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艰苦创业的苏联“贝阿人”
周象光
两个世纪前,俄国伟大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曾说过:俄罗斯的强盛在于开发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
本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把这个预言付诸实践,决定修建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它从贝加尔湖西北方的乌斯季库特至阿穆尔河畔的共青城,全长3100多公里,简称贝阿铁路。这条铁路和沿线地区的建设者随之就被称为“贝阿人”。
1974年7月23日,首批隧道工人在人迹罕至的茫茫雪原踏出的足印,标志着贝阿人的正式“诞生”。这平淡无奇的称号饱含着创业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大自然拚搏的勇气、忍受困苦的坚强毅力和对西伯利亚美好未来的憧憬。因为他们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与抱负,自愿投身到这一伟大的开拓事业中的。年轻小伙子沙拉托夫满怀豪情地说:“我要亲眼看着这项浩大工程建成,并愿为它作出微薄的贡献。”
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资源丰富而未被开发的最大地区。其北部属永久冻土带,冬季长达200多天,最低气温达零下60℃。南部进入夏季后,道路泥泞不堪,只有履带式车辆才能通行。因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有“西伯利亚的天气——美女的心”这样一句歇后语。贝阿铁路要横穿莽莽的原始森林,浩瀚无垠的荒漠,共计7座山脉,9条大河和3000多条小河。全线要建3200多项设施、2000多座桥梁、200多个车站和总长达32公里的隧道。由于地处地震带,工程质量必须能经受7级地震的考验。前去采访的法国记者慨叹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只有热心于事业的人,才能建树如此功绩。”
建设之初,为了节约资金,砍去了许多住房、商店、医院、学校等生活设施项目。因此,招募的人员以单身青年为主。他们住在临时工棚里或西伯利亚传统的搭在雪橇上的窝棚里,生活之艰苦不难想象。有的人干了一段时间便离开了,而那些有志者不仅自己坚持了下来,而且他们的女友或未婚妻也被吸引来,组成了贝阿人的家庭。如今,当年的年轻人已进入中年,有了子女。孩子们的祖母、外祖母为了照看第三代,也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加入了贝阿居民的行列。可是,这里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全线建起的45个居民点中,仅20个有较完备的生活设施。永久性住宅建设进展缓慢,许多人至少要等10年才能分到住房。于是,“贝阿人”就利用废旧木料自己动手兴建住房。有的把废弃的火车车厢架设在水泥底座上,再接一两间木棚。还有人在房前屋后开地种菜。贝阿人热爱生活,房屋虽然简陋,内部装修却很精心,墙上糊壁纸,挂壁毯,有自制的家具和浴具。他们把这样的居民点诙谐地称作“上海”。令他们操心的,是子女的教育。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远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学校只好实行三部制。
由于当初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善,贝阿铁路主干线1984年建成试运营后,每年亏损2.5亿卢布,于是有人主张,将贝阿铁路分段划归临近的其它路段。与此同时,一些环保专家极力反对继续大规模的经济开发。为贝阿铁路献出了全部青春的贝阿人,决心为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斗争。他们认为,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开发,而是如何开发。他们成立了保卫贝阿铁路和促进地区开发中心,开展征集签名活动,并上书中央申述自己的主张。
最近,交通建设部直属的贝阿大铁路联合公司决定,在这里大力开展工业和住房建设,并通过引进外资加快开发进程。贝阿地区的建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当繁荣昌盛的贝阿地区勃然兴起在苏联大地时,人们将不会忘记第一代贝阿人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
(附图片)
(题头照片中的俄文字为:1974年7月23日隧道工人在此着陆)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环境污染点滴
北极已遭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连渺无人烟的北极也在劫难逃。加拿大学者检验了一百四十只白熊的皮肤与肝脏标本,发现里面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在海豹和鱼类体内也发现同样的物质。学者们认为,这些污染物来自几千公里外的大陆。
密西西比河面临灾难 美国一家专门机构经过两年的考察得出结论:从生态观点来看,密西西比河已面临灾难。如果不限制船舶航行,不建造许多拦河坝,五十年内,它的诸多支流与小河湾将变成沼泽。为拯救这条作为交通枢纽的河流,有关部门已建议修建十三个水力工程。
北海、波罗的海海草成患 在卡特加特、斯卡格洛克、大贝尔特海峡,生长着一种连绵数公里的海草“云”。这种生长极快的细草在潮流和风的作用下移动,它们分泌出的有毒物质使鱼和其他海洋生物遭灾。专家们对北海东部出现的这场生态灾难束手无策,他们只能确定灾难的规模和导致这场灾难的原因,即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国向海中倾倒大量工农业废物。目前,这些海草正滋长蔓延,涌向波罗的海。
巴拿马河变浅 近四十年来,巴拿马共和国森林减少了三分之一,供应水库和运河水的河流逐渐变浅,近八年来,流入运河的淡水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巴拿马运河的容纳能力降低,吃水量较大的船只不能通过。学者们预计,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到二○○○年,巴拿马运河的容纳能力将降低百分之四十。
可怕的毒雾 迄今为止,酸雨一直被认为是毁灭森林的肇事者。前不久,美国学者在马里兰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农场上空发现一种毒雾,它所含的化学物质比以前认为的多几千倍,其中有大量杀虫剂与工业垃圾,尤其是塑料燃烧的副产物。学者们认为,这种毒雾是毁灭森林的元凶。
有害的酸云 美国学者在研究从阿拉斯加到波多黎各群岛上空的云雾发现,其水分中含酸量比雨水高三至七倍,莫赫恩克山上的云雾含酸量高于食醋。在高山地区,云雾对农业耕地和森林的危害甚于酸雨。
(穆书沧)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美国通讯

堕胎:美国争论不休的社会问题
本报记者 张启昕
在美国,堕胎是否合法,是一个争论了几十年的社会问题。7月3日,美国最高法院的9名最高法官以5对4票的微弱多数作出一项裁决,维护密苏里州限制堕胎的法律。这项裁决虽然没有全盘推翻最高法院1973年的裁决(即妇女有权堕胎),但却给各州以制定限制堕胎法律的自由。因此裁决一经宣布,对立两派的争论再次激化。反对者庆贺裁决是废除1973年决定的第一步,要求各州效法密苏里州,制订禁止堕胎法律;主张者则批评这是个恶意的裁决,誓要缩小裁决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堕胎在美国本是合法的。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医学协会掀起一个运动,也只是禁止无执照医师进行堕胎手术,并没有成文的法律限制堕胎。直到1959年,一个名为美国法律学会的研究团体起草了一个堕胎法,提出只有在5种情况下堕胎是合法的,例如怀胎威胁妇女生命、严重损害妇女健康,或因强奸而怀孕等。在此基础上,一些州通过了某些限制性法律。从此,争论开始激烈。1973年,最高法院曾对一起堕胎案作出裁决,肯定了妇女的堕胎权利,裁定各州不得限制妇女在怀孕的前3个月堕胎。
现在,最高法院作出维护密苏里州法律的裁决,虽是对一个州而言的,影响却波及全国。因为根据1986年的密苏里州法律,禁止公共医院作堕胎(除非怀孕妇女生命垂危)手术,禁止使用州经费为妇女作堕胎咨询,并要求医生在手术前必须试验胎儿能否生存等等,这些规定使堕胎十分困难。人们在评论法院裁决时认为,虽然这一裁决在近期内对其它各州影响不大,但助长了各州对堕胎施加限制的趋势。
在80年代,美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例堕胎。这次法院的裁决对富有者来说影响微小,他们有钱旅行到别处进行手术,也付得起私人开业医生的费用,但对青年人、贫困者来说,就困难多了。正因为这样,法院的裁决在美国社会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共同生活最长的夫妇
苏联有对夫妇结婚至今已有102年了,是世界上共同生活最长久的一对夫妇。男的叫伊列斯,已经122岁,年轻时是个牧羊人。他的太太叫赫雪斯,今年117岁。他俩共有190个子孙在世。
不久前,全家为纪念两位老人举行了结婚102周年庆贺盛典。
(陈家慧)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社会的欧洲”与工会的忧虑
姚立
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正围绕建设“社会的欧洲”展开讨论,它引起各方人士、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关注。
所谓“社会的欧洲”,用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的话说,就是“促进就业和加强团结”,使普通公民的现有权益在未来统一大市场中不至受损害。
几年来,欧共体在建设大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在资本流通、经济和货币联盟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在建设“社会的欧洲”方面,尚未迈出大的步子。前年五月,比利时曾提议就劳动者的权利制定一项“基本方针”。随后,德洛尔鼓励劳资双方谈判,然后将谈判达成的协议以“欧共体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今年初,欧洲社会和经济委员会以多数票通过了“社会宪章”的基本内容。宪章一方面要求保证各成员国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社会保险、机会均等、工会自由及培训等,同时呼吁在解雇制度等方面制订新规定。
但是,“社会宪章”以何种形式出现,欧洲工会联合会和欧共体委员会的意见却不尽相同。前者希望它能成为带“强制性”的法律。后者却主张它仅仅以欧共体理事会的“庄严声明”的形式出现。德洛尔认为“庄严声明”已经具有“相当的道义价值”。今年五月底,欧共体委员会通过了《欧共体基本社会权利宪章》,就公民的自由流动、改善工作和社会条件、就业、报酬及职业培训等提出了建议。由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坚决反对,六月底的欧共体首脑会议未能充分讨论这个问题。
欧共体各国的工会对“社会的欧洲”将是个什么样子感到忧虑。一般来讲,它们赞成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将其视为“希望的信号”。欧共体委员会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也确提供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如果欧共体在完成大市场建设的同时,附以相应的经济措施,欧共体可在五年内创造五百万个就业机会,这对目前高达一千五百六十万失业大军的欧共体来说当然是件好事。
但是,希望毕竟不是现实。工会方面尤其对未来劳动者的利益表示担忧。爱尔兰工会联合会就明确表示,欧共体不能成为一个“市场力量主宰一切的地区”,否则,只能对资方有利,对广大劳动者却意味着社会保险和福利的减少。法国工人力量总工会要求给劳动者“附加保证”。法国总工会则要求欧共体“摆脱跨国公司的监护”。西德的一位工会负责人汉斯说得更明确:“欧共体过去是,今后仍将是老板的共同体。”总之,工会组织不愿出现这样的危险,即在统一大市场建成后,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向下看齐”,从而“增加社会的不平等”,使“社会的欧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领袖纳尔逊·曼德拉的妻子温妮·曼德拉7月18日到狱中同纳尔逊·曼德拉一起庆祝他的71岁生日。图为温妮·曼德拉的律师在开普敦向记者出示矿工组织送给纳尔逊·曼德拉的大型生日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