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动态

经互会的发展及前景
杨家荣
今年是经互会成立40周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大体上经历了经济恢复、计划协调、经济一体化、科技发展和改革等5个时期。如今,大多数经互会国家从战后国土满目疮痍、经济百孔千疮,经过百废俱兴,都已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国家之列。经互会10个成员国的耕地面积虽只占全世界的16.3%,但它们的国民收入却占世界的1/4,工业产值1/3,农业产值1/5,科技力量1/3。因此,即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承认,经互会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实体,它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主义经济力量。
经互会的成就
经互会的巨大成就,主要有:
(一)经济发展较快。从经互会成立至今,它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一个其他经济集团所无可比拟的。从总体上讲,它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例如,1950——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为6.7%,而西方国家只有3.8%,它们工业产值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8.3%和4.2%。即使是排除经互会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50和60年代,它们在1971至1985年时期,其国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仍为4.6%,而欧共体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只有2.3%,它们工业产值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5.3%和1.8%。
(二)实力明显加强。苏联早在70年代中期,已在20多种重要产品,其中包括19种重要工业产品的年产量方面超过了美国而跃居世界首位,如钢铁、石油、焦炭、水泥、机车、拖拉机等。而从前曾是农业国的成员国,在各自的国民经济中都建立起了一些比较发达的工业部门,例如,保加利亚建立了电机工业,匈牙利建立了电子工业,罗马尼亚建立了机床制造工业。经互会作为一个整体,其实力的增长已举世瞩目。
(三)科技成果卓著。今天,经互会国家的科技队伍已超过了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或集团,总人数达142万多人,相当于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总数的1/3。在40年中,他们共同完成了20000多个科研和实用项目,研制出了1700种新的机器、机械和仪表,改进了1300个工艺流程,制造了近1400种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制剂。至于技术发明,经互会国家每年注册的达13万项,其中被采用的有6万项,接近于世界技术发明总数的40%。
(四)努力缩小差距。经互会在制定具体政策时,通常给予一些相对后进的国家以更优惠的待遇,如在贷款方面,经互会两大银行——国际投资银行和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对大多数成员国的贷款年利率为2%—5%,而对蒙古、古巴、越南仅有0.5%—2%。
存在的问题
经互会成员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成就”和“欢乐”,也遇到了“困难”。
首先,经济形势严峻。经互会国家在70年代中期前高速发展经济,主要是靠增加劳动力和投资并扩大生产基金而取得的。然而,就在70年代中期左右,经互会国家发展经济的这种粗放因素基本用尽,且由于管理不善和资金拮据,它们的经济或转入低速发展,或陷于停滞状态。例如,经互会欧洲成员国1976——1980年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为4.2%,1981——1985年则为2.7%,其中,波兰的国民收入从1979年开始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
经济困难的另一表现是一些成员国外债累累,难以支付。70年代,大多数经互会国家从西方大量借贷,以引进设备和其他物资。据统计,到1979年底,经互会欧洲7国的硬通货外债是594亿美元,而到1988年,它们的外债已高达1301亿美元,其中苏联401亿美元,波兰387亿美元,匈牙利170亿美元等,上述高额外债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国家内部市场的供求平衡和对外贸易。
其次,技术相对落后。战后,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方关系处于冷战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经互会成员国进行经济封锁,另一方面是由于苏联在“两个世界市场”和“两个世界体系”理论上的失误,故长期以来,经互会国家同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隔绝或半隔绝状态。在这种对外缺乏联系、对内没有竞争的情况下,经互会国家既难于通过内部调节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并对它进行更新换代,更不能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改进本国的落后部门,因而,它们与西方国家本已接近或大为缩小了的技术差距再度明显拉大。
再次,合作机制存在弊端。经互会目前的合作机制,基本上形成于50年代并在此基础上作些修补而一直延续了下来,它的主要特征是硬性集中和垂直联系,即行政管理的方法。诚然,这种合作机制在50——60年代对经互会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今天,在世界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合作中的粗放因素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它已不能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成了进一步飞跃的障碍。
以《经互会成员国至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而言,其主攻方向明确,为5大领域:国民经济电子化、自动化、原子动力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生物工程,但经互会现行协作机制基本上还是行政命令的经营方式,条例繁多、关卡层层。这必然造成合作机制拖上述《纲要》实施的后腿。可见,根本改革经互会合作机制,已成为经互会国家能否振兴经济的关键之一。
发展前景
经互会成员国所以能坚持长期合作,主要是由它们各自国内的经济需要所决定的。至今,经互会内部贸易仍占其外贸总额的60%。它们大部分的进出口商品在内部交换,绝大部分的科技合作在内部进行,经济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应该说,在经互会内部的长期合作中,其成员国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现已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合作基础。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尚存在一些急于解决的问题。在发展科学与生产领域之间的合作等问题上,“并非总能容易取得一致意见”。这就决定经互会国家合作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其路程既艰难又漫长的总趋势。
(附图片)
设在莫斯科的经互会总部大楼。
经互会成员国1988年经济情况(与1987年比)
资料来源:经互会秘书处公报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构想
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国家计委主席马斯柳科夫8月3日向苏联最高苏维埃作了有关1990年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构想的报告。根据他的报告,苏联明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任务是,缓和经济状况的恶化,消除社会紧张局面,克服经济失调和通货膨胀现象,稳定消费市场,使财政趋向健康化。今年年初苏联国债已达3120亿卢布,赤字1200亿卢布,外债340亿卢布,至今仍在上升。居民收入几乎增加一倍,大大超过了民用商品生产的增长速度。鉴于这种情况,明年的计划就具有特别性质。
马斯柳科夫强调,明年政府拟采取以下措施:在全国总产品只增长2%的情况下,民用消费品的生产计划增长12%;坚决削减生产领域中的基本建设投资;大大压缩建设战线;加速军工企业转为民用生产的进程;减少国防开支和机关管理经费;向国内市场投放零售总值相当于100亿卢布的进口商品。但对住宅、学校和医院的建设仍将继续扩大。马斯柳科夫称1990年为艰难的、战斗的一年。他说,非常的经济形势不应当使经济改革停顿下来,而是要继续深化。要在加盟共和国和各州的经济部门实行真正的经济核算。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浅谈世界粮食问题
杨贵兰
目前世界的粮食产量比其消费量多出10%,50亿人口的温饱不成问题。然而,为什么仍有5亿以上的人在受饥挨饿呢?其主要原因如下:
1、少数国家和地区生产过剩,多数国家和地区生产不足。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大量过剩,因而成为世界5大粮食出口国和地区,1986——1987年度,它们共出口小麦8250万吨。但是,亚、非、拉美和东欧的许多国家却因粮食生产不足而需要大量进口,这些国家仅在1986——1987年度的小麦进口量就达8330万吨。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在当今的世界上,缺粮最严重的国家正是那些人口增长速度极高的国家。80年代初,每年增长的8000万人中有7500万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这些国家的粮食增长率在70年代曾高达3.1%,超过了发达国家,但其更高的人口增长率使其粮食增长效果化为乌有。
3、缺粮国或因无力进口,或因交通不便而使居民挨饿。非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困难,既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国民的需求,也无力从国际市场进口来弥补国内的粮食亏空,即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粮食援助,也因交通不便而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到饥民手中。
4、世界2/3的人生活在耕地短缺地区,那里可耕地3/4以上已耕种,粮食增产主要靠农业技术。
世界的粮食生产格局并非一直如此。早在30年代,世界上只有西欧缺粮,其他地方的粮食都自给有余。除最大粮仓北美外,苏联、东欧每年均可出口粮食500万吨,拉美每年可出口900万吨。至50年代,苏联、东欧和非洲已无粮出口,北美、拉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仍能出口粮食,只有西欧和亚洲完全依靠粮食进口。70年代至1984年,拉美成了粮食进口地区,苏联、东欧大量购进粮食,非洲成了世界第二大粮食买主,亚洲的粮食进口有增无减,而欧共体国家则同美国、加拿大等国一样,成了世界的粮食出口者。这一格局的变化是发人深思的,它至少可以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事在人为。
欧州经济共同体国家采取补贴的办法来刺激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从而使欧州经济共同体国家由粮食进口国一跃成了粮食出口国。
最近30多年来,由于施肥、灌溉、施用杀虫剂、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早熟高产品种,使耕地单产大幅度提高,撒哈拉以南的国家继中国和印度之后推行“绿色革命”,世界的粮食产量明显提高,由1950年的6.24亿吨猛增至1986—1987年度的创纪录水平——18.63亿吨,增加了近2倍,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由260公斤上升到330公斤。灌溉可以使粮食大幅度增产。
但是,目前全世界的水浇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不足15%,非洲仅为2%。另外,世界的耕地面积还可以扩大,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土地垦殖指数仅达11.2%。有些国家甚至不足1%。由此看来,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有着令人欣慰的地方。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资料

经互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在莫斯科成立。当时有六个成员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一九四九年二月,阿尔巴尼亚加入了该组织(后于一九六一年退出),一九五○年九月,民主德国加入了该组织。从六十年代起,经互会先后接纳了蒙古(一九六二年六月)、古巴(一九七二年七月)和越南(一九七八年六月),从而超出了欧洲大陆的范围,成了一个横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性经济组织。经互会总部设在莫斯科,其宗旨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交流经验、促进各会员国的经济发展。南斯拉夫、老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安哥拉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经互会的例行会议。
张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