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今日六盘水
本报记者 王谨
“那是个穷地方,有什么值得看的?!”赴贵州六盘水采访前,有人这样劝我。7月末,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视野里的画面是:一座新兴的城市。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能源丰富,自60年代中期,国家就开始把它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进行开发,先后投资30亿元,形成了高原能源、建材城市的雏形。
197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六盘水市。经过10个年头的建设,这座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城市像一颗璀璨的新星从乌蒙山冉冉升起,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5.8亿元上升到13.4亿元。
傍晚,凉风习习。记者漫步在宽阔的钟山大街上。汽车和自行车很少,幽静的环境与北方大都市的嘈杂形成鲜明的对照。街道两旁绿树红花的掩映中,综合商场、图书馆、影剧院、医院、学校、娱乐场所等各式建筑鳞次栉比。舞厅里传出的那节奏明快的音乐,人行道上漫步的青年男女时髦的衣装,以及商店里陈列的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云贵高原封闭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如果说,六盘水的城市服务网络刚刚形成的话,那么最能显示这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则是以能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体系。该市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全市所属的9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煤炭保有储量150亿吨,同时还探明含有铁、铅、锌、铜、汞、铀等2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及镉、锗、镓、铟、银等稀有元素。目前雄踞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已崛起在六盘水。
六盘水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在一次座谈会上,记者意外地发现,参加座谈会的六人中,大多是60年代从北京、河北、山西、湖北等地支援三线建设至今留在这儿的“老开拓”。我问来自山西、现年已五十好几的老张:“还想回老家吗?”他慢悠悠地摆摆手说:“下调令拉我回去,我都不乐意走!”“怎么啦?”他历数了六盘水的几大优势,乐呵呵地说:“我住惯了这个发展中的城市,这里不仅开发前景好,而且气候也宜人。”
当地有识之士告诉记者,六盘水市有优势也有劣势:一是运输能力不能满足能源开发的需要。仅以水城矿务局为例。今年1—6月份安排原煤产量197.26万吨,铁路批准运量180.316万吨,而实际运量只有163.746万吨,只完成总运量的88.5%。该矿生产能力日产煤可达1200吨,照此推算需车皮170个左右,而现在只能供给车皮100个左右,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二是在市属大片偏僻的乡村,经济发展步履维艰,40%的农民还未解决温饱。目前,国家交通部门正在通盘考虑改善六盘水交通的计划,盘县特区至广西百色的大公路和南昆铁路红果至南宁段可望在近几年修通。市委、市政府正在拟定“温饱工程”和“菜篮子工程”,试图通过科技辐射,带动乡村经济。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渤海滩上的“土地迷”
魏体宏
“多开一亩荒滩,一年就可以多打350多公斤粮食。”河北乐亭县张安就是抱定这样一个信念,带领家人和亲属自1984年以来,先后投入21万多元,将1000多亩盐碱荒滩辟成稻田的。5年间,他们向社会提供商品粮1500多吨,其中475吨平价交售给国家。为此,近年来,张安连续被评为唐山市劳动模范、优秀党员。
张安是乐亭县城关镇郭董村人,今年已经60岁,从15岁起就与土地打交道。他热爱土地,舍得往土地上花心血,简直成了“土地迷”。70年代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就曾带领乡亲挖土埋沙,建成一个近百亩的果园;他还带领群众削平22个沙岗,填了9个大坑,把120亩沙地改造成良田……
1982年,张安包了60亩荒地开垦种稻,当年获利7000多元。后来,有人说这块地属安置移民闲地,他二话没说,第二年就无偿把这60亩地交出了。1984年,在县委领导的鼓励下,他又承包了674亩撂荒地,同时开垦另外457亩生荒地。整整3年啊,张安带着全家人和一些亲戚成年累月在渤海滩上修渠、建槽、塑埝、筑坝、修路、平地,硬把生产队时搞了10多年也未搞成的荒滩变成了良田。
一些移民看张安开出的这块地交通方便、产量高,就点名要。张安又默默地把它交出来,换了另一块孬地。有人说,张安太傻了,拿自己辛辛苦苦开出的好地换孬地。张安却说:“看着这盐碱疙瘩变成稻田,还有人乐意好好种,我就知足。”
1987年张安又承包了开垦500多亩荒滩的任务。一干又是两年多,儿女、亲戚40多人,在老张带领下修建了干渠1500米,毛渠2万多米,塑埝56道,建槽16个,筑坝1360米,修整了三道河,共动土10万立方米,光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就投资9万多元,连同建房和购置机、泵、管、带等共投资14万多元。今年,80%的地块都插上了秧。那黑绿色稻秧闪着亮光,预示着好收成。
几年来,张安一家人开垦的荒地有1600多亩,其中1240亩已成为良田。最近,他家与有关部门签定了5年的承包合同。从1990年起,每年他家要上交承包费折合10万公斤稻谷。张安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我是个党员,就要为党分忧。尽管近年来他因向国家卖平价粮已少收入了19万元,但今年他依然同粮食部门签定了交售10万公斤平价稻谷的合同。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如何尽快改变滞后局面——交通运输问题讨论

敢问路在何方
本报记者 张国荣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为什么滞后?本报自3月9日《铁路在拚搏中呼喊》一文开篇展开讨论,许多同志满腔热情,来信来稿,分析铁路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谈改变滞后局面的对策和办法,引起了各级决策部门的重视。
改变交通滞后局面,不仅是铁路,公路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铁路是“大动脉”的话,公路则是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血管”。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离开了公路的发展,那是不可想象的。《敢问路在何方》告诉人们,40年来,我国公路增长了11倍,全长百万公里。从绝对数来讲,公路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公路建设远远适应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数量少,标准低。如何加快公路建设,缓解交通运输困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敢问路在何方》算是抛砖引玉,欢迎各界人士来稿。来稿请寄人民日报经济部工交组(注明交通讨论稿)。
——编者
如果说铁路是“大动脉”的话,那么公路则是由大大小小“血管”组成的遍布全身的循环网络。发展我国交通事业,自然离不开公路运输的发展。那么,我国公路交通的状况如何呢?
解放以来公路有了迅速发展,但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是数量少,标准低,质量差。全国现有99.9万公里公路,80.5%是在简易小道基础上搞起来的。公路已经受不住迅猛增长的交通量的压力
截至1988年底,我国的公路里程有999553公里,是1949年的12倍。单是改革开放这10年间,就新修了将近15万公里的公路。几年前,对国人来说还十分陌生的一级路和高速公路,也实现零的突破,在共和国的地图上分别标出了代表1673公里和147公里的红线。应该说,40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不小成绩。
然而,就国土面积来说,我国每平方公里仅有103米公路,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20%。而且大量的路况让人“伤脑筋”。有首打油诗这样形容说:“上路苦,上路苦,司机心里直打鼓。道路不畅通,经常受拦阻,更怕塌方把车堵。”
在将近100万公里的公路中,有80.54万公里是四级路和等外路。全国共有国道10.6万公里,四级路和等外路占4.38万公里。在16.2万公里的省道上,9.66万公里是低等级的路。国道上尚有1.2万公里被群众称为“食道癌”的卡脖子路,省道上有2.5万公里“断头路”。全国现有16万座桥梁,有13000多座危桥亟待改建。全国648处公路渡口,许多是人力摆渡。不少渡口常发生停车待渡,成为公路“联不上,愁断肠”的一大心病。
历史上,我国人民素有修桥补路的优良传统。现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公路也都是利用“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等非基本建设途径搞起来的,路网布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现有的很多干线公路,路面早已到了“退役”年龄。
据有关部门多年来的观测统计,现在国道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500车次,各大中城市周围,大都在1万车次左右。公路处于超饱和、超负荷的服务状态,许多公路的实际通过量已超过设计能力4至5倍。
公路建设投资国家没有户头,仅有的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犹如唐僧肉,不少人看着眼馋。公路建设上的“倒倾斜”政策,使现有公路越养越瘦,新路建设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国公路建设投资,除国防、边防公路外,在国家基本建设预算内没有户头。从1950年到1987年,国家对公路建设拨款仅60亿元,不足同期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的0.6%。这点可怜的投资,单用于国防、边防公路建设都不够。
近10年来,“要想富,先修路”的呼声越来越高。1984年国家对公路建设作出三项重大决策:一是提高公路养路费的征收标准;二是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三是允许集资和贷款修建的公路和桥梁征收通行费。这三项决策给公路建设增添了活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过去公路建设资金无来源的局面。
在每年征收的100亿元养路费中,除用于经常性的公路养护和大修理外,用于公路建设的仅占20%左右,即每年20多亿元。若以30个省市平均计算,每省只有7000万元,用这些钱只能建一级路10多公里,建二级路30多公里。
即使这样,事情办起来还是相当艰难。现在国家每年按总额15%开征能源交通建设基金,对养路费是按征收总额计征的。顾名思义,这项资金理应用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但实际上是作为国家财政预算收入,没有专款专用,从交通部门征收的也没有返还给交通部门。
从今年开始,国家又开征10%的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目的是控制预算外的资金的建设。我国的公路建设现在是国家鼓励大力发展,不存在这个问题。可是有关部门对养路费还是要照征不误。此外,现行关于征收交通建设耕地占用税的税率偏高,按“七五”期间的公路建设规模,全国公路建设需缴纳约10亿元,还不包括许多地方名目繁多的敲诈勒索。
“一税两基金”,再加上每年拨给公安部门的交通管理补助费,足足占去公路养路费收入的30%以上,基本上将国家给予公路的政策性补贴,又都全部挖了回去。一些地方连养路工人的工资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都难保证。
交通运输早被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些从事公路建设的人士呼吁,现在是纠正“倒倾斜现象”,正确实行“倾斜政策”的时候了。
一路“红旗招展”,不是收费便是罚款。公路管理存在混乱现象。汽车、拖拉机、畜力车、自行车、行人混合行驶,汽车平均时速仅37公里,两辆车只顶一辆用;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
有人作过调查,现在打着各种名义在公路上进行检查的大的部门至少有五六家:公安、交通、农机、工商、税务、林业等。
为了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驾驶员兜里一般都要揣着10多本证件,最多的要带20多个,以至遇到检查不知需要哪个时就抖尽包包,任君挑选。任意罚款相当普遍。一位司机幽默地说:如今的交通管理就是“拦车敬礼说安全,撕票罚款扣证件。”
国家赋予公路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修路、养路,搞好运政、路政和行业管理,负责养路费、运管费等规费的征收工作。然而由于政令不一,如今公路主管部门上路依法执行任务却屡屡受到有关部门的钳制,甚至发生冲突,致使许多严重破坏公路及其设施,逃税、抗缴公路规费等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检查、制止和处理。去年,南方某省仅养路费欠收就达数千万元。全国知多少?实在是个难以估计的数字。一方面公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一方面大量的公路养路费等规费又收不上来。公路部门对此忧心如焚。
公路交通管理混乱,带来的恶果之一是伤亡事故惨重。我国每年死于车祸的达5万余人,伤残18万人左右。全世界每年有5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我国占1/10。1988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54814人,相当于每天坠毁一架满员的波音707客机!
我国的一些干线公路并不狭窄,然而现在是汽车、拖拉机、畜力车、自行车、摩托车、行人等都往公路上挤,而且是我行我素,互不礼让,一些路段甚至汽车没有自行车快。
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将公路上汽车与其它交通元素适当分离,可提高通行能力1到2倍,交通事故也可减少70%。
公路交通呼唤着车、人、路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管理。
铁路大动脉的“硬化症”,已为世人瞩目;公路建设的严重滞后,也切不可置若罔闻。再不加快公路建设,不仅要严重影响本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要严重拖下个世纪我国经济腾飞的后腿
公路运输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最广泛、最富有潜力的一种运输方式。唯有它的触角能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点多面广,机动灵活,能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是其他运输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公路运输量的增长很快,到2000年公路货运量近160亿吨,周转量为6100亿吨公里;客运量为170亿人次,周转量为8900亿人公里。2000年以后若干年内,公路运输量的增长仍将比较高。面对如此高的公路运输需求,许多专家认为,从现在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几年,是我国公路建设的关键时期,公路建设要有大的突破:
第一,更新观念,强化“大交通”意识,真正按交通先行规律办事。当前需尽快确立公路运输的发展战略,实行倾斜政策,就是借债,也要多修点路,那样我们将可以办很多事情。
第二,合理调整运价。解放40年来,我国公路客货运价非但没有提高,反而7次降价。许多运输企业已收不抵支。价格政策若不调整,对公路发展不利,对铁路发展也不利。
第三,贯彻大家办交通的方针,广开门路,多方筹资,加快公路建设。今后国家主要负责国道和重要公路建设,鼓励地方利用社会集资、民工建勤等多种形式,大力修建县乡道路。
第四,稳定政策,落实资金渠道,真正做到公路建设专款专用。目前,应尽快改进公路建设上“一税两基金”的征集和使用办法。
第五,依法治路,认真搞好公路交通管理。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公安、交通两部门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职责范围不清、工作关系不顺的问题。严肃查处破坏公路及其设施,偷税漏税和利用职权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
第六,整顿运输市场,加强社会汽车的控制和管理。现在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460多万辆,据调查,全国每年有48%货运汽车在空驶,造成经济损失高达59亿元。特别是企事业单位汽车参加社会营业性运输,不缴税利每年有30—40亿元之多。今后应严格限制机关企事业单位汽车盲目发展,扶植公路专业运输这个国家队。
第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全国公路主骨架建设,努力养护好现有公路。据专家论证,为了基本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我国公路里程以200万公里以上为宜。也就是说在今后一、二十年内,我们要再建100万公里以上公路,否则,到2000年前后,我国公路货运将面临更加沉重压力,客运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附图片)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在稳定中裁减 在裁减中提高
——南京市建工局局长刘开发谈整顿乡镇建筑队伍
本报记者 朱维群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大批工程项目停建缓建,迫使数以百万计的乡镇建筑工人走下脚手架。南京市建工局局长刘开发说:“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把多余人员裁减下来,达到施工力量与建设任务之间新的平衡;另一方面又必须从实际出发,瞻前顾后,慎重对待裁减工作以保证生产和企业的稳定,保护改革中形成的必要的市场调节机制,保留行业发展的后劲。”
“产生乡镇队伍的大背景,是农村改革后田少人多的矛盾促使一部分多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刘开发认为,“他们进入建筑这个行业,一方面为农村发展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他们不吃大锅饭,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涌现出一批素质很好的队伍。因此,我们既要考虑城市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农村承受回乡农民的能力。”他解释说,所谓“旧门不关”,就是外县这些年建立的驻宁办事处原则上可以保留下来,作为城市同外县保持联系、协商对话的窗口,今后城市建设所需队伍仍从这些“老朋友”中出。所谓“新门不开”,就是目前停止给外地新成立的企业和新队伍办理驻宁审批手续。
今年全市计划第一批裁减1.2万人。消息传出,各县一度人心惶惶,纷纷到市里托关系说情。市建工局负责人和有关同志用一个月时间逐一走访了50多个办事处,直接同各县建工局长、主管县长商谈交底。市局方面提出6种情况属必退之列:施工任务不足的、施工质量不好的、安全无保障的、发生过刑事案件的、违法经营以及队伍素质不合格的。除此之外,由办事处排队摸底,按批准注册人数决定裁减数量,先报当地政府初审,然后送市建工局共同审批。
由于外县对裁减也有了发言权,不再担心被“扫地出门”,同时又从“鼓励竞争,择优选留”中感到“搞好裁减有利于在南京站住脚”,将素质好的队伍留下,差的队伍遣返回乡,并主动设法防止出现遣返队伍在南京就地流散的现象。
今年5月,首批96个施工单位共1.2万人有组织地离城返乡,加上其他裁减人员,返乡总人数达2万。在此期间,全市建筑业没有发生破坏生产工具和建筑半成品现象,没有发生建筑材料失管流散问题。动乱期间,全市建筑队伍保持稳定,坚持施工。
南京建筑行业下一步目标,是根据压缩基建规模的要求,继续分期分批压缩施工力量,最终建成一个施工力量略大于建设任务需求的有限的买方建筑市场。
“目前,裁减压缩任务仍很艰巨”,刘开发说,“但我们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理应看得远一点。我们现在就应当考虑到继续发挥南京建筑市场作为乡镇队伍技术培训基地的职能,为农村培养、保留一批骨干。”
为此,南京市下半年裁减,主要采取检查、评比等竞争性方式,优胜劣汰,使留宁队伍的素质上一个新台阶。7月展开了建筑质量大检查,并结合更换施工许可证的例行工作,进一步摸清各县现有施工任务和实有人数,全面考核队伍的等级、独立承包能力和施工表现,再裁减一批素质较低的队伍。市有关部门起草了“南京市建筑市场治理整顿有关规定”,促使这项工作逐步向制度化、经常化方向发展。
把竞争引入裁减,有效引导乡镇队伍从过去一味追求扩大人数转变为励精图治,上质量,创名牌。一批外县队伍在行业评比中屡屡超过国营企业。海门县建工局驻宁办事处连续3年被南京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这个县原有三四千人在宁施工,今年主动清退千余人回乡,只留下精兵强将。南通县新华建筑公司驻宁施工队在最近一次全国性168个企业工程质量抽查中,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江都县二建三队连续6年无重大伤亡事故,今年6月又夺得全市建筑业安全第一。全市建筑业上半年质量事故比去年同期下降5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乌金源源入浦东
——访新建的上海港朱家门煤码头
本报记者 刘鋆
20年前,黄浦江东岸、距吴淞口约14公里的朱家门陆域,经填土形成大片滩地。如今,一座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建设的年吞吐量390万吨的现代化煤码头屹立在此。
7月底,从连云港驶来的“长连”号,作为第一艘装有2万吨原煤的巨轮稳稳泊靠在朱家门煤码头。随着中央控制室一声指令,滚滚乌金通过悬空封闭廊道徐徐注入贮煤仓……这些原煤部分供上海生产、生活使用,部分中转运往苏、浙、闽三省。
朱家门煤码头工程是我国“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7671万元。主体工程包括新建2.5万吨卸煤码头和1000吨级装船码头各一座,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整个工程除引进瑞典和德国的电气控制设备及液压部分装置外,其余设备全部是我国自行生产的。从1986年10月打下第一根码头桩,到1989年7月,工程提前158天完工并交付使用。
在港区前沿的中央控制室里,整个码头装卸情况通过一个10多平方米的巨幅液晶屏幕展示在人们面前,以电子计算机、可编程序控制器、自动录放机为主组成整个控制系统。港区生产管理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这个大型自动化的现代化煤码头,环境保护要求比较高。记者看到:不仅在整个装卸生产流程中设有国内先进的防煤尘污染的设施,港区内还建有生产污水处理厂一座,各种污水经严格处理后再排入黄浦江。据港区建设负责人介绍,光用在防治污染方面的投资就接近1000万元。1987年,加拿大环保专家来访进行咨询评估时,认为这在世界上也属先进水平。
记者走在宽阔的环港混凝土马路上,放眼四望,树木成片,绿草如茵,建筑井然有序,汽笛声声,一艘艘满载原煤的驳轮起锚驶离朱家门煤码头……随着它们的南来北往,朱家门一定会越来越出名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山东省威海市锡镶工艺品厂生产的锡镶制品,工艺精巧,风格独特,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6月完成产值、实现利税、出口创汇均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图为工人正在镶嵌紫砂茶具。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喝一瓶 ——吃一块  李时民
(原载《北京晚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