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当代话剧艺术研讨会
新时期以来,话剧艺术的发展令人鼓舞,涌现了一大批反映改革生活的矛盾,表现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物心态,在艺术上有追求和突破的话剧、如何评价话剧艺术的现状是最近在北戴河召开的话剧艺术发展讨论会上的中心议题。
由中国话剧文学研究会与吉林省文化厅联合召开的这次会议,有北京和吉林等地三十多名学者、专家参加。
对新时期话剧艺术发展的评价,争议焦点往往在对实验话剧的看法上,有人认为实验话剧是中国当代话剧的主潮,是中国话剧从现代走向当代的标志;有人则认为中国话剧的主体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在经历一番探索后,现实主义将出现一种回归趋势。与会者对此进行了讨论。
危机、不景气、困境,是话剧界热门话题,也是此次会议讨论的中心。有人提倡孤独的艺术,主张不要怕没有观众;也有人认为话剧要放下架子,架一座接通观众的桥梁。然而,无论当前话剧的不景气状况还将持续多长时间,与会代表有一共同信念:话剧作为一门艺术的地位是永存的。
会议的另一议题,是对近年涌现的东北话剧现象的评议。在话剧界普遍不景气的今天,东北话剧异军突起,以其质朴、刚健的艺术魅力,给话剧舞台吹来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人们认为刚刚结束的东北话剧节是对话剧艺术的一次检阅。大家对东道主吉林省剧作家的创作表示极大的关注和赞赏。吉林剧作家发言说,他们真诚地希望评论家能够更耐心更细致地体察作家的心境和苦衷,作家与专家学者、理论家直接对话,共同发展话剧艺术。会议还颁发了戏剧优秀论文和专著奖。
(王宛平)


第8版(副刊)
专栏:

夏日里的清风
——记庆“八一”歌舞演出的前后
陈大鹏
像夏日里一股清新的凉风吹拂心头,由总政治部主办的四场庆祝“八一”建军节歌舞演出,给受热浪袭扰的首都军民带来阵阵快意。人们由衷地赞叹:“许久没有看到这样令人振奋的演出了!”
为什么一台晚会牵动了那么多观众的情愫?
笔者来到了空军体育馆,正赶上最后一场演出。来自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战友文工团、海政文工团、空政歌舞团等文艺团体的演员们正井井有条地做着上场的准备工作。他们中间有很早以前就为人们所熟悉的音坛老将李双江、马国光、克里木,也有近几年活跃在舞台上的青年歌手、青年舞蹈家彭丽媛、董文华、郁钧剑、阎维文、王秀芬、华超、刘军、李清明等。近几年,军队的文艺创作、表演事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一批人才和优秀节目。以近几年举办的几次全国性艺术比赛或评比为例,如“新时期十年金曲和1988年金星评选”、“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听众最喜爱的歌手”等,军队的演员和作品的获奖往往占很大的比例。这次庆祝“八一”的歌舞演出,可说是军队文艺工作者高水平的创作和表演的展示。
“举办这么一场演出,是我军广大指战员的心愿。”演出的主要设计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朱力在休息室里对我介绍说,继庆“七一”的文艺演出后,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的62年光辉历程,中央军委和三总部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举办一场演出,以生动、多采、丰满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民军队爱人民”这一宗旨。总政的主要领导同志一次又一次地听取筹备情况的汇报,一再指示有关部门:要通过歌舞的形式,唤起人们对我军光荣传统、我军宗旨、我军光辉业绩的回忆,加深人民和军队之间的感情。
在这次演出的舞台背景上,悬挂着七个耀眼的大字:“人民军队爱人民”。朱力解释道,这是这次演出的主旋律,确定这个主题也是军委领导的意见。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靠人民的支持,没有广大人民作坚强的后盾,人民军队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演出是那样的振奋人心,场面恢宏壮观,气势雄伟刚劲。1000多名文艺工作者、2000多名驻京陆海空三军和戒严部队指战员且歌且舞,时而合唱,时而独唱,并伴以群舞和独舞,其中交织着大型乐队的合奏,令场上画面迭出,高潮频起。演出中选用的40多首歌曲,都是建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艺术珍品。这些歌曲唱了几十年,仍然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南泥湾》、《游击队之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梅赞》、《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担任这次演出的舞蹈艺术的指导是国内著名的舞蹈家刘英。这几年,由他编排的舞蹈《海燕》、《士兵进行曲》等多次在国内获大奖。他的舞蹈风格遒劲有力、豪迈奔放,具有内在的阳刚之美。这次演出的舞蹈有不少承袭了他的表演风格,粗犷而不失细腻,刚劲又内藏秀雅,具有鲜明的军队特色,所创造的氛围为整台演出增色不少。
这台高质量的歌舞表演,从排练到正式演出只花了20多天的时间,显示了军队文艺工作者较高的思想和艺术素质。人们在观看中注意到,这台演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台风正。参加演出的所有演员一个个英姿飒爽,精神振奋,舞美设计也典雅庄重。演出场地上参加大合唱的陆海空三军指战员形成几个色块,整齐划一、威武雄壮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出自始至终在一种庄严、欢庆、激奋的气氛中进行。这和近几年有些舞台的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少演员认为,他们是军队的文艺工作者,艺术上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军人的形象、军队的形象,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观众负责。应该倡导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7月29日,出席观看演出的党政军领导对表演无不叫好。有的领导在看到合唱《南泥湾》时,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小声哼唱起来。有的说:“听了你们的歌声,我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这些歌舞不仅老一辈人爱看,就是年轻一代也爱看。一位不满20岁的青年人想方设法观看了六场排练和演出,兴奋地说:“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多有气势的歌。”


第8版(副刊)
专栏:

天章云锦太行秋(中国画) 张俊


第8版(副刊)
专栏:

他倾心于戏曲现代化
——记湖北省京剧团导演余笑予
陈斌善
自己嘲笑自己?!湖北省京剧团编导余笑予这个名字真“绝”:幽默中流露着非凡的清醒,充满着进取精神。
也名副其实。他不仅是个编导喜剧的能手,当人们还沉湎在传统戏开放的狂热中时,他便开始了
“当代戏曲”创作。1978年来,他先后编导了京剧《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荆州花鼓戏《家庭公案》、《水乡情》,汉剧和沪剧《弹吉它的姑娘》,楚剧《刘崇景打妻》,粤剧《阴阳怨》,曲剧《少年天子》等,一年一出戏,10台戏进京,四次获全国大奖。他本人还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
这些年来,余笑予反思着近百年来京剧、汉剧、楚剧脱离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痛痒、由民间走上唯形式技巧的“庙堂”而衰微的教训和某些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横移西洋歌剧、话剧体制,削足适履,分场置景,时空固定,抛弃中国戏曲写意美学,“话剧加唱”,清汤白水,淡乎寡味的症结,决心继承中国戏曲美学的精髓,创建一种相对独立于传统戏、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追求沟通契合的“当代戏曲”。
他的“当代戏曲”有几个显著的特征。首先是不像有些探索戏剧那样“淡化”社会和人生,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浓郁的生活气息,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引爆广大普通观众共振的情愫,洋溢着一股浩然之气。去年在北京导演《少年天子》,有的同志提出剔除剧中的改革内容,搞成纯言情剧。他坚持认为:“改革不应剔除,还应加强。没有改革的共识,情感就无所依附。”结果取得了成功。
其次,在舞台表达方式上,他不是用传统戏“旧瓶装新酒”,也不是像某些现代戏那样“脱胎换骨”,向写实的歌剧、话剧退化,而是“夺胎换骨”,攫取传统戏中抽象多义的“一桌二椅”的舞台表述语汇为“语根”,吸收各种现代艺术语素,创造了抽象多义的“系列平台”,使之具有当代科技的“几何美”,又使中国戏曲最独特的时空虚拟的“无场次”叙述方式得以回归和弘扬,为创建具有民族气派的现代化的“当代戏曲”体制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舞台表述语言上,他不是像某些现代戏那样“话剧加唱”,或西洋歌剧式的将舞蹈作为点缀和穿插,而是通过“选择当代可舞性生活”,特别是运用“夸张、变形、写意、传神”的中国戏曲美学思维,创造诸如“打网球舞”、“轮椅圆舞曲”、“打电话群舞曲”、“自我”“本我”、“超我”的“徐九经三人舞”、灵魂现形的“阴阳男女双人舞”等具有当代亮色的戏曲舞蹈,打破了“工业时代复杂的脑力劳动空间舞不起来”的坚冰,又有谐和内控的张力;为当代戏曲的语汇系统创造了一系列范例。
他导演的“当代戏曲”由于具有传统戏曲的滋味、意境和神韵,又具有当代工业文明的情趣、亮色和质素,使人们“既熟悉又新鲜”,因而使广大老观众折服首肯,也使厌看戏曲的青年知识观众群垂青惊顾。他导演的《家》、《海》、《弹》、《水》、《徐》等剧,连续演出达一百至五百场以上。日本戏剧界人士来中国巡回考察,看了《弹》剧,大为“惊讶”,在东瀛发表文章和来信说:对日本改革“歌舞伎危机”,具有“广泛的认识意义”。
余笑予1935年在武汉出生于梨园之家,自幼学习了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行当。1956年学导演。1957年执导的楚剧现代戏《刘介梅》被拍成电影以来,共导演了60来部戏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等单位拟于今年召开“湖北省京剧团十年暨余笑予导演艺术研讨会”,进一步总结他导演的艺术成就。
(附图片)
刘忠源作


第8版(副刊)
专栏:

两岸一腔情
熹燕
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出品的器乐曲盒带《问》,日前由台湾一家出版社引进版权,更名《民初情》后在台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大陆录制的音带第一次在台湾市场公开露面,也是海峡两岸音乐界继作品交流之后,在出版领域建立直接沟通、合作的又一座桥梁,因而引起两岸文化人士的重视。
由大陆中央乐团知名女作曲家刘庄改编、太平洋影音公司音乐编辑王今中录制的《问》,是精选了我国“五·四”以来几代音乐家赵元任、李叔同、黄自、萧友梅、黎锦晖、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和阎述诗等所创作的流传甚广的优秀歌曲,以管弦乐器重新编曲的,同时在录制中灵活运用了当代最新录音技术。阎述诗《五月的鲜花》本是一首抒情歌曲,改编后的器乐曲气势磅礴、色彩瑰丽,用不大的乐队录制出似乎是交响乐队演奏的效果,起伏的乐响与回荡不已的管弦乐使整个乐曲显得更加层次分明、悠扬动听,令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台湾的这家出版社长期致力于向台湾听众提供“最感人的中国作品与最高水准的演奏录音”,近两年来为沟通、促进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频频奔走于台北、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为两岸音乐界的联络牵线搭桥。正是该出版社率先向海峡彼岸的同胞们介绍了大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慧芬,这也是40多年来第一位在台湾出版个人作品专辑的大陆音乐家。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历年来始终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视为己任,1986年就曾邀请日本著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录制陈钢、何占豪作曲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在这盒音带销量达到10万之际,特向西崎崇子颁发了“金小提琴奖”,传为一时美谈。近几年来,面对音带市场“通俗热”的压力,“太平洋”依然投入极大的力量,整集、出版了一大批民族音乐的精萃之作,成为海内外广为瞩目、弘扬优秀中国音乐精华的一个窗口。共同的事业心促成他们顺利、默契地完成了开拓性的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的稳固的联系。
琤琮的乐符已缀成一曲溶进炎黄子孙心魂的乐章,这乐章必定会在海峡两岸萦绕不绝、绵绵无尽!


第8版(副刊)
专栏:

森林卫士(剪纸) 张淮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