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初识屯溪
潘 烽
屯溪这地方不大。
屯溪沾了一座山的光而有了名气。那就是黄山,几千米高的山站在它的身旁。这该是屯溪人三生也自豪不完的事。
经历了孤独的旅行,抵达屯溪已是子夜。只知道要去的地方而不知其所行的路的确是苦不堪言。星星不够朋友,那晚没有月光。
盲目地寻找车子,而找到的还是盲目。倘若是别人我会狠狠地笑他,而这是我自己。
“喂,上车吧。”车上相识的一位旅游家在唤我。明知这是去黄山一条龙服务的,不过在这个时候能得到一个真诚的笑也够满足的了。我依了他。漫无目的登车,夜漆黑,我有些害怕。知其目的是什么却不知道前方是个啥样子,偏偏还往前冲,想来也够味。
到了招待所,屯溪人说我要去的地方需要打折路,莫如先住下,早晨旅游车送你。这话柔柔入耳,我似乎没有走出八千里路,听到的是长白山淙淙流水声。翌日果然如此,司机和女服务员像对自家人一样热情,我千恩万谢还没表完心意。
还是太阳够交情,它把我领进了相当不错的江心州宾馆,一落脚就感到自己好像是个久住的客人。
服务员会用笑和情说话,这不易,使你陡增不少舒服的感觉。而在这屯溪以外的地方几乎没有给你产生这种感受的机会。这里商店营业员也如此,一日我们几位老兄去买网状的女人装,她完全可以从架子上拿下来,扔在柜子上你爱要不要,但却是细细地帮你抻拽寻找纰漏。男人们都受到感动。
她们为拥有黄山而自豪,而黄山也在为有这些人们而骄傲,我想。
笔会将结束的时候,人们去攀黄山。宾馆派出了导游员,那人很帅,22岁左右。他和大家相处如亲兄弟,不辞辛苦,热情周到。两日间他获得了好些朋友,那就是我们。最难忘的是临别的联欢晚会上,人们兴高采烈地出节目,轮到这帅小子的时候,一曲《相见又分手》把人唱得泪在眼里直转。
男的女的都不笑了。
人,真是个有情物!
噢,这就是屯溪,这就是屯溪人。这不能不使我又想起那位旅游家和把我从黑暗送至黎明的人。再忆街上行人的礼仪,相互间没有憎恨和某些不平,生活像那条新安江一样潺潺流动而又那样清澈透明,映着太阳万道温柔错落的霞光,美得叫人痴迷。
这是黄山的灵气吗?那么我祈祷巍巍千座山峰,都弥漫黄山的云雾……


第8版(副刊)
专栏:

说围观
杨洪立
围观,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也可称得上是中国的一大“国粹”吧。
我们看古代小说杂书,常可见到街头巷尾人头攒动,观者如堵的场景。其中,有围观卖艺、耍猴的,有围观打架斗殴、泼皮相骂的,也有围观游街示众、行刑问斩的等等。在围观者中间,其心态也大凡各异:有的寻求精神刺激,有的猎取市井新闻,有的为街头闹剧呐喊助威,还有的则纯属在一旁凑热闹。
今天,中国社会虽然进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叶,但嗜好围观的“传统”仍没失传。街肆路旁,常见有人群如蚁、嘈杂万状的情景。不论是发生交通事故,还是路人争吵几句,都能引来大批人的围观。有人揶揄道:一人于街上看蚂蚁上树可以引来几十人围观。这决非戏言。
在前不久一些大学生上街游行时,许多同胞怀着爱国热情或怀着好奇、看热闹种种心态,纷纷走上街头围观。我以为绝大多数围观者是无可指责的。但效果却不能不作些分析。比如一时间,使学生中的某些人自以为乱喊口号也成了人民群众的“代表”,成了时代潮流的“骄子”,以至于热血沸腾,头脑发昏,不能自已起来。在部队执行戒严任务开进市区时,有的围观的同胞又成了极少数暴徒的保护伞,使他们得以肆意逞凶,犯下了累累罪行,使部队付出了很大牺牲,国家财产受到很大损失,许多应该出手的措施难以实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围观者仍不可避免地为自己不听政府公告,因而付出了代价。这个惨痛的教训,是值得引起国人的深思的。
按心理学说,围观者中有一种从众心理。许多凑热闹者,就是此种心理在起作用。不过,从众心理并非都是健康心理。因为,在这种心理下,人们往往很容易犯轻信盲从而致于盲动的错误,往往极易失掉理智而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在北京发生的动乱和暴乱中,许许多多跟着拦阻军车,向部队扔石头砖头的人,恐怕就是受这种心理驱使的。
围观现象乃封闭社会的畸形心理,是慢节奏生活的衍生物。当人们在封闭状态和慢节奏中生活久了,常常会感到闲得无聊或活得没滋没味,以至于会引起神经的麻痹。这时,任何一点小事,都可以兴奋几近麻木的心灵,激起狂热的感情。于是,便通过围观、凑热闹,求得心理的补偿,满足其情感上少见多怪的需求。我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吴起伏尸宫闱又曝尸街头,商鞅遭车裂之刑血淋淋地弃尸于市,谭嗣同变法失败被斩首于京都菜市口,乃至阿Q先生蒙冤被游街示众后吃了枪子,等等,这都是历史的大悲剧,其间有何美感,有何趣味?可是国人们却兴致盎然,围之观之,熙熙攘攘,起劲得很。这是可悲的麻木的好奇心。
在一些生活高度紧张和快节奏的国家,很少发生围观现象。即便有几位天体女郎上街,除了警察干预外,人们至多瞄上几眼,尔后照走自己的路,照干自己的事。
围观,似可兴奋神经,但其本质仍是麻木。像在两千多年前,韩信被恶少所欺,受辱胯下时,围观的“一市人皆笑”,竟无一人站出来打抱不平。这哪里还有什么正义感?
今日社会中,常有个别歹徒于光天化日之下,行凶作恶时,围者竟作壁上观,其麻木不仁也令人齿冷。当年,鲁迅先生看到一伙体格强壮而神情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将被枭首示众的同胞时,他心中的悲凉气愤是何等强烈,以至要弃医从文,立志“改变国民的精神”,要“我以我血荐轩辕”。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今天仍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井冈兰花坪
薛锦 善广
兰花坪是井冈山茨坪景区的一胜景,位于茨坪东南面的山间。因那里盛产各种兰花,尤其是井冈兰,故称“兰花坪”。兰花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古木参天,四季长青,还保留成片的集生古桂,故又称为“桂花坪”。
井冈山是一座花山,它座落在罗霄山脉中段,四面高山阻挡着寒流,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加之充沛的雨量,给各种植物花草生长造成了优越的环境,所以森林覆盖率高,花木四季不凋,亚热带和温热带的花木都长得郁郁葱葱。兰花在这里众多的花卉中要称为佼佼者,尤其是“井冈兰”。1962年3月,朱德同志重上井冈山时,特意来到兰花坪赏花品茶,离开井冈山之时,朱德又到兰花坪,亲手挖了“井冈兰”,带回中南海去栽种。如今,除兰花坪有“井冈兰”外,五百里井冈都能看到那白中透黄、香味馥郁的“井冈兰”。井冈山群众中广传着“当年朱军长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美谈。有一首红色歌谣唱着:“朱军长挑来湘江水、浇得井冈兰花放……”
井冈山的兰花品种繁多,最有名的是四季兰:春兰、夏兰、秋兰、冬兰,绰约多姿、五彩缤纷,有的开放在漫山遍野,有的斗艳在花园城中。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城断章
陈显涪
1
我踩着枸树湾昨天的深巷而来
那时 青瓦屋脊长满绿色梦幻
今天 远巷却藏入记忆的衣襟
叫我数着岁月找寻
从前,有许多幽怨
自你梦中流溢出来
是久烘着时间的炭火
点燃眼角那滴不觉中的灼热
如今,所有的梦都站成了风景
小城开始有了含蓄
2
儿时画你圆圆的面庞
不知画倦了几多星夜
从小城柔婉的风雨里
你站立起来,涪江大桥
终于联结起两双大手
历史并不遥远
攫住两岸泥土开出的绚烂花朵
已结满了丰实滋润的果
叙述着小城动人的故事
3
再次陷入合阳镇黄昏的静默
合阳镇的心事
随几张落叶起伏
徐徐稀释为晚风
拾起哪一枚树叶呢
整个小镇如一片泱泱的秋水
到处都有收获的传说
暮色在涪江的深处
用月光汩汩浸透身体
临水而悟 指月为酒
合阳镇如一根手指
在甜美的酒中搅动


第8版(副刊)
专栏:

走向田野(外一章)
刘春雨
以隆隆的车马和清脆的响鞭,挣脱了冬天的冰枷,你露出了清新的微笑。蓝天用大朵白玉兰的泪水滋润这惬意的时刻。
步履在湿润的黄土地踩下一行趔趄的足迹。身后,土地打开一页页油黑的书,让喃呢小雨阅读。僵硬的顽石被风说软了心肠,化作一汪儿春泥,溅在你的裤管上。
孩子们最先从向阳的小坡上走来,晃动着绿茸茸的小旗。这是土地最早的诗歌。
喜鹊以吉祥的语言传递着人与土地的情感,把最后一丝冰碴儿衔给亮丽的阳光,使春天更加精神抖擞。
从鹅黄色的念头开始,走上生命之路……
播种生命
哦,不需要在长长的烟袋锅儿里絮叨,把熬过严冬的心一颗颗拿出,请阳光仔细筛选,然后,浸泡在和煦的春风里……你用太阳掬着湿润的心,大步向田野走去。风在村头的大柳树下等着你,在你粗糙的指尖上亲吻,散发出芳香的哲思,你的心撞开小窗,飘然走出心房,落在手掌上,发出一种悦耳的声音。挽着一缕淡绿色的晨雾,你庄严地扬起了手臂。一道金色的虹从手中泻出。土地张开手臂拥抱这神圣的时刻。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钓?
荻风
他看到靠近岸边的水里有个黄色的身影。
“拿竹竿挑吧!”“试试,看拉得着吗?”……水中的人一味地挣脱。
他望了一眼或跪或站在岸边的人,撇下花二十多元新买的渔具,不声不响地下了水。
他托起了水中的人,是个老者。众人把老者拉上来,人群立刻收拢在老者四周。他又不声不响地上了岸,渔具都在,可他没找到那双半新的皮凉鞋。他甩着手表上的水,庆幸没把表也摘下来。
他仍在聚精会神地钓鱼。他周围汪了一滩水。救护车把老人拉走了。他听说了,怀疑是有人把老人推下水的。
“同志,是你把老头儿救上来的?”他面前站着一个拿公文包的警察。“是。”他下意识地把两只光脚往后缩了缩。“你一直在这钓鱼?”他点点头。“这老头儿怎么下去的?”“我没看见。”“没看见?……”一双不信任的眼睛,他心里不是滋味儿。“那好吧!请把工作单位、姓名留一下,有事还要找你!”那口气不容抗拒。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按要求写下了。警察上了车。
“真没劲!大夏天下水救个人,还要留名儿!”他听到背后马路上有人说,他死死盯着鱼漂。
“这年头儿真是什么人都有。明明不用下水就能救上来,可人家偏下去救,还穿那么整齐。”他听出来这是那边钓鱼的一个哥们儿。“可不,要不警察能光记下人家的大名儿啦,论出风头这事儿咱可还真比不上人家!”“不就晚报上几个铅字儿吗?给我我都不要!”“嗨,这你可就傻啦!铅字儿后边还有真章儿哪!哪个上了晚报的不落个几十、上百的?”
“噢——!”……
他真后悔自己干吗要往水里跳,干吗不也跟着在岸边儿穷吆喝,干吗非去想老人有没有危险不可……老头子死了和你有什么相干!他站起身,要是再碰上这事儿,这辈子……他注意到有几个小孩围在他身后,眼里闪着钦佩的光,好像他是英雄。这辈子……这辈子……好像还真不能不管。他挠了挠头,又重新坐下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坟墓和学校
报载:“南宁市郊坛洛小学生在坟丛中上课”。“老坟蹲学堂,先人伴后人”。老师和学生都深感环境恶劣,令人沉闷窒息。
又据广西日报四月十七日报道:藤县陶塘小学的一间教室被附近村里的几十名李姓群众强行拆毁,并被修建成一座又高又大的坟墓。新墓建成后,很多群众又纷纷到校内烧纸燃炮拜坟,闹得不得安宁,无法正常上课。
长年累月让“先人伴后人”、死人当“监学”,使老师和莘莘学子们成天生活在坟丛墓地中,坐立不安地度日,不仅有害于老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教学质量,而且倘若先人地下有知,也是不得安息的。
大凡有识之士,无论干部或民众,是不会让先祖陪伴学子们读书的,也不会去干拆毁教室修建祖坟的蠢事的。祖籍广西藤县、现在中南工业大学当教授的李祖材老师,在祖坟与学校发生矛盾时,毅然在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坟墓是私人小事,学校是公家大事,应该把所谓风水宝地让给学校。”如此言行,不愧为人之师表。
据悉,由于政府出面和有关部门配合,作过细工作,坛洛小学和陶塘小学校园内的坟墓已从校内迁走,教师们不再面对座座坟墓教学,学子们也不再被先祖监督着读书了。看来,人是可教育的,事在人为。只要我们下决心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教育事业就会有希望。
杜元达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溪 〔中国画〕 张济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