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心的赠礼!
——记南斯拉夫献血活动
本报记者 严正
南斯拉夫电视在晚上的黄金播放时间,经常播出一幅这样的画面:一颗心在搏动,左半叶是殷红的鲜血,右半叶则是一个小姑娘甜美的脸庞。画面配的文字是:感谢为我幸福的童年献血的人。接着,电视预告第二天接受献血的地点和时间。
不久前,记者到贝尔格莱德市斯·萨瓦街献血站采访。献血站聚集着数十名男女青年,他们都是自动来献血的。他们按着医生的指示注册登记,体检验血型,抽血。然后到餐厅用上几块小点心,喝杯果子汁,把有医生证明的红色献血本装入口袋,就高兴地离去了。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除节假日外,献血站从早到晚接待志愿献血者。
眼下正值暑期,献血的人较少,每天数百人,平时最多可达上千人。该站全年接待献血者六七万人次。此外,他们还派出巡逻小组直接到学校、厂矿和机关接受志愿者献血。按规定,从18岁至65岁身体健康的男女公民都可以献血,每次的献血量为250—450毫升,两次献血相隔的时间男同志不少于3个月,女同志不少于4个月,每次献血后休息两天。
南斯拉夫献血的原则是自愿、无偿。献血站站长克里沃卡皮奇博士解释说,血不是商品,而是心的赠礼,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提倡自愿、无偿献血,是为了体现并弘扬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精神以及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念。据统计,南斯拉夫每年有近5%的公民自愿献血,这不仅反映了南斯拉夫的社会文明,也是长期宣传教育的结果。
南斯拉夫人自愿无偿献血是有传统的。早在反法西斯解放战争时期,贝尔格莱德就开展过“为流血的英雄献血”运动,有力地支援和鼓舞了人民军将士。革命胜利后,曾一度实行有偿献血,尽管报酬不低,献血的人数却不断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南斯拉夫从1953年起改行自愿和无偿献血。
国家制定的法律规定:公民都有无偿接受输血的权利,但也有无偿献血的义务,把动员和组织健康公民献血作为整个社会都应关注的共同任务。各级社盟组织建立了专门负责献血组织工作的协调委员会。除红十字会及卫生保健医疗机构外,各社会政治组织也开展救死扶伤和革命人道主义的教育,树立献血光荣的观念。塞尔维亚等共和国还专门确定了献血者日。举行表彰大会,给献血最多的单位和个人颁发纪念章及奖牌。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积极主动献血的良好风气。据南斯拉夫报刊记载,1953年以来南斯拉夫无偿献血活动经久不衰,参加献血的有党政领导、将军、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各种普通劳动群众,其中青年和工人占70%以上。许多单位自发建立了志愿献血者组织。
在采访斯·萨瓦街献血站的过程中,记者询问了几位献血者。其中两位是贝尔格莱德发动机厂的工人巴·米拉丁和市交通系统的机械师科·米利沃耶,两人都只有30多岁,可是在他们的小红本子上登记着,他们已分别献血6次和20次。他们说,能将自身宝贵的东西——鲜血献给患难中的同胞特别是儿童,使垂危的生命得救,这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附图片)
贝尔格莱德交通系统的机械师科·米利沃耶已献过20次血。图为他献血后在填写表格。
严正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墨西哥通讯

“24小时运动”
——反酗酒在墨西哥
本报记者 郭伟成
7月19日,是墨西哥“24小时反酗酒运动”14周年。成千上万的积极分子在全国展开了一次强大的宣传攻势,号召人们为了健康放弃酗酒。洗染店、酒吧、超级市场、影剧院、饭店、旅馆等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都贴上了宣传画:“你并不孤立!你和24小时反酗酒运动在一起。”
在“24小时运动”的活动中心,记者访问了45岁的拉法埃尔。他6年前戒酒以来滴酒不沾,成为“24小时运动”的积极分子。他说:“过去的拉法埃尔6年前已经死去。是24小时运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不然,今天我就不会站在这儿了。”
和他在一起的年青人维尔塞洛证实了这一点。5年前,维尔塞洛由于无节制地酗酒,失去了工作职位,失去了家庭。“24小时运动”的伙伴们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帮助他戒除了酒瘾。现在,他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们经常在业余时间到活动中心来,向其它需要戒酒的人进行宣传解释工作。
我参观了他们的戒酒俱乐部。当时,还有20多人住在那儿,有男有女,有的人昨天还是酒鬼。一个不想酗酒、自己又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拨通任何一个“24小时运动”的电话,于是,马上就有志愿人员赶到,把他接到戒酒俱乐部。戒酒志愿人员会向接来的人宣讲酗酒的害处及戒酒的方法。这些志愿人员都是“改邪归正”的酒鬼,多用自己的经验说服别人戒酒。同时,俱乐部向酗酒者免费提供咖啡与茶水等饮料代替酒类。愿意的话,可以留下来,吃、住免费,条件是不饮酒,每天协助俱乐部做清洁与接待工作。我看了他们的临时宿舍,8到10人一间,一色的双人床,十分整洁。从俱乐部墙上的统计表可以看出,位于萨莫拉街的这个中心站,已经接待过成千上万前来寻求帮助的酗酒者。
中心的所有志愿人员都是不取报酬的,完全是在尽社会义务。“24小时运动”在全国17个州(省)拥有3万志愿人员,分属96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设立规模不等的戒酒俱乐部。另外,还开办了10个农场,专门接待因酗酒而失去工作与家庭的人。14年来,“24小时运动”已经帮助15万人戒除了酒瘾。所有积极分子、志愿人员,都是从戒酒运动中获得新生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24小时运动”恰恰是由5名酒鬼在14年前开创的。
墨西哥是一个有饮酒传统的国家。据墨西哥当局统计,全国每年新增加170万饮酒的人。由于酗酒,全国每年要损失16万个工作小时;36%的刑事犯罪与57%的自杀案件与酗酒有关,相当多的车祸是酗酒造成的;15%的儿童受虐待起因于父母的过量饮酒。因此,政府规定,供应含酒精饮料的饭店必须领取专门的许可证,所有酒类广告及酒瓶上的商标必须注明“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24小时运动”的创始人维尔希略说:“我是在长期酒精中毒中开始了认真的反思。这个运动没有政府与外来的资助,全靠它的积极分子慷慨解囊,捐助‘24小时运动’,为的是同全社会的人一起共享健康的生命。”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全世界每年百万儿童被贩卖
据挪威政府向欧洲议会提出的一项报告,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儿童被贩卖,其中大部分儿童来自贫穷国家。报告说,被卖儿童大部分被买主用于色情、卖淫业,或被领养。另外一部分则被用来从事其他犯罪活动或充当佣人。
报告说,目前儿童交易主要有四个渠道:拉美国家的儿童被卖到欧洲或中东地区,东南亚儿童卖往北欧或中东,欧洲地区设有买卖拉美姑娘的交易市场,西部非洲姑娘被卖到阿拉伯国家。
联合国有关机构日前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就加强同贩卖儿童作斗争的措施进行讨论。该机构负责人爱德指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用于色情、卖淫以及收养为目的的儿童贩卖市场,并有迹象表明出现了专门从事儿童交易的组织。他认为,应该停止这种交易,严惩儿童交易掮客和买主。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湖
一些学者在考察纳米比亚北部的溶洞裂缝时,无意中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湖。那里常常有暖空气吹来,当地居民叫它
“龙鼻子”。
该湖位于地下59米深的白云石岩层处。湖的面积为1.9公顷,居世界之首。湖最深处约200米。湖水极为清澈透明,水温为24摄氏度。
(陈延)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美国白领阶层中的犯罪活动
近年来,在美国白领阶层中,不择手段诈骗钱财的犯罪活动愈演愈烈,使得美国有关当局十分苦恼。
白领阶层中的诈骗行径自里根时代后期开始盛行,目前正像流行病一样在全美蔓延。
下面是美国报刊揭露的一些事例。
前不久,美国最大的汽车出租和修理企业赫茨公司在联邦法庭上承认,从1978年至1985年,它在为顾客修车的过程中,以高估价、做假帐以及故意撞坏汽车向保险公司索取高额保险费等手段,大肆攫取不义之财,仅多收顾客修车费一项的非法所得就达1370万美元,受害者达10万人。在舆论压力下,该公司已解雇了与该案有关联的20名职员,并同意罚款690万美元。
纽约的“血液交易”丑闻引人注目,主犯潘西是个39岁的内科医生,与其68岁的父亲组成一个“血液交易”集团,先买进三家为政府的医疗研究计划试制血液制品的诊所,然后建立起自己的输血网络。他们指使血液收集者以每20瓶大约10美元的低价抽取无家可归者、失业者和乞丐等穷人的血液,再以每瓶25美元的价格收购,然后将这些不合格的血液进行加工,贴上合格标签,以每小瓶2000美元的高价,倒卖给各医院的医疗实验室。自1986年以来,他们已从政府骗取了360万美元。
白领阶层中的一些人还不择手段地窃取经济情报,进行股票投机。一个叫威廉·狄龙的经纪人,与某家杂志印刷厂的一些雇员串通一气,在杂志正式发行前一天,以每期30美元弄来《商业周刊》的复印本,然后按照其专栏“华尔街内幕”透露的信息情报,在股市价格上升前买下该杂志那个专栏所推荐的股票。据说,狄龙这么干每星期至少可以得利2000美元。而今,他已被老板炒了鱿鱼。到目前为止,全美已有16人因从事这类非法生意而被捕,至少20家经纪业证券交易所正在开展清查运动。
这类案件还涉及到上层人士。民主党人马里奥·比尔吉年已古稀,任国会议员20年之久,最近也卷入一桩股票丑闻。据说他所犯的重罪有15条之多,其中包括利用自己的影响为一家设在布郎克斯的军火制造公司取得联邦政府的军火合同,从中索取价值180万美元的股票和5万美元的现金回扣。
去年,美国国防部内的一桩巨大贪污受贿案败露。此案牵涉到的不仅有国防部高级官员,而且还有两名声名显赫的国会议员,贪污受贿金额高达成百亿美元。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海军部调查处经过长达两年的调查,查明这些军火公司和国防部的官员们内外勾结,用技术情报作交易,使投标的军火商中标获利,然后共同分赃。案发后已有至少89人丢了官,其中包括国防部的5名高级文官和两位国会议员。
一些专家分析,在今日美国,白领阶层的诈骗活动还将进一步增加,因为里根时代重新鼓吹的“谁赚到钱谁就是英雄好汉”已给美国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林若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民主德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培训技术工人。图为民主德国卡尔·马克思城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向莫桑比克的学员传授技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