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读《中国解放区文学史》
何德功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一句颇有意味的话。不用说史书所用的材料都是过往时代的折戟沉沙,但对材料的选择、安排和解释却又无不体现着当代人的意向,这样,人们误以为是客观实际的历史就并非死去的事件的历史,而是史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过的述说的历史,不论作者怎样声称客观地评判历史,都无法避免自己作为当代人的主体意识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克罗齐的话是有几分道理的。因此,史书的好坏就不完全在于是否真实地记载了历史事件,还要看它是否反映了当代思想认识的先进水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当代性。如果用这个观点来看刘增杰同志主编的《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工作,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思潮得到了纠正。在研究解放区文学现象时,作者也力图摆脱“左”的羁绊,钩沉被人遗忘的“对艺术至上主义”的批判等还不应消失的文学现象,让大浪淘沙似的时间去公正地磨洗,并重新审视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旧案,如对《丽萍的烦恼》的批判、“演大戏”的争论等。在解读作品时,作者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黑妮身上看到丁玲对泛血统论的挑战,从柳青的《种谷记》的片断看到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之后,还必须进行思想启蒙,才能使他们从小生产者的精神囚笼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出过去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意义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在充分理解作家的基础上超越作家意识范围的主体创造。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系统论方法的影响下对文学史的写法做了大胆的尝试、研究作家克服了过去文学史单个作家排列的缺欠,注意把作家放在群体中去考察,认为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以丁玲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大众化小说,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小说,以刘白羽为代表的新闻体小说四峰对峙的格局。有成就的四位作家都是众多作家的一员,属于同时同地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族,属于他们周围而趣味和他们一致的社会,人们在听到他们响亮的声音的同时,还可以听到他们各自周围的齐声合唱。这样,既没有抹杀其它作家的成绩,优秀的作家也因其自身的代表性而显得伟大。整体把握解放区文学,注意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认为解放区日期结束,与解放区文学同一性质的文学运动并没有终止,四九年至七六年之间的文学均为这一文学运动的延续,与解放区文学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工农兵文学系统,解放区文学仅仅是这个系统的光辉阶段。这种分期方法打破了以社会发展阶段分期的现代文学的原有格局,更符合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因而更具合理性。
从本书的《后记》我们知道作者对写作工农兵文学运动史抱有憧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对这一问题再探讨时,模糊的观点会明晰起来,在未来的岁月里写出一部具有未来的当代性的著作来。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历史巨片 形象教材
——评影片《巍巍昆仑》
宋君颖
八一电影制片厂精心拍摄制作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巍巍昆仑》,于今年七一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影片气势恢宏,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粉碎蒋军重点进攻的历史画面;在思想、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可观成就,对革命领袖人物的塑造也有所突破,是一部很有新意和特色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正由于此,它是一部进行革命历史、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影片,它向当代中国公民及中国青年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启示。
史诗——从宏观上把握历史
作为党史或者是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教材,这部影片自有它无可置疑的意义与作用,但作为电影,作为艺术品,它又不能囿于对历史的自然写照,而应站在历史的更高角度,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审视事件、表现人物。影片创作者正是抱着这种精神来拍摄影片的,他们也确实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并领导全国各战场不断粉碎国民党的猖狂进攻,把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引入战略进攻。党中央艰难而光辉的这一段斗争史,是影片的中心内容。影片既要表现主要历史事件、展示人物活动的特殊的典型环境,还要充分塑造和描绘创造历史的人。这是一部史诗式的影片,有史,也要有诗。史,不必多说;诗,也不是什么小桥流水、田园牧歌,而应该是对历史的沉思,是一首庄严、凝重、激奋、悲壮的交响乐,一首富有情致、充满韵味的散文诗。由于是重大历史题材,所以适宜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性表现手法。影片在不违背总的历史真实的原则下,作了一些艺术虚构,使历史更为生动地展示在今人面前。
影片的序幕,是毛主席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段谈笑风生的谈话,高瞻远瞩地概括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意义和必胜前途,为整部影片提纲挈领,是大手笔的写法。此后,影片便展开了对那一段历史的大笔挥洒和精心刻画。从纵向上来说,影片相当清晰而起伏有致地描写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描写了昆仑纵队在与敌人的周旋中几经遇险但又都化险为夷,终于走向胜利的过程;从横向上来看,影片以转战陕北的党中央为中心,同时辐射式地展开表现全国各个战场对西北战场的配合,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上展示了那场转变中国人民命运的宏大战争。除中央政治局的领袖外,西北战场上的彭德怀、王震,挺进中原的刘伯承、邓小平,山东战场的陈毅,还有贺龙、陈赓等我军将领的形象,也跃然于银幕之上。这些精当的处理,都体现了编导者宏观地把握历史的匠心。
离开了对战争的重笔描写就不能称为军事巨片。所以,影片特别注意了对战争规模气势的表现和战场气氛的渲染,在这方面,堪称国产影片之最。在成千上万名战士和群众的协助下,影片不论是在突出大兵团作战的气势下,还是在表现局部战场的气氛上,都收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如青化砭伏击战、蟠龙攻坚战等,都拍得很有气势。
人物——让领袖形象血肉丰满
战争题材影片也要注重写人,这个道理已为无数创作实践所证明。描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更要着力塑造好领袖人物。与过去拍摄的《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等影片相比,《巍巍昆仑》在塑造人物特别是我党我军领袖人物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部影片虽然主要表现事件,但创作着眼点时刻对准了人物,尤其是对准主要人物毛泽东。毛泽东的形象以前在舞台上、银幕上、荧屏上多次出现过,那种万民崇拜的偶像式形象已成为过去,现在需要在更深层次上塑造人物,使之更生动、更生活化。这不仅需要有生活素材,还需要创造者主体意识的改变,其中包括导演和演员思想解放的问题,因为对领袖人物的塑造以前是有不少框框的。其实,伟人与常人应该是统一的,协调的,是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在影片中,编导者没有回避这一貌似矛盾的问题。如在影片的序幕,毛泽东与斯特朗的对话,表现了毛主席战略家的气派:高瞻远瞩、临危不惧、举止大度、冷静自信。与之相呼应的是影片的尾声,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登上白雪皑皑的五台山,毛泽东居高临下,俯视群山,预示战争将进入新阶段,历史将揭开新的一页,我军饮马长江的日子不远了。这都表现了领袖作为伟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一面。而另一方面,领袖作为常人,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也难免有时会流露出来。昆仑纵队甩掉了追兵,全国战略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的根本转变,毛泽东高兴地情不自禁在马上哼起了陕北民歌《走西口》;面对为战争献出老伴与儿子的老妇幼孙和他们捧上的一碗用种籽粮做成的白面条,毛泽东悲感交集,潸然泪下;影片中还写他为前方的胜利高兴,自己跑到厨房找酒喝,写他黄河边与毛岸英惜别时的依依父子情,写他行军途中对着坐骑传口令……这些情绪的变化,感情的流露,这些“凡人小事”,使作为领袖的毛泽东更加血肉丰满,与群众靠得更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巍巍昆仑》中,邓小平同志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故事片银幕上,十分引人注目。虽然只有与刘伯承同志一起决定挺进大别山和率领部队过黄泛区两场戏,但仍然表现出小平同志决策的果断和坚毅。
影片把主要画面集中在中央五书记,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身上。在着力表现他们杰出的军事、政治才干之外,也写了他们之间的同志之情,写他们之间的分歧、争论。国民党方面则集中写了蒋介石、宋美龄、顾祝同、胡宗南等。在表现这些上层反面人物时力求克服表面化、脸谱化,务求恢复其历史的真实面目。
扮演毛泽东的演员张克瑶对角色总体把握准确,既有分寸感,又有生活。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把蒋介石,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来表现,刻画也比较准确,真实可信。编导和演员注重从历史真实及角色性格出发来表现人物,基本上做到了合理真实而不随意美化或丑化。影片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并发扬。
教材——让历史告诉未来
《巍巍昆仑》的总导演郝光同志在谈到他们的拍摄意图时说: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他深知拍摄难度很大,但责任和义务又使他义不容辞。他认为,如果这部影片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今天的珍惜,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保持和焕发战争年代的某种精神;能使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了解和认识过去,学习老一辈的创业精神,在今天的改革大潮中有所作为,那么,他们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前,人们还会对一部反映40年前的战争历史的影片感到兴趣吗?答复应该是肯定的。这部影片当然不可能为我们当前所面对的那些政治和社会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但是它却以一种传统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当前问题的思考和答复。
比如:为什么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而全国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拥护这个建设国家的根本方针呢?显然,这就需要追述一下中国的近代现代革命战争的历史,需要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用自己的牺牲奋斗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赢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的。在非常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是毛泽东主席发出了“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的预言,并用非凡的战略雄才指挥统率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赢得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对祖国人民的忠诚及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能力就是经历了严峻的历史考验而赢得全国人民的承认的。《巍巍昆仑》这部影片正是对于上述历史的结论和伟大的真理的艺术化的表现和令人信服的描述,当然会受到今天的观众的欢迎,并从中获得应有的启示。
在影片中,毛泽东主席为保育院题字“光明在前”,表现出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对于形势发展的远见和对于整个战争局势的坚强把握能力。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现在多么需要能在纷扰不已的动乱形势下为我们指出方向并切实掌握共和国的航船向着胜利的航向前进的领导者啊!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个领导者不是别人,还是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及其领袖。我们仍然应该像40年前解放区的军民一样,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为争取社会主义祖国的光明前途而努力奋斗。(附图片)
毛泽东同志与延安保育院的儿童告别。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研究行军路线。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探索·开拓·发展
——“振兴评剧交流演出”印象
简光
文化部于今年五月在沈阳主办的“振兴评剧交流演出”是建国以来我国评剧艺术界的首次盛会,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和天津四省二市的18个评剧院团和艺校演出了20台不同类型的新排、新编剧目。这次交流演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我国评剧艺术发展中在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状况,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广大评剧艺术工作者对发展评剧艺术的热情与关心,以及在评剧艺术发展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与探索。
这次交流演出评出了《风流寡妇》、《村南柳》、《契丹魂》和《多情的河》等七台优秀剧目,综观这批优秀剧目,给人的突出印象是目前评剧艺术的发展无论在艺术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已形成了一种向更高层次探索突进的态势。这里,我想着重谈以下两点。
一是以地域文化为主体的艺术内容的开拓,使评剧给广大观众呈示了从来没有过的艺术容量与艺术意蕴。地方戏曲往往是地域文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晶,反过来看,地方戏曲又往往在表现地域文化、以地方生活的风俗人情为其艺术内容方面有一种血缘式的便利。评剧主要流行于华北和东北地区,而正是这些地区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构成了这次交流演出中大多数剧目艺术内容的主旋律,也正是这些地区的历史与现实文化背景构成了目前评剧艺术文化氛围的主色调。燕赵大地的悲剧与喜剧,松辽平原的昨天与今天,白山黑水间的历史与现实……构成了一幅目前评剧艺术内容的斑斓地图。重要的是,许多剧目在表现这种地方生活和地域文化时,突破了单纯展示地域风俗人情的浅层艺术内涵,在历史与时代的大文化背景下以鲜明的现代意识对这种地方生活和地域文化加以艺术审视和审美把握,开掘出了十分深刻的艺术意蕴。像《村南柳》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替对于封建伦理观念与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所造成的一代又一代善良人的爱情悲剧的把握,既不是停留在政治上批判这种封建伦理观念,也不是停留在道德上否定这种封建伦理观念,而是潜进到文化层次、文化心理去观照,去反思,通过普通人充满悲剧意味的感情生活折射出了民族文化心态结构中积淀深沉的封建意识,这就使观众从反思历史与现实进一步走向对未来的思考。用鲜明的现代意识对于题材所蕴含的艺术内容的深入开拓,在新编历史剧《契丹魂》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该剧的成功就在于从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论的角度来反映地域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在血与火、爱与恨的交织中塑造了一个立体感极强、富有光彩的萧太后形象。这个戏对于题材艺术内容的开掘与把握,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使评剧而且使我们整个戏曲在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上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以充分发挥评剧擅长于唱这一艺术特点为主体的整体艺术效果的追求,使评剧艺术在演出形态上更加完善,更加丰富。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最初的阶段,唱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和表演方式,极少说白,舞也只是一些配合唱的简单动作。这就形成了评剧擅长于唱的艺术特点。尤其是随着评剧行当从最初的男、女角之分发展到生、旦、丑“三小戏”再发展到各种行当齐全,其唱腔也逐步借鉴吸收,形成了独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的板式变化结构体制,奠定了评剧的艺术地位。评剧史上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也都是以其独具魅力的唱功深得观众喜爱。但是,戏曲是综合艺术。如果说在戏曲发展的初始阶段,在以往时代里观众的审美选择还相对单一的情况下,戏曲靠唱还能展示其艺术魅力吸引观众的话,那么,在今天戏曲艺术的综合性愈益被认识和强调,在当代观众的审美选择日益整体性和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戏曲若只靠其唱是不能立足于艺术之林的。甚至可以说,戏曲的优势就在它的艺术综合性,就在于它熔歌舞剧美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炉,能给观众提供多种多样的艺术享受。评剧也是这样。这就要求今天的评剧艺术在充分发挥其擅长于唱这一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向戏曲艺术的整体性、综合性艺术效果发展。从这次“振兴评剧交流演出”中的许多剧目都可以看到,目前评剧在这方面的追求是相当明显的。首先是在唱腔的探索和发展方面,不少剧目无论在唱腔设计还是在演员的演唱技巧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在这次交流演出中,现代戏《村南柳》的唱腔设计是众口称赞的,该剧不是恪守成规地运用评剧唱腔的板式结构,而是既考虑到剧情艺术表现的需要,又考虑到演员的技巧条件,进行唱腔的揉和组合,许多一小段一小段轻声唱法的运用,对于评剧的唱腔来说是一种大胆而成功的改革。现代戏《风流寡妇》的唱腔则揉进了许多东北二人转的曲调而又恰到好处。其次是强化了导演在戏曲艺术中的艺术整合作用,并充分调动了舞台美术设计等多方面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创造性,使评剧在演出形态上展现了新面貌。像《契丹魂》在处理和把握人物性格、命运及其相互关系,十分恰当的场面调度、精到的道具细节处理、意蕴丰富的舞台艺术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导演处理,《多情的河》在导演上的善于吸收,敢于探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剧艺术中这种对于导演艺术的重视和导演艺术作用的充分展示,可以说是以往长时间里以角为主的单一艺术生产方式的一大转变。在舞台美术设计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创作方面,这次交流演出给人的印象是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手法上,评剧艺术家们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创造意识和求新意识,在考虑到具体艺术内容的地方色彩和评剧的剧种艺术规定的同时,大胆探索,不少剧目都表现出突出的特点和个性,取得了一定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