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能提供这样的精神食粮吗?
解放军58072部队 刘昆明人民日报:
经过几天的采访后,我写成了这篇报道,想占用人民日报一角提醒人们和有关部门,北京乃至全国街头书摊上的“祸水”不能再继续泛滥下去了。
这几年,北京街头书摊日趋兴隆起来。为了招徕读者,几乎每个书摊都挂起了一两块文字撩拨人心的广告牌子。
阜成门附近的一个书摊广告,把一部作品淫秽内容渲染了一番后,这样结尾:“整部作品扣人心弦,不论从感官上还是心灵上都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不远处的另一书摊广告,开头四个大字:先睹为快!内容提要写着:“父与子同享一女床笫之欢,父与儿媳,儿与父情妇,男人互相强食女人肉体……”
这样的广告在书摊上比比皆是,有的还怕吸引力不够,最后再加上一句:“请批判阅读”或“未成年者不宜阅读。”
摊主们占据地铁、电汽车站、繁华的十字路口、商店门口等“宝地”,书摊前总能人头攒动。
挤到书摊前,映入眼帘的总是各种书刊花花绿绿的封面。大都是半裸或全裸的男人女人,其中以女人居多。书刊的名字也离不开什么“黄色娘子军”、“色狼与荡妇”、“女人拍卖市场”“性生活夜话”之类。随手翻翻目录,几乎都是集淫秽之大成,一本近期的《绿野》杂志,目录是:“美女裸体画内幕”、“艳遇”、“肉体学校”等等,书刊的内容介绍更极尽渲染突出之能事。走了十几个书摊,估计了一下,这类淫秽书刊在书摊上大约占2/3。
书摊主大都是些年轻人,间或也有些老头老太太,看上去他们文化程度都不会很高,但其对读者心理学之谙熟,实在令人叹服。他们除了认定色情是书摊的“永恒主角”外,一个时期还有一个时期的“副主角”。
我认为书摊上的黄色书刊应根本扫除,不要像以前治来治去,像割韭菜那样,割了一茬,又长出了一茬。


第8版(副刊)
专栏:

总司令的朴素作风
——史料新读有感
艾克恩
邓小平同志最近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
正值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创建者与指挥者之一朱德总司令逝世纪念之际,使我们想起朱总司令的一向“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我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那里记下了朱总司令的许多动人事迹:
1946年6月间,国民党航空机长刘善本驾机起义抵延安,在受到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后,刘善本不禁惊奇地讲:“你们的领袖完全像普通人一样。”
1960年3月,朱总司令返乡探亲,50多年不见的乡亲们惊喜地说:“总司令,你山南海北,走那么多地方,干这么大的事业,当了总司令,还是庄户人模样,老样子,没有变呀!”总司令笑了:“总司令是个啥子嘛!没有大家,没有群众,还有啥子总司令!”当了总司令,仍是“庄户人模样”,“像普通人一样”,几十年都“没有变”,如此坦诚而朴素的赞语,不恰好点明一个真理: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不正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它的最高宗旨吗?
1942年5月23日,朱总司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时就曾谈到他的这样一段经历:我是一个旧军人出身的人,我认为共产党好,便主动到上海去找党,随后在德国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投入无产阶级,并不是想来当总司令,后来打仗多了,为无产阶级作事久了,大家看我干得还可以,才推我当总司令的”。
朱总司令曾用两句诗来写照他自己,也颇为恰当:“历年征战未离鞍”,“只见公仆不见官”。董必武也曾赠诗:“尽人传说非凡将,一见才知不似官。”
是官不像“官”,公仆一身“公”。我们的总司令,身负司令重任,不减公仆本色。他,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早在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首访陕北革命根据地时,就曾惊奇地称赞道:“这是许多年不能想象的最最生动的人生经历的辉煌记录——这是一个大胆无畏和大公无私的故事,一个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个难以相信的苦难的故事,一个为着忠于一个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主义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故事。”
朱总司令“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品格,恰好反映了一代共产党人永葆革命青春、永具旺盛生命力的所在,即不论有官无官,官大官小,同样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同样具有普通一兵的本色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朱总常说:“我别无所求,只求做一个自自然然的共产党员。”他确实够得上是一个“自自然然”的党员了。在党的小组会上,他是普通党员;在军队里,他像普通战士;在群众当中,他能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在漫长的艰苦岁月里,他和战士一样,吃粗茶淡饭,穿粗布军衣,住草棚土窑。井冈山时期,他外出挑粮,有“朱德扁担”之美传;延安时期,他开荒种地,屯垦南泥湾;进京后,虽年逾古稀,仍挑起扁担修建十三陵水库。这种“扁担精神”、“南泥湾精神”,始终闪现在朱总身上。
表率的作用,榜样的力量,使人民军队始终保持着老红军的传统,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具有惊人的凝聚力和顽强的战斗力,真不愧为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钢铁长城。


第8版(副刊)
专栏:

雪山下的文化明珠
——访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德格,有如一颗尚未广为人知的藏族文化的宝珠,孤悬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端、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畔。我们从成都平原乘越野车访德格,沿川藏公路疾驰四、五天,途中翻越了海拔3400米的二郎山、4200米的折多山、6000米的雀儿山。这也许可以说明德格的文化价值同它的知名度为何如此不成比例。
德格印经院,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同康巴地区各大寺院一样,印经院墙高体厚,外观尤如一座坚固的堡垒。顶部平台上,由雍正皇帝册封御赐的金轮和金孔雀在雪山蓝天下熠熠生辉,形成一种庄严、永恒、神秘的氛围。
德格印经院是由第12世德格土司却吉·登巴译仁于清雍正7年,即公元1729年修建的,经历代土司扩建房屋、增刻经书,逐渐成为藏族地区规模最大、书版最多的印经院之一。历代留下的经版,加上1979年建立文管所以后补刻的,共有26.8万块。其中《甘珠尔》、即大藏经,是喇嘛教寺院必备的典籍;《印度佛教源流》,更是稀世孤本。除掉佛教典籍,还有大量藏族早期医药学著作以及历史传记、天文历算、辞书文法、诗词音韵、工艺美术等书版,对于研究藏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县委周永康同志告诉我们,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后,藏族地区寺院纷纷恢复,需要大量经书,都来到这里印书。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也将这里的原版图书视若珍宝。印经院的印书业务比历史上哪个时期都活跃。
德格有54座寺院,保存着大量唐卡(卷轴藏画)和壁画。富于萨迦派特色的更庆寺有700多年历史,其哲布经堂内,四壁满是壁画,奇特生动的造型,绚丽协调的色彩,使每一寸墙壁都蕴藏着无限兴味。主持喇嘛已77岁高龄,他说,他自幼在此修行,这些壁画的创作年代,连他也说不清,更勤寺主持又请我们观赏了几幅珍藏的大型唐卡,其中《莲花生》和《金刚橛》两幅,长5.6米,宽3米,气魄恢宏,夺人心魄。饱满的构图、生动的气韵、华丽庄严的装饰图纹,使任何人站在画前都不能不为藏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80年代初,甘孜州一批藏族青年画家到德格采风,就是在这些画前,领悟到自己创作道路何在,彻底转变画风,很快就以《格萨尔王》等一批新藏画轰动美术界,从此“甘孜藏画派”在艺坛上独树一帜。
德格又是藏族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德格县藏医院,有20多名藏医,每年收治来自川、藏、滇、青广大区域的患者4万人次。在国家支持下,医院近年办起一个颇具规模的藏药厂,仅常用成药就有180多种。医生们除看病,又都会自采自制药品,其中又以治疗乙型肝炎和各种胃病的疗效最为显著,名声已远播海外。
藏医院存有传统医书200多部,医生们又兼作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有700年历史的配药学著作《晶珠本草》和600年历史的诊断、配方学著作《千万佘利》两书近年已出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总有新鲜道风流
——舞蹈家李晓筠剪影
凌耀忠
上苍赋于艺术家许多怪癖并转移给好奇的世人们以作谈资,这已不算新闻。上海舞剧院的一级编导李晓筠一项奇癖,就是她那种独到的语速。一俟你有幸与她对话,倘若这对话又多少显得投机,你马上会觉得自己被剥夺了可能发言的机会。
李晓筠也是一位崇尚宁静、偏于遐想的舞蹈家。在四十年代大连附近的一个小城镇渡过了童年少年生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从小给予她丰富的想象,比如家乡的秧歌、高跷、庙戏、灯舞,其中民间舞蹈的那种蓬勃斑斓的原始生命力使得她一往情深。当她考入北京舞蹈学校后,命运之神便按照一整套规范的舞蹈语言去塑造她。她跳过《四小天鹅》、《鄂尔多斯》,极其迷恋《罗密欧》,使她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公众的眼里,总把编导家和他的作品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科学的联系法。李晓筠创作的舞蹈《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是注入观众视听的两剂新鲜的颜料,这两部作品在两届华东舞蹈比赛中都荣膺一等奖,由此也使得她逐步建构了在舞蹈表现领域里的一种新的设想。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她读诗吟赋,寄情山水,旅游四方,发古之幽情,寻当代舞蹈嬗变的审美轨迹。在南雁荡山,她惊羡于景色的绮丽而又极富层次感,联想到国画的表现手法,感叹舞蹈造型的贫乏,她看见雨中老翁,身披蓑衣,临江独钓,由此生发出《渔舟唱晚》的舞蹈意境。李晓筠厌弃舞蹈创作上单纯的、应时的艺术功利主义,主张舞蹈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表现自然。在她的艺术观方面,更移情于纤柔写意的舞蹈表现风格,追求返朴归真,呼唤一种艺术境界。李晓筠收获颇丰,如:《长征组舞》、《草原英雄小姐妹》、《苗岭风雷》、《玫瑰》、《十面埋伏》、《金舞银饰》等。李晓筠近年更注目于当代舞蹈的审美流变,她与其他五位编导合作的大型舞蹈服饰展演《金舞银饰》,一展中华古国五千年的衣冠文化,是一种饱含文化内涵的舞蹈边缘品种,《金舞银饰》引起中外艺术界的广泛重视。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浪花·小岛
陶玉明
浪花是海的女儿。女儿是爱海的。
——为了海的欢乐,她四季开放;为了海的嘹亮,她纵情歌唱;为了海的美丽,她把她少女的窈窕,嵌在海的边缘……
——她是可爱的天使,昼夜追随殷勤的船儿;她是敏感的信鸽,及时报告风雨的讯息;她还是一位科学迷,精巧的螺号与贝壳,是她奉给海潮的杰作……
小岛是海的儿子,儿子也是爱海的。
——为了海的尊严,他像一枚绿色的铆钉,紧紧铆在陆地与大海之间;为了海的宁静,他眼盯四海的波涛,一刻也不放松警惕;为了海的嘱咐,他如一张诺大的盾,庇护着一片风雨中的帆影……
——他有礁石般的执著,纵使海潮千百次淹没,也不曾离开海的怀间;他有大陆样的抱负,深信总会有一天,长成了广袤的绿洲;他有无数情感的种子,茂密的椰子树和棕榈,是他为大海精心种植的永不褪色的思念……
苍老的大海,为有这两个可爱的孩子感到无比的高兴。那一道道海浪,是它抑制不住的笑靥……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寨落日圆 〔中国画〕 林英印(选自曹州书画院作品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