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人造种子——农业发展的动力
李建新
经过多年培育,发达国家种植业生产出了大而嫩的杂种芹菜,味美而较少塞牙缝的粗纤维,大受欢迎。遗憾的是,杂种芹菜的种子少而小,发芽极慢。近年来,由于人造种子技术的发展,此问题已获得解决。芹菜人造种子,状如小鱼肝油丸的半透明小胶丸,将它植入土地便可发芽生根,很快长成大而嫩的杂种芹菜。
近几年,人造种子成为高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发达国家均大力研究。人造种子技术脱胎于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其理论依据最早出自本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哈贝尔兰德的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即认为植物的每一个细胞均具有发育成一棵植株的能力。此理论于1958年首次获得验证。科学家们用胡萝卜根部细胞育成了植株。随后,越来越多的植物的组织或细胞被人们在试管中培养成植株,迄今已达1千多种植物。近10多年来,这项技术进入实用,形成了所谓的试管苗工业,并且出现了甘蔗苗、香蕉苗、树苗、花卉等有利可图的试管苗产业,成为高技术产业中的佼佼者之一。
80年代初期,在生产试管苗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植物组织或细胞进入试管内的培养基以后在植物激素等物质的刺激下,几天之内便可形成一种类似于植物受伤之后新生的那种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较为原始,其基因可以全部表达出来,愈伤组织可能有二种变化方向,一是可以直接生出根、茎、叶,长成一棵幼苗。二是可能变成一个天然种子中的胚胎的胚状体,然后胚状体再像种子一样,发芽生根,长成植株。近几年,这种尝试获得了成功,人造种子诞生了。人们为娇嫩的胚状体包上了人工种皮,其中包含了胚状体萌芽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保护层,于是小胶丸便制成了。人工种皮是水溶性的,在植入土地后便自动溶解,于是胚状体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便可适时萌发成苗。
此项高技术是十分有价值的。首先,对于那些制种困难或天然种子发芽率低或不育的优良作物品种,人造种子技术可以解决推广种植的难题。其次,人造种子可进行工业化生产,而且其发芽生长及成熟期准确统一,便于管理。再者,人们可利用生产人造种子的中间环节,培育良种,并且可以在人造种皮中加进刺激生长和防病虫害的物质。还有,采用人造种子可以节省大量种用粮食。
鉴于人造种子的远大前景,各国争相研究,并已在胡萝卜、芹菜、柑桔、咖啡、棉花、玉米、水稻等作物方面相继获得成功。有的国家正在研制使人造种子进入市场的包装运输系统,以尽快达到全面商业化。人造种子技术将有可能使古老的种植业进入一个“无性系种植业”阶段。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联发展生物工程的决策
卢继传
苏联正把生物工程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苏联已制订了生物工程的发展规划,强调把生物工程的发展重心转向农业,并已规定了生物工程的下述应用目标:
提高谷物产量:早在1986年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提高国家谷物种植业的稳定性和增加谷类饲料资源的措施的决定》。决定指出,在目前条件下,谷物问题的经济和社会政治意义正在不可估量地增大。因为,它作为粮食部门的关键,在短期内充分保障国家所需要的食品的成败。决定指出,必须应用生物高技术——生物工程开发农业,以保持谷物种植业的稳定性,并要求增加谷物产量和改进谷物质量。
提高饲料产量:苏联实行了“蛋白”五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这是由苏联国家农工委员会批准的专项计划。该计划从1986年开始,规定苏联饲料蛋白产量5年内要增长1/3。
“计划”认为,应使各种饲料全都毫无例外地大幅度增长,首先是大幅度增加畜牧业所需的谷物的产量。为此,应有效地发挥经济、组织和技术的杠杆作用,以促进全国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计划”要求,特别应该优先发展豆类作物,种植面积计划由原来的600万公顷增加到1000万公顷。油料作物将增加得更多,达到800万公顷。玉米的播种面积也将激增。同时,提出了增加肥料、植物保护剂和技术设备的产量的要求,从而使人们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即集约化工艺种植玉米。对苏联农民来说,品种较新的高粱、洋油菜及其他高蛋白作物将越来越多地采用轮作方法。目前,苏联研究人员正为南方炎热地带储存高粱种子。洋油菜也在西伯利亚各农庄和农场普遍试种成功,并正应用生物工程培育良种,以实现计划的目标。
微生物工业正在实现现代化,并正在扩大它的企业,为使饲料酵母的产量能达到300万吨而努力。食品工业、渔业、制奶工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高蛋白饲料的产量也将增加。
建立动植物物种遗传库:苏联建立了正在消失的动植物物种遗传库,并已投入运行。
把细胞和胚胎放进接近生理溶液的盐溶液里冷冻,溶液里加入能保护细胞不被冻坏的低温保护质。冷冻进行得十分缓慢——每分钟下降1度。面积为200平方米的遗传库,可以确保苏联全部动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为此,苏联科学院动物进化形态学和生态学研究所制订出一些保护稀有动植物的有效措施,即保护生活在苏联保护区内动植物染色体完整性。
苏联专家们认为,正是染色体刻画了植物群和动物群各物种间的界线。苏联科学院院士基米尔·索科洛夫解释说,无论动物或昆虫,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染色体组。为确认这一点,专家们研究了100个动物物种(主要是哺乳动物),以及120个鱼类物种的包含在细胞遗传器里的极微小有机体结构。他们还查明了为保存生物有机体的染色体组成、各种物质在保存环境中的最大容许浓度。
大家知道,在包括辐射、各种化合物在内的许多因素作用下,染色体是能够改变的。所以,苏联专家指出,染色体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突变,如果对动物有利并保留到下一代,就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因此,必须建立染色体组资料库。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沙暴袭来的时候
马燕飞
前不久,伊拉克的一位高级官员在一场沙暴中机毁人亡。若不是亲眼所见沙暴的力量,谁都不会相信这桩事。
去年4月的一天,风和日丽,蓝天万里。我从巴格达驱车前往巴士拉市。途中,天气骤变,霎那间,天昏地暗。狂风正挟着漫漫黄沙铺天盖地扑来,飞沙走石打在车身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我本能地赶紧逃离这灾难之地,可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只隐隐约约听到一片沉沉的喇叭声。汽车顺着估计的方向缓行着,在沙暴中摇晃着,有时碰到了前面的汽车才恍然大悟。我瘫在车座上,脑子里不时闪现出“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心想,这下非埋在这里不可了。说来也怪,来势汹汹的沙暴,很快又销声匿迹,天又恢复了它原有的湛蓝。
伊拉克北部,属于大陆性地中海型气候,夏季酷热干燥。南部是热带气候,7月份的温度有时高达摄氏50度,还往往刮起北风和西北风,气温越高,风力越大,有时时速达65公里左右,狂风怒吼带来尘土飞扬,让人看不清方向。
沙暴使伊拉克的交通受到一定的影响。巴格达到巴士拉的这条国家1号高速公路,是纵贯伊拉克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平坦、宽阔,可供8辆车对行,但当沙暴袭来的时候,车辆难行,公路受堵,与这条公路平行的伊拉克唯一的铁路也难逃厄运,沙暴之后,铁路也常常被沙土覆盖。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在野外碰上沙暴,躲避不及,还会被沙暴连抽带呛,窒息死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沙暴问题,伊拉克政府多年来一直注意植树造林。伊拉克朋友充满信心地对我说,“等到浩瀚沙海变成绿色林野的时候,沙暴就不会再来了。”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印度科技发展政策和管理体制
李大立
去年3月,我们在印度新德里访问了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颇多收获。
近几年来,印度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并于1983年1月就此发布了政策声明。声明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印度自己的技术开发,同时注意提高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比例和效率。为此,印度政府先后设立或完善了若干促进科技发展的部门:1982年设立非常规能源部;1986年将生物技术局改为生物技术部,将环境局改为环境和森林部。
在1985年到199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帮助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自力更生,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项目将集中在加速食品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
印度为加强科学技术基础,将实行被称为“双叉战略”的基础科学发展政策,即一方面加强能源、空间、通信、农业、计划生育和国防等战略部门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开展前沿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技术市场上起显著作用。
印度研究和发展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1958—1959年度为0.23%,1982—1983年度上升到0.85%,1984—1985年度再次升到0.96%。研究发展费用的85—90%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或间接支持,15%左右来自私人投资。目前印度有大学150所、科技人员300万人。每年能培养科技人员约20万人,其中包括博士3000多人。印度每年出版的研究报告,占世界年出版量的3%。1985—1986年度印度登记专利3593份。
印度的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分为若干层次。在内阁之上设有总理科学顾问理事会,作为总理的决策咨询机构。理事会1986年由内阁科学顾问委员会升级而成,其成员包括18名独立的科技专家,主要任务是与各科技部门一起,制定科技政策和确定科技发展任务。1986年还设立了直接对总理负责的总理科学顾问,负责鉴定总理科学顾问理事会提出的报告,并可直接向总理提出政策建议。
中央级的机构包括设在内阁之下的8个与科技有关的部和3个理事会。这8个部分别是科学技术部、核能部、空间部、电子部、环境部、海洋开发部、非常规能源部和生物技术部。3个理事会是科学和工业研究理事会、农业研究理事会和医学研究理事会。每个理事会各有几十个研究实验室。可以看出,这些部门分属两种类型:一种是兼有研究和管理职能的部门,如科学技术部、海洋开发部等;另一种是主要从事研究的部门,如核能部、空间部等。
此外还有印度国家科学院,它的职能主要是代表政府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活动和进行学术和学者的交流等。
印度各大学有一些研究组织,它们执行教学和研究双重任务,并受大学基金委员会管辖。还有私人研究机构,它们也得到政府一些资助。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被动吸烟同样受害
三十八岁的爱丽思·特里林一直自认为非常健康,但不妙的事终于发生了。她不停地咳嗽,痰中还带着丝丝血迹。透视后,她的肺的大部分被切除了。
特里林得的是肺癌,这一般是吸烟的人得的病,而她从未吸过一支烟。她得肺癌的原因一直令人迷惑。当她的一位当医生的朋友问起她的父母是否吸烟时才找到了她患肺癌的谜底:其父母有长期的吸烟史。
特里林说:“从未有人谈起过被动吸烟这回事,我也不大在意。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美国的非吸烟者中每年有三千至五千人死于肺癌。被动吸烟造成的死亡,包括诱发心脏病和其它癌症,已经上升到前几年的十倍。每年造成大约四点六万非吸烟者死亡,其中三千人死于肺癌,一点一万人死亡其它癌症,三点二万人死于心脏病发作。美国“吸烟与健康”办公室主任戴维斯博士说,除酗酒和吸烟本身之外,被动吸烟已成为美国首位可避免的死亡原因。美国每年由于吸烟造成的死亡人数为三十九万人,大大超过因酗酒而死亡的人数。
八十年代,被动吸烟问题,一直是美国烟草工业及其反对者争论的焦点,现在看来,它不仅仅引起流鼻涕、流眼泪、头疼恶心等小毛病,而且会置人于死地,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和政治问题。
环境保护人士认为,室内的环境污染比室外更严重,这种情况在整个美国到处可见。
许多人认为吸烟者有他们的权利,但不吸烟者不应该为此付出代价。有关人士认为,对于非吸烟者来说,香烟的烟比氡气的危害大百分之四十左右,如果将所有受控制的致癌空气污染因素考虑进去,危险要大一百倍。
李文云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可视电话能在10秒钟内把通话另一方的照片复制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