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9-07-23

1989-07-23新闻联播 文字版

“科学算命”的背后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科学算命”的背后<br/> 王向东<br/> 今年2月19日《新民晚报》说,在上海“几经打扫的街头”又冒出了“算命扑克”,“行人争相驻足”;3月5日《中国青年报》说,成都公然出现了“算命一条街”,毕业于重点大学哲学系的学士竟然组织了“业余卜卦沙龙”;3月25日《人民日报》说,沈阳的“算命先生已形成一种行业组织”,“出现招徒拜师现象”;4月1日《文艺报》说,不少出版社在这股算命热中不甘寂寞,竞相出版“命相学”书籍,真是“求知求到‘命相学’”!更令人纳闷的是,不少地方现在公开摆出一台台电脑,开展“最先进的、最科学的”电脑算命服务,竟然打出了“科学算命”的旗号。为什么这股算命热能够在现在的气候条件下如此猖獗地“热”起来?为什么这种连资本主义社会的有识之士也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现象”却能够在我们这里如此迅速地蔓延开来?<br/> 其实,无论是外国的“洋”占卜者,还是中国的“土”算命先生,无论是传统的面相手相六爻八卦,还是今天的电脑扑克“科学算命”,都没有丝毫科学依据,都只能是玩弄一些骗人的伎俩。他们所以还十分行时,原因就在于有些人精神世界十分空虚,他们为了寻求一种寄托,只能向虚幻的命运之神乞求保佑。当人们在思想上缺少强大的精神支柱,缺少一种对祖国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的时候,其眼光必然盯在鼻尖下面的一小块地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前途的吉凶而筹划。一旦跌进这种只关心自己利益的怪圈之中,就特别容易相信算命先生的胡说八道,更何况“科学算命”还多了一点迷惑人的所谓“科学”依据!因而,古往今来所有的算命先生都使出浑身解数,让你在只关心个人利益的怪圈之中越陷越深。传说唐太宗曾向一行禅师问唐朝存国的年数,一行进献了“叶子格”,繁体字的“葉”与“子”分合起来就是“二十世李”,预报了传国20代。宋徽宗向谢石问卜,写了一个“问”字,这个谢石就滑头得很,说什么“右为君,左为君,圣人万岁”。一个繁体字的“问”字左右拆开,勉强可以看作是两个“君”字。今天光顾“科学算命”的人虽然问卜的内容不再与唐太宗宋徽宗雷同,但是,在算命先生眼里,光顾者的心态却并没有什么两样。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在充斥着对祖国、对集体、对事业不关心而只关心自己的命运吉凶的人群里,要使算命先生失业,只能是天方夜谭。<br/> 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放松得太久了,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到了不能再薄弱的程度了!从“科学算命”的蔓延,我们看到了人们缺少强大的精神支柱的严峻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确属刻不容缓。采取切切实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是时候了!

大兴安岭有个大沟屯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大兴安岭有个大沟屯<br/> 李耀奎<br/> 我终于兑现了自己的梦。<br/> 视野里,除了冰岭雪谷,还是冰岭雪谷,白茫茫,迷蒙蒙,风卷着雪,雪驾着风,滚地吼叫着,刺人耳,扑人脸,凉人心……哦,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大沟屯吗?这就是我叔来大兴安岭落户的大沟屯吗?<br/> 瞪大眼,兜着圈圈寻,人在哪儿?房子在哪儿?村街又在哪儿呢?<br/> 幸亏有个一块下车的汉子指教:那不是吗?那不是吗?都在一堆堆雪里埋着呢!<br/> 放眼望去,我吃了一惊:方圆十几里,竟没有一棵树!<br/> 啊,大沟屯,你那无边无际的森林呢?在小说中、电影里,这不是很美很美的地方吗?在我的想象里,你有诱人的绿色,有迷人的松涛,有芳香的百花,有动听的鸟语……可是,我更爱冬天森林的雄姿,喜欢那一串串冰挂,一簇簇如玉的树丛……哦,我忽然想起,便问那汉子:这里的森林,是不是让那场大火烧了?他摇摇头。我又问他:这儿的野兽很多吗?他又摇了摇头。他一直死死咬着唇,什么也不说。我纳闷极了。只因我追问得急,他才启了口。原来,他就是大沟屯人,祖祖辈辈以狩猎伐木为生,而如今,这里的树被砍光了,野兽也跑光了,他便没了营生可做,正为此憋着一肚子气呢。他说,“这里,周围没了林子,老天爷便发疯了,气候变得一年比一年怪,春上,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冬里,雪堵得人出不了门,再这样下去,恐怕连人也会走光的……”<br/> 我不禁心里一动,不等他说完,忙又问:“那今后可该咋办?你也打算走么?”<br/> 不料,他一顿足,像与人吵嘴似地,赌死咒活地说:“走?孬种才走!想得美,头些年靠砍伐林子养家糊口;这几年,靠砍伐林子发了大财;如今,祖宗饭吃到了头,一拍屁股走,落个后人骂?!”说着,他忽然停住,又把嘴紧紧封死了。<br/> 我不知他是在恨他自己,还是在恨别人。看他那样子,眉上挂着雪,胡须上也挂着雪,咬唇怒目地注视着风雪弥漫的远处,敞开的领口呼呼冒着热气,那件火红火红的毛衣在他一起一伏的胸前仿佛熊熊燃烧着……他一定有什么难言之苦。<br/> 这天,我虽然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叔一家,而且也看到了他家不再像过去那样贫穷;我虽然得到了大沟屯人的热情款待,而且也知道了他们已拟定出还岭以林的宏伟目标,但我怎么也乐观不起来。这夜里,我歇在老叔热腾腾的暖炕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br/> 窗外,仿佛有一片如何喧嚣的天籁!<br/> 风,呼呼、嗖嗖、呜呜,似千浪汹啸,如万雷滚鸣,大地为之颤摇,长空为之抖栗,窒息了一切细弱的声响……<br/> 蓦然,我眼前浮动起一幅画图:画中,有那个咬唇怒目的汉子,有老叔一家人,有大沟屯男男女女。他们,掮着灰色的羞辱,掮着火红的愤激,掮着一簇簇黛绿的希冀,走向蛮荒的野谷,走向秃秃的旷岭,走向大自然构筑的擂台……<br/> 啊,大沟屯的绿色森林,已在人们的梦中走来……

华表(外一首)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华表(外一首)<br/> 陈广斌<br/> 作为象征<br/> 站立在神圣的位置上<br/> 洁白似玉<br/> 可是共和国胸前的一枚符号<br/> 雷未曾动摇<br/> 风未曾动摇<br/> 夏雨未曾冲跨<br/> 冬雪未曾压倒<br/> 栉风沐雨<br/> 更平添几分潇洒风貌<br/> 沧桑循回<br/> 曾目睹几番苍烟落照<br/> 折戟沉沙<br/> 枪冷烟消<br/> 依然不屈地站在那里<br/> 支撑着整个民族的骄傲<br/> 向未来世纪行注目礼<br/> 昂首挺胸<br/> 随时都准备迎击风暴<br/> 骤雨初晴<br/> 夏天的雷阵雨<br/> 从沉郁的云层洒落<br/> 雷声夹杂着几道闪电<br/> 来得猝然<br/> 去得猝然<br/> 风来雨去<br/> 把山岳河海洗得更绿更蓝<br/> 花依然<br/> 草依然<br/> 河水依然清澈<br/> 白云依然悠闲<br/> 枝头的红杏更加甜美<br/> 布谷鸟的歌声更加委婉<br/> 骤雨初晴<br/> 晨风又吻红几树花瓣<br/> 看那天边的夏虹<br/> 七彩分明<br/> 更与巍巍江山添几分娇艳

唯有环境,才有艺术

第8版(副刊)<br/>专栏:文化雅俗谈<br/><br/> 唯有环境,才有艺术<br/> 洪铁城<br/> 铺开稿纸,想写一点为“环境艺术”摇旗呐喊的文字,想不到夜风阵阵,挟着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四次世界大会《华沙宣言》中的大声呼唤,穿过微启的窗扇,直冲我的脑门——<br/> “许多国家今天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环境污染的迅速恶化,现已达到空前的灾难程度。”<br/> “每个人类居住建设计划的目的应该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br/> “居住建设必须为人类提供自由、尊严、平等和社会公正的保证。”<br/> “每个人都有生理、智力、精神、社会和经济上的需要。这些需要都同样重要,必须作为每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去同时谋求。”<br/> “建筑师和规划师应该在形成人类环境的过程中分担起满足这些需要的责任。”<br/> 这些呼唤,使我联想到生养我们的土地,正遭受垃圾、污水、噪声、废气和交通堵塞、森林砍伐、农田毁坏、水源枯竭等人为灾害的侵袭;使我联想到每年有631.37亿元人民币损失在固体废物、大气、水等的污染之中。<br/> 猛然之间,我恨了自己。恨自己往日里只热衷于在制图版、丁字尺、圆规、绘图笔上下功夫,沉缅于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线条和序列,对称不对称的苦心推敲和斟酌当中不能自拔;纠缠在传统与现代的没完没了的争论之中,纠缠在现代、后现代的没完没了的所谓探索之中……<br/> 我戴着戴得过早的老花眼镜,认真地一字不漏地读着:“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已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设计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来提高城市面貌的质量。”是的是的,无怪乎《华沙宣言》大声呼唤新时代的建筑师要超越对建筑这一职业和自身责任的“传统理解”;要“我们必须承担更大范围的专业责任”,即要建筑师把创作对象从单一的建筑设计转移到环境设计上来,从雕虫小技般的爱好转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关注上来。这就是新时代对建筑师的新要求,就是新时代赋予建筑师的新的责任。因为环境关系到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和文化思想道德健康,因为环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进步,因为环境才是社会文明的真正标志,因为环境是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br/> 阵阵夜风教我清醒: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应该像香港建筑师钟华楠所说的“由少数人推至多数人,由小圈子变成大普及”的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全面提倡大搞“环境艺术”的时候。要知道,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是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一个不可缺少的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阶段。环境艺术是最高级的阶段,如果没有普及的艰苦而漫长的铺垫、过渡,就不可能进入最高级的阶段。<br/> 大家都看到,自从“环境艺术”一提出,许多人就举着这面旗子咋呼,什么仙鹤熊猫,什么亭台楼阁,什么假山喷泉,什么抽象雕塑建筑小品,还有仿古建筑,还有高层超高层热,大言不惭地把这些盲目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东西都塞到环境艺术中去。这是近乎隔靴搔痒的现象。纵然有极少数好的单体,也不可能形成好的环境。诚如意大利城市设计师沃尔夫所言:<br/> “好的建筑并不带来好的城市,而差的建筑也并不一定产生坏的城市。”我们当今最需要的先是保护自然,防止污染,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求其另外的环境诸要素(建筑、树木、山水、花草、交通、广告、雕塑、音乐、灯光灯具等)的整体协调,再然后从整体协调当中创造我们的环境艺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才是应该遵循的。

站在书架前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站在书架前<br/> 汪娇阳<br/> 我站在书架前——<br/> 和知识老人对话<br/> 抚摸那些书<br/> 就像抚摸<br/> 母亲的手<br/> 我静下心<br/> 一页一页地读<br/> 一百年后<br/> 我希望<br/> 自己也是<br/> 书中的某一页<br/> 成为精彩的段落……

心路

第8版(副刊)<br/>专栏:世纪风<br/><br/> 心路<br/> 潇潇<br/> 在此之前,其实不曾想过要写这个题目。从来的习惯都是,什么时候想到了什么,信口说出来,来得自然去得也迅捷。只是不久前有了那一次难以忘怀的旅程,有了那么多当时不曾理清今日又挥之不去的繁杂意绪,于是也就有了这样一条路,一如乌苏里江边那条形容不出的山路,在这岑寂的夜里,静静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流淌在心中。<br/> 记得还是停留于那个地图上无以标出的小山乡的日子里,一个夜晚,淡淡的灯光静静地照着那间小小的办公室,照着满室浮荡的钢琴曲,照着同去的人们疲惫欲睡的脸,也照着他们之间信口随心的谈话。一个念头清晰而淡漠地浮上了心头——几千里旅途,不觉间早已跨越,山水相异却是一样的历程。于是又想起了去时的那条路,停泊在寂静的深山里,然而那些人们,正如当初的我,又怎么会知道有一天这条不相干的路要跑到你的生命中来,做你生生不忘的一块心碑?自古以来人人都说世事艰难,也许就难在我们总是什么都不曾料到,却又在它来到之日,触目皆成惊心。就像那一支钢琴曲,你听过许多次了,在你熟悉的校园中,在你亲切的寝室里,在你安宁的书桌边,为什么一当它在僻远而陌生的小山乡里再次旋起,就真真切切地惊动了你宁静了许久的灵魂?就像那些人,你一直漫然地以为今生永远是陌路,怎么想几日间便已相知?就像那遥远的梦里涛声,如何想得到有一日就会漫过你的双足拍击你的心岸,声声澎湃不息?甚至,就像你那颗心,怎么能知道什么时候它会进入那条注定于你的轨道,从此做身不由己的长久远行?<br/> 如果,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早早为那不曾料想的一切准备着,生命的负荷也许就会轻得多了。<br/> 在那条严肃的山界河边,曾有一条路,静静地停泊在深山里,至今我永不能把它写出来,只有它陡陡的影子,在今夜这淡淡的灯光下,从心底爬到心头,由此叫它心路。

五台胜境(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五台胜境 〔中国画〕 于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