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忽视——
兼驳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几个错误观点
许征帆
不应有的非难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那些日子里,神州大地上确有不少令人困惑担忧的事情。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它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高等院校里,都遭受到不应有的非难。这门哺育学生、培训干部、提高群众的必修课程,在某些人看来,是讨嫌的额外负担,是“不学不行,学了不灵”的麻烦事。而这门课程的教师,又往往被视为是教条、僵化的化身,是“起副作用的马列迂秀才”。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中,为何出现这种咄咄怪事?是因为课程本身不行吗?不是,虽然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与提高。是因为教师无能吗?不是,虽然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扩充知识并完善教学艺术。事情主要坏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的干扰与诋毁,以及极个别的曾在党内占居高位的人对这种干扰、诋毁的纵容和支持。这两种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直接间接地贬低、否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对今日中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这不正是从根本上破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吗?现在,在平息反革命暴乱之后,痛定思痛,我们有必要更深入地剖析那些曾流行一时的否定马克思主义从而也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种种言论;有必要在消除这类错误言论造成的混乱的同时,认真研究加强和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系列新课题。通过反思和交流看法,取得共识并进行共同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极其荒谬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极少数人,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热心散布者。他们向青年、特别是向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都是写于上一个世纪的,就算它是真理,也已适应不了当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发展的要求,解决不了今日中国面临的不少问题。这种说法颇有蛊惑力和欺骗性(从学潮中出笼的诸种口号、宣言、纲领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贬斥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为揭示其要害所在,有必要着重讲明以下两个层次的问题:
其一,作为人类文化精华的结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革命性、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深深植根于实践,不断地从千百万群众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破坏旧世界和创建新世界的实践中汲取力量以充实、更新、发展、完善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它与孕育了自己又是自己所代表的时代有着一种很特殊的关系。众所周知,当自由资本主义接近其鼎盛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暴露较为充分,各种阶级力量显示较为彻底的时候;当自由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日趋保守、庸俗、没落,未能指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将把人类引向何方的时候,时代提出了这样的需求,即创建比资本主义思想体系更进步、更科学、更彻底的、能最有成效地服务于人类解放事业的思想体系的需求。同时,时代也提供了满足这种需求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是满足时代这种需求的产儿,又是解决时代新课题的指南。它源于时代又高于时代。从总体上讲,它理论超前,指明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因而高于时代。从具体上讲,它在这样那样的具体阶段里和具体环境中,又不能不这样那样地受具体历史条件的局限。它只有、也必须在永不止息地汲取实践提供的新经验中,永不倦怠地汲取科学发展提供的新成果中,一步一步地克服这种历史局限,以永葆自己的科学青春,并维护和加强自己在时代洪流中的领先地位。是的,马克思主义是孕育于、形成于上一个世纪,这是事实。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步伐并没有停留在上一个世纪,它随着世纪的转折、更替和时代的变动、发展而阔步行进,这同样是事实。从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现今发展,不正是历史有力的明证吗?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今日的环球内继续发挥着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岂止马克思主义者作如是观。西方的一些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批评的著名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连萨特也说:“马克思主义远远没有衰竭,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在童年,它好像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能扬弃的,因为产生它的环境还没有被扬弃。”萨特认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思考一切”(萨特:《辩证理性批判》)。R·L·海尔布隆纳说:“我跟萨特一样地深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我这样说的意思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使人极大地开拓视野,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洞察到我们生活中的症结所在”。他认为:“要探索人类发展的前景,就势必要求教于马克思主义”。他断言:“在我们的时代和今后,世界的改变是肯定无疑的,而且大部分将是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R·L·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类似的人物和类似的说法为数不少。这里不可能一一引录。
如果拿这两位名人的名言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的言论比较一下,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是“封闭的”、“狭隘的”、“排他的”、“僵死的”、“丑陋的”之类的喧嚣,所谓“老马理论从头到脚都包含着含糊不清、哗众取宠的词句,这恰合乎当权者的胃口。……是为少数特权阶层服务的,是麻醉品,是奴役我们的枷锁”,以及“把马克思理论赶出中国思想理论舞台”和所谓“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悖于人类思想发展规律”的叫嚷,都是上不了台盘的货色。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对他们所反对、所敌视的马克思主义一窍不通,拿不出像样的论战货色,当然只能乞灵于辱骂和恐吓,以进行不像样的“战斗”。
其二,所谓马克思主义适应不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要求和解决不了当今中国面临的不少问题的论点,更是暴露了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的无知。试问,马克思、恩格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答应过为芸芸众生提供包医百病的现成药方和包治各种难题的现成答案?恰恰相反,他们郑重宣布,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他们的写字台里也没有那种“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他们一再指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新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语重心长地说过:“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事情再清楚不过了。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适应不了而是完全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要求,不是解决不了而是能够卓有成效地指导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一切问题,这全然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和改造的科学威力而言的,而决不是指什么现成的药方和现成的答案。谁把马克思、恩格斯由革命导师、科学巨匠变成算命先生,要求他们未卜先知,把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变成先知的启示录、为尘世排忧解难的谋略总库,然后又通过鞭打自己杜撰的并强加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学说的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以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这种用心和手段,是很不光彩的。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惯用一招不成又来一招的手法。当他们看到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难以得逞时,马上又推出另一种“高论”,说什么:“在百家研究范围里马克思主义至多只能是一家,没有居于一切之上的指导地位”;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一些极权国家的地位是靠枪杆子、靠政权而取得的、而维护的”;说什么要反对“唯马是举的中国式的思考模式”。这又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是的,马克思主义在上一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确实是人类思想园地众多学派里的一个年轻的学派。但它在历史的筛选中,不断地夺魁上升。在上一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上升为全世界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又在本世纪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后,成为社会主义各国的指导思想,成为传遍全球、震撼世界的最有影响的理论体系。闭着眼睛不承认这一事实,絮絮叨叨地念着马克思主义“只是”、“仅仅是”一个学派的那本经,岂不是像把头埋进沙堆里的鸵鸟一样地可笑。应该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学派地位的变化、上升,其奥妙不在于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靠枪杆子为自己的理论开路”、“靠国家机器维护自己的理论的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在于它本身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是人类思想史上唯一的独具这种优点和特点的理论体系。它完全是靠自身所具有的真理的力量,去打开通向民心之门,打开通往胜利之路的。高校应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历史既然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那么顺应历史的要求也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这决非争学派地位高低的门户之见。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业来说,这是为造就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为造就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打基础的需要。
我们知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并不是简单作个决定、下个通知就马上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有全党、全民的重视、支持和关怀,需要有中央、国务院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机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协同努力,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教师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冷静地考虑过去、现在与未来,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亟待加强,但要真正地、切实地加强它、提高它,非进行这个领域的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等方面的大力改革不可。在改革中,对五六十年代积累起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应予以重视,当然不是原封不动地搬回来,而是要结合80年代的新情况、新课题、新经验加以发扬光大。例如:以往那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把他们视为党在思想战线上重要方面军,既严格要求,又在政治上、业务上给予多方关怀的好传统,就应该恢复、充实、提高。以往那种教书育人的教学导向应予充分肯定,并结合今天的具体实际提到新的高度;至于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变成单纯的原著概述、单纯的各种思潮的简介和一般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可取的倾向,应力求纠正。以往那种充分发挥教研室在组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好经验,应更好地加以运用。教研室务求在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组织讲题的研讨,进行正确的教学导向。对那种“教师上讲台,怎样轰动就怎样来”的倾向,不能听之任之。以往那种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抓的做法,应更好地加以实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讨论中交流看法、提高认识。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发明家和县委书记
本报记者 王艾生
腼腆,羞涩,说话慢声细语,他,叫赵耀荣,山西省榆社县郝北乡赵家村青年,被人们誉为“青年发明家”。他的家乡在浊漳河岸,有大片大片的盐碱滩,不长庄稼,不长灌木,不长杂草,却长了很多蒲草。耀荣从小就爱琢磨事,他就想把长在盐碱滩上的蒲草和玉米杂交,这样,大片不长庄稼的盐碱滩不是可以利用了吗?他跑到县城图书馆啃读有关玉米杂交的书,作了厚厚的笔记;他到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拜师,不厌其详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自费来到山西农科院高粱研究所,拜牛天堂为老师,苦苦掌握育种的知识。终于,在牛天堂、李宗贤等专家的帮助下,玉米和香蒲杂交成功,他写出论文《玉米与香蒲远缘杂交及其机理的研究》。他的发明成果震动了山村,也引起专家们的注意,捧回山西省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为了使这一成果早日推广,赵耀荣又奔赴海南岛,进行杂交品种的加代繁殖。
一个农村娃娃一举成名,风言风语接踵而至
赵耀荣,一个农村娃娃,成了新闻人物,成了发明家。近十年来,他有49项发明和研究成果问世,有8项获国家专利。他被选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学科学用科学标兵。但是,名声和荣誉也招来了种种麻烦、苦恼。有的人先是对他的发明横挑鼻子竖挑眼,说“瞎猫碰上死老鼠”,“他文化程度太低,发明是别人帮助搞的”;还有人说他是“以假充真”,“偷了别人的成果”,甚至造谣中伤他。赵耀荣被七嘴八舌所包围,真有点顶不住了。
榆社县委、县政府得知这些情况,县长雷鸣到赵家村看望他,并说:“小赵,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选准的路子,要坚定地走下去!政府支持你。”县政府还破格录用他为县科委干部。科委是另一种环境。专家、技术人员很多,赵耀荣如饥似渴学习知识。他利用一台旧电话机制成一台小发电机,在海南岛育种时利用它照明,在低矮潮湿的棚子里读完生物、遗传、育种等专著。新的烦恼又向他袭击。单位的负责人找他,让他承认他的“玉米与香蒲杂交”发明是同农业局的一位技术员合搞的,并说:“只要你出个证明,那个技术员就可以办理农转非户口。”赵耀荣说:“我不敢这样办,也不能这样办,这是弄假。”那位负责人说:“你看着办吧。”这以后,不时有风言风语吹来,有的很刺耳。
“人家赵耀荣不上班,特殊人物,有功啦。”
“谁能领导了人家,全国人物嘛。”
“还没见几天世面,气就粗了。”
小赵默默地听着这些风凉话,他的发明欲望也渐渐冷却,转而下乡扶贫、搞计划生育工作。在他十分苦恼的时候,榆社县委书记李兴三次约他去谈心。李兴对他说:“有本事的人,有能耐的人,总免不了遭到别人的责难和非议。不管别人说什么,你要坚定信心,走下去。县委给你撑腰!”李兴并通知县广播站,要播放赵耀荣的发明创造,播放推广赵耀荣发明取得的经济效益。
一天,四川轻工学院曾敬容教授来到榆社县,专程来洽谈购买赵耀荣发明的“旱地养泥鳅”技术专利。老教授经过察看,又听介绍,查阅有关资料,认定赵耀荣的这项发明合理、适用、经济,当场敲定:愿出20万元作为专利转让费,购买这项专利。但问题是,小赵是县科委干部,他的发明是业余搞的,必须由单位出面才能办理。赵耀荣对单位领导说:“我把我的发明无偿交给单位,我一个钱也不要,由单位同人家洽谈。”“我只想尽快把这项发明变成生产力,推广出去!”单位领导说:“这样怕不好吧,你有那么多发明,都这样搞,可能会招来更多的嫉妒,招来更多的麻烦。还是不要这样办。”结果,洽谈不成,老教授只好返回四川。
县委书记说,你有再多的发明也不要愁
县委书记李兴得知赵耀荣这些新的难题后,力主在县里成立一个“星火技术研究所”,吸收赵耀荣的发明创造,吸收其它人的发明创造,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他对赵耀荣说:“你有再大再多的发明也不要愁,你的发明,要先在榆社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小赵双眼含着泪水,说:“李书记,你放心,我会干下去!”1988年赵耀荣又连续发明了“冷暖风太阳帽”、“多功能塑料大棚及温床太阳能”、“水助燃民用炉”等,都获国家专利,已同4家企业签订生产合同。
赵耀荣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他刚29岁,脸上有深深皱纹。他说:“说实话,现在干成一件事确实太难!县委李书记那样支持我,困难再多,也得干。我总想把我的智力献给养育我的土地,养育我的人民。”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救救三尾褐凤蝶
贡嘎山东麓的燕子沟,生长一种世上濒临绝迹的三尾褐凤蝶。夏秋之季,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海拔2200—2500米的林区上下翻飞,穿梭往来。它们轻盈婀娜的舞姿、色彩斑驳的两翼、与众不同的三尾,给幽静的林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曾有人用“日照贡嘎玉生辉,蝶舞幽谷织彩云”之句来赞美燕子沟的景色。
熊猫称为国宝,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缘故,因而,我认为日渐稀少的褐凤蝶也应和熊猫一样,同属国家之宝,一并加以保护。
近几年来,有些走私的单位团体和个人,为了牟取暴利,来到山区捕捉褐凤蝶,一只褐凤蝶的收购价高达人民币4元。一到褐凤蝶出现的季节,每天都有上百名男男女女,手持捕虫网,四处截击,这对褐凤蝶来说简直是铜墙铁壁。据走私者透露,每公斤褐凤蝶相当于每公斤黄金的价码。
褐凤蝶的减少,还有另一个原因——当地居民挖掘木香马蔸铃的根茎(一种叫木通的中药)。木香马蔸铃的叶片是褐凤蝶赖以产卵和喂养幼虫的唯一栖息地。根茎被挖,叶片何存?
以上两个原因:一是捕杀成熟了的褐凤蝶使之不能繁殖后代,早早结束了生命。二是幸存下来的失去了产卵、喂养幼虫的物质基础。这些人为的原因,再加上它们的天敌和病害;要不了几年,褐凤蝶的倩影就会在我国绝迹。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不忍心眼看着国家珍奇动物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去。我请求国家有关单位和部门能够伸出援助的手,救救三尾褐凤蝶!
四川省泸定县新兴乡
董德超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一次性医疗用品作玩具贻害儿童
近一段时期,许多地方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人用医院废弃的已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皮管编织一些小物件,诸如“小金鱼”、“龙虾”等,用来给小孩玩,或将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孩当水枪玩,更有甚者竟用这些废品编织小物件在学校向小学生们出售。殊不知,这种作法贻害人们健康,后患无穷。
据笔者所知,凡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都应销毁,这在医疗卫生部门是有规定的。如果让那些被病毒、细菌污染过的废品流入社会,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危害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危害孩子们的健康。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希望借贵报一角呼吁: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应加强废旧医疗物品的管理,切不可忽视这样的“小事”。
湖北省巴东县电力公司
李新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去年,两个初三学生出走海南,这在随州引起人们对初中教育的反思;今年,大多数考生轻松地走向考场,因为他们有了信心——
“独木桥”外仍有桥
荣国 罗毅
6月18日至20日,随州市1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接受了命运对他们的挑选——包含毕业考试在内的升学考试。
监考人员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考生比往年轻松。
决定命运的一试,轻松得起来吗?
为了逃出升学包围圈
他俩不辞而别到海南
一年前,山乡洛阳镇洛阳中学初三(2)班的徐泽勇、黄成志,感到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重负。
黄成志家住学校附近的铁塔寺村。每逢星期天,他看到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在田地里劳作,总忍不住去帮一手,而每次总被父母推进屋。父亲的话斩钉截铁:“孩子,我们宁愿生活寒碜点,也要供你上学,上了初中上高中,还有大学…… ”。小妹妹疲惫的目光里也闪动着希冀的光:“哥哥,你别耽误考试了。”
徐泽勇的父亲在外当工人,父子俩见面机会不多。但只要一见面,父亲总是谆谆告诫:“泽勇,你要好好学习,要争取升学,不要辜负了父母。”亲戚们也几乎众口一词:“泽勇这娃娃到时准能考上大学或中专!”
在父母、亲友的眼里,“读书郎”的理想之路只有一条。
公正地说,老师们心中有数,初中生的升学率(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不到20%,他们不愿把千军万马逼进一条“胡同”。但是,尊敬的师长们每每谈起学校的骄傲,所举的却又总是那些考场上的胜利者。
两个因酷爱体育而成挚友的初中生感到,好心而善意的人们有意无意地设置了一个“包围圈”。这个“包围圈”的出口只有一条:升学。
升得了吗?徐泽勇和黄成志的学习是努力的,但他们对升学的自我感觉不佳。外界的期望愈切,他俩的内心压力愈大。
终于有一天,徐泽勇提到了广州,黄成志想到了海南……总之,他们共同想到了逃离“包围圈”。
1988年10月20日清晨,洛阳中学无异于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地震:“徐泽勇、黄成志失踪了!”
一心为升学的单轨制动摇了
幸好,30天后“失踪者”有了讯息。他们给班上的一位好朋友写信透露,他们“落难”海南岛某采石工地,正遭到饥饿的威胁。原来,他俩想的是到海南岛可以逃避升不了学的难堪,又可以找事做、挣钱。谁知,挑剔的海南看不中他俩的体力,也看不中他俩的技能:不懂管理,不会交际,不会写,不会画,甚至连打字、印刷都不会(老师不负教习这些实用技能的职责),能混谁家的饭吃?
两家的父母连夜下海南。11月25日,出走34天的两个学生娃娃终于归来了。
“地震”结束了。但“震中”的颤动并未结束。为什么苦口婆心、呕心沥血设计出来的升学之路,反倒被学生视为畏途?为什么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学生一出校门就“摸瞎”,甚至“连叫花子都不如”,缺乏起码的谋生技能?
无论是家长,还是师长,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面对愿望与效果的巨大落差,人们在反思。
“初中生目前的升学率不过20%,如果我们只关注这个20%,那80%怎么办?”校长朱辉嘉试图给“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过去划一个句号。徐泽勇、黄成志所在班的团支部书记江作洲则说得更直率:“希望不要把大家硬往只有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独木桥’上逼!”
在地震的中心,“一心为升学”的单轨制动摇了,逐步萌生的是“升学、就业”二者并重的“双轨制”。
自那以后,人们发觉洛阳中学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学校办起了广播室,一日三次,一次20分钟,播出的是学生的课外习作,这些习作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了广阔的校外世界;
学校的课程表上,有了“实用技术课”,香菇、木耳、水稻、棉花的栽培技术,果树嫁接知识,堂堂正正地走进了课堂,与文化课并行不悖;
引导学生认识家乡和学习基本技能的活动,也不断地花样翻新。去冬,学校团总支组织了“家乡山水地貌、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征文;今年3月和5月,学校两次举办“学生书画展”,100多名同学的书画习作向校内外“亮相”……难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材
也许,有人不大乐意提起“两个中学生出走”的事情,但是,一位年轻的教育站长说:“我们几乎都知道这件事情,我们再不能好心办蠢事了。”他认为,中学生的培养目的应该是两个,即一是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一是面向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
6月18日,襄樊市统一组织的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的第一天,担任随州市双河乡考点办公室主任的双河乡教育站长关应庭说:“双河乡今年的初中毕业生有151人,而其中能够升学的很难达到20个。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平时坚持了‘两个目的’的教育,进入升学考试的试场,学生绝不会有今天这么平静和轻松。”
三里岗、长岗、均川等10多个乡镇,为了帮助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适应走向社会后的生活,去年下半年以来,都编写了结合本地实际的乡土教材,有的学校还多次请本地的致富状元讲课。
更令人欣慰的是,对各乡镇、各学校的升学率,随州市教育主管部门今年已完全没有排名次的打算。教委的一位副主任说:“难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材。”他们认为在“成材”方面卓有成效的学校,同样应受到表扬和鼓励。
又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考试结束了,随州市的13000多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将至少有10000名走向社会。据估计,眼下对子女的落榜持理解态度的家长已明显增多。但是,是不是每一个考场失意的初中毕业生都不会遇到冷眼乃至棍棒?
人们期待着!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图片新闻

江苏省仪征化纤公司职工医院定期到各幼儿园,为孩子们检查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并为每个人制定了健康和营养状况登记表。
刘玉福摄


返回顶部