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百色起义》导演设想
陈家林
《百色起义》是一部文献性的革命历史故事片,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纪念百色起义60周年而拍摄的。60年前年仅25岁、风华正茂的邓小平同志来到了广西,在风云突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雄才大展,亲自领导了这次在统战、兵运和农运方面都创造了宝贵经验的成功的起义。影片就是全景式地再现这幅壮丽的革命历史画卷,歌颂百色起义,歌颂党。
有人说我搞“遵命文学”,我说此“命”必遵,心甘情愿!中国能走到今天,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行吗?没有改革开放行吗?不行!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有魄力,有胆识,高瞻远瞩,我由衷敬佩。剧本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写出了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掌握时机,实事求是,随机应变”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品格,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博大胸襟和韬略。而这一点像一条红线一直贯穿到了今天。因此,拍好《百色起义》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拍历史题材难,拍革命历史题材更难;拍领袖人物难,拍在世的领袖人物更难。搞过了不行,搞平了也不行。手法过新,比纪实性强,一些老前辈可能接受不了。手法旧,拍得传统保守,又难以满足新的现代审美要求,缺乏震撼人的艺术魅力。我们要力争满足多层次观众的需要,要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去求生存,在历史和现实、领袖人物和群众的巧妙结合上作文章,去突破。必须站在今天更高的角度来概括和把握。事实上,政治性很强的题材更需要注重艺术性,只有狠抓艺术、狠抓质量才能体现出它的政治价值,才能使影片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影片表现了1929年6月至12月中国广西历史的横断面,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是国民党蒋介石、李宗仁新桂系,俞作柏、李明瑞,汪精卫改组派,再加上共产党五种政治势力在广西的角逐。我们要在表现这个错综复杂的背景上表现邓小平,表现他的革命魄力和韬略,表现他实事求是,敢于随机应变,把革命引向胜利的精神。要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恩格斯语),拍出的影片要让人感到是1929年那个历史时期。整个影片要有一个纪实的框架,像编剧提出的那样:以实求是,以实求似。在1929年纪实框架里放上戏剧性的内核,同时要把它和史诗性的风格结合起来。我们要站在史诗的高度去拍,有的地方要放得开,气势磅礴大江东去,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有的地方又要注意细节刻画,对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面貌作细腻的描绘,既要有豪放的写意泼墨,又要有细微的重彩工笔。我们要把影片拍得短小精悍,见好就收。原剧本较长,是上下两集,我们坚决拍成一集,不超过11本。要集中篇幅和笔墨烘托主要人物形象,用“水落石出”的办法,突出主干。
全片的节奏要快,要紧凑,环环相扣。节奏是影片的脉搏,在进程中,在流动中要有起有伏,有抑有扬,要紧紧把握住邓小平的革命斗争为贯穿线,使影片充满革命的激情。这部影片有不少大场面,尤其是邕江洋关码头运军火开始的后半部,场面要追求大,追求凝重,气势恢宏。要拍出1929年广西农运、兵运如火如荼气贯长虹的声势,更好地烘托这个背景下的英雄人物。在影片中,拍国民党方面也有一些大场面,那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当时复杂错综的局势。要拍好大场面,这是为了时代,为了人物,而不是为拍大场面而拍大场面。


第8版(副刊)
专栏:

我演邓小平
卢奇
1988年5月,《百色起义》的两位副导演到四川挑演员,来到我所在的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在查阅艺术档案时,发现了我在《孙中山与宋庆龄》中扮演孙中山的一张剧照,他们认为在外型特征中我具备扮演邓小平的条件。
6月下旬,我接到通知,赶到摄制组试妆、试戏、录像。我非常感谢化妆师杨树栋老师,他的妙法使我在外型上更接近邓小平,这使我树立了自信心。在好几个候选人中,我成了幸运者,最后,王震副主席在审查人物造型的录像时说:“这个邓小平像。”大局已定,我终于如愿以偿。
作为一个演员,能在银幕上扮演当今在世界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真是再幸运不过了。
我清醒地认识到,扮演人们熟悉的领袖人物,光有外形条件,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在神似。于是我除了在外形方面进行一些训练外,主要从内心去把握角色。我又反复阅读《邓小平文选》,从他的讲话里分析他的思想性格,处理事物的方法,工作作风;反复查看有关他的传记,从中了解他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坎坷经历,为人处事;同时还反复翻阅他的画册,观看他的一些录像,从他的外部形体中,体味他当时的内心状态等。通过这些准备我认识到,邓小平在思想作风方面,是一个最讲究实事求是的人,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随机应变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他意志坚强,反应敏锐,行动果断。在重大问题上,从来不会作出半点让步;在待人接物上,又是那样随和亲切。他一生都充满自信,没有丝毫自愧不如的感觉,即使在失意的时候,自信心也不会消失。他灵活机警,不是只知道执行上级命令不懂得变通的人,而是善于把握时机,能经常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他目光远大,胸怀广阔,他既是一个严肃的人,又是一个幽默的人,这些就是他独有的个性。同时我还认识到他这些优秀的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长期学习马列主义的过程中,在长期革命斗争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地形成铸造起来的。
我在案头准备工作中,除了撰写人物自传外,还作了上万字的资料记录及人物塑造设想。我不断捉摸剧本中的每一场戏,哪场戏能体现邓小平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的哪一方面,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拍摄过程中,我除了把握人物内心活动外,还进行了一系列外部动作的练习。我练习抽烟(我以前不会抽烟),练习洗牌,练习骑马,这些训练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片子拍完了,我这时真感到经过艰辛而终于获得的一种轻松感、幸福感。我扮演的邓小平会得到认可吗?留给观众来评定吧。自己的表演,有使我高兴、激动、兴奋的地方,也有使我感到遗憾、沮丧的不足之处,这也许是“遗憾的艺术”的规律吧。“电影的艺术是导演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第一次扮演邓小平,就遇上了一个有魄力、有胆识、有才能的好导演,真是幸运。我认为整部片子拍得是严谨的。
(附图片)
影片《百色起义》中的邓小平(卢奇饰)


第8版(副刊)
专栏:

《百色起义》拍摄散记
笑夫 琼子
与“小平同志”合影
今日的百色市与60年前已面目皆非,唯有今日作为革命历史文物的“粤东会馆”还保持着昔日的容貌。《百色起义》摄制组来到粤东会馆,开始了“前委扩大会”“宣布成立红七军”等几场戏的拍摄。百色镇组织了大量人员参加群众演员工作。这里有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街道居委会的老大娘。他们严肃认真地按照导演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排练。
经过“说服教育”,人们都愿意按导演要求穿农装、戴军帽、穿草鞋直至剪发剃头……但是摄制组里仅有两名化妆人员,他们就是三头六臂也难在一天以内把两百多个长发理光。还好,粤东会馆附近所有国营、个体理发店的师傅们,纷纷带上理发工具赶到现场,摆开阵势理开了。且声明不收分文,为“百色起义”献微薄之力。人们纷纷排队争着理短发,其中有“八勇士”要求理个全光。
唯有一件事,让摄制组颇费了一翻脑筋。只要扮演邓小平的卢奇一在现场出现,马上就被群众包围起来,与他合影留念,这样有时便影响了拍摄。怎么办?大家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拍摄工作又不能耽误。副导演、制片主任在人群中劝说、解释,均没有什么效果。陈家林导演灵机一动,拿起麦克风:“对同志们能参加我们的拍摄,我表示感谢,请同志们各就各位开始拍摄。今天,我一定给大家留出时间,让每个人都能与‘邓小平同志’拍上照片。”这一办法果真灵验,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愉快地站到了指定位置。拍摄完毕,那八位光头勇士最先与“小平同志”合了影。百色镇有一位离休的老同志,过去是张云逸大将的老部下。他在参加了演出并合影后高兴地说:“能与‘邓小平同志’照张像,今天算没白来。”
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扮演邓小平的卢奇同志,几次到吃饭的时间还没有见到他的身影,原来他还在被重重“包围”之中。
多谢四方众乡亲
百色地区党、政、军部门组成了协拍小组,地委副书记出任组长。他亲临现场,全力以赴。农民起义军需要两千双草鞋,在草鞋已经绝迹的今天,哪找啊!经协拍小组研究,当即下令田东县编织厂暂停编织出口草类织品,要加班加点打出二千双草鞋。
协拍小组里的韦奔波,是田东县副县长,他经常在导演跟前闪来晃去。那壮实敦厚的体魄,那粗犷灵活的举止,被导演相中,他当上了演员,扮上了剧中人物严敏,成了农军领袖,戏还演得蛮像那么回事。当地的文化局长、文联主席以及一批文化干部都先后在剧中扮演国民党的遗老遗少。
摄制组转点到梧州外景地后,梧州市长出任协拍小组组长。当得知拍摄要动用多艘船只时,市长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旋即调船只供拍摄使用。
片中一组镜头是农军涉水过河,可是适逢初冬时节,河水已干枯,无法拍摄。协拍小组此时又发挥了大作用,经多方协商,管理上游水库的部门同意放水支持拍片。由于水库距离实拍地点比较远,按水的流速计算,要五个多小时才到达拍摄点,有关部门于深夜四时多开始放水,至上午10时左右水抵拍摄现场,这组镜头就这样顺利拍完了。
多才多艺的指挥官
“蒋桂战争”和“桂系军阀败下战场”等场面宏大的重场戏就要开始拍摄,每场戏得动用上万人的部队。由于时间紧,夜景多,给拍摄带来诸多困难。而指挥上万人拍电影绝非文人所能胜任的。协助拍摄的解放军某部王副参谋长文武双全,他不但懂军事,对影视表演还颇有研究,对摄制组来说真是“如获至宝”了。在“鞭打韦光”这场重戏中,他反复地向扮演旧军队士兵的战士们讲解戏的氛围、内容和要求。他说:“每个目睹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又愤又怒而且不敢言……”多么准确的启示,那些并非演员的战士,情绪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感觉准确,表情真切,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大场面的镜头开始拍摄之前,万人的现场上,有枪炮车辆的整体调度;有伏击、冲锋、负伤溃退的调度,有坦克、骑兵队的调遣……王副参谋长都配合指挥得有条不紊。
“天助我也”
12月20日这天风和日朗,在这个“黄金日子”,要实拍“蒋桂战争”的大场面,万人的部队云集在拍摄现场,视线之内全是人,方圆几里地的“战场”,卡车运输队、骑兵队、炮队、担架队以及扛着枪的步兵队全都摆开了阵势。这场戏原来要求的光效是阴雨天,鉴于这段时间当地都是晴天,经过研究只好放在日落黄昏之际来拍,也就是说近万人的队伍要在现场折腾上整整一天。可谁知这天上午天气突然转阴,竟下了毛毛细雨,仿佛是老天爷专门为《百色起义》的拍摄而布置的。大家欣喜若狂,导演抓紧时机开始实拍了。万人的拍摄现场沸腾了起来……
这场戏刚刚拍完,云开雾散。“真是天助我也!”只听高音喇叭传来导演的喊声:各部门向我靠拢。他们又在布置拍摄晴天的戏了。就这样,原订一天的任务在半天里完成了。
老天爷帮忙并非仅此一次。12月29日下午4时,摄制组在梧州拍完了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从次日起,广西连续半个月阴雨,真是“老天有眼”!
从8月25日在长春开拍内景到这一天,影片前期的有效工作日共89天。全片千人以上的场面达14次,6000人以上的场面达5次。影片在外景地共用去汽油31吨,仅服装、道具就装了47卡车。这样一部巨片,耗资400万元,比原计划节约了50万元。
(附图片)
韦拔群等三路农军聚集在一起,浩浩荡荡向平马进军,去与邓小平同志带领的队伍汇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