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让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
——记天才指挥卡拉扬
师秀峰
7月15日,赫伯特·冯·卡拉扬还在故乡萨尔茨堡指挥乐队排练威尔地的“假面舞”,第二天安然放下指挥棒,走完了他81年的人生之路。一代天才指挥溘逝永别。
他去了,他是带着骄傲和满足而去的。半个多世纪来,卡拉扬以其深厚无匹的音乐修养和卓尔不群的指挥技艺,使古典音乐得到臻善完美的表现,赢来“世界乐坛之王”、“欧洲音乐总指导”的荣誉。然而,对这些他似乎不感兴趣。他专注于成功地指挥每一部音乐杰作,用多彩的旋律带给人温馨、欢悦、激动和昂奋。在他的指挥棒下,音乐真正达到了像贝多芬所形容的那样“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了火花”。
卡拉扬用毕生心血指挥了无数场音乐会,录制了近300部重要杰作。他指挥的古典音乐作品创世界畅销纪录,仅贝多芬作品联篇,就已在世界各地售出700万套唱片和录音带。在西方,他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在东方,他亦有无数的崇拜者。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来我国演出,成为轰动京华的文化盛事。
可是,1908年,当他在萨尔茨堡降世时,谁曾想到他会给世界乐坛带来怎样影响。他自幼学弹钢琴,琴技出色,4岁登台演出,被誉为“神童”。后来他发现在音乐这个辽阔的蓝天里,还有更为吸引人的东西。他最终选择了指挥,并到维也纳音乐学院进修指挥艺术。1927年,年仅19岁的卡拉扬成功地指挥了贝多芬的《菲德里奥》,一举成名。自20岁出任乌尔姆国家剧院指挥起,便开始了“奇迹卡拉扬”的时代。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奋发努力,他夺得了一个个引人钦佩的头衔。他先后荣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巴黎管弦乐团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的指挥,特别是1955年受聘为柏林交响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无容置疑,对于一位音乐家能担当上述任何一个乐团的指挥,就足以证明其才华不凡,令人仰慕。可是,卡拉扬却从容地统而率之,取得近乎垄断的地位。他在世界艺术界人士的眼中,成了完美的化身。
卡拉扬指挥的艺术魅力与成功的奥秘何在呢?风格,以精确著称的卡拉扬风格。他从不去“追求别人在指挥中遗忘了的那些东西”,而是创新,再创新!他指挥常采用清脆欢快的速度,强调明晰和节奏准确。如他所说:“开始时必须集中精力弄清怎样演奏而不是内容。短句是否分得恰当?节奏是否正确?我好像在用显微镜,调过来调过去,直到每个细节放大的倍数正好。只有到那时才能去领会作品的精神。”当然,他亦注重“怎样让乐团享有充分的自由”。观看他指挥演出,看上去他好像隐蔽在地下指挥,动作舒缓,从不过分晃动,以左手的优雅流畅的起伏使音乐内在思想源源淌出,流入听众的心扉。正如他说:“我佩服一群鸟儿的不可思议的控制力。它们从不去考虑自己向左飞,还是向右飞,就是飞。我试图让我的乐团也应有同样的感觉。”是的,评论界公认,卡拉扬指挥的演奏,尤其是演奏浪漫派作品,有一股几乎没有任何指挥所能比拟的力量和条理性,他使精确与力量达到融为一体。如果说,别人指挥的乐团能动人心弦,那么他指挥的乐团却能支配听众。他既能主宰乐队,又能推动听众。
卡拉扬指挥歌剧,其控制力亦是全面彻底、灿烂辉煌的。他从不让歌唱演员看着他唱,应该正确、自然地按节奏演唱,只有这样才能与乐团水乳交融。一些著名的歌唱家认为,卡拉扬给音乐和歌剧以真正价值,他“使歌剧变成了其他指挥家所无法变成的舞台艺术整体”。
卡拉扬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排练时,如果出了错,他会大发雷霆。他是一位刻苦求知,并经过严格训练的追求尽善尽美的人。他常常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
卡拉扬是杰出的音乐艺术家,他对艺术的酷爱与追求达到了忘乎一切的程度。特别是近年,他身患多种疾病,经受了多次大型手术,肉体上饱尝痛苦。他清楚自己的生命没有多久了,但是仍坚持参加演出,尽管有时不得不由人搀扶到指挥台,他还是以超人的毅力指挥了一场场音乐会。当他面对乐队,举起指挥棒,那优美的音律欢快流淌的时刻,他忘掉了一切痛苦。每当这时,他的脸上总是溢出安详、幸福……
今天,一代乐坛巨星陨落了。世界失去的不只是一位形象高大的指挥。从许多方面讲,他是欧洲音乐史上最后一位文艺复兴式人物,他是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桥梁的现代音乐的卫士。他精力旺盛,兴趣广泛。他率先发起对音乐的性质进行科学研究,关心和培养音乐新秀,创立“卡拉扬艺术基金会”,举办青年指挥的演奏比赛,同有造就的年轻歌唱家和演奏者进行合作,在他手中一颗颗音乐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这当中便有驰名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所以,卡拉扬又是渊知博学的伯乐。
几十年,卡拉扬用指挥棒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音乐与听众之间架起了奉献与欣赏之桥。他将与音乐同在!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旧书摊
书籍虽然在光照、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会褪色、变脆,但是它所记载的思想、知识却能长时间的,甚至世世代代的闪光。对于求知者、对于藏书迷说来,很多旧书并不等于废纸,好的书仍“具有不朽的本质”,仍然是社会的一种重要财富,所以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旧书业的经营,以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求。
苏联有二百家出版社,每天出版二百三十种新书,总发行量达五百七十万册,每年出版图书八万种,出版总量在二十亿册以上。他们还有旧书收购和出售网点四千多个,一九八一年收购及销售旧书总额为五千八百四十万卢布,一九八五年已达一亿卢布,相当于苏联三大出版社的总产值。苏联人习惯于旧书交流,将不想保存的旧书卖出去,再买回便宜的二手货。书店还开展图书交换业务,酌收佣金,调剂持书者双方的余缺。苏联白俄罗斯的旧书店经营有方,使大量旧书获得了新生;他们按原价收购畅销书,然后加价百分之二十售出,这一作法效果颇为理想。莫斯科八百五十家书店都设有旧书摊,全市还有三十七家图书交换站,一年约交换图书十万册。
法国有大小出版社四百余家,每年出版图书三万多种,营业额达九十亿法郎。从城市到农村书店书亭、商店中的图书专柜不计其数,而廉价书摊更触目皆是,顾客购买新旧图书都极为方便。巴黎塞纳河畔数公里长的河滨地带,是闻名于世的圣米歇尔旧书摊区,其旧书丰富程度,不亚于日本东京的神田街书市,这些旧书摊是穷学子和各国“寒士”最爱光顾之处。
英国伦敦的福尔士书店是世界最大的零售书店,营业面积达五十五亩,它有长十五公里的书架,而书架都是“顶天立地”的,有超过三百万本的读物和杂志;每星期内书店要淘汰重达四吨的书,而这些淘汰下来的书籍,正是英国旧书业宝贵的货源之一。英格兰和威尔士交界处的海恩韦,是个一千三百人的小镇,如今已成为世界旧书业的交易中心之一。每周都有装满旧书的卡车进入镇里,同时也有大量的旧书邮包发往国内外。全镇存书最多时达三百万册,年销售一百万册。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布恩,找不到职业,以低价买下了几家私人图书馆的书籍,运回家乡海恩韦,开起了旧书店,殊不知生意格外兴隆。在他的刺激下,海恩韦的旧书店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给毫无生气的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海恩韦成了游览中心,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读书人。
颜坤琰 编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鲁斯特与后来人
许宏治
1987年5月驾驶轻型飞机降落莫斯科红场,从而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人物的西德青年马提亚斯·鲁斯特,去年8月被提前释放回到西德后,继续为新闻界所关注。西德《明星》杂志捷足先登,购得了他的回忆录的独家发表权。但是,这一回忆录却一直未见刊出。该杂志负责人解释说,对鲁斯特进行采访后,他们认为,他所谈内容“没有价值”。
最近,一位苏联记者前往汉堡附近鲁斯特家中,采访了这位西德青年。鲁斯特的房间里,墙上挂着他在莫斯科法庭上受审的大幅照片,作为难忘的纪念。鲁斯特告诉苏联记者,他回到西德后,于去年8月和《明星》的几位编辑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谈话。在此过程中,他们老想把谈话纳入一定的轨道,总想听到一些可怕的事情,如严刑拷打之类。而鲁斯特所谈令他们颇为失望。
鲁斯特又说,究竟《明星》为什么不刊登这些材料,他不得而知。不过,既然这家杂志已购买了独家刊登权,他就无法向其他西德刊物提供信息了。
原来,“新闻自由”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享有的。
虽然鲁斯特已发誓不再干这种事,但仍有人有意无意地仿效他的榜样。不久前,西德电视台播放实况录相,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两名西柏林青年英戈·贝特克和霍尔格·贝特克兄弟,驾驶两架“福克斯—S22”轻型飞机从西柏林起飞,于凌晨4时半飞越柏林墙,乘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在民德首都柏林的特烈普托公园附近降落,把预先约好在丛林中等候的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接上飞机,然后飞回了西柏林,降落在国会大厦门前。
事后,贝特克兄弟承认,为了“迷惑边防人员”,他们在飞机上涂上了苏联的军用标志。这真荒唐之极!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英国“科盲”尚多
胡长风
英国是个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工业国家,然而颇富讽刺意味的是,伦敦科学博物馆的约翰·杜兰特博士近年来进行的一项专题调查却显示:英国的“科盲”还
“相当多”。
此项调查始于一九八八年六月。调查中杜兰特曾对二千余名不同政治及经济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男女公民作了口头或书面征答。调查第一项是“您是否对科学感兴趣”,结果是:虽然有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四十的接受调查者分别表示对医学界的新发现和实用新发明“感兴趣”,但实际上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略知一二”,而其余三分之二完全属“一问三不知”。调查第二项为“最基本科普知识”测试,结果是:只有百分之六十的被调查者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只有百分之三十的被调查者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约有四分之三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月份”是怎么来的;约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以为恐龙时期便出现了人类;对现代科技的新产物和新理论,大多数英国人也“一窍不通”,如约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误以为核电站也会导致酸雨的产生,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说不清“温室效应”为何物;此外,英国当代人的“动手”能力似乎也比不上上一代人——约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竟不会安装普通电灯……
此项调查的公布使不少英国有识之士产生忧虑。他们认为,世界已步入太空时代和电脑时代,英国公民应该用现代科学知识来充实头脑了!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能催眠的布匹
日本的一家公司不久前研制出了一种专供失眠症患者制作床上用品的布匹。失眠人一经使用上用这种布匹制作的床单、被罩和枕套以后,夜里便能安然入睡而不再蒙受失眠之苦了。这种布匹之所以具有催眠的效能,是因为织成这种布匹所使用的聚酯线曾在具有镇静和安神作用的50种植物之芳香焦油中浸泡过。而由它散发出的气味则能够“引导”失眠人进入宁静的梦乡。
·月 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朋友 (阿根廷)多梅尼戈·罗塞
墨西哥《视界》杂志国际摄影比赛一等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