阳予倩敢于养着我们这些平常看起来似乎拿钱不做事(不上班)的人,这一点我很佩服。他深知:我们这样的人是不会不做事的,除非真的不行,那种人就是做了也等于不做。
到了1942年,欧阳予倩要我担任艺术馆音乐部的主任。这时音乐部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拥有一个编制为20人的职业性合唱团,一个15人的职业性管弦乐队。我是编谱兼常任指挥。养着一批专业歌唱家,只要你自己练唱、参加合唱排练、参加演出(次数也并不多),每月照发薪金。管弦乐队只有第一小提琴4人、第二小提琴3人、中提琴1人、大提琴2人、低音提琴1人、长笛1人、单簧管1人、打击乐1人、钢琴1人,只能算个“微型”乐队。除单独演奏器乐作品外,平常还为合唱团伴奏,也是很出色的。在他领导下,音乐部的工作有很大的主动权和独立性,他十分尊重音乐艺术的特殊规律,从不强迫我们为他领导的戏剧部门的工作服务。
1946年,我已到南昌工作。那时我曾将歌剧《牛郎织女》脚本全部谱出曲,并在南昌举行过一次专场的选曲清唱音乐会。我当时曾与欧阳予倩通信,问他能否在桂林排练演出此歌剧?他复了很热情的信,说可以想办法。后来他又来一信,说上演这样的歌剧,必须要有一纱幕,才能显得飘缈朦胧,天上人间,但是艺术馆经费十分拮据,难以购置。后来,又接到欧阳予倩的信,他告诉我,由于受到地方恶势排斥,他准备离开桂林,这一年9月间他真的离开了桂林。至此,我这部歌剧的演出也就完全绝望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有相当一批音乐工作者都是应欧阳予倩之邀从香港回来的,包括章彦夫妇、陈玄夫妇、王连三、唐敏南等等,我也是其中之一。
欧阳予倩是1962年去世的,当时我在武汉,想表示一点悼唁之情,提笔又犹豫了,怕累及丧家,因为我在1957年身不由己被卷入了“扩大”之中。现在写出这篇纪念老馆长的短文,一吐欧阳先生在抗战时期对我国音乐事业的支持,也算了结一桩心事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造假者的代价
张半解
《水浒传》第43回写了一个假李逵。假李逵假借李逵之威而走剪径之险,岂料撞在了真李逵刀下。那是小说,或属虚构。近日出了一个走穴丹东的假“猪八戒”,因欺骗观众而被课以罚款(据新华社8月12日电)。这是新闻,真确无疑了。
这艺术上本来是虚实模糊、真假迷离的。据说西方曾有好事者组织过一次看谁扮演卓别林像的比赛,真卓别林混迹其中,却只得了个第3名。福尔摩斯本是作家柯南道尔虚构的人物,却被无数读者奉为英雄,为他塑像立碑,当做实在的人去纪念。这类事儿多了,可谓“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似与不似”说,正是众多艺术家追求的境界呢!
按说这扮演“猪八戒”并非马德华(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的专利,换了怎的就“假”了呢?因为观众是冲着马德华的“猪八戒”,也是冲着电视剧组的“原班人马”来的,人们不能容忍“以假乱真”,也不能容忍“以假乱假”!倘若海报中声明马德华因故未来,换了别个,谁又能说这猪八戒“非马莫属”呢?但穴头怕影响票房收入而李代桃僵,妄图蒙混过关,这无异于戏弄观众而招致大哗。尽管舞台上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想那只眼是金钱障目),佯装不知八戒是假,但观众眼里可不揉沙子!
遂联想今日歌坛除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外,竟还有一种“假声唱法”。尽管音响里歌声悠扬,但演员并不用嗓,只做发声状,知底细的说他们是和录音带演“双簧”。看来这糊弄人的事儿不独假烟假酒赝品充市,连“假声”、以致“假八戒”也可纷纷出场的。近几年,一些走穴演出专以赢利赚钱为目的,以致台风不正、阵容不整、分“赃”不均、偷税漏税、弄虚做假、亵渎艺术,这些混乱现象,实在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时候了!
就精神文明传播者的演员而言,做戏可假,但做人可要真!做人假者,请以假“猪八戒”者戒。


第8版(副刊)
专栏:

两种境界的叠化
王永午
通过电视片《杨丽萍的舞蹈艺术》,我们可以尽情欣赏杨丽萍的舞蹈艺术。编导郑鸣在片头用字幕扼要介绍女主人公的经历,接着便让我们在徐缓的音乐和画面中静静感受年轻舞蹈家其人其舞的美好境界。
这是一部镜头组接全部采用叠化形式的电视片。在这不断叠化不断变化的时空中,大自然的灵性激扬在杨丽萍的手指上,忽而是流丽的雨丝,忽而是高傲的孔雀。色彩也随着她的舞姿在我们眼前变幻:一会儿是“版纳三色”,一会儿是“雀之灵”……杨丽萍的艺术世界清朗而纯净。
电视片还向我们展示了舞蹈家的艺术生活。练功场上清晰的掌印叠化出孔雀头摆动。她轻轻一跃弹如雨后的落英。化妆时,即使带一翎羽毛也让人领悟到一种艺术的神圣感。她的舞蹈恰似她的人生。编导将这两种艺术浓缩在舞台和练功房中,不仅表现出以舞写人结构上挥洒自如的功力,也透出对杨丽萍舞蹈艺术所体现的生命的礼赞。
这部制作精美的电视片,拍人却不侧重讲述一般经历,拍舞也不讲求场面的铺陈。它静静地流泻让你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深邃的境界。这时候,灯光也似乎有了灵性,将舞蹈家的手勾成孔雀头的轮廓光,令人难忘;片尾的红光,随着杨丽萍的奔跑透出一种朝气,一种骨力。通过镜头的叠化,无论节奏还是场景的衔接,都逸出一种神韵,收到了在舞台上欣赏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美很慷慨,又很吝啬。深邃的美需要艺术家独具慧眼,郑鸣的这部电视片只是把美的感觉泉水般地往你心里送,我们还是深深感觉到了舞蹈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新书

长诗《渤海湾》
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诗作长达一万九千行,是作者高恩才十易其稿,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辛创作才完成的。这部叙事长诗以胶东半岛的抗日战争为背景,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人民军队的斗争生活、爱国意志。全诗分晚潮、波涛、风暴三集,作者采用写实的手法在战争主线之外,还融入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刻画了众多的形色不同的人物,展示并剖析了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使读者感受到民族的正气和地域文化的魅力。
(达章)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新书

《文言小说鉴赏辞典》
古典小说研究专家谈凤梁教授主编的《文言小说鉴赏辞典》,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遴选了从先秦至晚清共四百余篇佳作。约半数的篇目是编者从近二百种类书、别集中发掘而得。鉴赏文章均系学者、评论家撰写。辞典还附录有:作家作品介绍;文言小说发展概况;建国以来文言小说出版目录。
(王谷)


第8版(副刊)
专栏:

《晨》 沈汛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法  冯国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