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巍巍昆仑》在延安拍摄
周春铭
革命历史巨片《巍巍昆仑》在延安拍摄期间,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老乡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像当年对待红军、八路军一样对待摄制组的同志,使大家处处感到老区群众的热诚和他们对中国革命与人民子弟兵的特殊感情。
那些天,延安城突然显得格外热闹。人群中不时闪现出穿各式军装的人,既有穿灰布制服的八路军,也有穿黄军装的“国民党兵”,有时还有成队的年方七八岁的小八路出现。这些人中往往还有似曾相识的大人物。“你看,那个高个子怎么有点像毛主席?”“那个浓眉大眼的是不是挺像周副主席?”“那个身材挺魁梧的真像咱们的彭老总。”路旁的老乡指手画脚地互相猜测。
原来,摄制组的道具服装大部分是新制作的,服装组的同志为了给服装造旧,提前把服装发到演员手里,让他们平时尽量穿着。于是他们一上街,很快被群众认出来了。那些在影片中扮演当年延安保育院孩子的小演员们,都是本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一听说要他们拍电影,心里可高兴了。小军装一上身,还真像“马背摇篮”里的小八路。
全国歌坛刮过西北风,陕北民歌信天游也风靡全国各地。为了突出地域色彩,影片中几支插曲都使用了“信天游”的曲调,演唱者都是当地的民间歌手。榆林群众艺术馆刘调平演唱的《沙蒿蒿里的雀儿不要叫》,婉转轻柔,犹如小溪里缓缓流动的泉水。延安地区曲艺馆的封华有一副清亮圆润的歌喉,配合“毛泽东向春天施礼”和新华电台广播员播出的《兄妹开荒》的电影画面,一声“山女子爱唱信天游”,惊倒四座。封华的父亲封树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说书艺人,他和女儿封华一起被请到摄制组协助拍摄。影片中那位在我军解放蟠龙时坐在城门内一边演唱一边欢迎我军的说书人就是封树生老人。
延安地区行署办公大楼,在此地可谓数一数二的建筑了。听说要借这里拍电影,地区领导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这一天,街上开来了几十卡车的“国军”,在“长官”的指挥下,他们爬上办公大楼的最高层,来到楼顶的宽阔平台上。站在这里,延安城一览无余。原来,今天要拍摄国民党进占延安后举行升旗仪式的重场戏。为了能将延安宝塔摄入背景,导演精心选择了这个拍摄点。同一内容的拍摄,还选择了延安影院和延安招待所另两处拍摄点。
已列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的党中央在延安的故居王家坪,近几天恢复了历史的原貌。以往装修一新,整洁肃穆的厅室院落,如今墙皮剥落、院墙坍塌、树木枝折叶残。怎么,为了拍电影竟不顾惜文物?请不要误会,这是摄制组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做了手脚,对将要摄入镜头的景物做了必要的加工,不会损坏文物。王家坪院内的戏主要有两场,一场是胡宗南大兵压境时,彭总飞骑赶到,催促毛泽东等赶快离开,不断遭到敌人炮火袭扰的王家坪;另一场戏是胡率兵进占延安后,与刘戡、钟松等人到王家坪炫耀。前一场戏,为了表现王家坪已遭敌人炮火的袭击和毛泽东所处的险境,院墙被“轰”开了几道缺口,院内有炮弹爆炸造成的弹坑,院内树木也横遭炮火“劫掠”,正冒着燃烧后的余烟。置景师傅为了以假乱真,在这里已忙乎了好几天。院墙缺口和弹坑不能草草挖弄,还要作上硝烟熏燎过的痕迹。镜头前燃烧的树木是从别处现移来的,那不断冒出的缕缕青烟是树杈后面的点燃的油棉丝在作怪。后一场戏,场景与前一场戏基本相同,只不过在毛泽东旧居的墙壁上,写上了“胡宗南,进延安,势成骑虎,进退两难”两行字。
“延安大撤退”是需要在延安拍摄的规模最大、动用人力物力最多、场面壮观的一场戏,主要展现在敌二十万重兵进犯的情况下,我几万军民主动撤离延安的情景。不远处,巍峨的宝塔在硝烟中时隐时现,仿佛不忍目睹家乡的父老乡亲遭受兵燹之灾。毛泽东等领导人深情地注视着延河宝塔,眼望着离家出走的撤退群众,心情沉重。这场戏,除一千多名部队战士参加拍摄外,当地政府组织了三千多名群众扮演撤退的老百姓,延安大学的一千多名师生也赶来热情地充当了群众演员。
内行人知道,有数千人以上参加的大场面拍摄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带有烟火炸点的战场气氛的场景。在拍摄这场戏前,要求切实做到炸点烟火效果既真实可信,又不能丝毫伤害附近演员。摄影机定位时,要注意避开一些现代建筑,有的要采取遮掩措施,像延安宝塔,在镜头中曾多次出现,可宝塔附近现在既有亭榭栏杆,又有电线华灯,特技人员只好在拍摄时施放大量烟幕,以遮住下面的景物。要知道,银幕上只几分钟的镜头,摄制组花费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才拍完。
(附图片)
《巍巍昆仑》
剧照:
延安大撤退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群众文艺的自娱之路
张半解
某市红五月职工文艺汇演,层层选拔、旷时逾半载;舞美服装,耗资颇可观。正式演出时,台下坐不盈场,且掌声稀落,好不冷清!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大家乐”自荐演唱会、自报奋勇即可登台的“卡拉OK”音乐厅,正大受群众欢迎红火起来。
这一冷一热,引起我们对群众文艺前途的思考。看来,步专业文艺团体后尘高踞于舞台隔离于群众的“群众文艺”之路是愈走愈窄了。对今日群众(不仅是青年也包括老年)而言,与其屏息端坐于剧场台下,何如引吭放歌于广众之中,与其仅娱之耳目做客体观赏,何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呈主体表现——临渊羡渔,何如退而结网?
追溯远古华夏,集诗歌、舞蹈、音乐为一体,以集体歌舞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艺,作为一种原始的、全民的文化形态,原是没有观众与演员的区别,也没有舞台把二者隔开的。及至孔夫子,仍是以礼乐诗书教学生,主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并重。只是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文艺才与百姓隔离,从民间进入宫廷,民间文艺随之萎缩,仅在市井民俗中,还留有些群众自娱的余地;教育方针也由“礼乐相济”改为“知书达理”,取消了“乐”的地位。这种情况,汉民族尤甚;而“天高皇帝远”的少数民族如蒙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还较多地延续着能歌善舞的文化传统。几千年封建社会及其落后的经济基础,再加上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的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在这样一片瘠薄土地上,群众文艺之花是断难盛开的。
历史跨入现代,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发达,都到了还群众文艺于群众自身的时候了,不仅需要而且可能。对舞台艺术的审美口味日高,群众相当挑剔;此不独对业余演出,对专业文艺团体也是很苛刻的。君不见举国瞩目如履薄冰的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会的境遇?因此,与其使群众文艺走费力而不讨好的“专业化”之路,追求舞台演出效果,何如走自娱之路,适群众的参与意识与自我表现的需求?后者才是群众文艺的优势所在;打破了观与演的界限恰为扬长避短——因为群众文艺之要,正在群众性上。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平实潇洒方为佳品
秦牧
《梦·菩萨·十五的月亮》这本散文集子,是文学老编辑何启治同志写的第四本书,也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子。单看书名也可以知道,它所含的内容是相当多彩多姿的。
我一向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丰富的阅历,就有把它写出来让大家知道的义务。而且,我还认为一个优秀的编辑,最好在工作之余,自己也经常写点作品。因为亲自动笔,对于文学语言的细致微妙之处,可以体会更深。自然,一个编辑如果对大量的来稿搁置不理,却忙着去撰写自己的作品,那是殊无足取的;但是如果在完成了本职工作之后,也经常动笔,我觉得却是值得提倡的事。在闲谈中,我除了感到何启治的学养颇好外,还惊异地知道,原来他曾在青海、西藏工作过,颇熟悉西藏的人情风物,又因后来从事编辑工作的关系,到过国内许多省区。记得在70年代末,我曾再三向启治表达了这点见解,希望他将来经常写点文章,不辜负自己练就的一套笔墨和经历过的丰富生活。当时他对这一点是表示很有同感的。
我翻阅过这本即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书中文章的大部分,全部书稿计24篇,约17万字。全书分四辑,或写边塞,兄弟民族风情,或咏叹人生,直抒胸臆,还有几篇纪念、怀念文坛前辈作家的文字,最后一辑则是三篇报告文学,分别写文艺评论家、自然科学家和介绍新版《鲁迅全集》诞生的历程,觉得它们都有相当的可读性。文学作品,总应该有一定的文采和独特的内容,才会吸引读者。作为一位文学老编辑,启治自然深知个中三昧。
用简练的笔墨一下子就攫住了对象,把它描绘出来,令人有可触可摸的感受。这是本书许多篇章的特色。例如,在《布达拉宫散记》中,作者这样描写道:
“来到山脚下,仰望布达拉宫,更觉巍峨雄伟,气势磅礴。宫墙是用美丽的花岗石叠砌而成的,十分坚固,它那洁白的下半身和石榴红的上半部,界线分明地连接在一起,仿佛是圣洁和庄重的化身。它那千百个窗户,宛若一双双闪灼的眼睛友善地看着游人,仿佛在招呼我们快点上去作客……”
这样的描绘,是颇够形象的。又如,在《迎春花开访冰心》一文中,他这样描绘了文学界的这位老大姊:
“冰心,头上是灰黄斑白的头发,脸上当然已有些许老人斑了,但天庭饱满,皮肤微红,气色很好,那双眼睛也还很有神采。她的穿着可就十分素雅了:藕荷色带浅黄方格的中式上衣,蓝黑色裤子,黑面布鞋,朴素中给人一种亲切感……”
虽是寥寥数语,但从中很可以想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笔墨的功夫。有“质”又有“文”,自然就使这本散文集子达到了一定的可观的水平。
自然,每个人对于文笔的爱好未必是很一致的。如果挑剔一点来说,我觉得:作者的文字,在平实方面,是很够功力的。如果能够更潇洒一些,那就更好了。稳重扎实的文字,有些像水少料多的食物,似嫌稠了一点,如有更多的抒情,更多的口语,更多的幽默风趣掺杂其间,我想,它的流畅生动的程度,还可以更提高一步。不过,这只是我顺便提出的一点期待罢了。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受小读者欢迎的“名著画库”
辛轩
近几年,连环画书滞销现象十分严重,不少书店将积压的连环画书打成捆,以极低廉的价格出售。然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种连环画却相当走红,受到小读者及其家长的青睐。这就是近几年畅销全国的“名著画库”。
名著画库是根据中外文学名著中的精采故事编绘而成的一套大型彩色连环画丛书,预计出版20余种,现已出版16种,总印数已达300多万册。这套书中的《世界童话名著精选》和《中国神话、童话故事选》、《成语故事精选》,曾在1987年春季和1988年5月北京的两次十大畅销书评选活动中先后中选。在全国数百家出版社出版的几万种销售图书中,江苏少儿出版社中选的比例竟占1/7以上,这在全国尚属罕见。同时,也是入选的20种畅销书中仅有的3种少儿读物,这在全国的少儿出版社中更引人注目。在近期揭晓的“中国新时期少年文艺读物奖”评选活动中,名著画库中的《三国演义故事精选》又榜上有名。
这套书之所以博得好评,主要因为它的内容选得精,绘画质量高,又是彩色精印。此外,故事容量大,价钱较便宜,适应我国读者的购买水平。名著画库中的每一种书,都有三四十个精采的故事。若在海外,这么多的内容往往要出成几十本,总定价之高亦可想而知。但名著画库中的每一种书,只有两元多。相对而言,比较便宜,它受到读者的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罗马尼亚艺术家小组最近来京演出,图为小提琴家正在演奏。
肖引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